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从帝王到囚徒的沧桑巨变,使李煜词具有鲜明的印记,呈现出不同的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多描写他继位前和作为帝王时的“清愁”,后期的词多抒写国破家亡,身为囚徒时的“悲苦哀愁”。。本文将联系其作品,分析李煜词中“愁情”的具体内涵,提炼其所表现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 李煜 词 愁情
李煜(937—978),字重光,中主李景第六子,25岁做南唐国主。975年李煜降,宋以他屡召不降封之违命侯。臣俘后北迁的李煜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囚徒生活。978年七夕,因填《虞美人》一词,太宗怒,遂派人送药毒死李煜。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词正是如此,纤弱敏感的性格和悲剧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凄切哀婉的词情基调,其词作都被染上忧愁色彩,可以说“愁”贯穿其一生。具体到各个阶段,以降宋为界可分为:帝王清愁与囚徒悲愁。
一、帝王清愁(指降宋前之的皇子之愁与国主之愁)。
(一)皇子之愁
因受其父皇所爱和重瞳(传说大舜、项羽皆为重瞳,李煜焉为等闲之辈),深为太子弘冀所忌恨的他时时得避政治杀机。《渔父》“阆苑有情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歌颂渔隐生活,明显带有他主观情绪,免受长兄猜忌而企希避祸的心理。他自号钟隐,又别称钟山隐士等,都与此有关。此间多作艳情词,亦与避祸有关。
(二)国主之愁(亦可分为国事之愁、相思之愁、离别之愁)。
1.国事之愁。即位时宋已建立,亡国的紧迫感沉重地压在李煜心头,但他并不具备拯救危局的魄力和才能,无助而又柔弱的他只能将对国事的担忧寄托于词作。《长相思》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情的抒写,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沉浸于美好女性的描写与赞美上,淡雅韵致,轻盈身姿,呈现出一种绰约的风情。而接下来却是“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亮窠,夜长人奈何。”由对女性的赞美描写转为一种无奈与愁绪。此时的南唐,不仅有秋风瑟瑟,更有秋雨纷纷,且雨杂风声。漫长的雨夜,何物不是愁生处,更何况秋风愁雨煞人,而对飘浮不定,朝不保夕的国事,只能发一声感慨“夜长人奈何”,以遣愁绪。
2.相思之愁。后唐衰败,无能为力的李煜极力逃避,只能用爱情来抚慰心中的伤痛,有蛾皇相伴,他便知足。然而周后29岁染病身亡,他极其伤痛。此后许多相思词,无不浸透愁苦悲痛。如《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展现的是拂晓残月,天气凄迷,夜半梦醒,一切都带淡淡哀愁,他独倚枕头,辗转反侧,魂牵梦绕,天长地久,对大周后无尽的相思带给词人的是无尽的愁。
3.离别之愁。《清平乐》是为了被宋扣留、久久不归的弟弟而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远还生。”此词开篇始于“別”,结于“恨”,以春草为形象,深切地表达了亲人离别的惆怅之情,尤以结尾,因与弟不能相见,故而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春草那样无边无际,行人无论走到何处,都会看到春草,离愁也跟着这样生生不息的春草在蔓延,春草之喻将词人愁肠欲断的内心离别悲痛形象展现地读者眼前。
二、囚徒悲愁
南唐亡,李煜从帝王沦为他国的阶下囚,作为降王,宋帝剥夺了他的人身自由,并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李煜以“违命侯”这个封号开始了他屈辱的下半生。他身为一国之君时,尚感到“销魂独我情何恨”(《子夜歌》),现在命掌他之手,酷受之书被焚,小周后强遭侍幸,兄弟不能团聚……种种不堪忍受的劫难一下子降落在这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可怜头上,他只能“日夕以眼泪洗面”,只会“沈腰潘鬓消磨”,心神俱损,他深味了人世浓厚的悲凉,故而词作内容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前期奇的柔糜,幽雅浪漫的风格淡去了,而多了雄浑豪放,悲愁苍凉: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抚今思昔的无穷悔恨,身陷囹圄的忧惧,遭受玩弄的屈辱,忍辱负重的凄凉,万念俱灰的绝望,对理想的神往,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思考,对前途的迷茫都化为难言的苦楚,倾泻词中。生活上的大起大落,残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他词风大变,前期奇的柔糜,幽雅浪漫的风格淡去了,而多了雄浑豪放,悲愁苍凉。“国家不幸诗家幸,活到沧桑句便工。”亡国使他丢掉了皇位,却使他在词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词帝”。
作为降君只能以“哀怨”向现实进行无言的抗争。“帘外雨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恁栏,无限江山…”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眷恋。故国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唯有在对故国的思念中才能重温过去的美好岁月,只有梦里才能忘掉自己“客”的身份,怀念也成为阶下囚孤独现实生活的最大慰藉。回忆并不能解脱,一回到现实,各种压抑、禁锢、恐惧、屈辱、悔恨、无奈、绝望又奔涌而来,他又陷入痛悔悲愁之中。
千古绝唱《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咋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的悲慨融合在一起,扩展得极深极广,对故国往事深沉缅怀,对亡国破家深恸巨悲,李煜一任沛然莫话的愁情奔涌,像东去的江水那样奔腾汹涌,无休无止,浩荡不息,新愁压旧愁,绵绵无期,此时,他胸中的万古愁不再是缠绵的爱情相思苦,而是社稷倾覆的家国恨,因之用气势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就有了一种与天地河山同在的厚重感。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正是由于李煜有着对国破家亡痛苦的血泪斑驳体验,诞生了词史上最为感人、成就极高的词篇,正是这些有着比喻贴切、意境新颖的名篇佳句,使词从原先应歌而作的“伶工之词”终变为应情而作的“士大夫之词”。
[关键词] 李煜 词 愁情
李煜(937—978),字重光,中主李景第六子,25岁做南唐国主。975年李煜降,宋以他屡召不降封之违命侯。臣俘后北迁的李煜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囚徒生活。978年七夕,因填《虞美人》一词,太宗怒,遂派人送药毒死李煜。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词正是如此,纤弱敏感的性格和悲剧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凄切哀婉的词情基调,其词作都被染上忧愁色彩,可以说“愁”贯穿其一生。具体到各个阶段,以降宋为界可分为:帝王清愁与囚徒悲愁。
一、帝王清愁(指降宋前之的皇子之愁与国主之愁)。
(一)皇子之愁
因受其父皇所爱和重瞳(传说大舜、项羽皆为重瞳,李煜焉为等闲之辈),深为太子弘冀所忌恨的他时时得避政治杀机。《渔父》“阆苑有情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歌颂渔隐生活,明显带有他主观情绪,免受长兄猜忌而企希避祸的心理。他自号钟隐,又别称钟山隐士等,都与此有关。此间多作艳情词,亦与避祸有关。
(二)国主之愁(亦可分为国事之愁、相思之愁、离别之愁)。
1.国事之愁。即位时宋已建立,亡国的紧迫感沉重地压在李煜心头,但他并不具备拯救危局的魄力和才能,无助而又柔弱的他只能将对国事的担忧寄托于词作。《长相思》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情的抒写,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沉浸于美好女性的描写与赞美上,淡雅韵致,轻盈身姿,呈现出一种绰约的风情。而接下来却是“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亮窠,夜长人奈何。”由对女性的赞美描写转为一种无奈与愁绪。此时的南唐,不仅有秋风瑟瑟,更有秋雨纷纷,且雨杂风声。漫长的雨夜,何物不是愁生处,更何况秋风愁雨煞人,而对飘浮不定,朝不保夕的国事,只能发一声感慨“夜长人奈何”,以遣愁绪。
2.相思之愁。后唐衰败,无能为力的李煜极力逃避,只能用爱情来抚慰心中的伤痛,有蛾皇相伴,他便知足。然而周后29岁染病身亡,他极其伤痛。此后许多相思词,无不浸透愁苦悲痛。如《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展现的是拂晓残月,天气凄迷,夜半梦醒,一切都带淡淡哀愁,他独倚枕头,辗转反侧,魂牵梦绕,天长地久,对大周后无尽的相思带给词人的是无尽的愁。
3.离别之愁。《清平乐》是为了被宋扣留、久久不归的弟弟而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远还生。”此词开篇始于“別”,结于“恨”,以春草为形象,深切地表达了亲人离别的惆怅之情,尤以结尾,因与弟不能相见,故而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春草那样无边无际,行人无论走到何处,都会看到春草,离愁也跟着这样生生不息的春草在蔓延,春草之喻将词人愁肠欲断的内心离别悲痛形象展现地读者眼前。
二、囚徒悲愁
南唐亡,李煜从帝王沦为他国的阶下囚,作为降王,宋帝剥夺了他的人身自由,并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李煜以“违命侯”这个封号开始了他屈辱的下半生。他身为一国之君时,尚感到“销魂独我情何恨”(《子夜歌》),现在命掌他之手,酷受之书被焚,小周后强遭侍幸,兄弟不能团聚……种种不堪忍受的劫难一下子降落在这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可怜头上,他只能“日夕以眼泪洗面”,只会“沈腰潘鬓消磨”,心神俱损,他深味了人世浓厚的悲凉,故而词作内容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前期奇的柔糜,幽雅浪漫的风格淡去了,而多了雄浑豪放,悲愁苍凉: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抚今思昔的无穷悔恨,身陷囹圄的忧惧,遭受玩弄的屈辱,忍辱负重的凄凉,万念俱灰的绝望,对理想的神往,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思考,对前途的迷茫都化为难言的苦楚,倾泻词中。生活上的大起大落,残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他词风大变,前期奇的柔糜,幽雅浪漫的风格淡去了,而多了雄浑豪放,悲愁苍凉。“国家不幸诗家幸,活到沧桑句便工。”亡国使他丢掉了皇位,却使他在词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词帝”。
作为降君只能以“哀怨”向现实进行无言的抗争。“帘外雨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恁栏,无限江山…”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眷恋。故国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唯有在对故国的思念中才能重温过去的美好岁月,只有梦里才能忘掉自己“客”的身份,怀念也成为阶下囚孤独现实生活的最大慰藉。回忆并不能解脱,一回到现实,各种压抑、禁锢、恐惧、屈辱、悔恨、无奈、绝望又奔涌而来,他又陷入痛悔悲愁之中。
千古绝唱《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咋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的悲慨融合在一起,扩展得极深极广,对故国往事深沉缅怀,对亡国破家深恸巨悲,李煜一任沛然莫话的愁情奔涌,像东去的江水那样奔腾汹涌,无休无止,浩荡不息,新愁压旧愁,绵绵无期,此时,他胸中的万古愁不再是缠绵的爱情相思苦,而是社稷倾覆的家国恨,因之用气势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就有了一种与天地河山同在的厚重感。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正是由于李煜有着对国破家亡痛苦的血泪斑驳体验,诞生了词史上最为感人、成就极高的词篇,正是这些有着比喻贴切、意境新颖的名篇佳句,使词从原先应歌而作的“伶工之词”终变为应情而作的“士大夫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