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年11月12日,在西子湖畔、玉皇山脚,由浙江省音乐家协会、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霞影琴馆承办的纪念琴馆成立十周年古琴系列活动如约而至。本次纪念活动为期两天,期间分别安排了“流金岁月”霞影琴馆成立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和“琴韵流芳”古琴名家音乐会两场演出,组织了“琴韵流芳 流派纷呈”古琴传承研讨会和“流派纷呈”古琴雅集活动,参加活动成员除音协领导、琴馆学员、各地琴友外,还包括古琴演奏家、斫琴家、音乐学者等。期间大家分别通过研讨、雅集、展演等形式来祝贺琴馆成立十周年,总结与反思当代古琴发展与传承之得失。
当代古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民间琴人琴社的传承,霞影琴馆作为浙地古琴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社团之一,成立于2001年11月,是浙江省成立最早的古琴馆,在浙派名师徐晓英女士一家人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已有在册馆员三百余人,学员近千人。琴馆的宗旨是以琴育德,在琴界享有佳誉,创馆十年来,馆内兼授古琴与古筝,后又开设笛箫班,先后在绍兴、衢州、温州设立分馆,并帮助浙江大学成立了“浙大古琴研究会”,在浙江省内开展琴筝教学成效显著。
一、当代古琴的传承理路
古琴文化的传承主体是琴人,而琴人对于琴乐传承做出的思考与应答则是我们进行实践与研究的根本依据。11月13日上午9点,在简短的开幕式致辞后,古琴传承研讨会拉开帷幕。会上大家围绕琴乐传承、琴曲记谱、古琴流派、琴社发展、琴人琴史等议题展开了发言,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对古琴艺术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有益探讨。
原中央歌舞团演员、青岛古琴协会名誉会长姜抗生围绕琴曲记谱中的问题做了《浅论琴曲记谱》的报告。姜先生对于霞影琴馆琴乐传承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进而谈到琴乐传承中琴谱传承的问题,他认为古琴律制是三分损益律和纯律,而西方五线谱通用的是十二平均律,因为律制不同,古琴许多音在西方律制下则是微分音,无法用五线谱或简谱进行完整记录,而简字谱作为指位谱可以直接将音的位置和奏法传达给弹奏者;古琴曲简字谱没有标记详细的节奏节拍,需要不同琴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打谱,其节拍多为弹性节拍,无法用西方刚性节拍来进行划分,其小节节拍受到古代诗词的平仄声律、句读的影响,似拍非拍,琴曲的轻重缓急既是根据诗词中的“气口”而来。姜先生认为中国传统音乐自古诗、歌不分家,古琴简字谱是自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古琴记谱如依靠西方五线谱、简谱来弹奏则失去了琴曲本有的音韵特征,传统谱字中隐藏的信息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与研究。
此次研讨会的焦点议题集中于流派传承问题上,原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凌瑞兰对浙派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考辨,在其发言《流派传承之思考》中提出:“‘人文价值’决定其流派传承的持久性。”她认为传统时代由于交通不发达、通信不便,琴派风格的传承相对持久、稳定,对于琴派的界定多以师承、传谱、地域进行划分;当今社会交通发达,信息传播便捷,各地琴家、琴社往来频繁,不少琴家师从多位琴派传人,其演奏风格博采众长已无法进行门派的划分,进而形成了独具个人“派风”的流派,如管平湖先生的琴乐又被称为“管派”。当代古琴流派在“派风”上发生的转变使得门派之间趋于 “同化”,琴派风格之别模糊不清;她认为各派需树立流派之分的观念,在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支持下,流派间除继续保留各自派名外,可逐步突出琴家的个人演奏风格;各类考级和比赛也需顾及流派之别,选择和建立符合流派个性的作品和评判标准。
吴门琴社社长、中国古琴学会顾问汪铎崇尚琴道,提倡抚琴养身,在其《略论古琴流派之演变》的发言中指到“琴道”传承的问题,他认为古琴传承应以琴谱的挖掘整理、演奏教学为主线;对于琴道的传承,他表示古琴自古便是小众文化,是文人士大夫精神文化的载物,只要有热爱传统文化,崇尚诗书礼乐修养的人,“琴道不传而传”。
龚一先生对于琴派划分等问题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以什么标准来划分流派,历史上、现实中以及未来社会,流派是依据怎样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划分的。封建时代交通通讯不便,地区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比比皆是,琴派之间“派而别之”其共同点多是有几个代表性琴人、几本传谱,以及当地一大批社会受众;现代社会交通通讯发达,文化信息共享便捷,古琴的传承与发展需与时俱进,对于流派的划分已不可仅依靠传人传谱和地域来进行刚性切分,而应将目光转向流派的音乐风格,以演奏风格的不同进行划分最为恰当。当前的琴派风格研究大部分是泛泛而谈,对于某一流派风格的描述多以“飘逸洒脱、细腻清婉”等形容词一概而过,同样适用于其他流派,而决定流派之别的旋律风格因素,以及影响流派风格的地方音乐文化传统则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龚一强调不同地区的语言、曲种、声腔、曲调特征都与琴派风格的形成密不可分,如山东诸城派琴曲《关山月》旋律来自于济南小曲《骂情人》,富于山东民歌的乡土气息,其中的上滑音等指法是受到当地方言声腔的影响;梅庵派的轮指则是借鉴小三弦、琵琶的指法而来,如果不对流派的地方音乐传统、语言声腔习惯进行深入研究,琴派研究也只能是空谈。
研讨会期间,各地琴家、学者还对当代琴派、琴社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展开了发言。梅庵派传承人刘善教用质朴诙谐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梅庵派琴人在政府政令的帮扶下所展现出的智慧,并指出梅庵派琴乐的传承重在恪守其琴派演奏风格,目前传习所培养的传承人要求必须掌握梅庵派经典曲目,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其他新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香港德愔琴社副社长谢俊仁对《德愔琴社与香港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了详细介绍,分别从琴社发展、教学、斫琴、制弦、琴学研究、打谱、民间雅集活动等方面向大家展现了当代香港古琴文化传承的不同侧面,不禁让人感慨在香港快节奏生活的高压环境下,香港年轻人却对“慢节奏”的古琴艺术情有独钟,其精神诉求何在!?
浙江大学古琴研究会会长黄海彪向在座琴人琴家详细介绍了古琴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承情况,分别从社团组织、教学培训、雅集演出、网站建设、校外交流、琴学研究等几个方面展示了琴会自创办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得到参会琴家的一致好评。南京艺术学院施咏教授另辟蹊径,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探讨了古琴音乐在当代媒介中的传播路径和形式,指出古琴文化与生俱来的反传播性特质,并总结当代古琴艺术的传播形式是自然传播与技术传播并存,口头传承与乐谱、电子媒介并存的“多层综合”传播形态。 二、开放的雅集交流
雅集是供文人进行文艺交流的平台,13日下午2点30分,在戴树红老师诙谐幽默的主持下,“流派纷呈”古琴雅集拉开帷幕。雅集上霞影琴馆、重庆天风古琴院、香港德愔琴社、温州古琴协会、泉州开元寺等地琴人琴僧纷纷上台献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雅集茶歇间,各地琴家与琴友之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切磋。不少琴友向斫琴家马维衡、倪诗韵请教了古琴保养、修复、琴材琴制等问题。今虞琴社社长戴树红亲授琴技,向各地琴友示范了《潇湘水云》中的指法技巧和增强音韵色彩的处理手法,并以《忆故人》为例谈及古琴乐句乐节、吟猱绰注等问题。琴家姜抗生以《阳关三叠》等曲目为例,为大家演示了琴曲节拍节奏与诗词句读之间的配合,并详细讲解了琴曲弹奏中旋律强弱、长短对比以及装饰音音色处理等问题。两位琴家的讲解与示范,吸引了在场琴友的目光,大家纷纷围聚在老师周围,观摩学习、交流请教,无形中拉近了各地琴人、琴友之间的距离,为琴人间互相学习、互通有无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三、音乐会的感动时刻
11月12日、13日晚的两场演出“流金岁月”霞影琴馆成立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和“琴韵流芳”古琴名家音乐会,分别由霞影琴馆和浙江省音乐家协会、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一改往日琴馆活动多自筹经费、自发组织的旧貌,琴乐活动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与配合。晚间的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厅内座无虚席,演出中仍有不少人涌入音乐厅,大家静静聆听着飘绕在音乐厅内的泠泠清音,让人不禁感叹这就是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古琴在当代浙地受到如此的礼遇,传统文化空间保持完好,其琴乐传统与审美旨趣仍能得到市民的喜爱,这与江南地区的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13日晚7点“琴韵流芳——古琴名家音乐会”琴人云集,各派琴家一展风采,为在座观众奉献了一场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古琴盛宴。演出开场以金蔚创作的《羲之爱鹅》拉开序幕,刘善教弹奏的梅庵派代表曲目《长门怨》刚劲有力、气势不凡;虞山派传人朱晞的《渔樵问答》古朴淡雅,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琴家马杰的《欸乃》指法娴熟老辣,潇洒自如;曾成伟的《佩兰》细而不迫,下指稳重利落,琴风豪放稳健,音色淳朴清丽,是其代表性曲目之一。临近晚会结束,徐晓英和戴树红琴箫合奏浙派《平沙落雁》,徐老师年逾古稀、重病在身但弹指之间仙风道骨、气韵非凡,让在场的琴家和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将掌声与鲜花献给这位为浙地古琴事业辛勤耕耘三十余载的琴家。音乐会尾曲以龚一演奏的千古绝调《离骚》压轴,旋律古朴苍劲、深沉含蓄,在先生娴熟老辣的吟猱指法之间,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
邓晴南 杭州师范大学讲师,西北师范大学音乐人类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宁)
当代古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民间琴人琴社的传承,霞影琴馆作为浙地古琴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社团之一,成立于2001年11月,是浙江省成立最早的古琴馆,在浙派名师徐晓英女士一家人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已有在册馆员三百余人,学员近千人。琴馆的宗旨是以琴育德,在琴界享有佳誉,创馆十年来,馆内兼授古琴与古筝,后又开设笛箫班,先后在绍兴、衢州、温州设立分馆,并帮助浙江大学成立了“浙大古琴研究会”,在浙江省内开展琴筝教学成效显著。
一、当代古琴的传承理路
古琴文化的传承主体是琴人,而琴人对于琴乐传承做出的思考与应答则是我们进行实践与研究的根本依据。11月13日上午9点,在简短的开幕式致辞后,古琴传承研讨会拉开帷幕。会上大家围绕琴乐传承、琴曲记谱、古琴流派、琴社发展、琴人琴史等议题展开了发言,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对古琴艺术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有益探讨。
原中央歌舞团演员、青岛古琴协会名誉会长姜抗生围绕琴曲记谱中的问题做了《浅论琴曲记谱》的报告。姜先生对于霞影琴馆琴乐传承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进而谈到琴乐传承中琴谱传承的问题,他认为古琴律制是三分损益律和纯律,而西方五线谱通用的是十二平均律,因为律制不同,古琴许多音在西方律制下则是微分音,无法用五线谱或简谱进行完整记录,而简字谱作为指位谱可以直接将音的位置和奏法传达给弹奏者;古琴曲简字谱没有标记详细的节奏节拍,需要不同琴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打谱,其节拍多为弹性节拍,无法用西方刚性节拍来进行划分,其小节节拍受到古代诗词的平仄声律、句读的影响,似拍非拍,琴曲的轻重缓急既是根据诗词中的“气口”而来。姜先生认为中国传统音乐自古诗、歌不分家,古琴简字谱是自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古琴记谱如依靠西方五线谱、简谱来弹奏则失去了琴曲本有的音韵特征,传统谱字中隐藏的信息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与研究。
此次研讨会的焦点议题集中于流派传承问题上,原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凌瑞兰对浙派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考辨,在其发言《流派传承之思考》中提出:“‘人文价值’决定其流派传承的持久性。”她认为传统时代由于交通不发达、通信不便,琴派风格的传承相对持久、稳定,对于琴派的界定多以师承、传谱、地域进行划分;当今社会交通发达,信息传播便捷,各地琴家、琴社往来频繁,不少琴家师从多位琴派传人,其演奏风格博采众长已无法进行门派的划分,进而形成了独具个人“派风”的流派,如管平湖先生的琴乐又被称为“管派”。当代古琴流派在“派风”上发生的转变使得门派之间趋于 “同化”,琴派风格之别模糊不清;她认为各派需树立流派之分的观念,在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支持下,流派间除继续保留各自派名外,可逐步突出琴家的个人演奏风格;各类考级和比赛也需顾及流派之别,选择和建立符合流派个性的作品和评判标准。
吴门琴社社长、中国古琴学会顾问汪铎崇尚琴道,提倡抚琴养身,在其《略论古琴流派之演变》的发言中指到“琴道”传承的问题,他认为古琴传承应以琴谱的挖掘整理、演奏教学为主线;对于琴道的传承,他表示古琴自古便是小众文化,是文人士大夫精神文化的载物,只要有热爱传统文化,崇尚诗书礼乐修养的人,“琴道不传而传”。
龚一先生对于琴派划分等问题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以什么标准来划分流派,历史上、现实中以及未来社会,流派是依据怎样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划分的。封建时代交通通讯不便,地区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比比皆是,琴派之间“派而别之”其共同点多是有几个代表性琴人、几本传谱,以及当地一大批社会受众;现代社会交通通讯发达,文化信息共享便捷,古琴的传承与发展需与时俱进,对于流派的划分已不可仅依靠传人传谱和地域来进行刚性切分,而应将目光转向流派的音乐风格,以演奏风格的不同进行划分最为恰当。当前的琴派风格研究大部分是泛泛而谈,对于某一流派风格的描述多以“飘逸洒脱、细腻清婉”等形容词一概而过,同样适用于其他流派,而决定流派之别的旋律风格因素,以及影响流派风格的地方音乐文化传统则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龚一强调不同地区的语言、曲种、声腔、曲调特征都与琴派风格的形成密不可分,如山东诸城派琴曲《关山月》旋律来自于济南小曲《骂情人》,富于山东民歌的乡土气息,其中的上滑音等指法是受到当地方言声腔的影响;梅庵派的轮指则是借鉴小三弦、琵琶的指法而来,如果不对流派的地方音乐传统、语言声腔习惯进行深入研究,琴派研究也只能是空谈。
研讨会期间,各地琴家、学者还对当代琴派、琴社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展开了发言。梅庵派传承人刘善教用质朴诙谐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梅庵派琴人在政府政令的帮扶下所展现出的智慧,并指出梅庵派琴乐的传承重在恪守其琴派演奏风格,目前传习所培养的传承人要求必须掌握梅庵派经典曲目,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其他新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香港德愔琴社副社长谢俊仁对《德愔琴社与香港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了详细介绍,分别从琴社发展、教学、斫琴、制弦、琴学研究、打谱、民间雅集活动等方面向大家展现了当代香港古琴文化传承的不同侧面,不禁让人感慨在香港快节奏生活的高压环境下,香港年轻人却对“慢节奏”的古琴艺术情有独钟,其精神诉求何在!?
浙江大学古琴研究会会长黄海彪向在座琴人琴家详细介绍了古琴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承情况,分别从社团组织、教学培训、雅集演出、网站建设、校外交流、琴学研究等几个方面展示了琴会自创办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得到参会琴家的一致好评。南京艺术学院施咏教授另辟蹊径,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探讨了古琴音乐在当代媒介中的传播路径和形式,指出古琴文化与生俱来的反传播性特质,并总结当代古琴艺术的传播形式是自然传播与技术传播并存,口头传承与乐谱、电子媒介并存的“多层综合”传播形态。 二、开放的雅集交流
雅集是供文人进行文艺交流的平台,13日下午2点30分,在戴树红老师诙谐幽默的主持下,“流派纷呈”古琴雅集拉开帷幕。雅集上霞影琴馆、重庆天风古琴院、香港德愔琴社、温州古琴协会、泉州开元寺等地琴人琴僧纷纷上台献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雅集茶歇间,各地琴家与琴友之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切磋。不少琴友向斫琴家马维衡、倪诗韵请教了古琴保养、修复、琴材琴制等问题。今虞琴社社长戴树红亲授琴技,向各地琴友示范了《潇湘水云》中的指法技巧和增强音韵色彩的处理手法,并以《忆故人》为例谈及古琴乐句乐节、吟猱绰注等问题。琴家姜抗生以《阳关三叠》等曲目为例,为大家演示了琴曲节拍节奏与诗词句读之间的配合,并详细讲解了琴曲弹奏中旋律强弱、长短对比以及装饰音音色处理等问题。两位琴家的讲解与示范,吸引了在场琴友的目光,大家纷纷围聚在老师周围,观摩学习、交流请教,无形中拉近了各地琴人、琴友之间的距离,为琴人间互相学习、互通有无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三、音乐会的感动时刻
11月12日、13日晚的两场演出“流金岁月”霞影琴馆成立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和“琴韵流芳”古琴名家音乐会,分别由霞影琴馆和浙江省音乐家协会、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一改往日琴馆活动多自筹经费、自发组织的旧貌,琴乐活动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与配合。晚间的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厅内座无虚席,演出中仍有不少人涌入音乐厅,大家静静聆听着飘绕在音乐厅内的泠泠清音,让人不禁感叹这就是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古琴在当代浙地受到如此的礼遇,传统文化空间保持完好,其琴乐传统与审美旨趣仍能得到市民的喜爱,这与江南地区的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13日晚7点“琴韵流芳——古琴名家音乐会”琴人云集,各派琴家一展风采,为在座观众奉献了一场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古琴盛宴。演出开场以金蔚创作的《羲之爱鹅》拉开序幕,刘善教弹奏的梅庵派代表曲目《长门怨》刚劲有力、气势不凡;虞山派传人朱晞的《渔樵问答》古朴淡雅,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琴家马杰的《欸乃》指法娴熟老辣,潇洒自如;曾成伟的《佩兰》细而不迫,下指稳重利落,琴风豪放稳健,音色淳朴清丽,是其代表性曲目之一。临近晚会结束,徐晓英和戴树红琴箫合奏浙派《平沙落雁》,徐老师年逾古稀、重病在身但弹指之间仙风道骨、气韵非凡,让在场的琴家和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将掌声与鲜花献给这位为浙地古琴事业辛勤耕耘三十余载的琴家。音乐会尾曲以龚一演奏的千古绝调《离骚》压轴,旋律古朴苍劲、深沉含蓄,在先生娴熟老辣的吟猱指法之间,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
邓晴南 杭州师范大学讲师,西北师范大学音乐人类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