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与无声之间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qian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一生,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从无声到有声,再从有声到无声的过程。作为人的精神生命乃至生命本身的表现形式,文学与电影,大体可以算做无声与有声。
  但实际上,这文学之无声,却也有“有声”在里面。以文字形式、印刷制品为物质载体而表现的各类文学作品,现在虽然主要通过阅读而为阅读者所欣赏,但以前大多也都是有声的。诗,不用讲了。先民的诗,据学者们考证,原都是唱的或可唱的,有的也许还配着乐。从先秦的诗,到唐诗、宋词、元曲,原来也大都是配着曲唱的。从这个角度说,那些流传下来的各朝代的戏曲文本,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不完整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当年都是由人演出的,观众欣赏的是整个演出,欣赏者是能看能听的。那整个儿的演出,则包括了表演、鼓乐、舞台等等,还有观众的现场反应,加在一起才差不多是那个作品。当代的各种戏剧剧本,电影剧本,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不完全的作品。所以,研究这些广义而言也算文学的作品,真正地“阅读”文本,是看演出,不论是电影还是戏剧。当然,读纯文字的文本也有“意义”,但“意义”不同。就是现在感觉上用来阅读的小说,古代也是说书人嘴上的故事。——当然,西方的小说传统与此不同,那要另当别论。但西方人研究小说,也有的喜欢用音乐的术语,比如巴赫金用“复调”、“多声部”来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的特点。这说明他们也是能“听”见小说的声音的。
  从另一个层次讲,文学创作中,有所谓“言为心声”一说,这是从创作者一方讲;从阅读者、听受者来讲,说一部小说扣人心弦,那就是说心弦振动;弦动,当然就会有声音。如果说振聋发聩,虽是比喻,但也可说明,文字作品也是有声的。只不过那是无声之声而已。
  上面说的是无声之有声。而电影,现在看虽是有声的,却也恰恰是由无声而有声、既有声也无声的。一九三〇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问世,但无声电影的批量的商业制作,却是一直到一九三六年才算结束。最初的无声电影,如《劳工之爱情》、《神女》,都是名品,但现在也都是电影史上的文物了,说起来感觉很遥远,略如文学上的先秦诸子。外国的无声片,如《战舰波将金号》,《党同伐异》等等,也都为人熟知,现在也都是大学电影课教学的必读篇目,广为人知。这是就电影而言的无声与有声。
  尽管如此,就文学与电影两个大门类而言,说一为无声,一为有声,以目下的形态来看,大致还是不错的。
  另外,就学术研究、发表文章而言,能有自己的一点心得,一点创见,或者表达一点自己的声音,也谈何容易。许多人,就某一问题,在某一领域中研究了一辈子,能有一点新发现就心满意足了。现在学术界大讲特讲学术规范,大讲注释、引文,除了是把那些引文作为论据,作为材料之外,不过就是要在文章中,把别人的、前人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做个区分,告诉读者,哪些是自己的声音罢了。有的文章,把引文去掉后,再看看那文章,已经不成其为文了。过去,人们注经,其实也不光是注,也是通过注疏,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当然,也有大师借别人的话,来说自己的话,通篇引文,自己的观点则尽在其中。那是另一重境界,我辈是学不来的。
  还有一些学者,信心满满,踌躇满志,宏论迭出。但事实上,所有的话语方式,其实都是先在的。作者的家庭出身、学历、交往圈子,还有多年在受教育过程中所受的训练,还有大的文化传统,等等等等,都已经进入他的头脑,支配了他的表达。这些正如一个人的身体条件一样,很大程度要赖天赋。不能想象,一个人瘦弱如本文作者,会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有所建树,为国争光。我们各方面所受的先天限制确实很多,这一点还是要实事求是。
  所以,从表达的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是电影,还是以文字作品为主的文学,还有发表在报章上的文字,也都可算做一种声音,也就是过去口头上总是鼓励、而实际上总是限制的那种争鸣之鸣。但这种鸣,很多时候我们听不到,可算无声之声。我们这一辈,在有生之年都曾亲历,那随处可见的高音喇叭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高唱那场史无前例的伟大运动“就是好就是好”,如同神谕,不容置疑。那其实是中国人最沉默的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甚至无权沉默。他们只能用大分贝的口号来喊出自己的沉默、显示自己的失语,正如他们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七十年代末,有一出话剧很有名,就借用鲁迅的诗“于无声处听惊雷”,叫做《于无声处》,这出戏现在年轻人大都不知道了。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从柔软到僵硬的过程。“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佛家讲“色受想行识”都是空,蠲叟这绝笔诗中,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但他这诗中表述“视听”的物理变化,所谓“听之不闻,名曰希”,尽管是站在感觉者的角度,却也是符合唯物主义的。
  因为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物理学意义上的所谓声音,不过是声波通过媒介——在人类生存的时空中,主要就是空气——而诉诸人或其他动物听觉器官而造成的一种听觉的印象。所以,要“有”声音,至少要有这么几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声波振动、传播,二是要有某种介质,三是要有具备听觉功能的器官的听受者。这几个条件都具备了,人们听到的,又往往不是他们乐于听的,比如城市中无法躲避的噪音,还有多年来不断重复的各种好心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当然,人体能发声的器官不只口舌、声带。跺脚、拍巴掌,都能出声儿。自古人们就用其他的声音来比喻说话,直到如今。这些比喻可以显示人们对话语的更丰富的理解。大约二十年前,一位同窗好友在天津塘沽一家单位供职。他的顶头上司、本单位的宣传部长是个天津人,天生有幽默感。受他的熏陶,他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也显出这般天赋,经常没大没小地和他老子开玩笑。一天下午,儿子放学来单位老子这儿玩。老子中午吃东西不得劲,有点儿闹肚子,这时候下面就放了一个臭响。儿子现场脱口秀:“哟!听您这口音,不像本地人。”
  人来自一个寂静的世界,最后也将归于那个大寂静。人生而有声。每个人一降生,都会自由地哭出他或她这一生中最美的歌,那应该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听的哭声了。到人的生命结束,物理学意义的发声器官也就不再能发出声音。而灵魂所在的另一个世界是否有声,我们并不知道。即使灵魂能说话或者放臭响,这个世界的人是否还能听到,那也很难说。能写点文字的人,有个好处,就是有的人写的文字,历经千年而仍有人诵读,那就还有人会听的。有的文章,虽然有口音,但还是文章;有的并无口音,却是空气的另一种振动而已。
  就在这些个有声与无声、无声与有声之间,有了无数个各不相同的人生,有了无数的有声或无声的书,形色不同的电影,还有无数的各不相同的痛苦与欢乐。
其他文献
前言烟草对黑胫病(Phytophthoraparasitica var.nicotianae)的抗性的鉴定方法,大致分为大田病圃自然鉴定与人工接种鉴定,目前日本几乎都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法。人工接种鉴定有
一、巨绵蚧为害的情况巨绵蚧[MegapulVinaria maxima(Green)]是千年桐、光桐毁灭性的大害虫。寄主被害后,轻者,降低树木的生长势,减少产量;重者造成单株或成片枯死。1971至1
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甜菜种植区之一,这个省的西、北部分布相当多的盐渍土壤,适于藜科、苋科和蓼科植物生长,其中有许多种类为象虫科的短喙象亚科(Brachy-dericae)和方喙象亚
“神经细胞不能再生”的观点在21世纪的门槛前戛然止步 有一种观点如果说出来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坐看落日生命即将随之灭息的感觉,或者就像迟暮垂亡的老者,身患绝症躺卧床榻
1980年7月下旬,我社有两处果园的苹果叶片灼伤脱落都是着波尔多液后发生的。喷药后第三天,着药叶片变成褐色,5天后变成黑褐色,7~8天后开始脱落,不规则,只有秋梢部分的八、九
四、杆状病毒的生产与使用 1、分离的标准化杆状病毒在田间应用时,重要的是要考虑只有使用提纯的和完全标准化的制剂。这个先决条件的重要性已经多次强调(111,117,118,119,1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于4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颁发“韬奋出版新人奖”;审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审议《中
红杉球蚜Ade Lges Laricis Potaniinilaricis Zhang是我省高山林区主要更新树种红杉和四川红杉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使树势衰弱,主侧枝停止生长,导致煤烟病发生,甚至全株枯萎死
背景:脑醒喷鼻剂由川芎和石菖蒲等中药组成,《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脑卒中入脑”之功效。目的:观察脑醒喷鼻剂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自由基及一氧化氮合酶变化
棉花害虫防治,我省历年来一直都是采用老方法,老药剂,致使害虫的抗药性日益严重,防治效果逐年降低,似有“越治越难”的趋势,略有疏忽便暴发成灾。为了控制其危害,广大棉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