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师范大学
摘要:生于特立尼达的印度裔英国作家奈保尔(V. S. Naipaul)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半生》是其在2001年获诺贝尔奖两周后推出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威利·钱德兰漂泊、寻找但没有成就的尴尬半辈子。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这部小说,通过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威利·钱德兰的身份危机、对其身份的追寻以及寻根无果的悲惨半生。
关键词:奈保尔;半生;后殖民主义;身份危机
一、威利·钱德兰的身份危机
在小说《半生》中,威利·钱德兰面临着严重的身份危机。威利的父亲为了追随圣雄甘地,企图破除种姓制度,娶了一位地位低、智力也低的拿奖学金的女子,即威利的母亲,因而威利从童年时代起就有一种自卑感和耻辱感,开始自我否定。当他进入教会学校时,他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更加对自己的身份不满意。
殖民教育把宗主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灌输给殖民地人民, 剥夺了殖民地人学习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歷史的权利, 教导他们用东方主义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历史, 最终成为自己眼中的他者。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社会中的痼疾,使威利自年幼起便对其民族文化产生负面情绪。他排斥印度文化的一切,包括其精神及语言,试图用英国文化武装自己,他的身份危机也由此产生。
到了伦敦后,他的身份危机更加严重,他成为一个十足的边缘人,对伦敦却除了名字之外全然无知。“边缘人既是两个文化体系交流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文化结晶,在边缘人身上具有两种以上的文化期望和文化冲突,其角色行为也常常是困惑的、矛盾的、边际性的”。威利试图融入英国社会,但他边缘人的身份却使他寸步难行。
随安娜到了非洲后,威利仍然面临的身份危机。威利在这陌生的土地上毫无归属感,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更找不到精神家园。在一次意外中他摔伤了,这次意外让他离开非洲离开那个陌生的地方。
二、威利·钱德兰对身份的追寻
作为一个无根的边缘人,威利一直在追寻自己的文化身份。母亲属于低性种族,他被本族人歧视;印度已属殖民地,相对于宗主国,他处于被压迫地位;作为印度移民,他又被排除于主流社会之外。出生在后殖民地的威利注定要不断寻找自己的根。
在印度,他努力学习英国文化,在作文中装作自己是个加拿大人,管双亲叫“爹地”和“妈咪”,“孩子们都穿上假日新衣服,一家人开自家的轿车到海边。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威利构建了一个幻想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过着西方人的生活并自得其乐。但当他到了伦敦,他发现自己和那里的一切格格不入,为了融入那个世界,他再次做出尝试。在伦敦他对自己的印度出身修改得很彻底。认识了安娜后,他决定离开伦敦,跟随安娜到非洲。但他依旧处于“林勃”状态,依旧无法融入社会,无法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
三、威利寻根无果的悲惨半生
在《浮生》这部小说中,奈保尔向我们描述了主人公威利寻求身份的放逐之旅,揭示出那些寻求身份与家园的殖民地和后殖民地人民的普遍的心理困境。深陷于印度母体文化和外来西方文化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威利不能认同任何一种文化,最终沦落到无根无家的境地。
参考文献:
[1]Bhaba, Homi. Of Mimi cry and Man: The Ambivalence of Colonial Discourse.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1994.
[2]Bruce King. V. S. Naipaul.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3.
[3]Edward Said. Intellectuals in the Post-Colonial World. Salmagundi, 1986.
[4]Edward Sai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94.
[5]V. S. Naipaul. A Bend in the River.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86.
[6]黄晖,周慧.流散叙事与身份追寻: 奈保尔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7]李雪.“林勃”状态中父与子的寻家之旅——解读奈保尔的小说《半生》[J].北方论丛,2004(3):48-50.
[8]奈保尔.奈保尔家书[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9]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3.
[10]王宁.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J].外国文学1999(4):49.
[11]王守仁,方杰. 想象·纪实· 批评——解读V. S. 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105-113.
摘要:生于特立尼达的印度裔英国作家奈保尔(V. S. Naipaul)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半生》是其在2001年获诺贝尔奖两周后推出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威利·钱德兰漂泊、寻找但没有成就的尴尬半辈子。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这部小说,通过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威利·钱德兰的身份危机、对其身份的追寻以及寻根无果的悲惨半生。
关键词:奈保尔;半生;后殖民主义;身份危机
一、威利·钱德兰的身份危机
在小说《半生》中,威利·钱德兰面临着严重的身份危机。威利的父亲为了追随圣雄甘地,企图破除种姓制度,娶了一位地位低、智力也低的拿奖学金的女子,即威利的母亲,因而威利从童年时代起就有一种自卑感和耻辱感,开始自我否定。当他进入教会学校时,他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更加对自己的身份不满意。
殖民教育把宗主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灌输给殖民地人民, 剥夺了殖民地人学习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歷史的权利, 教导他们用东方主义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历史, 最终成为自己眼中的他者。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社会中的痼疾,使威利自年幼起便对其民族文化产生负面情绪。他排斥印度文化的一切,包括其精神及语言,试图用英国文化武装自己,他的身份危机也由此产生。
到了伦敦后,他的身份危机更加严重,他成为一个十足的边缘人,对伦敦却除了名字之外全然无知。“边缘人既是两个文化体系交流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文化结晶,在边缘人身上具有两种以上的文化期望和文化冲突,其角色行为也常常是困惑的、矛盾的、边际性的”。威利试图融入英国社会,但他边缘人的身份却使他寸步难行。
随安娜到了非洲后,威利仍然面临的身份危机。威利在这陌生的土地上毫无归属感,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更找不到精神家园。在一次意外中他摔伤了,这次意外让他离开非洲离开那个陌生的地方。
二、威利·钱德兰对身份的追寻
作为一个无根的边缘人,威利一直在追寻自己的文化身份。母亲属于低性种族,他被本族人歧视;印度已属殖民地,相对于宗主国,他处于被压迫地位;作为印度移民,他又被排除于主流社会之外。出生在后殖民地的威利注定要不断寻找自己的根。
在印度,他努力学习英国文化,在作文中装作自己是个加拿大人,管双亲叫“爹地”和“妈咪”,“孩子们都穿上假日新衣服,一家人开自家的轿车到海边。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威利构建了一个幻想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过着西方人的生活并自得其乐。但当他到了伦敦,他发现自己和那里的一切格格不入,为了融入那个世界,他再次做出尝试。在伦敦他对自己的印度出身修改得很彻底。认识了安娜后,他决定离开伦敦,跟随安娜到非洲。但他依旧处于“林勃”状态,依旧无法融入社会,无法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
三、威利寻根无果的悲惨半生
在《浮生》这部小说中,奈保尔向我们描述了主人公威利寻求身份的放逐之旅,揭示出那些寻求身份与家园的殖民地和后殖民地人民的普遍的心理困境。深陷于印度母体文化和外来西方文化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威利不能认同任何一种文化,最终沦落到无根无家的境地。
参考文献:
[1]Bhaba, Homi. Of Mimi cry and Man: The Ambivalence of Colonial Discourse.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1994.
[2]Bruce King. V. S. Naipaul.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3.
[3]Edward Said. Intellectuals in the Post-Colonial World. Salmagundi, 1986.
[4]Edward Sai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94.
[5]V. S. Naipaul. A Bend in the River.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86.
[6]黄晖,周慧.流散叙事与身份追寻: 奈保尔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7]李雪.“林勃”状态中父与子的寻家之旅——解读奈保尔的小说《半生》[J].北方论丛,2004(3):48-50.
[8]奈保尔.奈保尔家书[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9]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3.
[10]王宁.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J].外国文学1999(4):49.
[11]王守仁,方杰. 想象·纪实· 批评——解读V. S. 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10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