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西清江的美丽是天生的。她从鄂西深山里一路悠悠走来,带动了群山的热情,也把江两岸的文明一次次刷新。单是那江上悠悠的桨声就如同女人般的轻柔,优雅。无论是由远至近,还是由近至远,都像慈母唤着孩儿,“嘭”地一下,就把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部分给牵扯出来了。千百年来,清江流淌在鄂西大山里,江面上悠悠的桨声串起了土家人祖祖辈辈的生活。
写作累了,我常常去江边散步,温柔的桨声扑面而来,仿佛要为我抚摸劳累的身体,帮我重拾写作的灵感。每每这个时候,我就忘却了自己,与那清的江,绿的山,蓝的天彻底融为一体了。
江面上时时漂着叶叶小舟,摇橹的是住在对岸的人们。倘若是女人,她们鲜亮的衣裳点亮了清江;如果是男人,他们雄健的体魄带活了江水,让清江跟着他们的身影一起跳跃;而老人和孩子们则把清江逗得笑呵呵,平时里沉默的清江顿时热闹起来。
岸上人家的房屋依江而建,后面又被群山环绕,宛如一个女孩被母亲搂在怀中,是那么的安静、乖巧。房子一律换成了与城里无异的水泥楼房,墙面上贴着各色瓷砖,屋顶上是隔热的琉璃瓦。这些年,城里的气息不断从江那边吹来,把农民的生活进行了一次次的“包装”。平日守在家里的,只有老人和当家的女人,其他人都到城里找了一份事做,与城里有了丝丝缕缕的联系。但无论如何,江这边的家还是地地道道的“老家”,每户人家都有一块黑土地,那是他们舍不得丢下的一份家业。留在家的女人们会种各种的蔬菜,每天凌晨,她们就驾了小船到江边菜市场上,把菜蔬变成一把把的零钱,鼓鼓地装在胸前的钱袋里。卖完了菜,她们又驾了小船回到对岸的家。这样,家家户户就必须有一只小船。那小船名曰“小划子”。清江里悠悠的桨声,就是那些小划子们齐声唱出的。
傍晚时分,也有男人驾了小划子到江上捕鱼捞虾的。他们或放下滚钩,或沉下虾笼,或撒下海底网。然后又驾了船返回岸边,把船系在岸边守候着日月,自己则回家搂抱温暖去了。第二天凌晨,他们精神饱满地从屋里出来,又驾了船来到江心,回收滚钩、虾笼、海底网,将鱼和虾一一捞起来装进篮子里,要么是直接送到城里的大宾馆,要么顺手递给女当家的,让她们提篮上街出售,反正都能换回鲜花般的笑脸。赵大哥和小滴尕子是我的朋友,每当碰上他们在江面上捕捞,我总得递过话去:“怎么样?”而他们的回答都是大山一样的自信:“行呀!”
舀银鱼的,就更忙了。因为银鱼得在夜晚捕捞。当夜色夼暗山里的一切,男人们就出发了。他们选好一块江面,支好网罩,打开电灯,把成群的银鱼引到有灯光的地方,然后拿了舀子往网罩里舀银鱼。银鱼通体银白,宛如银子,舀鱼人看着心里高兴,就是累得吐血,也不肯歇息。
如果是上行到磨石,或是下行到漹沱,则能见到更多的网箱养鱼户。他们把宽阔的江面当成自留地,“种”出了一箱一箱的网箱鱼,收获就更丰富,桨声也更轻脆。
其实,无论是卖菜女、捕鱼人,或是养鱼人,他们都是质朴的山里人。“吱呀-吱呀-”,那悠悠的桨声,无论是由远至近,还是由近至远,都是他们最质朴的歌唱,最实在的生活。
写作累了,我常常去江边散步,温柔的桨声扑面而来,仿佛要为我抚摸劳累的身体,帮我重拾写作的灵感。每每这个时候,我就忘却了自己,与那清的江,绿的山,蓝的天彻底融为一体了。
江面上时时漂着叶叶小舟,摇橹的是住在对岸的人们。倘若是女人,她们鲜亮的衣裳点亮了清江;如果是男人,他们雄健的体魄带活了江水,让清江跟着他们的身影一起跳跃;而老人和孩子们则把清江逗得笑呵呵,平时里沉默的清江顿时热闹起来。
岸上人家的房屋依江而建,后面又被群山环绕,宛如一个女孩被母亲搂在怀中,是那么的安静、乖巧。房子一律换成了与城里无异的水泥楼房,墙面上贴着各色瓷砖,屋顶上是隔热的琉璃瓦。这些年,城里的气息不断从江那边吹来,把农民的生活进行了一次次的“包装”。平日守在家里的,只有老人和当家的女人,其他人都到城里找了一份事做,与城里有了丝丝缕缕的联系。但无论如何,江这边的家还是地地道道的“老家”,每户人家都有一块黑土地,那是他们舍不得丢下的一份家业。留在家的女人们会种各种的蔬菜,每天凌晨,她们就驾了小船到江边菜市场上,把菜蔬变成一把把的零钱,鼓鼓地装在胸前的钱袋里。卖完了菜,她们又驾了小船回到对岸的家。这样,家家户户就必须有一只小船。那小船名曰“小划子”。清江里悠悠的桨声,就是那些小划子们齐声唱出的。
傍晚时分,也有男人驾了小划子到江上捕鱼捞虾的。他们或放下滚钩,或沉下虾笼,或撒下海底网。然后又驾了船返回岸边,把船系在岸边守候着日月,自己则回家搂抱温暖去了。第二天凌晨,他们精神饱满地从屋里出来,又驾了船来到江心,回收滚钩、虾笼、海底网,将鱼和虾一一捞起来装进篮子里,要么是直接送到城里的大宾馆,要么顺手递给女当家的,让她们提篮上街出售,反正都能换回鲜花般的笑脸。赵大哥和小滴尕子是我的朋友,每当碰上他们在江面上捕捞,我总得递过话去:“怎么样?”而他们的回答都是大山一样的自信:“行呀!”
舀银鱼的,就更忙了。因为银鱼得在夜晚捕捞。当夜色夼暗山里的一切,男人们就出发了。他们选好一块江面,支好网罩,打开电灯,把成群的银鱼引到有灯光的地方,然后拿了舀子往网罩里舀银鱼。银鱼通体银白,宛如银子,舀鱼人看着心里高兴,就是累得吐血,也不肯歇息。
如果是上行到磨石,或是下行到漹沱,则能见到更多的网箱养鱼户。他们把宽阔的江面当成自留地,“种”出了一箱一箱的网箱鱼,收获就更丰富,桨声也更轻脆。
其实,无论是卖菜女、捕鱼人,或是养鱼人,他们都是质朴的山里人。“吱呀-吱呀-”,那悠悠的桨声,无论是由远至近,还是由近至远,都是他们最质朴的歌唱,最实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