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妇女,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3年以来,采用分型辨证的方法治疗4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观察病例46例,其中男16例,女30例,年龄为25~75岁,平均50岁,病程为半年~20年,均根据临床症状及胆囊B超证实胆囊体积增大,壁增厚,且排除了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后确诊,其中合并胆囊结石4例,胆总管结石1例。本病发病诱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温失宜、疲劳过度等。患者就诊时,均有轻重不一的上腹或右上腹胀痛、隐痛,或右肩胛区酸痛,或右背部沉重感,间断性发作,劳累、情志抑郁、郁怒、或进油腻食物后加剧,墨非氏征部分呈阳性。多数患者伴随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乏力等症状。
分型与治法:临床分为5型: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湿热郁结型;阴虚肝郁型;中气不足型。
治法以肝胆郁热为核心,采用疏肝利胆为主要原则,方取小柴胡汤合金铃子散结合临床分型辨证加减治疗。基本处方:柴胡12g,黄芩、半夏各10g,川楝子15g,元胡15g,党参10g,郁金10g,枳壳10g。
现将各型分述如下:肝郁气滞型:以右上腹胀痛为主,走窜不定,嗳气频频,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基本方加青皮10g,川芎10g,白芍10g,槟榔12g,兼口苦口干、心烦苔黄者,加丹皮、栀子各10g,以清肝泄火。
气滞血瘀型:右上腹牵及胸背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入夜更剧,质紫暗,苔薄,脉弦涩。治宜疏肝理气,通络止痛。基本方加丹参30g,当归、川芎、赤芍、三棱、菝术各10g。
湿热郁结型:右上腹胀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便秘,尿黄,或目赤、目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基本方加茵陈30g,大黄10g,金钱草30g,龙胆草15g,若兼有结石加鸡内金30g。
阴虚肝郁型:右上腹隐痛,悠悠不休,烦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滋阴柔肝,利胆止痛。基本方加沙参15g,白芍15g,当归15g,麦冬15g。
中气不足型:素体虚弱,遇劳则右上腹隐痛不适,进油腻食物则腹胀溏泻,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弦。治宜补中益气,疏肝健脾。基本方加党参12g,黄芪15g,白术10g,云苓15g,砂仁6g,升麻3g,广木香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1周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近期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示胆囊体积较前明显减小或趋于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B超检查示胆囊体积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B超检查示胆囊略有改善者;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B超检查示胆囊无改善者。
结 果
46例患者,近期缓解28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
典型病例:女,37岁,2005年18日初诊。既往患慢性胆囊炎3年余,刻诊见:右上腹胀痛1周,伴恶心、呕吐,嗳气,口干口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查墨非氏征阳性,B超探查示:胆囊体积增大,壁增厚。辨证属湿热郁结型,他医给予输注头饱典松钠针、甲硝唑、654-2针治疗1周疗效不明显,给予基本方加金钱草30g,茵陈30g,大黄15g,砂仁6g,陈皮10g,白术、云苓各12g,3剂后明显减轻,1周后诸症完全消失,10剂后B超探查示:胆囊大小正常,壁不厚,2周后停药,至今随访无复发。
讨 论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黄疸、胃脘痛等范畴,病变部位在肝胆,病机主要为肝气郁结,胆腑通泄失常,早期以气滞为主,继则夹瘀,夹湿热,久则耗气伤阴,兼阴虚,兼中气不足,出现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证,临床按5型辨证施治,条理分明,易于掌握,疗效显著。
方中柴胡疏肝理气,黄芩清热利胆,半夏降逆利胆,和胃止呕,无故活血止痛,党参健脾益气,川楝子、郁金、枳壳行气解郁,诸药共用,肝胆并治,气血兼顾,攻补兼施,更兼随症加减出入,方证合拍,故而效果显著。
资料与方法
本组观察病例46例,其中男16例,女30例,年龄为25~75岁,平均50岁,病程为半年~20年,均根据临床症状及胆囊B超证实胆囊体积增大,壁增厚,且排除了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后确诊,其中合并胆囊结石4例,胆总管结石1例。本病发病诱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温失宜、疲劳过度等。患者就诊时,均有轻重不一的上腹或右上腹胀痛、隐痛,或右肩胛区酸痛,或右背部沉重感,间断性发作,劳累、情志抑郁、郁怒、或进油腻食物后加剧,墨非氏征部分呈阳性。多数患者伴随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乏力等症状。
分型与治法:临床分为5型: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湿热郁结型;阴虚肝郁型;中气不足型。
治法以肝胆郁热为核心,采用疏肝利胆为主要原则,方取小柴胡汤合金铃子散结合临床分型辨证加减治疗。基本处方:柴胡12g,黄芩、半夏各10g,川楝子15g,元胡15g,党参10g,郁金10g,枳壳10g。
现将各型分述如下:肝郁气滞型:以右上腹胀痛为主,走窜不定,嗳气频频,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基本方加青皮10g,川芎10g,白芍10g,槟榔12g,兼口苦口干、心烦苔黄者,加丹皮、栀子各10g,以清肝泄火。
气滞血瘀型:右上腹牵及胸背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入夜更剧,质紫暗,苔薄,脉弦涩。治宜疏肝理气,通络止痛。基本方加丹参30g,当归、川芎、赤芍、三棱、菝术各10g。
湿热郁结型:右上腹胀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便秘,尿黄,或目赤、目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基本方加茵陈30g,大黄10g,金钱草30g,龙胆草15g,若兼有结石加鸡内金30g。
阴虚肝郁型:右上腹隐痛,悠悠不休,烦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滋阴柔肝,利胆止痛。基本方加沙参15g,白芍15g,当归15g,麦冬15g。
中气不足型:素体虚弱,遇劳则右上腹隐痛不适,进油腻食物则腹胀溏泻,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弦。治宜补中益气,疏肝健脾。基本方加党参12g,黄芪15g,白术10g,云苓15g,砂仁6g,升麻3g,广木香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1周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近期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示胆囊体积较前明显减小或趋于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B超检查示胆囊体积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B超检查示胆囊略有改善者;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B超检查示胆囊无改善者。
结 果
46例患者,近期缓解28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
典型病例:女,37岁,2005年18日初诊。既往患慢性胆囊炎3年余,刻诊见:右上腹胀痛1周,伴恶心、呕吐,嗳气,口干口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查墨非氏征阳性,B超探查示:胆囊体积增大,壁增厚。辨证属湿热郁结型,他医给予输注头饱典松钠针、甲硝唑、654-2针治疗1周疗效不明显,给予基本方加金钱草30g,茵陈30g,大黄15g,砂仁6g,陈皮10g,白术、云苓各12g,3剂后明显减轻,1周后诸症完全消失,10剂后B超探查示:胆囊大小正常,壁不厚,2周后停药,至今随访无复发。
讨 论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黄疸、胃脘痛等范畴,病变部位在肝胆,病机主要为肝气郁结,胆腑通泄失常,早期以气滞为主,继则夹瘀,夹湿热,久则耗气伤阴,兼阴虚,兼中气不足,出现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证,临床按5型辨证施治,条理分明,易于掌握,疗效显著。
方中柴胡疏肝理气,黄芩清热利胆,半夏降逆利胆,和胃止呕,无故活血止痛,党参健脾益气,川楝子、郁金、枳壳行气解郁,诸药共用,肝胆并治,气血兼顾,攻补兼施,更兼随症加减出入,方证合拍,故而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