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明能干、勇于进取、事业有成的女人被称为“女强人”。这一称谓自出现之日起就受到质疑。“女强人”这个称谓一直以来都是男权社会对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女人的贬称,所以男权社会是容不下“女强人”的。许多被舆论界封为“女强人” 的女性, 也都并不喜欢甚至拒绝接受这顶“桂冠”。因此消除这一称谓,消除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的“误解”。
关键词:女强人;称谓;质疑;消除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
一、“女强人”的含义
新华汉语词典对“女强人”一词的解释是:原指女强盗(含贬义),今常用来指有能力而精明强干的妇女 (含褒义): 她是个~;现代汉语三音词词典的解释是:在事业上有很大能力和魄力的女人;新语词大词典指在思想上具有独立精神,在事业上卓有成就的妇女;汉英新词新语词典:woman of exceptional talent and ability。虽然解说不完全一致,但使用最多的说法是精明能干、勇于进取、事业有成的女子[1]。
二、质疑及其原因
凡是听到“女强人”这个称呼的无一不产生疑问:说女人强就好了,为什么要在“强人”两字前特别注明性别呢?这是褒义还是贬义?如果是褒义,那男人中的强者岂不是就该叫“男强人”,但有听过有这么称呼男人的吗?
(一)性别刻板印象
在传统观念看来, 男人本该是“强” , 女人本该是“弱”。所以,男人强是正常现象, 不必特别说明他是“男强人”, 只要说他是“男人” 即可。但女人强就不正常, 必须特别地加以强调。这当然是男性中心论的观念在作怪。
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性别刻板印象认为,典型的女性应该是:挚爱的、娇媚的、情绪性的、文雅的、好心的、人际趋向的、心软的、有同情心的、温暖的、属于家庭的[2]。事业成功的女性打破了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定型,认为她们不符合社会文化所界定的女性形象,与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不相容,并武断地认定她们是生活上的失败者。所以一直以来“女强人”都是作为女性异化、雄化的形象出现,更有甚者认为“女强人”是一种性别的畸形,一如“女博士”被称为第三类人(男人、女人、女博士)一样。所以男权社会是容不下“女强人”的。
(二)陷于角色冲突
心理学家约瑟法维兹认为,“女强人” 是满足各种人的各种期望的女人, 她不仅在工作上高人一等, 又是贤妻良母 。他对女强人下的定义正是社会对女强人的角色期待[3]。可这种角色期待却使得绝大多数女性处在角色冲突之中。
现代女性从狭隘的家庭范围走向广阔的整个社会范围之中,她们不再扮演单一的家庭角色,而同时开始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得一席之位她们苦苦奋斗着。可是,传统家庭分工模式又要求女性贤良淑德,接受贤妻良母的检验。这不就是要女性既要具备传统魅力,又要具备现代社会竞争的魄力吗?理想的角色规范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对家庭责任的失衡和对事业的追求,使得职业女性面临着严重的角色冲突问题。女性不得不在“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频繁转换,同时又在两种规范要求下不断做出选择和平衡,试问,这样的女性能不分裂吗?
据2000年国家统计年鉴显示,职业女性占社会总从业人员的38%,高于世界34%的比例[2]。在今天,这个比例一定提高特别多。在另一项关于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结果中显示:在家庭与事业难以兼顾时,56%的女性不知如何选择,26.7%的女性选择牺牲事业,13.8%的女性选择牺牲家庭,62.5%的女性希望兼顾家庭与事业。换个角度来讲,如果女人同意做全职太太,在家相夫教子,可有几个男人会真的同意,同意一个人养全家——一个男人养双方父母还有老婆、孩子,男人们会同意吗?他们或许会说“要累死我们呀,难道我们的压力还不够大?”没错,如果真那样做,男人的压力确实太大了,于是女人们也只好出去工作了,那是不是说女人出去工作是在替男人分担、替男人缓解压力?因为在过去,养家是男人的职责,根本不需要女人。然后男人们会说时代变了,时代不同了,男人一个人根本无力养活整个家庭,需要女人出去工作。可女人真出去工作了,并且发现比男人做得还好时,就又被说成了不顾家。于是“女强人”就在这事业和家庭的奔波中陷入了什么是“女人”的困惑之中,个个疲惫不堪、遍体鳞伤。不置可否,“女强人”是女性被社会造就的结果。 她们在社会公共领域和家庭私人领域都无法建立自我主体, 女性性别身份认同呈现着严重的破碎与分裂, 女性身心被撕裂着[1]。
“她这是怎么了, 像个歇斯底里的老寡妇。她从前不是这个样子。上哪儿再找回那颗仁爱、宁静的心啊,像初开的花朵一样, 把自己的芳香慷慨地赠给每一个人。像银色的月亮一样, 温存地照着每一个人的睡梦。她多么愿意做一个女人,做一个被人疼爱, 也疼爱别人的女人。不, 她不愿意雄化。究竟是什么在强迫她?”( 《方舟》)
“如果抛开为了对付社会生活的压力, 防御窥视私人秘密的好奇心和嫉妒心, 我不得不常常戴起中性, 甚至男性的面具, 我会不会变得可爱一点儿呢?会的! 我并非生来如此…… ”( 《我在哪儿错过了你》)
这是张洁、张辛欣作品中“ 女强人”的自我追问、自我反思[1],留给我们的同样是无尽的反思。
(三)难以组建家庭
从“女强人”这一称谓来看,多数男性对女性之强显然并不是由衷接受和肯定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女人强过男人还是属于少有的“怪事”,而且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从男性有“阉割恐惧”和女性有“阴茎羡慕”来看,男人历来是有性别优越感的。他们怎么可能容忍另一个性别的人骑到自己头上呢?但是那些做出卓越贡献的女人他们又实在不能不服,于是就在称呼上大作文章,在“强人”面前加了一个“女”字。表面上充满了溢美之词,事实确实如此吗?
《我们约会吧》作为一档婚恋交友节目,吸引了很多在生活中找不到理想伴侣的人群,这期间就有一批被大家亲切称之为“女强人”的女人。以其中一次节目为例,一个自幼失去父母,自己把弟弟带大的女人,为了过上好日子,吃了很多苦不说,终于有了一番大的事业,有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公司,大家都叫她“董总”。她在生意上叱咤风云,可在情感上始终是空白,白天辛苦工作,一到晚上就喝得烂醉,在VCR中,她说她多么想找一个可以让她依靠的男人,说这话的时候,她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凡是看过这一期节目的观众一定都留下很深地印象。在场的24位男嘉宾几乎每个人都说她很好、都说她很不容易,但却没有一位肯为她留下灯。她依然是孤独地来,孤独地走。这样一个结果真的是有些难过,不得不承认,在男性话语世界里,“女强人”这一称呼有着太过微妙的色彩,一方面表现出敬重、佩服,另一方面只要涉及到婚姻、家庭就敬而远之。于是大批“女强人”步入“剩女”的行列。
三、不要叫我“女强人”
一个女人, 即便是有了足够的经济支撑,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在执掌着社会权柄的男性眼中, 她也只是一个女人, 一个性的对象, 一个能被轻松擒获的弱者, 无法得到男性对等的尊重。“女强人”这个称谓一直以来都是男权社会对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女人的贬称。作为人类性别另外之二分之一的女性,事实上,现今男女比例失调,远远大于二分之一的女性却频频被剥夺了话语权,成为历史上最庞大的一群“沉默者”[6]。
如今,她们偶尔也会打破沉默,现身说法:
“为什么要称我为女强人而不称男人为男强人呢?我不认为男女在智力上有差异,女人的弱是由于传统、习惯和教育造成的。女强人的称呼本身就包含着不平等和反自然的味儿。” ——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的名誉研究员、南工名誉教授林颖珠女士
“为什么现在人们都喜欢用‘女强人’这个词来形容呢? 我不是太喜欢这个称呼。第一, 我不想做女强人, 我不想做一个‘强’的人,我更喜欢做人家的朋友, 我宁愿别人给我的评价是,这个人挺好交往的, 你跟她合作很愉快, 我会很开心。第二, 在工作上面我投入,是为了我的理想, 我要服务我的客户, 我在中国工作起码我要为中国做点事。”——i2中国区总裁郭秀闲
“在编辑、记者、读者、作家发现我是女性之前, 我被当做一个正常的“人”看待。他们很冷静地读我的文章, 有人发觉这个阳刚的名字后面居然是个女人!突然之间我不再是教授, 而是女教授! 不再是作家, 而是女作家! 不再是博士,而是女博士!总而言之, 被人发现正身之后, 我就不再是个“人” , 而是个“女人”。‘作为一个女人,你怎么会写出理性的文章? 你有没有感性的一面?你怎么会有那样清晰的思路?你是不是个女强人?你是不是为了向世界证明女人也能理性思考所以才写这么强劲阳刚的文章?你的家庭是怎么教育你的?你会变成这个样子, 父母兄弟、街坊邻居看得惯你吗? 你的丈夫能忍受得了你吗?’于是,被发觉是“女的”之后,与人的沟通变得困难了。但我就是个女的,而不是女强人!”——著名作家龙应台[7]
曾有下属开玩笑地问她是不是要做个女强人、女超人,她却认真地说:“我可不希望自己变成很跋扈的女强人形象, 我只是公司的一员,需要我做什么, 就去做什么。”——海波龙中国公司北方区总经理原欣[8]
阳光媒体投资的主席杨澜以及决定将其在公司的51%的资产捐赠给社会。几乎在同一天,杨澜的夫婿在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对杨澜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杨澜终于可以一心一意投入自己喜欢的文化事业,终于可以摆脱一路笼罩在她身上的那个实际并不算成功的商界女强人的形象了,因此杨澜的感觉是很爽的。——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9]
由此可知, 许多被舆论界封为“女强人” 的女性, 都并不喜欢甚至拒绝接受这顶“桂冠” 。
四、消除这一称谓
戴锦华认为对事业成功女性称为“女强人”、“女才子”,本身就是性别歧视的表现,“‘强人’最直接的含义是‘强盗’,而所谓‘女才子’几乎是一个定型化的喜剧中的丑角”,即“人们不再把你当做一个‘女人’”,“同时,你还必须为这种种‘不公平’承担全部责任:是你‘异化’、是你‘男性化’。英国的艾华博士直言到:“中国人爱把事业成功的女人叫做女强人。认为这些事业上特别成功的女人缺乏女人味。我觉得这种观点对女性是一种压迫。”
韦澍一在《关于当代女性角色紧张的社会心理分析》中论述:“任何矛盾都有正面和负面的价值。当代妇女的角色紧张无疑使她们深陷窘境,进退两难,甚至心力交悴。但这种现状也使人们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因为这一冲突并非妇女的个人私事,而是文明进程中人类最终结束性别分工的必然环节,是一种极严重的文化过渡。”[2]
当初有人质疑“农民工”是对进城务工农民兄弟的歧视,于是上海首当其冲将其更换为“新上海人”,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最起码看到有人行动了、有人作为了,这岂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那关于“女强人”这个称谓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去掉或更改呢?我们所执著的不是一个称谓,而是称谓背后的意义;我们不是要单纯地消除一个称谓,而是要消除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的“误解”。
参考文献:
[1]刘传霞.“寻找男子汉”、“女强人”文学与女性性别身份认同[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第34卷第4期,93-97.
[2]常晓茗.传统家庭分工与现代社会参与的对立:女性角色内冲突——基于南京城区个案访谈的研究[C].硕士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8,(6).
[3]崔蓬克.修辞化称谓的表达与接受:预设的两重性——解析“女强人 ”与“女博士”的修辞接受[J].焦作大学学报,2008,(7)3:15-16
[4]张文雄.当女人走出厨房[J].观察与思考,2003,(11):48.
[5]邓伟志.“女强人危机”的社会成因分析[J].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
[6]张晓红.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女性电视谈话节目——以《半边天》《天下女人》为例[C].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7]龙应台.我是个女的[J].意林,2006,(2):58-59.
[8]张婷.原欣:我不要做“女强人”[J].现代交际,48-49.
[9]水皮.杨澜的选择[J].招商周刊.
关键词:女强人;称谓;质疑;消除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
一、“女强人”的含义
新华汉语词典对“女强人”一词的解释是:原指女强盗(含贬义),今常用来指有能力而精明强干的妇女 (含褒义): 她是个~;现代汉语三音词词典的解释是:在事业上有很大能力和魄力的女人;新语词大词典指在思想上具有独立精神,在事业上卓有成就的妇女;汉英新词新语词典:woman of exceptional talent and ability。虽然解说不完全一致,但使用最多的说法是精明能干、勇于进取、事业有成的女子[1]。
二、质疑及其原因
凡是听到“女强人”这个称呼的无一不产生疑问:说女人强就好了,为什么要在“强人”两字前特别注明性别呢?这是褒义还是贬义?如果是褒义,那男人中的强者岂不是就该叫“男强人”,但有听过有这么称呼男人的吗?
(一)性别刻板印象
在传统观念看来, 男人本该是“强” , 女人本该是“弱”。所以,男人强是正常现象, 不必特别说明他是“男强人”, 只要说他是“男人” 即可。但女人强就不正常, 必须特别地加以强调。这当然是男性中心论的观念在作怪。
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性别刻板印象认为,典型的女性应该是:挚爱的、娇媚的、情绪性的、文雅的、好心的、人际趋向的、心软的、有同情心的、温暖的、属于家庭的[2]。事业成功的女性打破了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定型,认为她们不符合社会文化所界定的女性形象,与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不相容,并武断地认定她们是生活上的失败者。所以一直以来“女强人”都是作为女性异化、雄化的形象出现,更有甚者认为“女强人”是一种性别的畸形,一如“女博士”被称为第三类人(男人、女人、女博士)一样。所以男权社会是容不下“女强人”的。
(二)陷于角色冲突
心理学家约瑟法维兹认为,“女强人” 是满足各种人的各种期望的女人, 她不仅在工作上高人一等, 又是贤妻良母 。他对女强人下的定义正是社会对女强人的角色期待[3]。可这种角色期待却使得绝大多数女性处在角色冲突之中。
现代女性从狭隘的家庭范围走向广阔的整个社会范围之中,她们不再扮演单一的家庭角色,而同时开始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得一席之位她们苦苦奋斗着。可是,传统家庭分工模式又要求女性贤良淑德,接受贤妻良母的检验。这不就是要女性既要具备传统魅力,又要具备现代社会竞争的魄力吗?理想的角色规范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对家庭责任的失衡和对事业的追求,使得职业女性面临着严重的角色冲突问题。女性不得不在“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频繁转换,同时又在两种规范要求下不断做出选择和平衡,试问,这样的女性能不分裂吗?
据2000年国家统计年鉴显示,职业女性占社会总从业人员的38%,高于世界34%的比例[2]。在今天,这个比例一定提高特别多。在另一项关于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结果中显示:在家庭与事业难以兼顾时,56%的女性不知如何选择,26.7%的女性选择牺牲事业,13.8%的女性选择牺牲家庭,62.5%的女性希望兼顾家庭与事业。换个角度来讲,如果女人同意做全职太太,在家相夫教子,可有几个男人会真的同意,同意一个人养全家——一个男人养双方父母还有老婆、孩子,男人们会同意吗?他们或许会说“要累死我们呀,难道我们的压力还不够大?”没错,如果真那样做,男人的压力确实太大了,于是女人们也只好出去工作了,那是不是说女人出去工作是在替男人分担、替男人缓解压力?因为在过去,养家是男人的职责,根本不需要女人。然后男人们会说时代变了,时代不同了,男人一个人根本无力养活整个家庭,需要女人出去工作。可女人真出去工作了,并且发现比男人做得还好时,就又被说成了不顾家。于是“女强人”就在这事业和家庭的奔波中陷入了什么是“女人”的困惑之中,个个疲惫不堪、遍体鳞伤。不置可否,“女强人”是女性被社会造就的结果。 她们在社会公共领域和家庭私人领域都无法建立自我主体, 女性性别身份认同呈现着严重的破碎与分裂, 女性身心被撕裂着[1]。
“她这是怎么了, 像个歇斯底里的老寡妇。她从前不是这个样子。上哪儿再找回那颗仁爱、宁静的心啊,像初开的花朵一样, 把自己的芳香慷慨地赠给每一个人。像银色的月亮一样, 温存地照着每一个人的睡梦。她多么愿意做一个女人,做一个被人疼爱, 也疼爱别人的女人。不, 她不愿意雄化。究竟是什么在强迫她?”( 《方舟》)
“如果抛开为了对付社会生活的压力, 防御窥视私人秘密的好奇心和嫉妒心, 我不得不常常戴起中性, 甚至男性的面具, 我会不会变得可爱一点儿呢?会的! 我并非生来如此…… ”( 《我在哪儿错过了你》)
这是张洁、张辛欣作品中“ 女强人”的自我追问、自我反思[1],留给我们的同样是无尽的反思。
(三)难以组建家庭
从“女强人”这一称谓来看,多数男性对女性之强显然并不是由衷接受和肯定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女人强过男人还是属于少有的“怪事”,而且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从男性有“阉割恐惧”和女性有“阴茎羡慕”来看,男人历来是有性别优越感的。他们怎么可能容忍另一个性别的人骑到自己头上呢?但是那些做出卓越贡献的女人他们又实在不能不服,于是就在称呼上大作文章,在“强人”面前加了一个“女”字。表面上充满了溢美之词,事实确实如此吗?
《我们约会吧》作为一档婚恋交友节目,吸引了很多在生活中找不到理想伴侣的人群,这期间就有一批被大家亲切称之为“女强人”的女人。以其中一次节目为例,一个自幼失去父母,自己把弟弟带大的女人,为了过上好日子,吃了很多苦不说,终于有了一番大的事业,有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公司,大家都叫她“董总”。她在生意上叱咤风云,可在情感上始终是空白,白天辛苦工作,一到晚上就喝得烂醉,在VCR中,她说她多么想找一个可以让她依靠的男人,说这话的时候,她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凡是看过这一期节目的观众一定都留下很深地印象。在场的24位男嘉宾几乎每个人都说她很好、都说她很不容易,但却没有一位肯为她留下灯。她依然是孤独地来,孤独地走。这样一个结果真的是有些难过,不得不承认,在男性话语世界里,“女强人”这一称呼有着太过微妙的色彩,一方面表现出敬重、佩服,另一方面只要涉及到婚姻、家庭就敬而远之。于是大批“女强人”步入“剩女”的行列。
三、不要叫我“女强人”
一个女人, 即便是有了足够的经济支撑,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在执掌着社会权柄的男性眼中, 她也只是一个女人, 一个性的对象, 一个能被轻松擒获的弱者, 无法得到男性对等的尊重。“女强人”这个称谓一直以来都是男权社会对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女人的贬称。作为人类性别另外之二分之一的女性,事实上,现今男女比例失调,远远大于二分之一的女性却频频被剥夺了话语权,成为历史上最庞大的一群“沉默者”[6]。
如今,她们偶尔也会打破沉默,现身说法:
“为什么要称我为女强人而不称男人为男强人呢?我不认为男女在智力上有差异,女人的弱是由于传统、习惯和教育造成的。女强人的称呼本身就包含着不平等和反自然的味儿。” ——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的名誉研究员、南工名誉教授林颖珠女士
“为什么现在人们都喜欢用‘女强人’这个词来形容呢? 我不是太喜欢这个称呼。第一, 我不想做女强人, 我不想做一个‘强’的人,我更喜欢做人家的朋友, 我宁愿别人给我的评价是,这个人挺好交往的, 你跟她合作很愉快, 我会很开心。第二, 在工作上面我投入,是为了我的理想, 我要服务我的客户, 我在中国工作起码我要为中国做点事。”——i2中国区总裁郭秀闲
“在编辑、记者、读者、作家发现我是女性之前, 我被当做一个正常的“人”看待。他们很冷静地读我的文章, 有人发觉这个阳刚的名字后面居然是个女人!突然之间我不再是教授, 而是女教授! 不再是作家, 而是女作家! 不再是博士,而是女博士!总而言之, 被人发现正身之后, 我就不再是个“人” , 而是个“女人”。‘作为一个女人,你怎么会写出理性的文章? 你有没有感性的一面?你怎么会有那样清晰的思路?你是不是个女强人?你是不是为了向世界证明女人也能理性思考所以才写这么强劲阳刚的文章?你的家庭是怎么教育你的?你会变成这个样子, 父母兄弟、街坊邻居看得惯你吗? 你的丈夫能忍受得了你吗?’于是,被发觉是“女的”之后,与人的沟通变得困难了。但我就是个女的,而不是女强人!”——著名作家龙应台[7]
曾有下属开玩笑地问她是不是要做个女强人、女超人,她却认真地说:“我可不希望自己变成很跋扈的女强人形象, 我只是公司的一员,需要我做什么, 就去做什么。”——海波龙中国公司北方区总经理原欣[8]
阳光媒体投资的主席杨澜以及决定将其在公司的51%的资产捐赠给社会。几乎在同一天,杨澜的夫婿在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对杨澜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杨澜终于可以一心一意投入自己喜欢的文化事业,终于可以摆脱一路笼罩在她身上的那个实际并不算成功的商界女强人的形象了,因此杨澜的感觉是很爽的。——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9]
由此可知, 许多被舆论界封为“女强人” 的女性, 都并不喜欢甚至拒绝接受这顶“桂冠” 。
四、消除这一称谓
戴锦华认为对事业成功女性称为“女强人”、“女才子”,本身就是性别歧视的表现,“‘强人’最直接的含义是‘强盗’,而所谓‘女才子’几乎是一个定型化的喜剧中的丑角”,即“人们不再把你当做一个‘女人’”,“同时,你还必须为这种种‘不公平’承担全部责任:是你‘异化’、是你‘男性化’。英国的艾华博士直言到:“中国人爱把事业成功的女人叫做女强人。认为这些事业上特别成功的女人缺乏女人味。我觉得这种观点对女性是一种压迫。”
韦澍一在《关于当代女性角色紧张的社会心理分析》中论述:“任何矛盾都有正面和负面的价值。当代妇女的角色紧张无疑使她们深陷窘境,进退两难,甚至心力交悴。但这种现状也使人们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因为这一冲突并非妇女的个人私事,而是文明进程中人类最终结束性别分工的必然环节,是一种极严重的文化过渡。”[2]
当初有人质疑“农民工”是对进城务工农民兄弟的歧视,于是上海首当其冲将其更换为“新上海人”,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最起码看到有人行动了、有人作为了,这岂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那关于“女强人”这个称谓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去掉或更改呢?我们所执著的不是一个称谓,而是称谓背后的意义;我们不是要单纯地消除一个称谓,而是要消除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的“误解”。
参考文献:
[1]刘传霞.“寻找男子汉”、“女强人”文学与女性性别身份认同[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第34卷第4期,93-97.
[2]常晓茗.传统家庭分工与现代社会参与的对立:女性角色内冲突——基于南京城区个案访谈的研究[C].硕士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8,(6).
[3]崔蓬克.修辞化称谓的表达与接受:预设的两重性——解析“女强人 ”与“女博士”的修辞接受[J].焦作大学学报,2008,(7)3:15-16
[4]张文雄.当女人走出厨房[J].观察与思考,2003,(11):48.
[5]邓伟志.“女强人危机”的社会成因分析[J].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
[6]张晓红.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女性电视谈话节目——以《半边天》《天下女人》为例[C].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7]龙应台.我是个女的[J].意林,2006,(2):58-59.
[8]张婷.原欣:我不要做“女强人”[J].现代交际,48-49.
[9]水皮.杨澜的选择[J].招商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