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研究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lig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语言艺术魅力的运用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认知度、亲和力、说服力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做了简单的陈述,并据此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特征,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融入民众的现实生活。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知识深奥的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哲学理论广泛地传导给人民大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一个为少数人掌握并实践的精英理论变为一个由大众掌握并指导实践的大众理论,并由此得到进一步地创新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理论指导实践,这就必然需要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大众化,即人民大众把马克思主义自觉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大众化,从而保证这一理论的流芳百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的运用则在此过程中为人民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起着关键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点
  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看,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难题亟待解决: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化与大众文化通俗化的冲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抽象的理论体系,在平民中文化均以通俗的形式存在,因此在民众中难以以原貌性地接受,这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辐射广度及宽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难度。马克思主义属于一种外来的文化系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需要一个引导磨合的时期。如何让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化民族的思维方式、逻辑形式、语言风格存在于民众中并能长久地深得民心,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模式的误读。在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灌输时,过分强调灌输思想而忽略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国家的主流价值体系,严重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指导性的原则,同时有的灌输思想落后于思想道德的提升以及德育的发展要求,降低了灌输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向作用,使其有效性大程度降低,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步入荆棘之途。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特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特征如其大众化的语言价值魅力、通俗性与形象性结合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中国化、语言的意识形态与现实的统一、感染式的语言灌输模式对于其在大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的攻克有着有效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价值魅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价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特殊鲜明的价值定位,这个指导原则应该被置于一个战略性的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前提。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根本性的指导原则并不妨碍发展繁荣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而是重在强调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现实问题时,应该以它为指导思想,并运用它的基本立场、分析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并能够彻底准确地去解决好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集合创新的方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一系列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等等。①这些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价值原则定位的一致上实现的。
  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美学价值。语言是人类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而好的语言表达技巧对于信息的传导与接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泽东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美学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如他经常从实践中用非常简单明了的语言形式来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规律,并足以让广大劳动人民都能豁然开朗。毛主席曾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等这样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掌握革命政权的重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性与形象性结合的语言特点。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通俗性的语言表达,同时需要与语言的形象性相结合。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高深的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平民来接受这种抽象性的理论,这就需要用平民化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宣导马克思主义,同时语言的形象性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通俗化语言的润滑剂。从本质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实质是针对人民大众而产生的理论,来自人民大众,同时又服务于人民大众,因此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入人心,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中国领导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时,都是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的,如毛主席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用“矛盾”一词形象简单地概括了,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用“实事求是”恰到好处地概述了;又如毛主席曾经说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一个形象却又通俗的比喻把理论化的东西精辟地呈现给人民;“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最经典的观点之一,完美地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风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而言是一种外来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成为了可能。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根据中国当前的国情,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风格中国化有种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仅可以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风格来发扬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以及完善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而且可以激活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更大的文化贡献。
  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最早在中国的古籍书《国语》中得到解释:“失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②“和而不同”的传统价值理念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始终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价值标准,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性地提出了“统一战线”、“一国两制”等一系列的治国思想。又如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都是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这使得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能体现出中国特色,展现出醒目的中国风格,同时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更能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传播实践。
  语言的意识形态与现实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是一套属于上层社会的哲学体系,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逻辑关系,而人民大众是属于社会的中下层,理论与现实必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则需要注重其语言的意识形态与人民大众的现实利益的一致性。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应在淡化其上层官方语言色彩的同时渗入一些草根性的平民特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③从中国革命史看,解放战争时期,对于农民的解放均是从农民最基本的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上着手处理,从他们身边最典型的故事出发。
  感染式的语言灌输模式。灌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④然而由于对于灌输理论的片面认识,过分压制人民大众的主体意识,使得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据于此,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普及及宣导的过程中,这就需要对灌输理论有个更为正确的认识及合理的运用。
  首先要促进社会主流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意义上的对接,体现出宏伟的中华民族的气派,同时创造性地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以一种文化感染式的语言灌输模式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得到广大民众的信仰支持。
  其次在宣传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结合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具有权威、强说服力以及时代感强的材料,通过一种情感的共鸣引起民众的欢迎。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灌输主体对于这种真理性的东西均是以一种生活化平民化形象通俗的语言来表现,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融入民众的现实生活中。
  总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从上层社会真正地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中、思想中,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真正地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特色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它将继续担任这项长期的伟大工程,为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的道路上得到新鲜的血液。(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朱潇潇,左皓劼:“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特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②李卫星,刘海龙:“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851页。
  ④寇清杰,胡银银:“灌输理论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皎觉睦与零短教育》,2010年第8期。
  
其他文献
【摘要】美丽消费的产生立足于消费社会中获取分配的经济动力,体现着男权社会的性别文化和大众审美的符号化。“她时代”的来临使女性在美丽消费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表面看来,这是女性解放的体现,然而,美丽消费往往导致女性主体地位的异化,传递着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因此有必要以法律约束它。  【关键词】她时代 美丽消费 现实依据 法律约束    当今社会,女性的社会角色意识、主体意识、自立意识张扬,①女性在社会生活
【摘要】郭店儒简重视死亡但又很少论及死亡问题,同时表明了不惧怕死亡的态度。在死亡价值取向上简文主张以道德品质为主。简文未提及死后世界,指出为后世留下好名声的途径有立德、立功及践行道德品质等。郭店儒简对死亡的认识在继承孔子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为早期儒家的生死观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郭店儒简 死亡态度 死亡价值取向 死后世界    对死亡态度的认识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面对死亡人们
【摘要】抢劫致人死亡在我国刑法中没有另设罪名,而是被规定为抢劫罪中的一种加重情节,属结果加重犯,处以比一般抢劫罪更重的法定刑。抢劫致人死亡是抢劫行为和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结合。行为人对死亡结果的主观罪过,他人死亡结果出现的界定,以及未遂状态的存在空间都是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抢劫致人死亡 主观罪过 结果加重犯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出现行为人在抢劫过程中,发生致人死亡的加重结果,我
社会安全网坚持以人为本,在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结合历史实际,通过分析辽宁社会安全网的建设现状、已有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提出完善辽宁省社会安全网
实际承运人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特有的重要主体,其责任性质的认定不仅关涉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制度内在体系的构建,也会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实际承运人责任
根据我国的国情与发展轨迹,选择要素集中、地域狭小、产业基础较好的沿海作为创新基地,具有政策动员成本低易于发动、政策实施效率高易于见效的特点,可以取得较好的创新结果
公司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一种修正。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可为公司社会责任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公司社会责任实质上是要求公司的诚
【摘要】借鉴生物学演化理论对大学文化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将大学文化概括为四种状态,将大学文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大学文化的演化按其演化动力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演化和强制演化两种方式,大学文化的变迁是这两种方式协同作用的结果。在大学里,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大学文化 演化状态 演化方式 影响因素    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高等教育活动中薪尽火
【摘要】在部门法的认定上,存在着相同名称而划规为相同部门法的思维惯势。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法》的修改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实施,《商业银行法》从经济法属性不断向商法属性演变。修改后的《商业银行法》呈现出自主性、营利性和技术性特征,充分体现出商法属性,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法 商法属性 经济法属性 属性演变    从法律部门的划分反思《商业银行法》的属性  法哲学上的自
【摘要】在人类即将步入信息社会之际,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必须携同起来,对学生开展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网络公德和信息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之学习、竞争、自我发展等需要。同时还必须注意学生使用网络时可能带来的网络依赖、网络渗透、信息腐蚀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信息 信息技术 信息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发展和迅速延伸,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爆炸和信息革命正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