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教育核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计算机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利于保障高职学生实现培养职业能力的教育目标。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建设,丰富其内容,目标是为了培养职业能力,构建新型的“多模块分层”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培养更具职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
[关 键 词] 职业能力;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151-01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是一门基础课程,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掌握专业领域内实际工作的技能[1]。高職院校转变培养目标也促使计算机教学改变了原有的理论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能力的培养。随着“互联网+”的提出,要求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改革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断建设课程内容,提供更多优质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课程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工作应用办公软件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质[2]。这项课程密切关联职业岗位,其内容比较新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以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以及信息管理部等部门作为岗位背景,分析岗位活动的能力素质以及活动任务。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为首先完成简单工作,逐渐完成复杂工作,通过计算机资源管理、电子表格数据处理、文案处理以及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这四方面
的工作任务,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不单单强调训练技术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是其中的关键能力,并且在每一个学习任务中都
贯穿始终。结合不同任务单元的要求,也有不同侧重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相应的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并且,在课堂之外,可以建立有关课程的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一些相关内容,利用互联网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职业精神。
二、课程改革实践
(一)制订教学标准
在一门课程中,教学标准既是核心,又是指南。在制订教学标准时,应该将模块化体现出来,提前对企业进行调研,访谈专业负责人,或者是举办学生座谈会,针对职业能力开展一系列的问卷调查,结合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在不同专业中的能力,对计算机的基础教学标准进行修订,编制出课程基础模块教学标准。
(二)教材建设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材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对教学理念以及内容和要求都有体现,优秀的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编订教材时应该非常重视,内容要新颖,任务驱动,明确重点,列举丰富的实例,支撑实践课教学,不仅注重项目学习,而且还要注重测试能力,贴近培养职业能力。
(三)课堂职场模拟
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也是在课堂上来培养职业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模拟职场环境,创设一些工作情景,不仅使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前了解岗位工作,对接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工作氛围。同时,这也要求老师对内容有较高的掌控能力高,组织各种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
(四)任务驱动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教育,通过互联网以及电子教室等,将职业教育理念快速融入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应该是学生,老师负责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中,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随着一项项具体任务的完成,逐渐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使用软件的方法,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因为锻炼而得到提升。
(五)课程考核和评价
通过课程考核以及评价,可以有效检测课程实践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职业能力的目标,设置考核和评价标准,根本导向是职业能力,基本标准也是考查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模块分组,然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设立课程模块任务,根据完成情况评定学生成绩,可以将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确定适当的比例,给出综合评价。
总之,在高职教育中,培养职业能力越来越成为首要目标,同时也这要求高职院校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培养的核心应该转移到职业能力上。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注重结合应用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职业化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就业以及专业学习上都可以有更好发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丁玲.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7):100-101.
[2]刘志高,李胜,邹洪侠,等.专业导向下的高职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2):86-89.
[关 键 词] 职业能力;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151-01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是一门基础课程,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掌握专业领域内实际工作的技能[1]。高職院校转变培养目标也促使计算机教学改变了原有的理论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能力的培养。随着“互联网+”的提出,要求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改革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断建设课程内容,提供更多优质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课程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工作应用办公软件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质[2]。这项课程密切关联职业岗位,其内容比较新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以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以及信息管理部等部门作为岗位背景,分析岗位活动的能力素质以及活动任务。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为首先完成简单工作,逐渐完成复杂工作,通过计算机资源管理、电子表格数据处理、文案处理以及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这四方面
的工作任务,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不单单强调训练技术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是其中的关键能力,并且在每一个学习任务中都
贯穿始终。结合不同任务单元的要求,也有不同侧重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相应的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并且,在课堂之外,可以建立有关课程的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一些相关内容,利用互联网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职业精神。
二、课程改革实践
(一)制订教学标准
在一门课程中,教学标准既是核心,又是指南。在制订教学标准时,应该将模块化体现出来,提前对企业进行调研,访谈专业负责人,或者是举办学生座谈会,针对职业能力开展一系列的问卷调查,结合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在不同专业中的能力,对计算机的基础教学标准进行修订,编制出课程基础模块教学标准。
(二)教材建设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材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对教学理念以及内容和要求都有体现,优秀的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编订教材时应该非常重视,内容要新颖,任务驱动,明确重点,列举丰富的实例,支撑实践课教学,不仅注重项目学习,而且还要注重测试能力,贴近培养职业能力。
(三)课堂职场模拟
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也是在课堂上来培养职业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模拟职场环境,创设一些工作情景,不仅使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前了解岗位工作,对接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工作氛围。同时,这也要求老师对内容有较高的掌控能力高,组织各种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
(四)任务驱动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教育,通过互联网以及电子教室等,将职业教育理念快速融入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应该是学生,老师负责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中,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随着一项项具体任务的完成,逐渐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使用软件的方法,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因为锻炼而得到提升。
(五)课程考核和评价
通过课程考核以及评价,可以有效检测课程实践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职业能力的目标,设置考核和评价标准,根本导向是职业能力,基本标准也是考查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模块分组,然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设立课程模块任务,根据完成情况评定学生成绩,可以将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确定适当的比例,给出综合评价。
总之,在高职教育中,培养职业能力越来越成为首要目标,同时也这要求高职院校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培养的核心应该转移到职业能力上。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注重结合应用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职业化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就业以及专业学习上都可以有更好发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丁玲.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7):100-101.
[2]刘志高,李胜,邹洪侠,等.专业导向下的高职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