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shix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督导、非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产科及新疆霍城江苏医院产科住院分娩42 d后复查有POP的2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督导组及非督导组。督导组患者在经专业培训的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为期8周的盆底肌肉收缩训练;非督导组患者在家中按练习图册进行盆底肌肉收缩训练。于产后6周、6个月及产后1年时分别对比2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症状评分(POP-SS)、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POP-Q)、国际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阴道症状评分(ICIQ-Vaginal Symptoms)、盆底肌力手测分级(Oxford评分法)以及盆底I类、II类肌纤维肌电压等。

结果

产后6周时非督导组患者POP-SS评分略高于督导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2组患者手测盆底肌力(P=0.162)、I类肌纤维肌电压(P=0.071)、II类肌纤维肌电压(P=0.152)、POP相关生活质量ICIQ评分(P=0.279)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产后6个月时与非督导组比较,发现督导组POP-SS评分明显降低(P=0.001),手测盆底肌力(P=0.002)和I类肌纤维肌电压(P=0.017)均明显增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产后1年时与非督导组比较,发现督导组POP-SS评分明显降低(P<0.001),手测盆底肌力(P=0.001)、I类肌纤维肌电压(P=0.002)及II类肌纤维肌电压(P=0.025)均显著增高,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督导组患者POP-SS各单项症状在产后1年内均有减轻趋势,其临床表现以膀胱未排空感及肠道未排空感较显著,经督导训练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

督导盆底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POP患者临床症状及盆底肌力,其疗效明显优于非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此外POP患者临床表现以肠道及膀胱相关症状为主,经督导训练后其症状明显改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酰胺类局麻药对脂肪起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能力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四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脂肪起源干细胞(ADMSCs)并向软骨方向诱导分化。取贴壁生长的第三代软骨方向分化ADMSCs,分别用磷酸缓冲液(对照组)、1%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实验组)、2%甲哌卡因(2%甲哌卡因实验组)、0.5%布匹卡因(0.5%布匹卡因实验组)和0.5%罗哌卡因(0.5%罗哌卡因实验组)浸泡30 min、60
目的探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运动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周训练6次,每次训练20 min,持续训练8周。于入选时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
目的通过分析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躯干肌表面肌电活动差异以及不同严重程度帕金森病患者躯干肌表面肌电活动差异,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躯干肌肌电活动特征及姿势异常疾病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帕金森病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招募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16导联表面肌电仪器采集研究对象在平躺、站立、行走3种姿势下双侧胸竖脊肌、腰竖脊肌、腹外斜肌及腹直肌表面肌电振幅均值。结果平躺时帕金森病组腰竖脊肌表面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2组脑瘫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神经发育促进技术、肌肉牵张、作业治疗及家庭康复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VR技术及常规平衡功能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对2组患儿进行平衡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
期刊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9例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康复训练和rTMS,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标准化吞钡造影功能障碍评价量表(MBSImP)和口腔推送时间(OTT)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口腔期MBSImP评分、OT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The ability of the motor system to show plastic change underlies skill learning, and also permits recovery after injury.METHODSOne puzzling observation is that after stroke, up
期刊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has been studied as a therapeutic adjunct for upper-limb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ne type of stimulation, paired associative stimulatio
期刊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明确高频rTMS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肢体物理治疗和针对性认知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高频rTMS刺激左额叶背外侧区,治疗时间为3周。于治疗前、后采用中文版
随着国内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越来越多老年康复问题逐渐显现。跌倒是导致老年人失能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降低老年人跌倒的概率及损伤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前庭神经通路在老年人跌倒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前庭神经通路对跌倒的影响、国内外最新防跌倒干预手段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防跌倒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