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较容易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一、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案例一:《一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设计
师:老师上次到商店里去买衣服,看到这样的标价(裤子:10元、上衣11元)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便宜。(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
师:老师现在想买3套,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大家能够口算就口算,当然也可以列竖式。
(学生自主列竖式或口算解答,教师巡视辅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徐老师一共要花63元。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2:我是先算了3条裤子,共要10x3=30(元),再算三件衣服,
共需11x3=33(元),然后再把裤子的钱和衣服的钱加起来,就得30+33=63(元)。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错。
本案例中,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老师选取了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创设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因为教学的需要而随意捏造情境。创设情境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二、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案例二:《分数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师: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
师: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啪”
师: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指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
生:(不由自主地)半个。
师:对,半个。半个该怎样写呢?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
(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师:请刚才上去写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表示方法好吗?
……
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本案例中,老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导入和展开所借助的情境自然流畅,所提供的材料又能更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规律。
三、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案例三:《认图形》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请你们听一听声音,猜一猜是什么啊?(多媒体出示火车的声音)这列火车是用积木搭的,用这列火车带着小朋友们和老师去游玩,交一些好朋友。但必须先得把这列火车搭出来。
(学生分组搭火车)
师:搭好后观察,用上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生: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本案例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用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课始就进入知识的探究中,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案例四:《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课堂结尾设计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平时,老师宣布下课,同学们都一起走出教室。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当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出示了第二张卡片0.5,这时有3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走了回去?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接着,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是1,哪些同学可以走出去?
生:全班同学都可以走。(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
这堂课的结尾的教学,通过“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情
境结束,再次激发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又一次思维的高潮,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树立了学生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情境的创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也正如一条龙画完了,最后的“点睛之笔”一样,只有他这一笔点好了,整条龙才显得活灵活现;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激起学生对下一次学习的强烈渴望。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综上所述,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才能使学生在现实、有趣、具有针对性、思考性和探究性的有效情境中快乐的学习。
一、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案例一:《一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设计
师:老师上次到商店里去买衣服,看到这样的标价(裤子:10元、上衣11元)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便宜。(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
师:老师现在想买3套,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大家能够口算就口算,当然也可以列竖式。
(学生自主列竖式或口算解答,教师巡视辅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徐老师一共要花63元。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2:我是先算了3条裤子,共要10x3=30(元),再算三件衣服,
共需11x3=33(元),然后再把裤子的钱和衣服的钱加起来,就得30+33=63(元)。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错。
本案例中,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老师选取了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创设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因为教学的需要而随意捏造情境。创设情境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二、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案例二:《分数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师: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
师: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啪”
师: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指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
生:(不由自主地)半个。
师:对,半个。半个该怎样写呢?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
(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师:请刚才上去写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表示方法好吗?
……
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本案例中,老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导入和展开所借助的情境自然流畅,所提供的材料又能更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规律。
三、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案例三:《认图形》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请你们听一听声音,猜一猜是什么啊?(多媒体出示火车的声音)这列火车是用积木搭的,用这列火车带着小朋友们和老师去游玩,交一些好朋友。但必须先得把这列火车搭出来。
(学生分组搭火车)
师:搭好后观察,用上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生: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本案例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用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课始就进入知识的探究中,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案例四:《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课堂结尾设计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平时,老师宣布下课,同学们都一起走出教室。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当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出示了第二张卡片0.5,这时有3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走了回去?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接着,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是1,哪些同学可以走出去?
生:全班同学都可以走。(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
这堂课的结尾的教学,通过“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情
境结束,再次激发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又一次思维的高潮,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树立了学生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情境的创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也正如一条龙画完了,最后的“点睛之笔”一样,只有他这一笔点好了,整条龙才显得活灵活现;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激起学生对下一次学习的强烈渴望。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综上所述,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才能使学生在现实、有趣、具有针对性、思考性和探究性的有效情境中快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