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贵州省东南部,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青绿的梯田遍布挺峭的山丘,成团成群的棕黑色干栏式吊脚楼比邻而筑,淙淙溪流穿寨而过,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适合“依山傍水”这一词语。它就是隐藏在云贵高原中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贵州是典型的山地省,多地交通不便,进入黔东南多半是乘坐火车至省会贵阳、州府凯里或者镇远,而后接驳各路客车前往景点。首站选定为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碧色的舞阳河穿城而过,感觉与湘西的凤凰古城颇为相似。镇远小城没有公交,可以租一辆自行车,穿行于古街小巷,尝一尝最具贵州特色的酸。我至今想到苗伯妈酸汤和花溪牛肉粉仍口齿生津。稍休整一天,离了各种设施还较完善的镇远,乘火车前往凯里,便真正是进入了最具民族风情的黔东南腹地。远离了纷繁冗杂的钢筋囚笼,融入这山清水秀里,感受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开启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之旅。
西江千户苗寨:用美丽回答一切
作为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逾1300户吊脚楼依山而建,10余个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构成西江千户苗寨。
从州府凯里至西江的路途中,已随处可见长发挽髻于头顶并插上鲜艳红花的苗族妇女,更年长的则会用毛巾包住头顶。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至西江已近正午,有幸遇上还未结束的寨佬迎宾,一袭青色左衽长衫的寨佬们吹起他们最喜爱的古老乐器芦笙,身着盛装的苗家妇女站在寨门前踩歌起舞。传说苗族的祖神告且与告当造日月,后从天公处盗谷种土但收成差,为解忧,砍6根竹制成芦笙吹奏,催得谷物茂盛,喜获丰收。因此苗族人有句俗语“歌不离口,笙不离手”,每逢节日或贵宾来临都会吹奏芦笙,表达喜庆之情。
而在苗族服饰中女子着装极艳丽繁复,而男装极朴素简单的传统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在客运车上与邻座的雷山苗族姑娘聊天得知,她们身上的服饰均是由阿妈或外婆一针一线绣制而成,短需半年,长则两三年,所以衣服上的每一块绣布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品。苗族尚银,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银饰美学,苗女们胸前、腰间、头顶佩戴的精致银饰都是一个家庭耗费大部分积蓄倾心打造而成,而较贫穷的家庭仅能负担起长女的银饰。西江镇附近的控拜村是中国唯一的银匠村,村民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相当精湛,故而西江的银饰也异常精美繁复。
每每节日来临,姑娘小伙和寨中老老少少都会身着最美的盛装聚集在广场上,吹笙跳舞。黔东南号称“百节之乡”,一年之中大大小小的节庆集会多达200个,如若有心且条件允许,不妨选择某个节日来这里感受一下最狂放的庆祝,绝对会不虚此行。譬如感谢天公赐福、庆贺当年丰收的“吃新节”,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13年才举行一次的古老祭祖仪式“牯藏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代表了苗族人民感念神先的庇佑与自然的馈赠知足常乐的美好心态。
除却这些多彩的民俗文化,千户苗寨的风光也是极美的,伴着木质水车的吱呀声走入寨子,白水河如玉带穿寨而过,河上前后架设了五座风雨桥,逾千座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地排布在雷公山麓的斜坡上,再往旁去便是层层叠叠的梯田,种满了水稻与糯稻。待晨起,天微亮,山中缭绕的雾还未散去。大批游客尚未来袭,勤劳的农人已割草归来,中华田园犬在田埂间奔跑,脖上的铃铛玎玲作响,稻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光点,这一切是如此的宁静与美好。沿着山道往上攀爬,梯田的全景愈发清晰,伫立发呆,好客的老农还会向你问好,得空与他们聊天总会有意外的收获。
白日里回到人群熙攘的主街,啃着又香又糯的白糍粑沿着街边小店淘一淘苗银和手绣做成的精美饰品,到点了去看场演出,再沿着步道窜进游客罕至的寨子里探究一下原住民的生活,一天的时光转瞬即逝。
待到夜幕降临,吊脚楼廊檐的引路灯依次亮起,忙碌一天的苗家人也回到家中休憩,那些灯光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恍若银河九天跌落凡间,蔚为壮观。想起余秋雨先生对西江的评价:“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方知所言非虚。
岜沙苗寨: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岜沙苗寨位于从江县城以南月亮山冈峦的莽莽密林中,因着村寨隐蔽性强且交通不便,至今仍保留着神秘的武士遗风。相传岜沙的祖先是蚩尤的九黎部落,蚩尤勇猛尚武力,他的后代亦承袭了这种阳刚与剽悍。这里的成年男子常年肩扛一杆火枪,身挎一把腰刀。当然现在用于打猎的火枪其本质用途已渐失,但这种独特传统却保留了下来,把把火药枪代代相传。现在岜沙汉子也会以鸣放火枪的方式来迎宾送客,意图为客人驱邪消灾,表达祝福。
较之西江的苗族,这里的黑苗支系服饰没有那么繁复精细,却实为方便劳作的装束,隐隐多了分英气。姑娘们会穿着似围裙的大襟亮布上衣和百褶裙,扎上绑腿,佩戴银饰。而汉子则身着右开襟亮布衣与直筒大裤管亮布裤。
岜沙苗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纺纱、织布及做衣的习俗,寨中并无专门的成衣作坊,这些传统的民族服饰均是女性历经多道工序自织自染自绣而成,所有的技艺都是靠母教女的家族传习方式得以承袭。我亦有幸得见姑娘们织花带的场景,这也是岜沙苗族的传统习俗之一。颜色鲜亮的花带多用于衣裙的边饰、腰带和围裙带等,同时还可作为苗家姑娘的爱情信物。通常小女孩自七八岁起便随母亲或寨子里技艺高超的妇女学习织花带,用彩线巧手编织出各式苗家纹样。
在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除“火枪”、“古树”外的岜沙三宝之——“户棍”。此处凡年满14、15岁的男孩都要接受一种特殊的成人礼仪,苗语称“补荡拎溜”,意即镰刀剃头。“补荡”这天其父母会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为他用一把平常割草的镰刀剃除头部四周的头发,仅留头顶的长发盘挽 “鬏髻”(苗语即“户棍),再在男孩额头上系上一条挑花巾,让他背起火枪,挎上腰刀,标志着独立的开始。岜沙人相信头顶上的这种独特发髻是连接岜沙祖先的命脉,能够得到祖先的庇佑,也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贵州是典型的山地省,多地交通不便,进入黔东南多半是乘坐火车至省会贵阳、州府凯里或者镇远,而后接驳各路客车前往景点。首站选定为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碧色的舞阳河穿城而过,感觉与湘西的凤凰古城颇为相似。镇远小城没有公交,可以租一辆自行车,穿行于古街小巷,尝一尝最具贵州特色的酸。我至今想到苗伯妈酸汤和花溪牛肉粉仍口齿生津。稍休整一天,离了各种设施还较完善的镇远,乘火车前往凯里,便真正是进入了最具民族风情的黔东南腹地。远离了纷繁冗杂的钢筋囚笼,融入这山清水秀里,感受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开启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之旅。
西江千户苗寨:用美丽回答一切
作为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逾1300户吊脚楼依山而建,10余个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构成西江千户苗寨。
从州府凯里至西江的路途中,已随处可见长发挽髻于头顶并插上鲜艳红花的苗族妇女,更年长的则会用毛巾包住头顶。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至西江已近正午,有幸遇上还未结束的寨佬迎宾,一袭青色左衽长衫的寨佬们吹起他们最喜爱的古老乐器芦笙,身着盛装的苗家妇女站在寨门前踩歌起舞。传说苗族的祖神告且与告当造日月,后从天公处盗谷种土但收成差,为解忧,砍6根竹制成芦笙吹奏,催得谷物茂盛,喜获丰收。因此苗族人有句俗语“歌不离口,笙不离手”,每逢节日或贵宾来临都会吹奏芦笙,表达喜庆之情。
而在苗族服饰中女子着装极艳丽繁复,而男装极朴素简单的传统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在客运车上与邻座的雷山苗族姑娘聊天得知,她们身上的服饰均是由阿妈或外婆一针一线绣制而成,短需半年,长则两三年,所以衣服上的每一块绣布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品。苗族尚银,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银饰美学,苗女们胸前、腰间、头顶佩戴的精致银饰都是一个家庭耗费大部分积蓄倾心打造而成,而较贫穷的家庭仅能负担起长女的银饰。西江镇附近的控拜村是中国唯一的银匠村,村民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相当精湛,故而西江的银饰也异常精美繁复。
每每节日来临,姑娘小伙和寨中老老少少都会身着最美的盛装聚集在广场上,吹笙跳舞。黔东南号称“百节之乡”,一年之中大大小小的节庆集会多达200个,如若有心且条件允许,不妨选择某个节日来这里感受一下最狂放的庆祝,绝对会不虚此行。譬如感谢天公赐福、庆贺当年丰收的“吃新节”,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13年才举行一次的古老祭祖仪式“牯藏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代表了苗族人民感念神先的庇佑与自然的馈赠知足常乐的美好心态。
除却这些多彩的民俗文化,千户苗寨的风光也是极美的,伴着木质水车的吱呀声走入寨子,白水河如玉带穿寨而过,河上前后架设了五座风雨桥,逾千座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地排布在雷公山麓的斜坡上,再往旁去便是层层叠叠的梯田,种满了水稻与糯稻。待晨起,天微亮,山中缭绕的雾还未散去。大批游客尚未来袭,勤劳的农人已割草归来,中华田园犬在田埂间奔跑,脖上的铃铛玎玲作响,稻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光点,这一切是如此的宁静与美好。沿着山道往上攀爬,梯田的全景愈发清晰,伫立发呆,好客的老农还会向你问好,得空与他们聊天总会有意外的收获。
白日里回到人群熙攘的主街,啃着又香又糯的白糍粑沿着街边小店淘一淘苗银和手绣做成的精美饰品,到点了去看场演出,再沿着步道窜进游客罕至的寨子里探究一下原住民的生活,一天的时光转瞬即逝。
待到夜幕降临,吊脚楼廊檐的引路灯依次亮起,忙碌一天的苗家人也回到家中休憩,那些灯光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恍若银河九天跌落凡间,蔚为壮观。想起余秋雨先生对西江的评价:“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方知所言非虚。
岜沙苗寨: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岜沙苗寨位于从江县城以南月亮山冈峦的莽莽密林中,因着村寨隐蔽性强且交通不便,至今仍保留着神秘的武士遗风。相传岜沙的祖先是蚩尤的九黎部落,蚩尤勇猛尚武力,他的后代亦承袭了这种阳刚与剽悍。这里的成年男子常年肩扛一杆火枪,身挎一把腰刀。当然现在用于打猎的火枪其本质用途已渐失,但这种独特传统却保留了下来,把把火药枪代代相传。现在岜沙汉子也会以鸣放火枪的方式来迎宾送客,意图为客人驱邪消灾,表达祝福。
较之西江的苗族,这里的黑苗支系服饰没有那么繁复精细,却实为方便劳作的装束,隐隐多了分英气。姑娘们会穿着似围裙的大襟亮布上衣和百褶裙,扎上绑腿,佩戴银饰。而汉子则身着右开襟亮布衣与直筒大裤管亮布裤。
岜沙苗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纺纱、织布及做衣的习俗,寨中并无专门的成衣作坊,这些传统的民族服饰均是女性历经多道工序自织自染自绣而成,所有的技艺都是靠母教女的家族传习方式得以承袭。我亦有幸得见姑娘们织花带的场景,这也是岜沙苗族的传统习俗之一。颜色鲜亮的花带多用于衣裙的边饰、腰带和围裙带等,同时还可作为苗家姑娘的爱情信物。通常小女孩自七八岁起便随母亲或寨子里技艺高超的妇女学习织花带,用彩线巧手编织出各式苗家纹样。
在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除“火枪”、“古树”外的岜沙三宝之——“户棍”。此处凡年满14、15岁的男孩都要接受一种特殊的成人礼仪,苗语称“补荡拎溜”,意即镰刀剃头。“补荡”这天其父母会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为他用一把平常割草的镰刀剃除头部四周的头发,仅留头顶的长发盘挽 “鬏髻”(苗语即“户棍),再在男孩额头上系上一条挑花巾,让他背起火枪,挎上腰刀,标志着独立的开始。岜沙人相信头顶上的这种独特发髻是连接岜沙祖先的命脉,能够得到祖先的庇佑,也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