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取决于他的阅读力量。”多年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也让我越来越感觉到读书的重要性,因为,平时很多好的教学方法、管理策略的灵感的迸发,几乎均来自读书,于是,读书便成了我教育生活的重要部分。
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某商人在资产1亿元时,欲与另一家资产过百亿元的大企业争取荷兰设在中国的总代理商。一天,荷兰总裁来中国实地考察。他第一站先来见这位商人,谈完商务之后,在商人的办公室发现了一本解读《道德经》的书。荷兰总裁顿时来了兴致,原来这位荷兰人特别崇拜中国的老子。于是就和这位商人谈论起道家思想来。恰巧,这位中国商人对老子也极为崇拜,并且对老子也颇有研究。这样,两人越谈越投机,真是“人逢知己”呀!荷兰总裁当即表态:第二家不去了,中国代理商非你莫属了!
可以说,这位商人的成功,缘于他读了一本书。这个小故事不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想在自己的天地里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应该多读一本书吗?因此我想,我们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若想在教育天地里大有作为,则更需要读书。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读书是最高档次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读书不能改变人的物相,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质。”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读书于我,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一天不读书,就会有饥饿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独感。读书就是打通精神的穴位和经络。一日不读书,自惭形秽;三日不摸书,怅然若失。”这些教育名家的谆谆教导,不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吗?
大部分人认为教师的读书是增加知识,实际上,教师的读书还对教师的情感更加细腻有很大的好处。好多的教师就是因为缺乏读书,缺乏对美的感受能力,对人性缺乏悲悯,对学生管理就显得粗糙、冷酷。在阅读中,我们能追求到一种纯净、幸福、宁静与本真,从而让自己的教育保持一种纯美;在阅读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拥有更多的雅思、雅言、雅兴与雅致;在阅读中,我们会热爱生命,调试心情,远离职业倦怠,拥有人生梦想,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体味到“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的快乐与幸福;在阅读中,我们梳理着自己的思想,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们可以聆听到大师的教诲并得到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指南;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执着和艰辛;读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我们可以学得科学、民主的思想;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领悟到大爱无痕的真谛……
进而,当我们把读书与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当我们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使读书、写作、实践、思考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那么,我们的精神生活就会充实起来,职业智慧就会增长起来,教育生命就会精彩起来。
读和教相辅相成,没有丰富的阅读积淀,就不会有高水平的教学技能。“博览群书,如站在思想巨人的肩头,能洞察万物,见地别具。”很多名师就是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著名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窦桂梅在《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一文中写道:“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你可以和书中的各种人物一起欢笑与流泪,你可以在不同的书的世界里体验不同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一旦和一本本书在一起‘活上了一回回’,你就会成为‘心灵的巨富’。”一个人的成功,在于阅读、积累,再阅读、再积累,反复循环,至于厚积薄发,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因为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读书,我们在教育教学上才会底气十足、挥洒自如,在不断的阅读中探索、创新,最终成就富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全国教育系统劳模韩军老师说:“通过读书,你会变得越单纯,至朴至真,你虽容颜苍老,但童心永驻……”叶圣陶先生更是提出:“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
教育是跟人打交道的事业,人是物质的人,更是精神的人,精神的人离不开梦想。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师应该是最拥有梦想的人。我们都是凡人,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脱俗,但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不去媚俗、不去迎俗;在阅读中,我们体会到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真正含义;在阅读中,我们滋生了梦想。
试想,一位视读书为己任的教师,在雕琢自己生命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雕琢孩子们的生命?当我们用自己的读书经历和精神去激励和鼓舞我们的学生时,我们何尝不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也许正是源于这种对读书的认识和积累,让我不断取得进步。从教近三十年,我已经从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成为一校之长。但这更让我感觉到肩上担子的分量,所以,也就越觉得需要读书。当然,我更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同仁,尤其是青年教师,都来关注读书!
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某商人在资产1亿元时,欲与另一家资产过百亿元的大企业争取荷兰设在中国的总代理商。一天,荷兰总裁来中国实地考察。他第一站先来见这位商人,谈完商务之后,在商人的办公室发现了一本解读《道德经》的书。荷兰总裁顿时来了兴致,原来这位荷兰人特别崇拜中国的老子。于是就和这位商人谈论起道家思想来。恰巧,这位中国商人对老子也极为崇拜,并且对老子也颇有研究。这样,两人越谈越投机,真是“人逢知己”呀!荷兰总裁当即表态:第二家不去了,中国代理商非你莫属了!
可以说,这位商人的成功,缘于他读了一本书。这个小故事不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想在自己的天地里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应该多读一本书吗?因此我想,我们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若想在教育天地里大有作为,则更需要读书。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读书是最高档次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读书不能改变人的物相,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质。”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读书于我,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一天不读书,就会有饥饿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独感。读书就是打通精神的穴位和经络。一日不读书,自惭形秽;三日不摸书,怅然若失。”这些教育名家的谆谆教导,不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吗?
大部分人认为教师的读书是增加知识,实际上,教师的读书还对教师的情感更加细腻有很大的好处。好多的教师就是因为缺乏读书,缺乏对美的感受能力,对人性缺乏悲悯,对学生管理就显得粗糙、冷酷。在阅读中,我们能追求到一种纯净、幸福、宁静与本真,从而让自己的教育保持一种纯美;在阅读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拥有更多的雅思、雅言、雅兴与雅致;在阅读中,我们会热爱生命,调试心情,远离职业倦怠,拥有人生梦想,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体味到“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的快乐与幸福;在阅读中,我们梳理着自己的思想,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们可以聆听到大师的教诲并得到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指南;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执着和艰辛;读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我们可以学得科学、民主的思想;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领悟到大爱无痕的真谛……
进而,当我们把读书与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当我们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使读书、写作、实践、思考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那么,我们的精神生活就会充实起来,职业智慧就会增长起来,教育生命就会精彩起来。
读和教相辅相成,没有丰富的阅读积淀,就不会有高水平的教学技能。“博览群书,如站在思想巨人的肩头,能洞察万物,见地别具。”很多名师就是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著名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窦桂梅在《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一文中写道:“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你可以和书中的各种人物一起欢笑与流泪,你可以在不同的书的世界里体验不同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一旦和一本本书在一起‘活上了一回回’,你就会成为‘心灵的巨富’。”一个人的成功,在于阅读、积累,再阅读、再积累,反复循环,至于厚积薄发,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因为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读书,我们在教育教学上才会底气十足、挥洒自如,在不断的阅读中探索、创新,最终成就富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全国教育系统劳模韩军老师说:“通过读书,你会变得越单纯,至朴至真,你虽容颜苍老,但童心永驻……”叶圣陶先生更是提出:“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
教育是跟人打交道的事业,人是物质的人,更是精神的人,精神的人离不开梦想。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师应该是最拥有梦想的人。我们都是凡人,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脱俗,但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不去媚俗、不去迎俗;在阅读中,我们体会到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真正含义;在阅读中,我们滋生了梦想。
试想,一位视读书为己任的教师,在雕琢自己生命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雕琢孩子们的生命?当我们用自己的读书经历和精神去激励和鼓舞我们的学生时,我们何尝不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也许正是源于这种对读书的认识和积累,让我不断取得进步。从教近三十年,我已经从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成为一校之长。但这更让我感觉到肩上担子的分量,所以,也就越觉得需要读书。当然,我更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同仁,尤其是青年教师,都来关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