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温冻害是凉州区较为常见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由于其监测难度大、发生范围广、损害十分严重等特点,成为凉州区特色林果产业灾害防治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研究了凉州区果树树体活动规律和春季低温冻害发生的关系,以及预防和防治冻害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低温冻害 ;灾害防治 ; 对策
凉州区属甘肃省武威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全国内陆河流域人口最密集、用水矛盾最为突出、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凉州区全年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171mm,蒸发量1943mm,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80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亩均占有水资源量584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十二五”以来,全区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生产模式,采取“政府引导、项目带动、政策推动、效益驱动、科技促动”五项措施,新建以皇冠梨、枸杞、红枣、酿酒葡萄、核桃等为主的特色林果64.5万亩,全区特色林果总面积达到75.74万亩,为农民增收、农业节水、生态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地处西北地区,晚霜冻、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特色林果大面积减产,幼苗整株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凉州区春季低温冻害基本情况
由于春季气温升降变幅大,加之西伯利亚寒流时有侵袭,使果树常遭春季低温冻害的影响,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低温冻害发生的频率较高,而且危害严重。以2016年为例:5月11日-14日全区出现了持续大风、沙尘和强降温天气,瞬间极大风力7~8级,气温下降了8~10℃,15日随着天气转晴,出现较强低温冻害,最低温度达到零下-5℃,大面积特色林果严重受损。16日晴好天气,气温骤然升高到27℃,导致受冻害果树新生叶片水分蒸发加快,叶面快速干枯,进一步加重受害果树的损伤。15日清晨出现的冻害,致使多个乡镇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给全区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据民政部门统计,此次冻害致使凉州区38个乡镇145个村61750户24.7万人受灾,因灾造成农作物及特色林果业受灾35241hm2,直接经济损失达10936万元。根据气象资料统计,此次春季低温冻害是自2008年以来,发生时间最晚、灾害最为严重的一次。
2.特色林果低温冻害表现形式
凉州区春季低温冻害一般发生在果树发芽展叶和果树开花期。以20~16年5月14日冻害为例,核桃大部分已长出6~8片新叶,新梢长度5-20cm;皇冠梨、苹果树发芽较早,新梢已达40~60cm,且大部分树木正在开花期、坐果期;酿酒葡萄刚完成出土上架工作,大部分正处于发芽展叶期;红枣发芽较晚,整体影响不大,其他果树与以上所述品种类同。特色林果受害器官主要包括叶芽、花芽、叶片、花、果实等五个部分。根据春季低温冻害调查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叶芽变为褐色:叶芽萌动早,易受春季低温冻害。萌动后的叶芽受冻后,外观变成褐色至黑色,鳞片松动,芽体收缩,不能萌发而后干枯脱落。
花芽呈萎缩状:花芽较叶芽萌动早,抗冻能力更弱。因此更易受冻害,受春季低温冻害后花芽萎缩。
叶片干枯脱落:幼叶受春季低温冻害后,叶缘变色,叶片变软,甚至整个叶片干枯。
花变呈水渍状:已开放的花受冻后,花瓣变褐呈水渍状,花柱及花丝干枯死亡,不能正常授粉受精。
果实呈褐绿色:幼果受冻后,果肉为褐绿色,3~5d后脱落。
3.晚霜冻成因分析
冷空气的入侵,使土壤表面、果树新生组织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骤降到0℃以下,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果树新生组织受害,或者死亡的一种短时间低温灾害。当气温低至0℃以下,如果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多,达到饱和时,由水汽直接凝结成冰晶,并凝聚在植物表面上形成一层白色的霜,称为白霜;当气温低至0℃以下,如果空气中的水汽很少,达不到饱和时,在植物表面就不会有白霜出现,但空气温度已降至摄氏零度以下,使果树与植物遭受冻害,出现枝叶枯萎死亡而变成黑色,人们称其为黑霜。
果树新生组织在霜冻之前,一般生长在较温暖的环境,组织柔嫩。一是细胞内外游离水较多,遇较低温度,容易结冰。轻者细胞间隙结冰,重者原生质冻成晶体。细胞间隙结冰后,细胞内水分外渗,解冻时气温往往上升较快,使细胞来不及吸回外渗的水分,从而引起水分散失,若原生质体成为冰晶体,则直接遭受损伤。二是果树新生组织生长发育到一定的不抗低温冻害的能力阶段,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对外界条件十分敏感,遇到0℃以下低温,就要受不同程度的危害。加之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蛋白功能受到抑制,使组织内部代谢失常。
4.预防及防治措施
果树春季低温冻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果树萌芽后抗冻能力大大减弱,尤其在是开花期对低温霜冻更为敏感,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就会严重影响当年果树产量,甚至造成绝收,所以准确掌握特色林果春季低温冻害发生规律及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对减少特色林果春季低温冻害损失十分必要。
4.1加强低温预警监测。
4.1.1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高春季低温冻害预测预报准确率。
4.1.2建立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接到气象台预警信息后,通过农政通、短信平台等及时向乡镇及有关部门发布预警信息,做好气象灾害预防。
4.1.3分析预测低温冻害对特色林果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制定应急防范措施,靠实责任,提前安排部署,指导农户做好强降温天气防范工作。
4.2落实果实防范措施。
4.2.1果园灌水。使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增大,白天温度上升慢,夜间温度下降也慢,接近地面的空气不会暴冷暴热,有效发挥气温调控作用。一般早春在土壤化冻后至开花前灌水2~3次,可推迟花期2~3d。寒流、霜冻来临时进行喷水,水遇到冷空气后冷凝放出潜热,增高温度,可以减轻冻害。向树体连续定时喷水,可延迟开花7~10天,从而春季低温冻害。
4.2.2树干涂白。春季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下降快,气温日差较大,果树极易受冻,对树干涂白,可减少树体白天对太阳能的吸收,避免夜间气温骤降所造成的危害。涂白剂的配制比例为:水10份、生石灰3份、食盐0.5份、石硫合剂原液0.5份,少许油脂。
4.2.3树体喷药。在低温冻害来临之前,对正在开花的果树喷洒0.4%的磷酸二氢钾加0.2%硼砂和1.8%爱多收溶液,也可使用适量的防落素,可有效增强树体的抗冻力,减轻晚霜为害,提高座果率。
4.2.4果园熏烟。果园熏烟能够减少热量的辐射散发,抵御冷空气入侵,提高果园的温度,改善果园小气候。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在低温来临时的早晨2∶00~8∶00进行果园熏烟,一般生烟每公顷75~90堆/公顷,均匀分布在各个方位,注意迎风口以密布为宜。用作物秸秆、枯枝落叶或野草作燃料,中间放潮湿的树叶、草根、锯末,外面再盖一层薄土。
4.3加强受害果树管理
4.3.1有条件的果园可迅速灌水。促进受冻果树及早重新萌动发芽。
4.3.2加强施肥管理。根部少量多次追施氮肥,展叶后进行叶面喷肥,使树体尽快恢复树势。夏季适时追补磷肥,促进花芽分化,增强树体木质化程度。
4.3.3已发生冻害树体,不要立即进行修剪,待树体恢复后,根据受冻情况修剪。尽量多疏枝少短剪,适当进行修剪,调控树势,控制营养生长。
4.3.4及时喷洒农药,防止霜霉病、腐烂病等病害的发生。
结论:本文分析研究了凉州区果树树体活动规律和春季低温冻害发生的关系,以及预防和防治冻害应采取的相应措施,通过以上方法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尚正永. 河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01)
[2] 周耀治. 建立北疆农业绿洲的生态生产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 生态经济. 2004(S1)
[3] 朱孔山. 旅游农业开发模式与发展探讨[J]. 农村经济. 2004(06)
【关键词】:低温冻害 ;灾害防治 ; 对策
凉州区属甘肃省武威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全国内陆河流域人口最密集、用水矛盾最为突出、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凉州区全年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171mm,蒸发量1943mm,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80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亩均占有水资源量584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十二五”以来,全区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生产模式,采取“政府引导、项目带动、政策推动、效益驱动、科技促动”五项措施,新建以皇冠梨、枸杞、红枣、酿酒葡萄、核桃等为主的特色林果64.5万亩,全区特色林果总面积达到75.74万亩,为农民增收、农业节水、生态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地处西北地区,晚霜冻、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特色林果大面积减产,幼苗整株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凉州区春季低温冻害基本情况
由于春季气温升降变幅大,加之西伯利亚寒流时有侵袭,使果树常遭春季低温冻害的影响,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低温冻害发生的频率较高,而且危害严重。以2016年为例:5月11日-14日全区出现了持续大风、沙尘和强降温天气,瞬间极大风力7~8级,气温下降了8~10℃,15日随着天气转晴,出现较强低温冻害,最低温度达到零下-5℃,大面积特色林果严重受损。16日晴好天气,气温骤然升高到27℃,导致受冻害果树新生叶片水分蒸发加快,叶面快速干枯,进一步加重受害果树的损伤。15日清晨出现的冻害,致使多个乡镇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给全区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据民政部门统计,此次冻害致使凉州区38个乡镇145个村61750户24.7万人受灾,因灾造成农作物及特色林果业受灾35241hm2,直接经济损失达10936万元。根据气象资料统计,此次春季低温冻害是自2008年以来,发生时间最晚、灾害最为严重的一次。
2.特色林果低温冻害表现形式
凉州区春季低温冻害一般发生在果树发芽展叶和果树开花期。以20~16年5月14日冻害为例,核桃大部分已长出6~8片新叶,新梢长度5-20cm;皇冠梨、苹果树发芽较早,新梢已达40~60cm,且大部分树木正在开花期、坐果期;酿酒葡萄刚完成出土上架工作,大部分正处于发芽展叶期;红枣发芽较晚,整体影响不大,其他果树与以上所述品种类同。特色林果受害器官主要包括叶芽、花芽、叶片、花、果实等五个部分。根据春季低温冻害调查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叶芽变为褐色:叶芽萌动早,易受春季低温冻害。萌动后的叶芽受冻后,外观变成褐色至黑色,鳞片松动,芽体收缩,不能萌发而后干枯脱落。
花芽呈萎缩状:花芽较叶芽萌动早,抗冻能力更弱。因此更易受冻害,受春季低温冻害后花芽萎缩。
叶片干枯脱落:幼叶受春季低温冻害后,叶缘变色,叶片变软,甚至整个叶片干枯。
花变呈水渍状:已开放的花受冻后,花瓣变褐呈水渍状,花柱及花丝干枯死亡,不能正常授粉受精。
果实呈褐绿色:幼果受冻后,果肉为褐绿色,3~5d后脱落。
3.晚霜冻成因分析
冷空气的入侵,使土壤表面、果树新生组织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骤降到0℃以下,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果树新生组织受害,或者死亡的一种短时间低温灾害。当气温低至0℃以下,如果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多,达到饱和时,由水汽直接凝结成冰晶,并凝聚在植物表面上形成一层白色的霜,称为白霜;当气温低至0℃以下,如果空气中的水汽很少,达不到饱和时,在植物表面就不会有白霜出现,但空气温度已降至摄氏零度以下,使果树与植物遭受冻害,出现枝叶枯萎死亡而变成黑色,人们称其为黑霜。
果树新生组织在霜冻之前,一般生长在较温暖的环境,组织柔嫩。一是细胞内外游离水较多,遇较低温度,容易结冰。轻者细胞间隙结冰,重者原生质冻成晶体。细胞间隙结冰后,细胞内水分外渗,解冻时气温往往上升较快,使细胞来不及吸回外渗的水分,从而引起水分散失,若原生质体成为冰晶体,则直接遭受损伤。二是果树新生组织生长发育到一定的不抗低温冻害的能力阶段,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对外界条件十分敏感,遇到0℃以下低温,就要受不同程度的危害。加之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蛋白功能受到抑制,使组织内部代谢失常。
4.预防及防治措施
果树春季低温冻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果树萌芽后抗冻能力大大减弱,尤其在是开花期对低温霜冻更为敏感,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就会严重影响当年果树产量,甚至造成绝收,所以准确掌握特色林果春季低温冻害发生规律及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对减少特色林果春季低温冻害损失十分必要。
4.1加强低温预警监测。
4.1.1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高春季低温冻害预测预报准确率。
4.1.2建立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接到气象台预警信息后,通过农政通、短信平台等及时向乡镇及有关部门发布预警信息,做好气象灾害预防。
4.1.3分析预测低温冻害对特色林果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制定应急防范措施,靠实责任,提前安排部署,指导农户做好强降温天气防范工作。
4.2落实果实防范措施。
4.2.1果园灌水。使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增大,白天温度上升慢,夜间温度下降也慢,接近地面的空气不会暴冷暴热,有效发挥气温调控作用。一般早春在土壤化冻后至开花前灌水2~3次,可推迟花期2~3d。寒流、霜冻来临时进行喷水,水遇到冷空气后冷凝放出潜热,增高温度,可以减轻冻害。向树体连续定时喷水,可延迟开花7~10天,从而春季低温冻害。
4.2.2树干涂白。春季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下降快,气温日差较大,果树极易受冻,对树干涂白,可减少树体白天对太阳能的吸收,避免夜间气温骤降所造成的危害。涂白剂的配制比例为:水10份、生石灰3份、食盐0.5份、石硫合剂原液0.5份,少许油脂。
4.2.3树体喷药。在低温冻害来临之前,对正在开花的果树喷洒0.4%的磷酸二氢钾加0.2%硼砂和1.8%爱多收溶液,也可使用适量的防落素,可有效增强树体的抗冻力,减轻晚霜为害,提高座果率。
4.2.4果园熏烟。果园熏烟能够减少热量的辐射散发,抵御冷空气入侵,提高果园的温度,改善果园小气候。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在低温来临时的早晨2∶00~8∶00进行果园熏烟,一般生烟每公顷75~90堆/公顷,均匀分布在各个方位,注意迎风口以密布为宜。用作物秸秆、枯枝落叶或野草作燃料,中间放潮湿的树叶、草根、锯末,外面再盖一层薄土。
4.3加强受害果树管理
4.3.1有条件的果园可迅速灌水。促进受冻果树及早重新萌动发芽。
4.3.2加强施肥管理。根部少量多次追施氮肥,展叶后进行叶面喷肥,使树体尽快恢复树势。夏季适时追补磷肥,促进花芽分化,增强树体木质化程度。
4.3.3已发生冻害树体,不要立即进行修剪,待树体恢复后,根据受冻情况修剪。尽量多疏枝少短剪,适当进行修剪,调控树势,控制营养生长。
4.3.4及时喷洒农药,防止霜霉病、腐烂病等病害的发生。
结论:本文分析研究了凉州区果树树体活动规律和春季低温冻害发生的关系,以及预防和防治冻害应采取的相应措施,通过以上方法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尚正永. 河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01)
[2] 周耀治. 建立北疆农业绿洲的生态生产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 生态经济. 2004(S1)
[3] 朱孔山. 旅游农业开发模式与发展探讨[J]. 农村经济.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