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9年4月,北京大学提前实行教务长制,取消文理科学长,新文化主将陈独秀因此基本脱离北大。在胡适给汤尔和的信件中,胡适感叹蔡元培和汤尔和不免“狭隘”,汤尔和的回信也称“以陈君当年之浪漫行为置之大学,终嫌不类,此乃弟之头巾见解,迄今犹自以为不谬”。如此说来,蔡元培竟是完全因为小报宣扬、汤尔和举报的陈独秀“私德太坏”而撤去文科学长,这未免让人有点难以相信。
陈独秀喜欢逛窑子,新老朋友大约没有不知道的。陈独秀来北大任文科学长,是由汤尔和推荐,蔡元培力邀,而且答允陈将《新青年》“带到北大来办”。难道陈独秀的私德,是在这一年多时间内变坏的么?
蔡元培到北大一年后,重新发起了民国元年吴稚晖、李石曾、汪精卫等组织的“进德会”。进德会的设置有多重含义。蔡元培非常重视这个组织,他甚至向进德会的两名发起者吴稚晖、汪精卫发出来北大任教的邀请,意在“延聘学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饬学风”,或“以真正之国粹,唤以青年之精神”。
蔡元培本人持身方正,故甲种会员即要求“不嫖、不赌、不娶妾”。在蔡的号召下,北大多数教员都参加进德会,陈独秀亦不例外,加入为甲种会员。进德会成立后,果然产生了宣传的效果,“颇惹时人之注意,不特京沪各报曾转载宣言书而评论之”,连东京《日支时论》都将宣言译出,并加引言表示敬佩之意。
但从胡适信中可知“嫖妓是独秀与浮筠都干的事”,浮筠即北大理科学长夏元瑮。北京大学两位学长都热衷此道,进德会规条约束力如何,可想而知。(顺便插一句,蔡元培本人是乙种会员,即在甲种会员规条之外,另加“不作官吏、议员”两条。蔡元培说这是为了“教育者专门之业学问者,终身之事委身学校,而索情阁院用志不纷之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拒绝大学行政化。)
进德会规条束缚不了教员,蔡元培也只好听之任之。就在辞退陈独秀的八九天之前,蔡元培还在答林纾的公开信中宣称:“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教员中间有喜作侧艳之诗词,以纳妾、狎妓为韵事,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则姑听之。”如果蔡元培要以私德规范教员,早就可以出手,为什么要等到这时才展现“头巾见解”?
傅斯年的回忆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北洋政府对蔡先生大施压力与恫吓……有一天晚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约制胡适之先生一下,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機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一类似是而非之谈。”
“谋客”应指汤尔和与沈尹默。虽然傅斯年称蔡元培拒绝了汤尔和的建议,但从后来事实的发展来看,蔡元培至少部分接受了这个办法。北洋政府显然不会因为陈独秀“私德太坏”而给予北京大学压力,只有从新旧论争波及北大的角度才能理解蔡元培这一举动。
作为对陈独秀的补偿,蔡元培仍聘其为教授,并给假一年。汤尔和日记中记载4月11日“途中遇陈仲甫,面色灰败,自北而南,以怒目视”,反映出陈独秀对校方的决定甚为不满,不过陈始终未在公开场合对北大有任何微词,看来他也能够理解蔡元培的苦衷。
胡适与傅斯年对此事记述的歧异,可以理解为:蔡元培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作出妥协,但是他不愿北京大学独立办学的形象受到破坏,也不愿陈独秀的去职被看作北京大学对新文化的压制,故以陈独秀个人行为与进德会规条相违背为借口,给校内校外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明显陈独秀去职有丢卒保车之意。
陈独秀喜欢逛窑子,新老朋友大约没有不知道的。陈独秀来北大任文科学长,是由汤尔和推荐,蔡元培力邀,而且答允陈将《新青年》“带到北大来办”。难道陈独秀的私德,是在这一年多时间内变坏的么?
蔡元培到北大一年后,重新发起了民国元年吴稚晖、李石曾、汪精卫等组织的“进德会”。进德会的设置有多重含义。蔡元培非常重视这个组织,他甚至向进德会的两名发起者吴稚晖、汪精卫发出来北大任教的邀请,意在“延聘学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饬学风”,或“以真正之国粹,唤以青年之精神”。
蔡元培本人持身方正,故甲种会员即要求“不嫖、不赌、不娶妾”。在蔡的号召下,北大多数教员都参加进德会,陈独秀亦不例外,加入为甲种会员。进德会成立后,果然产生了宣传的效果,“颇惹时人之注意,不特京沪各报曾转载宣言书而评论之”,连东京《日支时论》都将宣言译出,并加引言表示敬佩之意。
但从胡适信中可知“嫖妓是独秀与浮筠都干的事”,浮筠即北大理科学长夏元瑮。北京大学两位学长都热衷此道,进德会规条约束力如何,可想而知。(顺便插一句,蔡元培本人是乙种会员,即在甲种会员规条之外,另加“不作官吏、议员”两条。蔡元培说这是为了“教育者专门之业学问者,终身之事委身学校,而索情阁院用志不纷之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拒绝大学行政化。)
进德会规条束缚不了教员,蔡元培也只好听之任之。就在辞退陈独秀的八九天之前,蔡元培还在答林纾的公开信中宣称:“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教员中间有喜作侧艳之诗词,以纳妾、狎妓为韵事,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则姑听之。”如果蔡元培要以私德规范教员,早就可以出手,为什么要等到这时才展现“头巾见解”?
傅斯年的回忆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北洋政府对蔡先生大施压力与恫吓……有一天晚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约制胡适之先生一下,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機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一类似是而非之谈。”
“谋客”应指汤尔和与沈尹默。虽然傅斯年称蔡元培拒绝了汤尔和的建议,但从后来事实的发展来看,蔡元培至少部分接受了这个办法。北洋政府显然不会因为陈独秀“私德太坏”而给予北京大学压力,只有从新旧论争波及北大的角度才能理解蔡元培这一举动。
作为对陈独秀的补偿,蔡元培仍聘其为教授,并给假一年。汤尔和日记中记载4月11日“途中遇陈仲甫,面色灰败,自北而南,以怒目视”,反映出陈独秀对校方的决定甚为不满,不过陈始终未在公开场合对北大有任何微词,看来他也能够理解蔡元培的苦衷。
胡适与傅斯年对此事记述的歧异,可以理解为:蔡元培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作出妥协,但是他不愿北京大学独立办学的形象受到破坏,也不愿陈独秀的去职被看作北京大学对新文化的压制,故以陈独秀个人行为与进德会规条相违背为借口,给校内校外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明显陈独秀去职有丢卒保车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