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武 开辟“中国芯”的根据地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w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无穷的动力,我们的青春才会放出绚丽的光彩,自己的事业也才能成功
  2016年2月1日,新一代北斗导航“关键卫星”成功发射。卫星采用了具有抗辐照能力的“龙芯”中央处理器(CPU)。身为龙芯CPU首席科学家,看着这个长大的孩子,胡武伟倍感欣慰。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诞生。它的平均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M103的诞生,凝聚着中国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命名其为“八一型”计算机。同时,为了纪念中国首台计算机的诞生,张劲夫风趣地为M103机起了个小名“有了”,寓意中国计算机事业从无到有的伟大变化。
  2002年8月10日,当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通用高性能CPU芯片“龙芯1号”流片成功的时候,它的意义不亚于“有了”的产生。从这一刻起,中国的计算机有了一颗“中国芯”。从此,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而翻开这一页的是年轻的计算机系统结构专家胡伟武。他给当时的“龙芯”取小名叫“狗剩”,迎合中国人“贱名好养”的传统。
  而今,“龙芯”长大了,骄人成绩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曾入选“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并被写入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科学新课标”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而胡伟武如此说:“所得的荣誉超过了我应该得到的,就像从银行贷了很大数目的钱,要用以后的努力工作去还,使自己能够名副其实、心中无愧。”
  坚持做自己的核心模块
  配备新一代北斗导航“关键卫星”,这并非是“龙芯”首次上天。2015年3月31日成功发射的第16颗北斗卫星首次使用“中国芯”。专家指出,与国际上能买来的芯片与“龙芯”的处理能力及可靠性持平。这看似仅是元器件实现国产化,但此举打破国际禁运封锁,又保障了星上软件及其供应链安全。与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相差一个数量级的“龙芯”抗辐照芯片日益得到用户的青睐。当前中国每年进口芯片花费2000多亿美元,芯片已超过石油等大宗商品类别,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2014年出台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及随后建立的1380亿元人民币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近1400亿元人民币的地方基金,就是要解决中国“芯片之痛”。
  “龙芯的定位有两条,一条是保障国家安全,一条是支持产业发展。”胡伟武说。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就已感受到来自市场和国家安全的双重需要提出“中国芯”。2001年,龙芯团队应运而生。时年33岁的胡伟武带着几十名年轻人,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攻克首枚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处理器芯片。
  2006年,龙芯接下了一项关于做CPU抗辐照设计的预研项目,目的是为国家做技术储备。但由于当时龙芯聚焦于满足国内企业需求,并没有将抗辐照芯片作为研发重点。2010年,预研项目完成,龙芯做出了抗辐照芯片样品,且抗辐照能力达到技术指标。不久,得知情况的北斗导航总师林宝军专门找到胡伟武,提出希望龙芯将样品转化为产品。然而,从样品到产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需要经过很多测试、实验、改造,其中抗辐照实验一个小时要花费2万元,而每款芯片仅抗辐照实验就要花近30个小时。”胡伟武回忆道。
  龙芯抗辐照芯片的产业化费用,几乎全部由龙芯自掏腰包。“尽管我们面对的是国家重大需求,但产业化过程是龙芯的市场化行为。”胡伟武笑着说,在连续几年负增长之后,2015年龙芯终于在抗辐照芯片销售上实现“略有盈余”。
  胡伟武常会称自己是“卖芯片的”,可实际上,“原始创新”是胡伟武始终看重的。早在2008年的五四青年节之际,胡伟武就曾写下一首诗,其中的四句是:“修身立本,立志在先;创新报国,甘于奉献。”胡伟武说,作为中科院的一员,龙芯历来将自主创新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现在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对于中国科学院这样的‘国家队’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有多少技术是由中科院提供的。”
  对于芯片制造而言,“要想坚持自主创新,芯片和软件核心模块一定要自己掌握,而不是用国外的核心模块‘攒’芯片和软件,因为核心技术都在模块里面。”胡伟武告诉记者,龙芯一直在坚持做自己的核心模块,并坚持生态建设,力求打通芯片产业的技术链。“在打通技术链的过程中,我们也尝到了好处。”胡伟武说,“因为打通了技术链,所以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就能知道瓶颈在哪里,不会受制于人。”
  自“白手起家”到“顶天立地”
  胡伟武出生在浙江永康,随母姓,哥哥则随父姓。
  父亲应一新曾是一所村学校校长,兼任胡伟武所在班的语文老师。一次自修课,应一新发现座位上的儿子低着头用舌尖舔着一页又一页的书页,就问他上午上的课文是否会背了。胡伟武说会背了,然后就闭着眼睛顺利将课文背了下来。应一新发现儿子天资不错,就规定儿子每天抄写成语词典上的10个成语,并要求记住每个成语的本义和引伸义。过了两三个月后,胡伟武已记住了许多成语及其意思。
  小时候,在胡伟武家的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定期更换着“每日一句父亲赠言”。这是应家家教的一道独特风景:因为工作忙,不能与孩子有太多的交流,应老师就把本想千叮咛万嘱咐的话浓缩成一句句赠言,引导孩子做人。
  1986年9月,胡伟武以浙江永康县高考状元的身份進了“中国科学家的摇篮”中国科技大学(下文简称“科大”)。“当年科大招收的六七百名学生中,有13名是省级高考状元。那时,科大是理科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大学。”
  谈起科大的学习生活,胡伟武兴致勃勃:“科大的基础教育非常扎实。虽然是计算机系,但受到的理科教育与基础学科一模一样,像数学用的就是数学系的教材,物理用的就是物理系的教材,而且会由最好的教授给我们上基础课。我们在第3学年的第2个学期就进入各种实验室,在实验室做了两年半的成果。进入实验室可以使学生受到很好的实践能力培训,我当时做的东西写成硕士论文也没有问题。”科大的学生非常用功,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当时有一本数学题集,是前苏联数学家吉米多维奇出的一本微积分题集,里面有4462道题,人手一本,每个人都必须做完。“我感觉在科大5年没有浪费过1个小时,没有虚度。平时学生为了抢自习座位打架的都有,包括周末。有时周六晚上去看一场电影,但是看完回来以后,都会后悔地说,又浪费了两个小时。一直到今天,我都还保持着忙碌的习惯,如果每天不看点书,心里都会感觉空落落的。”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中国科技大学校歌《永恒的东风》时时吟唱在胡伟武的心底。中国科大毕业后,他免试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计算机系统结构专家夏培肃院士。夏培肃的言传身教使他真切地体会到,做学问首先是做人,他也同样以此来教导自己的学生。他总是不断强调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比我‘厉害’”。
  龙芯的研究几乎是“白手起家”,其技术核心的来源以及未来的前景,这些都成了外界对龙芯此起彼伏的质疑。
  被喻为“现代信息技术灵魂”的芯片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砝码。有没有必要研发我们自己的高性能通用芯片,是摆在很多人心里的一个疑问:CPU的技术含量这么高,你们计算所有这个实力做吗?英特尔做了多少年才做出来的东西,凭你们那几个没胡子的人,两年就做出来了?人家都有奔腾4了,你才是个486,能和人家竞争吗?有市场吗?
  研制中国自己的CPU———这是一件几乎谁都以为不可能、因而谁都不去做的事情,被一群年轻人做成了。回顾整个过程,胡伟武觉得很像他小学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小马过河》。小马第一次过河,不知河水深浅,问老牛,老牛说,水很浅,刚到膝盖;问松鼠,松鼠说,水很深,会淹死的。小马自己下水试了试,发现既不像水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龙芯2号”研究成功后,龙芯项目组一直努力实现着和中国本土的IT巨头合作,以便迅速打开市场完成市场化循环。“当然,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产业链,不是说我们做出一个产品来,拿到超市去卖给客户,我们要做的是产业环境。你看英特尔,它有它的产业环境,有人为它做套片,有人为它做板子,有人为它做软件,有人帮它卖,各种各样的应用,有很广泛的产业环境。而龙芯呢,它的面很广,它也非常重要,如果国家真正把它当作一个工业发展起来的话,我相信它是能够打破某些国家的信息垄断的,而时下我们要做的正是龙芯的产业环境。我们科研院所经常说,要‘顶天立地’,‘顶天’与‘立地’之间是‘或’的关系,但对龙芯而言,两者之间却是‘与’的关系。我有一个体会是,你顶得到天,你就很容易立地,我最便宜,我功耗最低,我做到全世界最牛,产品的性能、功耗、价格在某一块领域或者在某一个档次之内,我必须做到全世界最牛,我才能卖出去。集成电路有个规律,叫做‘winnertakeall’,赢者通吃,我的性能比你差1%,那么你肯定是100%的市场,而我没有,绝不会是你51%,我49%。龙芯也一样,你要真正想在市场上有所表现,要做到顶天的程度。其实,经过这么些年的努力,我们龙芯在某些产品的应用上已经达到‘顶天’的水平了。”
  有灵魂的团队打破西方的数字霸权
  言及龙芯研发的体会,胡伟武说,自主创新首先要有信心和勇气,没有勇气,落后者永远落后,有了勇气去实践,落后者才有可能成为赶超者。作为龙芯课题组的组长,胡伟武号召整个小组“又红又专,但首先是红”。
  胡伟武说,我国的科研人员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换的时代,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到了极限,自主创新能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枪杆子”,中国的科研人员理应做出应有的贡献。他指出,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来源于实践,从产品和工艺开发的实践中生成。龙芯在能力建设方面,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重视团队战斗意志的锻造。龙芯的使命就是为我国建立自主可控的计算机和软件工业体系做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一支有灵魂的团队是一支坚韧的团队、是一支无坚不摧的团队。胡伟武十分欣慰:经过多年的发展,龙芯课题组已经成为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一支在科研工作中能啃硬骨头的队伍,一支在项目攻关中攻无不克、守无不固的队伍。“课题组的广大党员经历了种种考验,在龙芯处理器的研制中发挥了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他认为,个人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培养,人民的培养。“祖国培养了我们这么多年,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硕士博士,有多少人付出了心血。我们没有理由不报答她。青年人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國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无穷的动力,我们的青春才会放出绚丽的光彩,自己的事业也才能成功。”
  胡伟武常常把CPU课题组比做一个硬骨头连队,把自己比做连长,他和他的“战友”们为龙芯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连续3天3夜加班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吃睡都在办公室,困了就休息一会儿”。胡伟武说,自己在课题组中睡眠不是最少的,但也有一个星期没有正经睡觉的经历。在胡伟武抽屉里,还有多张出国邀请函,因为“龙芯”,他舍不得出去,这些邀请函都过期作废了。这些年来,他压力非常大,研发、管理、教育等方面耗去了他的青春,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苍老,风流倜傥的他“早生花发”。
  做学问除了耐得住寂寞,还要挡得住诱惑。胡伟武说:“以前修行的人道行增加一尺,心魔会增加一丈。克服不了心魔,就会走火入魔。做学问也是一样,学问增加一尺,心魔增加一丈。最主要的心魔就是欲望。克服不了这些心魔,学问就增长不了。尤其是很多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需要克服诱惑。中关村到处是诱惑,年轻人如果修养不高,就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
  “任何事情都是从小事做起的。龙芯课题组墙上有几个字:求实,求实,求实,创新。三个求实一个创新。有了理想后,一切要从最基础做起。这两者是高度统一的。”胡伟武说,创新要狠。我干了这行,别人就没法干了,这就是创新。“龙芯1号狠在快速推出,从不会干到流片成功才花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先确立地位;龙芯2号狠在起点高,直接按照最先进的64位四发射结构设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自己狠才能对别人狠。要吃得起苦,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胡伟武说,对物质的要求越低,人生就越快乐,越容易成功。“住两居室就很高兴,不用想三居室,住了三居室别再想别墅,就干不了什么事。做事情不仅要任劳、而且要任怨。什么是任劳?就是努力工作,周末不休息,春节也加班。这时如果领导误解你,让你受委屈了,你不干了,就没有做到任怨。所以科研人员,能够做到任怨,非常不容易。这是很高的境界。要克服自己的心魔,承受外界的压力,才能做到任怨。”   《论语》里有这么一段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们做人做事做到忠并不难,对人对事尽心竭力。胡伟武说,还要做到恕,要宽容,要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要学会受到冤枉的时候帮别人承担错误。“这就是恕,不容易!”
  人生需要全局优化的人生设计。胡伟武说,有一年在科大招了两个学生。学生甲比较机灵,学生乙没有甲机灵。“甲在我这读了硕士后,去了国外的一个大企业。待了一段时间,觉得不爽,又回来。过了一段时间,又觉得不爽,于是又出国读书了。学生乙博士毕业后留在计算所工作,现在是计算所最年轻的副研究员,承担着上千万元经费的重要项目。”的确,人在做人生选择时,总是觉得下一步比现在好,从局部上看,微分总是正的,是向上的。但往往宏观上是往下振荡的。所以选择时不能只看眼前一点点,只追求局部优化。胡伟武说,有些人很可惜,本来可以成为栋梁,可是最后是一辈子在外企里当工程师的命。
  胡伟武说,一定要坚信我做的好不是因为我的运气比别人好,也不是因为我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我比别人努力。他说自己在科大5年里,没去过大蜀山,没去过董铺,没去过巢湖,没去过黄山,只坐过1路公共汽车。“我小学的志向是当工程师,戴着帽子拿着图纸,觉得这样很光荣。大学毕业时我用400多个芯片作出了8086,一个能跑的实验机,我现在把它叫做龙芯0号。当时觉得到中科院计算所能够真正的做计算机,哪怕让我在真正的计算机里做一个小电路板,我也愿意。结果现在做的事情,比我小学的大学的志向要大很多,几亿个晶体管集成在一起做一个大玩意,整个都让我做,远远超出我大学的预期。”胡伟武说,自己是计算所最用功的研究员。“一般的情况下,每天早上8点我到办公室,晚上11点离开,礼拜六也在,礼拜天休息半天。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很用功,比别人努力。我们国家要发展,个人要发展,凭什么比他人强?智商比别人高?不是!基础比别人好?不是!除了艰苦奋斗还是艰苦奋斗,没有其他方法。这是我的体会。”
  在胡偉武看来,读博士,能学到的东西很少,更多是从实践中学习,从生活中学习。他说,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实践中学到的东西远比书本上学到的要多很多。“我有个习惯,每天不看点东西就觉得难受。如果今天东跑西跑当专家,什么也没看,那回去后躺在床上很难受。要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习惯,从书本学习的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从实践学习得来的。多学习一些哲学,一些辩证法,对我们很有好处。”
  “现在龙芯的产业化应用正蓬勃发展,非常良性地在循环,政府也支持。”胡伟武十分自信地说:“中国的整体科研实力,在我看来是相当强的,尤其是现在,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很短的时间内,包括在芯片领域,已经很有建树了,已经打破了西方的数字霸权。甚至我相信,在全世界,只有中国才能打破这样一个局面,没有第二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挑战西方的数字霸权。”正是有了这份勇气和执著,胡伟武和他的研制团队才登上了技术的高峰,用青春和热血、理想和激情,演绎了一曲昂扬奋进的赞歌。
  责任编辑 华南
其他文献
随着创新创业越来越受高校的重视,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大赛也随之兴起.中医药高等院校因其较强的专业特色兴起了一股专创融合的创业思潮,各个院校的创新创业氛围越来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初级阶段,在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过往数十年的实践中,早已证明在本科教育
整整60多年,陈鸿棉没有干过别的事情,一辈子就是种茶、做茶。茶,成了他全部的人生,成了他最擅长的专业,也成了他始终不渝的嗜好。  高手在民间  结识陈鸿棉老师,还得感谢郑州茶行业的创新者、我的学兄周晓老师。  2012年秋季,也是茶人最忙的季节,我代表中华茶道网、《茶道中原》前来郑州东区宝龙茶城采访。一块刻着“如莲精舍”的巨石吸引了我的目光。巨石从外面破窗而入。阳光斜照在老船木的茶台上,袅袅升起茶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高职技术院校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增加的高职类院校,为企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人才需求提供了保障.但是与此同时,迅猛增加的高
金融理财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金融理财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金融理财知识,满足金融行业发展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主流,民办高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也是新时代的教育思路.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与旅游行业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高校已经成为
高校学生人数众多,且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按照同一模式进行培养,无法满足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前8%的学生组成拔尖人
目的 探讨简化OSCE模式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技能考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9级312名护理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简化OSCE考核模式编写病例,设计考站进行考核,自行设计
在分析学院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基础上,开展“两双一结合”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利用学院拥有的省部级科研平台或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或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两类平台,紧密结合导师的企业委托横向科研课题,开展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着力提高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打造具有“两双一结合”特色的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材料工程领域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他与共和国同龄,他用文字见证时代变迁。钟情八十年代,他以知青文学奠定底蕴;悲悯底层命运,他笔指官僚权贵秉持道义。拒绝浮躁喧嚣,时代却夺去读者耐心;关注现实民生,他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