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做为跨世纪一代的小学生,不但身心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且还肩负着未来建设祖国的重大使命。心理健康则成为孩子们顺利成长的奠基石。根据北京市某小学的情況进行了一次二至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496名学生中心理处于健康水平。49.19%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26.0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1%处于异常焦虑状态。
关键词:二—五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随着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做为跨世纪一代的学生,不但身心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且还肩负着未来建设祖国的重大使命。心理健康则成为学生们顺利成长的奠基石。根据某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次二至五年级队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取样
被试为北京市某小学二至五年级全体学生(除测试期间生病的队员)。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软件进行施测。有效被试为496人, 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287人,女生235人(如图1.1所示)。
(二)研究工具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是我国心理学工作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中小学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可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除港、澳、台之外)几千所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普遍认为符合测量学的要求,信度和效度高,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是全国较好的心理测量工具之一。本测验共有100个项目,在这100个项目中含有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八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每个题目后面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三、结果分析与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某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被调查的496名学生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7,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其中,学习焦虑(52.6%,261人)、身体症状(17.9%,89人)、过敏倾向(19.4%,96)、自责倾向(24.4%,121人)、社交焦虑(5.6%,28人)、恐怖倾向(8.5%,42人)、冲动倾向(3.2%,16人)、孤独倾向(0.4%,2人)(如图4.1—4.9)(如图4.1,4.2,4.3,4.4,4.5,4.6,4.7,4.8,4.9)。
调查显示,目前某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队员中有49.19%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26.0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1%处于异常焦虑状态。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队员,通过访谈获得学习焦虑是主要原因。有超过95%的队员表示造成自己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过分担心父母对自己的态度。鉴于此种状况需要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496名学生中心理处于健康水平。49.19%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26.0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1%处于异常焦虑状态。98.39%的学生处于正常范围内。
得出上述结论的几种可能:
1.调查的学生心理健康处于正常水平。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需要根据21世纪的中国中小学生的特点和现实的情况做进一步的修订。
3.前人制定的量表可能放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
以上的几种可能中,1的可能性最大。496个样本代表性较好,能够代表总体,偏差不大。在用计算机填答问卷过程中,不可能存在从众现象。
本研究中相关的研究资料较缺乏,因此,从研究的理论到实际操作的经验都较为单薄。加上研究者研究水平有限,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前人研究的数据较少。
第二,结论的时效性。只能代表近一段时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许多问题都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进行探讨和分析。 总结前人的研究和本研究中的问题,以下的问题可以成为后来研究者的参考研究方向: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兼顾全体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將学生团体咨询与个案咨询做深、做细。
第二,多多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各方面的实证性研究。
四、方法与对策
要想使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就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必然是在其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心理健康说到底,也是一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我们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达到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学校设“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员给学生解答问题,让学生们敞开心扉,大胆诉说,每次学生都会带着疑问去,充满喜悦回。学生们心情舒畅了,烦恼消除了,更加愉快地生活在学生中了。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在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体现在德、智、体、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从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补充与完善作用,从而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对于以上的研究结果制定以下的方法和对策:
1.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态度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帮助少先队员形成一种积极生活态度,是决定着他们今后社会适应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生活态度的培养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只有帮助学生树立了远大理想,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自我设计,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不断地去进行自我完善,最终才能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二是科学的世界观教育,要引导他们了解并掌握社会生活中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恶丑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客观规律。这是使他们今后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立场和积极态度的重要条件。三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把个人的理想与追求同社会需要紧紧结合在一起,从社会现实出发,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这是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2. 重视非智力因素。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学习活动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倾向,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来看待。通过学习活动,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养成习惯,形成态度的作用,使学生经过学会、会学的阶段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此外,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障碍,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员应提供及时的给予关注、指导和帮助,帮助那些有焦虑倾向、恐怖倾向、强迫倾向、多动倾向、厌学倾向及学习技能障碍的学生尽快恢复正常状态,这对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在研究中,有部分学生呈现社交焦虑偏高的现象。在以往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很少听到老师关于怎样与人相处的教导,大多数人的交往经验都是从各种非正式的场合获得的。那么教给学生怎样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对交往行为规范的指导,二是对人际冲突的应对指导,三是对人际交往障碍的指导。显然,这些内容的合理安排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不仅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紧迫性。
参考文献
[1]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62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2版。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496名学生中心理处于健康水平。49.19%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26.0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1%处于异常焦虑状态。
关键词:二—五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随着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做为跨世纪一代的学生,不但身心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且还肩负着未来建设祖国的重大使命。心理健康则成为学生们顺利成长的奠基石。根据某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次二至五年级队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取样
被试为北京市某小学二至五年级全体学生(除测试期间生病的队员)。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软件进行施测。有效被试为496人, 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287人,女生235人(如图1.1所示)。
(二)研究工具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是我国心理学工作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中小学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可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除港、澳、台之外)几千所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普遍认为符合测量学的要求,信度和效度高,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是全国较好的心理测量工具之一。本测验共有100个项目,在这100个项目中含有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八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每个题目后面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三、结果分析与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某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被调查的496名学生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7,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其中,学习焦虑(52.6%,261人)、身体症状(17.9%,89人)、过敏倾向(19.4%,96)、自责倾向(24.4%,121人)、社交焦虑(5.6%,28人)、恐怖倾向(8.5%,42人)、冲动倾向(3.2%,16人)、孤独倾向(0.4%,2人)(如图4.1—4.9)(如图4.1,4.2,4.3,4.4,4.5,4.6,4.7,4.8,4.9)。
调查显示,目前某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队员中有49.19%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26.0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1%处于异常焦虑状态。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队员,通过访谈获得学习焦虑是主要原因。有超过95%的队员表示造成自己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过分担心父母对自己的态度。鉴于此种状况需要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496名学生中心理处于健康水平。49.19%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26.0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1%处于异常焦虑状态。98.39%的学生处于正常范围内。
得出上述结论的几种可能:
1.调查的学生心理健康处于正常水平。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需要根据21世纪的中国中小学生的特点和现实的情况做进一步的修订。
3.前人制定的量表可能放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
以上的几种可能中,1的可能性最大。496个样本代表性较好,能够代表总体,偏差不大。在用计算机填答问卷过程中,不可能存在从众现象。
本研究中相关的研究资料较缺乏,因此,从研究的理论到实际操作的经验都较为单薄。加上研究者研究水平有限,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前人研究的数据较少。
第二,结论的时效性。只能代表近一段时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许多问题都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进行探讨和分析。 总结前人的研究和本研究中的问题,以下的问题可以成为后来研究者的参考研究方向: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兼顾全体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將学生团体咨询与个案咨询做深、做细。
第二,多多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各方面的实证性研究。
四、方法与对策
要想使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就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必然是在其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心理健康说到底,也是一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我们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达到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学校设“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员给学生解答问题,让学生们敞开心扉,大胆诉说,每次学生都会带着疑问去,充满喜悦回。学生们心情舒畅了,烦恼消除了,更加愉快地生活在学生中了。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在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体现在德、智、体、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从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补充与完善作用,从而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对于以上的研究结果制定以下的方法和对策:
1.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态度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帮助少先队员形成一种积极生活态度,是决定着他们今后社会适应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生活态度的培养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只有帮助学生树立了远大理想,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自我设计,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不断地去进行自我完善,最终才能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二是科学的世界观教育,要引导他们了解并掌握社会生活中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恶丑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客观规律。这是使他们今后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立场和积极态度的重要条件。三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把个人的理想与追求同社会需要紧紧结合在一起,从社会现实出发,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这是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2. 重视非智力因素。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学习活动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倾向,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来看待。通过学习活动,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养成习惯,形成态度的作用,使学生经过学会、会学的阶段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此外,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障碍,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员应提供及时的给予关注、指导和帮助,帮助那些有焦虑倾向、恐怖倾向、强迫倾向、多动倾向、厌学倾向及学习技能障碍的学生尽快恢复正常状态,这对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在研究中,有部分学生呈现社交焦虑偏高的现象。在以往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很少听到老师关于怎样与人相处的教导,大多数人的交往经验都是从各种非正式的场合获得的。那么教给学生怎样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对交往行为规范的指导,二是对人际冲突的应对指导,三是对人际交往障碍的指导。显然,这些内容的合理安排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不仅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紧迫性。
参考文献
[1]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62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2版。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