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结构性可增强土骨架的稳定性,在相同的应力条件下,结构性土与重塑土相比可保持更大的孔隙比.从结构性土的形成过程出发,详细分析了结构性对土体变形特性的影响及变形过程中结构性的衰退规律,提出了土体结构的定量化表征参数——相对结构度,并给出了该变量在土体变形过程中的演化方程.随后基于该参数推导了结构性土的体变方程,该方程反映了结构性土在变形过程中土体结构对压缩特性的影响.最后,结合修正剑桥模型推导了三轴应力状态下结构性土的本构模型,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结构性土的力学与变形特性,通过3种天然结构性土的试验结果与模型预
【机 构】
: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性可增强土骨架的稳定性,在相同的应力条件下,结构性土与重塑土相比可保持更大的孔隙比.从结构性土的形成过程出发,详细分析了结构性对土体变形特性的影响及变形过程中结构性的衰退规律,提出了土体结构的定量化表征参数——相对结构度,并给出了该变量在土体变形过程中的演化方程.随后基于该参数推导了结构性土的体变方程,该方程反映了结构性土在变形过程中土体结构对压缩特性的影响.最后,结合修正剑桥模型推导了三轴应力状态下结构性土的本构模型,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结构性土的力学与变形特性,通过3种天然结构性土的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对比验证了本模型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现河低渗油藏孔喉半径小、渗透率低,低孔低渗区域水驱动用差,常规增注手段无法满足开发需要.针对该类问题,文章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微观孔隙渗流、增注机理及矿场应用基础上,基于典型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储层微观孔隙认识、黏土矿物构成分析,通过酸岩溶蚀试验、电镜扫描、数字岩心建模等技术方法,形成了低孔低渗油藏分级溶蚀增注模式,优选评价了酸液体系及用量配比,实现扩大渗流通道、增进孔隙连通的目的.矿场实践证明,该技术取得了低孔低渗砂岩油藏增注技术的突破,有效提高了水驱动用程度,对同类油藏水驱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依托宁波地区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工程,针对隧道洞身范围的粉土和粉质黏土,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含水率条件下进行冻土抗折强度试验,研究人工冻土抗折强度随温度和含水率变化的规律特征.结果表明:粉土和粉质黏土冻土抗折强度均随冻结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冻土抗折强度受冻结温度影响明显;不同含水率对粉土和粉质黏土抗折强度有一定影响,粉土试样在含水率为30%时,其抗折强度最大,粉质黏土试样在含水率为34%时,其抗折强度最大;当土层的含水率超过饱和最优含水率时,冻结土的抗折强度减小.试验结果可为金塘海底隧道冻结法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
地下管网的管理与设计对三维可视化的要求日益提高.三维可视化软件Skyline支持多种数据格式且方便进行二次开发,基于Skyline软件平台,总结了一种针对大批量三维管线自动化建模的基础管点数据整理方法.此方法在对可视化精细程度要求不高的实际工程中,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达到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的效果.
页岩气水平井井筒流动规律复杂,常规井筒压降模型适应性各不相同.为了提高水平井井筒压力和流态分布预测准确度,通过国内外大量实验数据优化了井筒压降模型的流型转换界限,并在泡状流、段塞流条件下使用M-B模型持液率和无滑脱摩阻系数,环雾流条件下使用B-B模型持液率和滑脱摩阻系数,分层流条件下考虑液滴夹带的持液率和滑脱摩阻系数,建立了页岩气水平井生产压降计算新模型.通过与15 口井实测压力分布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新模型在小水量大气量下的误差为4.03%,相比于B-B模型降低了 6.05%;大水量下的误差为5.96%,
针对低渗透底水油藏中高含水井见水特征,建立了以水油比导数曲线判断底水井水淹类型的油井底水水淹判别模型,指导底水油井见水特征分析.为提高底水油藏中高含水井控堵水针对性,形成了两种特色的底水油藏控水增产方法,建立了考虑人工裂缝影响的堵剂用量优化计算方法.配套研发了低黏度凝胶堵剂和纳米高强堵剂,其中低黏度凝胶堵剂成胶强度大于30 000 mPa·s(80℃,1.5 s-1),纳米复合高强堵剂抗压强度大于28 MPa(70℃,养护72 h),两种堵剂复合作用可有效提高堵水成功率.2018年该技术在姬塬油田成功开展
目前渤海油田小通径分层注水井内通径仅82.55 mm,该通径的分注井只能采用常规分层注水工艺,存在分注层数受限、测调效率低、占井时间长等问题,不满足当前精细注水的需求.为此,开发设计了针对渤海油田小通径注水井的验封测调一体化分注工艺技术.该技术突破注水层数限制,可实现一趟电缆下入,实时监测井下不同注水层位的温度、流量与压力,并进行水嘴实时调控.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一次验封测调成功率达97.3%以上,分层验封效果可达90%以上,分层配水合格率在9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解决了小通径注水井的多层分
为研究纤维加筋植被混凝土基材的本构模型和损伤演化规律,考虑围压和纤维掺量两个因素,基于Weibull分布建立了能反映基材力学特性的统计损伤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探讨了Weibull分布参数与围压、纤维掺量的关系.利用该模型对基材三轴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根据基材的破坏准则,推导了损伤阈值的确定方法;通过分析损伤演化特征与微元体的失效过程,对基材应力–应变关系和损伤软化规律进行了阐释.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能较好反映纤维加筋基材加载过程中的损伤软化特性;加筋基材损伤阈值与峰值
粒子冲击钻井技术是一种在钻井液中加入钢粒子,以超过150 m/s速度经钻头喷嘴喷出冲击井底岩石实现破岩的技术,目前该技术主要通过计量输送机构转轴转速的方式,实现钢粒子体积分数调控,但存在无法直观反映粒子输送量、体积分数调控不够准确等问题.因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在线精确调控粒子体积分数的方法,设计了称重无轴螺旋输送机构和粒子提升机构,基于此研制了一种用于粒子冲击钻井系统的钢粒子精确调控装置,该装置可根据钻井液排量实时精准调控系统前端粒子体积分数.室内测试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实时精准调控的粒子体积分数误差
传统的井下影像测井方式是依靠井下电视自身重力下放,但井下电视进入复杂处理井水平段时存在较大困难,且不能实现对镜头的实时清洗,因此,急需水平井井下影像测井工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连续油管井下影像测井工艺应运而生.首先完成连续油管穿芯,然后完成滚筒的配套和改造,再者连接辅助冲洗工具及井下电视,最后以连续油管作为循环冲洗通道,实时清洗井下电视镜头及附近井筒,并通过连续油管将井下电视推入水平段,完成在水平段的影像拍摄作业.该项工艺在长庆油田s-XX井成功应用,拍摄到套管接箍变形的画面.连续油管和井下电视的结合应用,
为了深入开展页岩气储层压裂水力裂缝主缝中支撑剂输送、铺置规律研究,进行了支撑剂输送大尺度实验装置研制.在分析主缝中支撑剂输送铺置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包括重力雷诺数、流动雷诺数、缝长缝高比等无量纲数为装置实验段设计相似准则,建立了两种平板裂缝实验段几何模型,根据雷诺数相似确定了模型的进出口边界条件,采用固液两相流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了缝内支撑剂输送过程数值模拟.以模拟结果为基础,在满足缝内流动特征观测的要求下,设计的实验段长、高分别为10 m、0.6 m,缝宽2~10 mm可调.在考虑裂缝可变倾角和可变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