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作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将作文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文章从审题、立意、选材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作文指导;审题;立意;选材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64-01
作文就是学生学习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清楚、明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的教学。
一、“清”——审题重在“清”
审题,即审清题目,明确写什么的问题。它是写作的前提,更是写作的关键。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写作之前,引导学生多花点时间审清题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否则,任你语句再通顺,任你辞藻再华丽,一旦出现偏题、离题的现象,也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首先,审清关键字词。小学生作文,多以“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为主,所以找准了关键词,也就找到了写作的重点或中心。如最简单的《一件……的事》,这其中要填的内容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高兴”还是“难过”;是“难忘”还是“后悔”……另外还应提醒学生关注“一件”二字,因为学生写着写着,就会出现“还有一次……”。其次,审清文章体裁。小学阶段,一般以记叙文为主,其中写人和记事的文章最常见。而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却不如前两者好掌握,或许是因为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童话,她们经常会把文章写成童话。如习作《我的玩具》,我们班某位同学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每次当我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我的玩具小熊就会安慰我说‘小主人,别难过了,一次的失败算不了什么,只要你努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我听了小熊的话顿时觉得心情好了很多,又开心地和小熊一起玩耍。”这是一段记叙如何与玩具相处的文字,以上内容也只是小作者的想象,直接写出来,却变成了童话。第三,准确使用人称。小学生作文大多数情况下,对人称的使用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自由发挥,但也有一些作文,在题目中会对人称有具体的要求,如《妈妈,我想对你说》,这篇作文就只能用第一人称写。
二、“新”——立意追求“新”
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同样是一篇文章,富有创意,独特新颖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如何写出新意、生动、新颖、与众不同的作文呢?这便要做到“创新”二字。
(1)内容要新。“命题作文”就好比是一个方框,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把这个方框延长、变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以作文《家中来客》为例,如果只是想到自己的家,说明我们的思维宽度拓展不够,写出来的也只会是一些琐事,缺乏新意。那么,围绕“谁”的家,我们便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拓展:可以是身边的人;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名人;可以是神话或童话人物;可以是动物或植物;甚至可以是地球、月球……至于“客人”的身份同样可以百变: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也可以是一只受伤的小鸟、一片飘然而至的枫叶……思维的空间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稍加利用,便能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
(2)主题要新。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人云亦云”的文章主题就好比是一个个被复制了的灵魂毫无新意,读多了便觉得枯燥不已。还记得五年级上册的一篇习作,是一篇看图想象作文,主要描述了在一个小女孩家的屋檐下有一窝家燕,不料一只小家燕突然从窝里掉了出来,这时一只猫过来了,小女孩看见了……大多数同学的主题是:猫要吞食这只雏燕,可是小女孩保护了它。其中有一位同学便有了不同的观点:猫以为小女孩要伤害雏燕,守在旁边保护它。前者是人对动物的爱,后者是动物对动物的爱,很显然后者更能打动人心,也更发人深省。所以,或许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立意,会有出其不意的收获,而我们的学生太缺少这种出其不意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用“心”,便能创“新”。
三、“佳”——材料讲究“佳”
(1)材料源于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是学生进行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这个本源,我们的作文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比如写一次旅游,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去旅游时拍的照片带过来,向别人介绍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让他充分回忆自己旅游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又如写一次活动,我们一定要先开展这个活动,再让学生去写,不能让学生自己胡编乱造。只要材料从生活中来,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时便会无拘无束,激情满怀,这样作文的过程也就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2)追求真情流露。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冬天》,看题目便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按理说这类文章是最难写出感情的,可是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的描述却让人感动。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我最喜欢冬天,是因为冬天有雪。每次下雪我都很欢喜地跑出去与它亲密接触,让雪落在我的头上、身上,落进我的掌心,起初觉得凉丝丝的,不一会儿便融化成了晶莹的水珠。不知道雪是什么味道呢?我张大嘴巴让它落进去,丝丝的凉意之后,惊喜地发现舌尖隐约有甜甜的味道,那应该就是雪的味道吧?”别人或许只会描述一番雪景,可是这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触觉、味觉写了自己对雪的感受,仿佛让雪也有了“灵性”,这应该就是真情流露的魅力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巧琳.探析高年级作文教学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4(12).
关键词:作文指导;审题;立意;选材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64-01
作文就是学生学习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清楚、明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的教学。
一、“清”——审题重在“清”
审题,即审清题目,明确写什么的问题。它是写作的前提,更是写作的关键。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写作之前,引导学生多花点时间审清题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否则,任你语句再通顺,任你辞藻再华丽,一旦出现偏题、离题的现象,也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首先,审清关键字词。小学生作文,多以“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为主,所以找准了关键词,也就找到了写作的重点或中心。如最简单的《一件……的事》,这其中要填的内容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高兴”还是“难过”;是“难忘”还是“后悔”……另外还应提醒学生关注“一件”二字,因为学生写着写着,就会出现“还有一次……”。其次,审清文章体裁。小学阶段,一般以记叙文为主,其中写人和记事的文章最常见。而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却不如前两者好掌握,或许是因为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童话,她们经常会把文章写成童话。如习作《我的玩具》,我们班某位同学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每次当我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我的玩具小熊就会安慰我说‘小主人,别难过了,一次的失败算不了什么,只要你努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我听了小熊的话顿时觉得心情好了很多,又开心地和小熊一起玩耍。”这是一段记叙如何与玩具相处的文字,以上内容也只是小作者的想象,直接写出来,却变成了童话。第三,准确使用人称。小学生作文大多数情况下,对人称的使用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自由发挥,但也有一些作文,在题目中会对人称有具体的要求,如《妈妈,我想对你说》,这篇作文就只能用第一人称写。
二、“新”——立意追求“新”
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同样是一篇文章,富有创意,独特新颖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如何写出新意、生动、新颖、与众不同的作文呢?这便要做到“创新”二字。
(1)内容要新。“命题作文”就好比是一个方框,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把这个方框延长、变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以作文《家中来客》为例,如果只是想到自己的家,说明我们的思维宽度拓展不够,写出来的也只会是一些琐事,缺乏新意。那么,围绕“谁”的家,我们便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拓展:可以是身边的人;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名人;可以是神话或童话人物;可以是动物或植物;甚至可以是地球、月球……至于“客人”的身份同样可以百变: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也可以是一只受伤的小鸟、一片飘然而至的枫叶……思维的空间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稍加利用,便能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
(2)主题要新。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人云亦云”的文章主题就好比是一个个被复制了的灵魂毫无新意,读多了便觉得枯燥不已。还记得五年级上册的一篇习作,是一篇看图想象作文,主要描述了在一个小女孩家的屋檐下有一窝家燕,不料一只小家燕突然从窝里掉了出来,这时一只猫过来了,小女孩看见了……大多数同学的主题是:猫要吞食这只雏燕,可是小女孩保护了它。其中有一位同学便有了不同的观点:猫以为小女孩要伤害雏燕,守在旁边保护它。前者是人对动物的爱,后者是动物对动物的爱,很显然后者更能打动人心,也更发人深省。所以,或许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立意,会有出其不意的收获,而我们的学生太缺少这种出其不意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用“心”,便能创“新”。
三、“佳”——材料讲究“佳”
(1)材料源于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是学生进行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这个本源,我们的作文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比如写一次旅游,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去旅游时拍的照片带过来,向别人介绍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让他充分回忆自己旅游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又如写一次活动,我们一定要先开展这个活动,再让学生去写,不能让学生自己胡编乱造。只要材料从生活中来,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时便会无拘无束,激情满怀,这样作文的过程也就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2)追求真情流露。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冬天》,看题目便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按理说这类文章是最难写出感情的,可是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的描述却让人感动。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我最喜欢冬天,是因为冬天有雪。每次下雪我都很欢喜地跑出去与它亲密接触,让雪落在我的头上、身上,落进我的掌心,起初觉得凉丝丝的,不一会儿便融化成了晶莹的水珠。不知道雪是什么味道呢?我张大嘴巴让它落进去,丝丝的凉意之后,惊喜地发现舌尖隐约有甜甜的味道,那应该就是雪的味道吧?”别人或许只会描述一番雪景,可是这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触觉、味觉写了自己对雪的感受,仿佛让雪也有了“灵性”,这应该就是真情流露的魅力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巧琳.探析高年级作文教学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