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与关键环节。在农村土地细碎化的状态下,实现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必须重视土地流转模式的创新、土地流转效率的提升,以及土地经营的规模化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文章基于土地流转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针对叶县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模式 县域农业 农业产业化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也使得农业生产压力加大,这就导致了耕种粗放和人为抛荒现象的存在。此外,一些农业公司和组织在租用土地上也面临重重困难,农村土地流转的缓慢和低效,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也使得农业经营无法形成产业化。农业经营的产业化以有效的土地流转为基础,对于统筹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促進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意义重大。①所以,在农村土地条块分割与零星细碎的状态下,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协同稳健发展,必须重视土地流转模式的创新、土地流转效率的提升,以及土地经营的规模化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首先,本文以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一般理论为指导,以河南省叶县的土地流转与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为案例进行研究,运用了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在本次研究中,将实证法与调查法结合在一起,通过走访政府相关部门、有代表性的农业企业,以及就农民收入、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态度等问题对研究区农民做调查,深入细致地掌握了叶县的土地流转情况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资料。最后,本文运用文献检索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文献检索,查阅大量期刊、专著和网络资源,有效整合利用了成熟的农业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在研究叶县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的同时,也与国内的其他同类县区进行了比较研究。
叶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境内有汝河、沙河等河流经过。处于南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2012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为18.5万亩,比去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9万亩。2013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42462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0%。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0个,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4个、县级示范合作社47个。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土地流转上升趋势明显。而在2009年时全县的土地流转面积仅为15万亩。
土地流转模式选择和经济效果
土地流转的模式选择。最早的土地流转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农村劳动力开始外出谋生,并把自己的承包地流转给别人耕种。当时法律禁止土地买卖,因此土地流转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暗中协议,称为“代耕代种”。代耕行为在农村十分普遍,一般是指农户将承包的土地委托他人代耕代种,而费用由双方协商。代耕没有改变原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有人认为代耕不属于土地流转的方式②。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逐渐放宽,农村农民之间自发的土地流转也越来越多。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转包,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将土地经营权的全部或部分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其他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二是出租,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全部或者某一部分租赁给他人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三是转让,是指具有较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收入的承包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全部或者某一部分让渡给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四是互换,是指为了方便耕种和双方需要,承包人之间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土地进行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同时交换。
新型的土地流转模式主要有“反租倒包”模式与“土地股份制”模式,“反租倒包”模式是一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创新模式,该模式有两大优点,一是不改变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二是遵循自愿原则并以合同为媒介③。该模式的典型做法是村委会将承包到户的农村土地通过租赁的形式集中到集体称为反租,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然后将土地的使用权通过市场的方式承包给农业经营大户或者从事农业经营的公司称为倒包。“土地股份制”模式,土地股份合作是以农户自愿为前提,在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之上,以村为单位,将资本、信息、设备与技术等生产要素与农村集体非农用地或农户承包地联合起来,建立的一种共享利益、共担分险的股份合作制度。实施农村土地股份制,将入股农户对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农户按照股权获取收益和分红,有助于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与所有权的适度化分离④,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建设。土地股份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巨大创新,避免了传统流转形式滋生的暗箱操作和土地、农户权益受到侵害和截留等弊端,有效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利用效率,为农民增收也开辟了新的途径。
土地流转的经济效果。土地流转有效整合了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与设备、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有助于农业经济结构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对于保障农产品供给与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首先,推动了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流转,既可以让土地向种粮大户与经营能手适度集中,也可以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经营的农业企业与合作社,有助于先进技术设备和优良作物品种的推广与应用,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投入产出效益的提升。土地的流转也切实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与繁重的农业劳动,有些专门从事其他产业,有些就近在土地承包方的土地上打工、或者外出务工,再加上土地租金的稳定收入,农民的荷包真正鼓了起来。 其次,提升了投入产出效率,保障了粮食供给安全。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现代化的农业企业和专业化的合作社大量涌现,以企业、基地加农户为主要形式,有效吸引了社会资金的投入和支持,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先进的农机装备与现代管理理念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运用。同时,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特别是加工与流通消费环节有效连接,形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这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举措,大大提升了投入产出效率,保障了主要农产品的供应与粮食供给安全。
最后,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合理流转,使一部分农民摆脱了低效的农业生产和繁重的农业劳动的束缚,许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促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转移。土地资源的有序流转,也使得因各种原因留守而就近务工的农民,选择在土地承包方经营的企业或者农业园区里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并按月领取工资,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传统农民角色到农业产业工人角色的转变。
叶县现代化农业发展概况与存在的问题
叶县现代化农业发展概况与现状。叶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由于土地流转在叶县顺利开展,叶县在现代农业的推进中取得了较大成就。成功引进相关企业进行投资,现有河南春畦有机农业基地、河南叶鑫源蔬菜基地、盛碧源现代农业综合项目三个大型现代农业项目落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方面,规划了以位于夏李鄉的双汇集团20万头商品猪养殖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夏李乡、保安镇的占地面积5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河南春畦有限公司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流转土地10000亩,投资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该基地现已初具规模,效益渐现。春畦公司已发展成为现代农业行业的领头羊、示范者,生产形势一片大好,发展前景十分乐观。总体规划了水林果区、大田蔬菜区、果蔬加工区、精品蔬菜实验区四大区域示范基地。通过铺设的地下管把双汇养殖基地的沼液引流到园区,既节省了肥料成本,又为蔬菜和其它作物备足了有机肥,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双汇养殖基地粪尿及沼泽、沼渣无污染无代价排放,春畦也实现了有机果蔬粮的生产。叶鑫源农业科技园万亩示范基地项目由美国哈挺有限公司与河南鸿盛欣工贸有限公司合作投资4.8亿元,占地面积1万亩。一期规划占地面积4000余亩,完成投资2亿元,建成500座智能温室大棚、两座智能温室,一个高标准良田千亩,露地蔬菜1500亩。现已完成投资1300万元,占一期项目总投资额1.2亿元的11%。建成40座大棚,正式投用31座,实现效益6000万元。
叶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支持下,一批种地能手通过租种扩大土地种植规模,以增加种地收入。近年来,叶县仙台镇一些乡村能人看准了市场,利用国家补贴资金购买大型农机具给种地大户使用,收入是种地的几倍。吴庄村种地大户孙保军租了160多亩地,自己没有大型农机具,犁耙种全部用本村土地流转户的农机具。孙保军介绍说:“他们把地租给了我,我再租用他们的机具。我省了买机具的钱,这样双方都有收入,一个电话,两天我的160多亩地就犁完了。”据介绍,叶县仙台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户实施土地流转,使一些种地大户脱颖而出。种地大户再把闲散劳动力招聘回来务工,务工农民实现了土地、工资双收入。在该镇扁担李村,全村3000多亩地,有1500多亩地实现了土地流转。种地大户根据农业行情,实现规模化经济作物种植。种烟大户孙玉甫租了300多亩地,今春全部种上了烟,用的全部是村里的闲散劳动力,收入十分可观。
叶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叶县通过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总的来看,叶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同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不能回避的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使用的生产力要素的总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社会条件与物质条件,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是从事农业劳动的根本保障。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叶县境内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水、电、路建设也相对比较滞后。资金投入的不足、日常维护和保养的缺失、建设年代久远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的陈旧、毁坏和废弃,这也使得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下降。老化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很难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富裕的瓶颈。
二是从业农民素质低。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离不开掌握较高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质量。叶县仍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一些地方仍使用传统方式进行耕种,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另外,农业科技培训平台和农技人才的匮乏,也使得农民培训机会较少,农民往往依靠前辈对农业生产的经验进行传承积累获得必要的生产技能。现代农业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农民的命运,农民当前的文化知识水平远远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只依靠传统经验和技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其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从业农民素质的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是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主要包括农业科研能力与农业成果转化应用两个方面,它反映了地区农业科技实力的强弱。邓小平曾经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助推剂,是提升农业生产和发展水平的最为有效的因素。本地区农业科研能力较弱,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专业人才,此外在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也存在不足,没有建立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推广应用也比较缓慢。
叶县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支撑,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其基础保障作用,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持续性、战略性的举措,常抓不懈。二要解决资金问题,在政府加大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也应创新机制,吸引社会上各类经济主体的投资,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构成。三是应结合本地实际,倾听群众心声,从要求最迫切的项目入手。对于成效显著、农民积极性高的基础设施项目,应优先扶持。四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只有部门间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收到成效。
第二,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必须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意义,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使他们意识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富民强村的必然选择。同时,应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心理素质好、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作为头等大事来抓⑤。一是结合本地实际,编写农民喜闻乐见的专用教材。二是大力推行实用技术的免费培训,既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农业技术讲座,又可组织带领农民到发达地区学习经验。三是要做好资金的投入和保障,安排专用资金,加强督促检查,保证专款专用,从而提高农民培训力度、加大先进农机装备的引进推广力度、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尤其应重视农机补贴实施成效,鼓励农户和农业组织购买农业机械,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三,继续推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当地应继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方式多方位进行,在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基础上,实现土地规模化。根据实际情况,由政府引导,农业种植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直接协商,推行土地使用权的各种转让方式,实现土地的集中化、规模化。
(作者为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讲师)
【注释】
①彭昕,文倩:“平原农区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22期,第13719页。
②孟勤国:《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81~82页。
③李俊青:“‘反租倒包’流转模式可行性研究”,《农村经济》,2012年第8期,第31~34页。
④朱佳,金丽馥:“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股份制的探索”,《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7期,第1~3页。
⑤张淼:“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北方园艺》,2013年第15期,第219~220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关键词】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模式 县域农业 农业产业化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也使得农业生产压力加大,这就导致了耕种粗放和人为抛荒现象的存在。此外,一些农业公司和组织在租用土地上也面临重重困难,农村土地流转的缓慢和低效,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也使得农业经营无法形成产业化。农业经营的产业化以有效的土地流转为基础,对于统筹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促進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意义重大。①所以,在农村土地条块分割与零星细碎的状态下,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协同稳健发展,必须重视土地流转模式的创新、土地流转效率的提升,以及土地经营的规模化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首先,本文以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一般理论为指导,以河南省叶县的土地流转与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为案例进行研究,运用了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在本次研究中,将实证法与调查法结合在一起,通过走访政府相关部门、有代表性的农业企业,以及就农民收入、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态度等问题对研究区农民做调查,深入细致地掌握了叶县的土地流转情况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资料。最后,本文运用文献检索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文献检索,查阅大量期刊、专著和网络资源,有效整合利用了成熟的农业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在研究叶县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的同时,也与国内的其他同类县区进行了比较研究。
叶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境内有汝河、沙河等河流经过。处于南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2012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为18.5万亩,比去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9万亩。2013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42462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0%。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0个,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4个、县级示范合作社47个。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土地流转上升趋势明显。而在2009年时全县的土地流转面积仅为15万亩。
土地流转模式选择和经济效果
土地流转的模式选择。最早的土地流转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农村劳动力开始外出谋生,并把自己的承包地流转给别人耕种。当时法律禁止土地买卖,因此土地流转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暗中协议,称为“代耕代种”。代耕行为在农村十分普遍,一般是指农户将承包的土地委托他人代耕代种,而费用由双方协商。代耕没有改变原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有人认为代耕不属于土地流转的方式②。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逐渐放宽,农村农民之间自发的土地流转也越来越多。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转包,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将土地经营权的全部或部分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其他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二是出租,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全部或者某一部分租赁给他人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三是转让,是指具有较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收入的承包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全部或者某一部分让渡给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四是互换,是指为了方便耕种和双方需要,承包人之间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土地进行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同时交换。
新型的土地流转模式主要有“反租倒包”模式与“土地股份制”模式,“反租倒包”模式是一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创新模式,该模式有两大优点,一是不改变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二是遵循自愿原则并以合同为媒介③。该模式的典型做法是村委会将承包到户的农村土地通过租赁的形式集中到集体称为反租,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然后将土地的使用权通过市场的方式承包给农业经营大户或者从事农业经营的公司称为倒包。“土地股份制”模式,土地股份合作是以农户自愿为前提,在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之上,以村为单位,将资本、信息、设备与技术等生产要素与农村集体非农用地或农户承包地联合起来,建立的一种共享利益、共担分险的股份合作制度。实施农村土地股份制,将入股农户对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农户按照股权获取收益和分红,有助于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与所有权的适度化分离④,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建设。土地股份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巨大创新,避免了传统流转形式滋生的暗箱操作和土地、农户权益受到侵害和截留等弊端,有效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利用效率,为农民增收也开辟了新的途径。
土地流转的经济效果。土地流转有效整合了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与设备、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有助于农业经济结构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对于保障农产品供给与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首先,推动了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流转,既可以让土地向种粮大户与经营能手适度集中,也可以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经营的农业企业与合作社,有助于先进技术设备和优良作物品种的推广与应用,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投入产出效益的提升。土地的流转也切实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与繁重的农业劳动,有些专门从事其他产业,有些就近在土地承包方的土地上打工、或者外出务工,再加上土地租金的稳定收入,农民的荷包真正鼓了起来。 其次,提升了投入产出效率,保障了粮食供给安全。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现代化的农业企业和专业化的合作社大量涌现,以企业、基地加农户为主要形式,有效吸引了社会资金的投入和支持,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先进的农机装备与现代管理理念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运用。同时,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特别是加工与流通消费环节有效连接,形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这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举措,大大提升了投入产出效率,保障了主要农产品的供应与粮食供给安全。
最后,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合理流转,使一部分农民摆脱了低效的农业生产和繁重的农业劳动的束缚,许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促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转移。土地资源的有序流转,也使得因各种原因留守而就近务工的农民,选择在土地承包方经营的企业或者农业园区里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并按月领取工资,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传统农民角色到农业产业工人角色的转变。
叶县现代化农业发展概况与存在的问题
叶县现代化农业发展概况与现状。叶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由于土地流转在叶县顺利开展,叶县在现代农业的推进中取得了较大成就。成功引进相关企业进行投资,现有河南春畦有机农业基地、河南叶鑫源蔬菜基地、盛碧源现代农业综合项目三个大型现代农业项目落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方面,规划了以位于夏李鄉的双汇集团20万头商品猪养殖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夏李乡、保安镇的占地面积5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河南春畦有限公司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流转土地10000亩,投资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该基地现已初具规模,效益渐现。春畦公司已发展成为现代农业行业的领头羊、示范者,生产形势一片大好,发展前景十分乐观。总体规划了水林果区、大田蔬菜区、果蔬加工区、精品蔬菜实验区四大区域示范基地。通过铺设的地下管把双汇养殖基地的沼液引流到园区,既节省了肥料成本,又为蔬菜和其它作物备足了有机肥,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双汇养殖基地粪尿及沼泽、沼渣无污染无代价排放,春畦也实现了有机果蔬粮的生产。叶鑫源农业科技园万亩示范基地项目由美国哈挺有限公司与河南鸿盛欣工贸有限公司合作投资4.8亿元,占地面积1万亩。一期规划占地面积4000余亩,完成投资2亿元,建成500座智能温室大棚、两座智能温室,一个高标准良田千亩,露地蔬菜1500亩。现已完成投资1300万元,占一期项目总投资额1.2亿元的11%。建成40座大棚,正式投用31座,实现效益6000万元。
叶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支持下,一批种地能手通过租种扩大土地种植规模,以增加种地收入。近年来,叶县仙台镇一些乡村能人看准了市场,利用国家补贴资金购买大型农机具给种地大户使用,收入是种地的几倍。吴庄村种地大户孙保军租了160多亩地,自己没有大型农机具,犁耙种全部用本村土地流转户的农机具。孙保军介绍说:“他们把地租给了我,我再租用他们的机具。我省了买机具的钱,这样双方都有收入,一个电话,两天我的160多亩地就犁完了。”据介绍,叶县仙台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户实施土地流转,使一些种地大户脱颖而出。种地大户再把闲散劳动力招聘回来务工,务工农民实现了土地、工资双收入。在该镇扁担李村,全村3000多亩地,有1500多亩地实现了土地流转。种地大户根据农业行情,实现规模化经济作物种植。种烟大户孙玉甫租了300多亩地,今春全部种上了烟,用的全部是村里的闲散劳动力,收入十分可观。
叶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叶县通过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总的来看,叶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同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不能回避的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使用的生产力要素的总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社会条件与物质条件,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是从事农业劳动的根本保障。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叶县境内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水、电、路建设也相对比较滞后。资金投入的不足、日常维护和保养的缺失、建设年代久远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的陈旧、毁坏和废弃,这也使得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下降。老化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很难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富裕的瓶颈。
二是从业农民素质低。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离不开掌握较高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质量。叶县仍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一些地方仍使用传统方式进行耕种,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另外,农业科技培训平台和农技人才的匮乏,也使得农民培训机会较少,农民往往依靠前辈对农业生产的经验进行传承积累获得必要的生产技能。现代农业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农民的命运,农民当前的文化知识水平远远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只依靠传统经验和技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其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从业农民素质的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是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主要包括农业科研能力与农业成果转化应用两个方面,它反映了地区农业科技实力的强弱。邓小平曾经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助推剂,是提升农业生产和发展水平的最为有效的因素。本地区农业科研能力较弱,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专业人才,此外在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也存在不足,没有建立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推广应用也比较缓慢。
叶县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支撑,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其基础保障作用,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持续性、战略性的举措,常抓不懈。二要解决资金问题,在政府加大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也应创新机制,吸引社会上各类经济主体的投资,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构成。三是应结合本地实际,倾听群众心声,从要求最迫切的项目入手。对于成效显著、农民积极性高的基础设施项目,应优先扶持。四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只有部门间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收到成效。
第二,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必须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意义,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使他们意识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富民强村的必然选择。同时,应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心理素质好、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作为头等大事来抓⑤。一是结合本地实际,编写农民喜闻乐见的专用教材。二是大力推行实用技术的免费培训,既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农业技术讲座,又可组织带领农民到发达地区学习经验。三是要做好资金的投入和保障,安排专用资金,加强督促检查,保证专款专用,从而提高农民培训力度、加大先进农机装备的引进推广力度、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尤其应重视农机补贴实施成效,鼓励农户和农业组织购买农业机械,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三,继续推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当地应继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方式多方位进行,在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基础上,实现土地规模化。根据实际情况,由政府引导,农业种植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直接协商,推行土地使用权的各种转让方式,实现土地的集中化、规模化。
(作者为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讲师)
【注释】
①彭昕,文倩:“平原农区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22期,第13719页。
②孟勤国:《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81~82页。
③李俊青:“‘反租倒包’流转模式可行性研究”,《农村经济》,2012年第8期,第31~34页。
④朱佳,金丽馥:“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股份制的探索”,《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7期,第1~3页。
⑤张淼:“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北方园艺》,2013年第15期,第219~220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