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久远。“有文采”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第三项要求。所谓“有文采”,就是要求作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进而达到词清、句丽、妙语连珠的境界。考生作文如果做到“有文采”,就能够显示文化功底和写作才气,一篇灵气飞动、满篇生辉的文章势必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然而,孔子也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而有些考生为了追求文采,追求高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误区。
误区一:文采凌驾于主题之上。有些考生追求了文采,却忽略了主题,使文章出现了无主题或者主题不明的情况。把文章中的任何一段拆开来看,都是很有文采的好片段,但是放在一起,却只是一堆华丽的辞藻堆砌,并不能够表达或者传递出任何的观点,更不用说传递命题人的写作意图,也不用说带给人任何的思想影响。譬如,2011年湖南高考一考生在《懂得感恩》中的一段话:“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有了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乍读这段文字还觉得有文采,但仔细推敲,全文写“感恩”,只是泛泛而谈“××懂得感恩××”,既无情节,又无细节,充其量是一个为文采而文采的流水帐而已。
误区二:文采就是语言前卫时髦,新奇另类。有的考生喜欢使用缩写、英文单词以及让人难以理解的网络语言(“火星语言”),有的考生在文章中写入大量的方言土语,结果使作文的等级大打折扣。因为有的阅卷教师对这类语言很反感,或不一定懂得方言土语,这在他眼中往往是不通不畅的病句。譬如,2011年江西高考一考生在文中写道:“你还欠我一个拥抱,除此之外,你若是还想ooxx,我也是不会拒绝的。”2011年上海高考一考生在文中写道:“王总私奔啦,锋芝和好啦,神马都是浮云,一切都会过去。”这些考生标新立异,用语时髦,但不注重思想深刻,给这些作文的回报只能是低分。
误区三:文采必须多多益善。很多考生以为写作文时多用优美的句子,就能使文章看起来富有文采。或刻意铺陈,生造语汇,想象低幼化,用语稚气;或铺陈时不顾及文章或语段的整体意境,行文花哨,华而不实。这样盲目铺陈,刻意造作,失去了自然本色。譬如,2011年湖南高考一考生在《谈“变化”》中的一段描写:“变,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喜;变,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无奈;变,是‘云销雨霁’后‘彩彻区明’的明朗;变,是适应新事物发展的要求。”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文采飞扬,而且通篇有文采。但该文只描写了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孤立地只谈“变”的重要性,没有把立意的着眼点放在任何人都需要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变换上,因而文中没有突出叙写“歌唱演员”与“观(听)众”的主客易位,即由突出自我“变”为关注他人。记住:文采并非多多益善,要想取得作文高分,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真情实感写出生动的作文。
误区四:修辞手法使用不当。或比喻的喻体是比本体还不常见、还难懂的事物,让人费解;或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不相似或不相近,感情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不协调一致;或用借代时借体没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听了不明白所指的事物;或不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又像夸张,又像事实;或用对偶时上下联字数相差太大、结构不一致、音节不和谐,形式与内容不统一;或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很凌乱;等等。
误区五:文采=排比句。排比句的使用与否主要是依据表达、内容等方面的需要,排比句的使用必须要与自己的表达需要切合,如果不顾其他,认为有文采就要用排比,则陷入了使用文采的误区。如,2011年江苏高考一考生在《拒绝平庸》的开篇写道:“因为高山不拒绝石头,所以成就高大;因为大海不拒绝小溪,所以成就其深;因为社会不拒绝各色的人,所以成就其博大。”单独看,很不错,可是从与主题的照应来看,就显得远了点,让人费解,自然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另外,有的考生运用排比时,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层次进行表述,而是同一意思的重复,造成语言赘余。
考场作文语言的形象、生动,不可为了追求文采而故弄玄虚,使语意晦涩难懂,也不能为了追求文采而忽视思想。高水平的文采,应该是“有思想、有内涵”的文采,既有畅达优美的语言,语言背后又流淌着思想,让人读后齿颊生香,认知上又能有所提升。
误区一:文采凌驾于主题之上。有些考生追求了文采,却忽略了主题,使文章出现了无主题或者主题不明的情况。把文章中的任何一段拆开来看,都是很有文采的好片段,但是放在一起,却只是一堆华丽的辞藻堆砌,并不能够表达或者传递出任何的观点,更不用说传递命题人的写作意图,也不用说带给人任何的思想影响。譬如,2011年湖南高考一考生在《懂得感恩》中的一段话:“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有了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乍读这段文字还觉得有文采,但仔细推敲,全文写“感恩”,只是泛泛而谈“××懂得感恩××”,既无情节,又无细节,充其量是一个为文采而文采的流水帐而已。
误区二:文采就是语言前卫时髦,新奇另类。有的考生喜欢使用缩写、英文单词以及让人难以理解的网络语言(“火星语言”),有的考生在文章中写入大量的方言土语,结果使作文的等级大打折扣。因为有的阅卷教师对这类语言很反感,或不一定懂得方言土语,这在他眼中往往是不通不畅的病句。譬如,2011年江西高考一考生在文中写道:“你还欠我一个拥抱,除此之外,你若是还想ooxx,我也是不会拒绝的。”2011年上海高考一考生在文中写道:“王总私奔啦,锋芝和好啦,神马都是浮云,一切都会过去。”这些考生标新立异,用语时髦,但不注重思想深刻,给这些作文的回报只能是低分。
误区三:文采必须多多益善。很多考生以为写作文时多用优美的句子,就能使文章看起来富有文采。或刻意铺陈,生造语汇,想象低幼化,用语稚气;或铺陈时不顾及文章或语段的整体意境,行文花哨,华而不实。这样盲目铺陈,刻意造作,失去了自然本色。譬如,2011年湖南高考一考生在《谈“变化”》中的一段描写:“变,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喜;变,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无奈;变,是‘云销雨霁’后‘彩彻区明’的明朗;变,是适应新事物发展的要求。”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文采飞扬,而且通篇有文采。但该文只描写了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孤立地只谈“变”的重要性,没有把立意的着眼点放在任何人都需要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变换上,因而文中没有突出叙写“歌唱演员”与“观(听)众”的主客易位,即由突出自我“变”为关注他人。记住:文采并非多多益善,要想取得作文高分,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真情实感写出生动的作文。
误区四:修辞手法使用不当。或比喻的喻体是比本体还不常见、还难懂的事物,让人费解;或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不相似或不相近,感情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不协调一致;或用借代时借体没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听了不明白所指的事物;或不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又像夸张,又像事实;或用对偶时上下联字数相差太大、结构不一致、音节不和谐,形式与内容不统一;或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很凌乱;等等。
误区五:文采=排比句。排比句的使用与否主要是依据表达、内容等方面的需要,排比句的使用必须要与自己的表达需要切合,如果不顾其他,认为有文采就要用排比,则陷入了使用文采的误区。如,2011年江苏高考一考生在《拒绝平庸》的开篇写道:“因为高山不拒绝石头,所以成就高大;因为大海不拒绝小溪,所以成就其深;因为社会不拒绝各色的人,所以成就其博大。”单独看,很不错,可是从与主题的照应来看,就显得远了点,让人费解,自然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另外,有的考生运用排比时,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层次进行表述,而是同一意思的重复,造成语言赘余。
考场作文语言的形象、生动,不可为了追求文采而故弄玄虚,使语意晦涩难懂,也不能为了追求文采而忽视思想。高水平的文采,应该是“有思想、有内涵”的文采,既有畅达优美的语言,语言背后又流淌着思想,让人读后齿颊生香,认知上又能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