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
【摘要】目的:探讨空气灌肠复位在治疗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宁德市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7例肠套叠患儿进行空气灌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患儿均经空气灌肠复位,复位成功83例,成功率达95.0%,4例灌肠复位失败改为手术治疗。结论:空气灌肠复位是肠套叠治疗有效安全的方法,早期诊断、套叠时间越短、穿孔率越低、复位成功率越高,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在我们临床中有望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
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多发生于6个月~2岁,最常见为回肠末端套入结肠,三大典型症状为腹痛、血便、腹部肿块,该病晚期并发症多,严重可导致死亡,故早期及时诊治尤为重要,目前空气灌肠复位为本病早期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得到肯定。本文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87例小儿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符合小儿肠套叠诊断标准的一般情况良好患者87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龄5月-6岁,平均3.6岁,病程均在48小時内,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阵发性哭闹不安、血便等,查体腹部可触及肿块,且所有患儿经腹部超声确诊,表现为“同心圆”征象。
1.2方法:采用X线诊断机、空气灌肠采用灌肠机(今健JS-628E型)。空气灌肠前先摄胸腹立位,了解小肠积气情况及有无肠穿孔、肠梗阻等征象,取左侧卧位,将foley管涂石蜡油插入肛门,向气囊内注气20ml,连续开启空气灌肠机,首先用诊断气压缓慢注气以明确套叠及套头情况,一般空气压力先用8kPa,经肛管灌入结肠内,经X线透视再次明确诊断后,继续注气加压,当套头回缩明显缓慢或停止,停止注气,保持压力5-10分钟后排气,间歇5分钟左右再注气,在排气时行体外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使气体在肠管内维持低压,5-10分钟后拔管。一般压力在8-12kPa均可复位,部分病例需要压力更大,但最高均不超过15kPa。
1.3空气灌肠成功标志:气体通畅进入回肠、空肠,腹部膨隆均匀;气囊肛管拔出后患儿大量排气并紫红黏液或黄色粪便;患儿停止哭闹,触诊腹部局部包块消失;腹部超声提示腹部包块影消失。
2.结果:87例患儿经空气灌肠复位,复位成功83例,成功率为95.0%,4例灌肠复位失败者改行手术治疗。
3.讨论
小儿肠套叠为婴儿期最常见急腹症,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肠系膜套入邻近的肠腔引起肠梗阻,病因尚不明确[1],有资料表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饮食改变:婴儿在出生后4-10月,在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期间,由于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改变食物刺激,引起肠功能紊乱所致;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幼儿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渡肥厚,该区受炎症或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肠蠕动易将回盲部向前推移,牵动肠管形成肠套叠;3.病毒感染[2]:大多数患者病毒性腹泻后,血清胃泌素值明显增高,胃泌素对小肠蠕动功能增强,对回盲部括约肌抑制收缩,容易造成回结型肠套叠;4.神经因素:婴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导致肠管运动功能不协调,引起肠梗阻。
肠套叠早期为单纯性肠梗阻,晚期为血管受压,肠管供血障碍,导致肠管淤血、水肿、坏死,形成绞炸性肠梗阻,严重者发生穿孔甚至死亡,肠套叠早期可以复位,晚期只能手术,故需要早期诊断及治疗。
空气灌肠复位是治疗肠套叠的非手术疗法,简便且具有一定效果,复位率可达90%以上[3]。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疗法,凡病程在48小时内,全身状态良好,或发病超过48小时,但无明显脱水、腹胀,无腹膜刺激征患者,首先可选择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本组87例患者中有83例复位成功,成功率达95%,空气灌肠是小儿急性肠套叠的首选疗法,选择适当压力,结合一定的手法,可以使大部分患者康复,免除患者手术治疗的痛苦,在肠套叠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早期空气灌肠复位的施行对降低肠坏死、肠切除的发生,提高小儿肠套叠治疗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有望在临床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宗哲,朱金奇,郭枫亚,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4,24.063
[2] 孙建华、钱玉凡.轮状病毒性肠炎继发小儿肠套叠2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7,39(9):3127
[3] 莫崖冰,郭细军,王志强等,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治疗体会[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1,3(4):291-292
【摘要】目的:探讨空气灌肠复位在治疗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宁德市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7例肠套叠患儿进行空气灌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患儿均经空气灌肠复位,复位成功83例,成功率达95.0%,4例灌肠复位失败改为手术治疗。结论:空气灌肠复位是肠套叠治疗有效安全的方法,早期诊断、套叠时间越短、穿孔率越低、复位成功率越高,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在我们临床中有望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
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多发生于6个月~2岁,最常见为回肠末端套入结肠,三大典型症状为腹痛、血便、腹部肿块,该病晚期并发症多,严重可导致死亡,故早期及时诊治尤为重要,目前空气灌肠复位为本病早期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得到肯定。本文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87例小儿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符合小儿肠套叠诊断标准的一般情况良好患者87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龄5月-6岁,平均3.6岁,病程均在48小時内,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阵发性哭闹不安、血便等,查体腹部可触及肿块,且所有患儿经腹部超声确诊,表现为“同心圆”征象。
1.2方法:采用X线诊断机、空气灌肠采用灌肠机(今健JS-628E型)。空气灌肠前先摄胸腹立位,了解小肠积气情况及有无肠穿孔、肠梗阻等征象,取左侧卧位,将foley管涂石蜡油插入肛门,向气囊内注气20ml,连续开启空气灌肠机,首先用诊断气压缓慢注气以明确套叠及套头情况,一般空气压力先用8kPa,经肛管灌入结肠内,经X线透视再次明确诊断后,继续注气加压,当套头回缩明显缓慢或停止,停止注气,保持压力5-10分钟后排气,间歇5分钟左右再注气,在排气时行体外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使气体在肠管内维持低压,5-10分钟后拔管。一般压力在8-12kPa均可复位,部分病例需要压力更大,但最高均不超过15kPa。
1.3空气灌肠成功标志:气体通畅进入回肠、空肠,腹部膨隆均匀;气囊肛管拔出后患儿大量排气并紫红黏液或黄色粪便;患儿停止哭闹,触诊腹部局部包块消失;腹部超声提示腹部包块影消失。
2.结果:87例患儿经空气灌肠复位,复位成功83例,成功率为95.0%,4例灌肠复位失败者改行手术治疗。
3.讨论
小儿肠套叠为婴儿期最常见急腹症,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肠系膜套入邻近的肠腔引起肠梗阻,病因尚不明确[1],有资料表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饮食改变:婴儿在出生后4-10月,在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期间,由于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改变食物刺激,引起肠功能紊乱所致;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幼儿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渡肥厚,该区受炎症或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肠蠕动易将回盲部向前推移,牵动肠管形成肠套叠;3.病毒感染[2]:大多数患者病毒性腹泻后,血清胃泌素值明显增高,胃泌素对小肠蠕动功能增强,对回盲部括约肌抑制收缩,容易造成回结型肠套叠;4.神经因素:婴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导致肠管运动功能不协调,引起肠梗阻。
肠套叠早期为单纯性肠梗阻,晚期为血管受压,肠管供血障碍,导致肠管淤血、水肿、坏死,形成绞炸性肠梗阻,严重者发生穿孔甚至死亡,肠套叠早期可以复位,晚期只能手术,故需要早期诊断及治疗。
空气灌肠复位是治疗肠套叠的非手术疗法,简便且具有一定效果,复位率可达90%以上[3]。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疗法,凡病程在48小时内,全身状态良好,或发病超过48小时,但无明显脱水、腹胀,无腹膜刺激征患者,首先可选择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本组87例患者中有83例复位成功,成功率达95%,空气灌肠是小儿急性肠套叠的首选疗法,选择适当压力,结合一定的手法,可以使大部分患者康复,免除患者手术治疗的痛苦,在肠套叠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早期空气灌肠复位的施行对降低肠坏死、肠切除的发生,提高小儿肠套叠治疗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有望在临床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宗哲,朱金奇,郭枫亚,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4,24.063
[2] 孙建华、钱玉凡.轮状病毒性肠炎继发小儿肠套叠2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7,39(9):3127
[3] 莫崖冰,郭细军,王志强等,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治疗体会[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1,3(4):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