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从2012年建校起,一直尝试构建起科学的、实效的和针对性强的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德育模式,在管理中,充分信任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学生看成最大的教育資源,放手让学生参与管理,让班团干部和每位同学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组织气氛,形成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让科任老师以指导老师的角色参与班级德育管理,真正做到教学回归教育,教师回归导师。
一、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主体系统形成
1.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小组主体的确立
传统的班主任管理体制下,班主任是班级的唯一管理者。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各利益相关者均参与的班级管理才是教育发展所趋。班级“团结共进体”小组制正是基于这一趋势,重点对班级管理的主体进行了研究。
2.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外部支持系统的形成
学校专门成立了课题小组,与此同时,班级“团结共进体”小组的建设也需要得到教育行政部门政策上的支持。对于学校内部来说,应实施相应的行政举措来辅助班级管理的改革,使其能够有效进行。
3.民主集体的形成
民主集体的形成在于学校赋予学生更多管理班级的自主权力。班级“团结共进体”小组制将小组组长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一方,对班级的众多事务享有发言权,可以反映部分学意见,这本身就是践行民主的表现。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平台,并改革班干部选任制度及学生评价制度,在实践民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4.班级管理内容
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多而烦琐,与通常所说的班级管理无异,可以分为日常管理、课堂管理、学生品德的管理等等。具体来说包括班风建设、班级制度建设、学习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通常由班级“团结共进体”小组成员协商分工,每人分管一项或几项。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小组成员要体现协作精神,分工不分家,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每个成员都将自己的工作统一到小组整体目标上,统一到整体效益上,更好地促进整个小组及班级的发展。
二、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小组的建立
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小组的建立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6人一组:4男同学 2女同学(或2女同学 4男同学) 1名导师(科任教师)。 “组间同质”体现在各组学生综合能力相当,衡量的条件包括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学习成绩、思维程度、性别大致均衡等。“组内异质”指的是同一个组内的同学是由不同情形的学生组成,他们不仅性格迥异,而且各自的知识基础也是不一样的,组内各个成员有着各自不同的特长或者存在着不同的缺点、弱点。“组间同质”是为了使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既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又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组内异质”是为了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有利于组内学生的相互合作。
三、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小组运行机制
班级“团结共进体”小组的运行机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会制”,分别是“小组成员会、导师见面会、导师家长会”,这也成为“团结共进体”小组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又易实践操作的工作制度。学校为了方便“三会制度”的实施,专门设置导师见面会时间、小组成员交流时间、家长导师见面时间。班级“团结共进体”小组成员每周例会,目的是总结本周小组学习情况,重点分析本周学习生活中的得失,并提出改进措施,充分了解各个成员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商量并安排下周小组应注意的问题。“导师见面会”主要是小组导师对所指导小组一个月内的学情、生活、心理等进行全面分析总结,重在对小组部分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诊断,并制定解决方案。“导师家长会”主要任务在于与家长一起分析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目标管理或生涯规划,研究制定帮助学生学习的切实方案,化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一般项目“学校‘团结共进体’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3YQJK11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一、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主体系统形成
1.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小组主体的确立
传统的班主任管理体制下,班主任是班级的唯一管理者。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各利益相关者均参与的班级管理才是教育发展所趋。班级“团结共进体”小组制正是基于这一趋势,重点对班级管理的主体进行了研究。
2.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外部支持系统的形成
学校专门成立了课题小组,与此同时,班级“团结共进体”小组的建设也需要得到教育行政部门政策上的支持。对于学校内部来说,应实施相应的行政举措来辅助班级管理的改革,使其能够有效进行。
3.民主集体的形成
民主集体的形成在于学校赋予学生更多管理班级的自主权力。班级“团结共进体”小组制将小组组长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一方,对班级的众多事务享有发言权,可以反映部分学意见,这本身就是践行民主的表现。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平台,并改革班干部选任制度及学生评价制度,在实践民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4.班级管理内容
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多而烦琐,与通常所说的班级管理无异,可以分为日常管理、课堂管理、学生品德的管理等等。具体来说包括班风建设、班级制度建设、学习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通常由班级“团结共进体”小组成员协商分工,每人分管一项或几项。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小组成员要体现协作精神,分工不分家,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每个成员都将自己的工作统一到小组整体目标上,统一到整体效益上,更好地促进整个小组及班级的发展。
二、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小组的建立
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小组的建立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6人一组:4男同学 2女同学(或2女同学 4男同学) 1名导师(科任教师)。 “组间同质”体现在各组学生综合能力相当,衡量的条件包括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学习成绩、思维程度、性别大致均衡等。“组内异质”指的是同一个组内的同学是由不同情形的学生组成,他们不仅性格迥异,而且各自的知识基础也是不一样的,组内各个成员有着各自不同的特长或者存在着不同的缺点、弱点。“组间同质”是为了使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既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又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组内异质”是为了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有利于组内学生的相互合作。
三、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小组运行机制
班级“团结共进体”小组的运行机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会制”,分别是“小组成员会、导师见面会、导师家长会”,这也成为“团结共进体”小组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又易实践操作的工作制度。学校为了方便“三会制度”的实施,专门设置导师见面会时间、小组成员交流时间、家长导师见面时间。班级“团结共进体”小组成员每周例会,目的是总结本周小组学习情况,重点分析本周学习生活中的得失,并提出改进措施,充分了解各个成员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商量并安排下周小组应注意的问题。“导师见面会”主要是小组导师对所指导小组一个月内的学情、生活、心理等进行全面分析总结,重在对小组部分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诊断,并制定解决方案。“导师家长会”主要任务在于与家长一起分析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目标管理或生涯规划,研究制定帮助学生学习的切实方案,化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一般项目“学校‘团结共进体’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3YQJK11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