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了。特别是地理科目发展到今天,地理不再是升学考试中的重要科目,地位不是很高,学生难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运用情感,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引思,那么学生学习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学生将不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讲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 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比如 在讲中国的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3 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比如在讲我国的省级单位的简称时,讲到四川和云南时,可以分别讲讲三国时期的蜀国和成语故事中的“黔驴技穷”的故事。
4 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4.1 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4.2 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3 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讲长江之前,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时学生的兴趣全部都调动起来了。
5 设计好提问,启动学生思维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是句至理名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否则学生昏昏欲睡,根本打不起精神, 更别提兴趣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答案。要做到这一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设计好提问,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如讲到中国气温分布,这一节比较枯燥。我在讲完等温线是怎样判读之后,就设计了一些问题来讲解我国一月等温线图:①等温线分布是稀疏还是密集?②黑龙江北部一月均温是多少?海南岛南部呢?③两地气温相差是多少摄氏度?温差大不大?④从我国南方到北方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对一月气温分布特点也应该是理解了。而七月气温的分析我也是采用设问法,但我把这些题分成四组,然后把学生也分组,让学生派代表回答,这样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6 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结合电影、幻灯片的播放,开展课堂大讨论。通过看了母亲河“黄河”的图片,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怎样治理的方案。看了漓江山水的壮观景象,更让学生对旅游业的开发和环境的治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思考为什么甲天下的漓江水成为污染严重的河流?污染源有哪些?今后如何治理?怎么预防等。这些活动即激发了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目的。
1 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讲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 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比如 在讲中国的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3 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比如在讲我国的省级单位的简称时,讲到四川和云南时,可以分别讲讲三国时期的蜀国和成语故事中的“黔驴技穷”的故事。
4 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4.1 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4.2 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3 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讲长江之前,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时学生的兴趣全部都调动起来了。
5 设计好提问,启动学生思维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是句至理名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否则学生昏昏欲睡,根本打不起精神, 更别提兴趣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答案。要做到这一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设计好提问,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如讲到中国气温分布,这一节比较枯燥。我在讲完等温线是怎样判读之后,就设计了一些问题来讲解我国一月等温线图:①等温线分布是稀疏还是密集?②黑龙江北部一月均温是多少?海南岛南部呢?③两地气温相差是多少摄氏度?温差大不大?④从我国南方到北方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对一月气温分布特点也应该是理解了。而七月气温的分析我也是采用设问法,但我把这些题分成四组,然后把学生也分组,让学生派代表回答,这样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6 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结合电影、幻灯片的播放,开展课堂大讨论。通过看了母亲河“黄河”的图片,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怎样治理的方案。看了漓江山水的壮观景象,更让学生对旅游业的开发和环境的治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思考为什么甲天下的漓江水成为污染严重的河流?污染源有哪些?今后如何治理?怎么预防等。这些活动即激发了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