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语言艺术魅力的运用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认知度、亲和力、说服力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做了简单的陈述,并据此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特征,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融入民众的现实生活。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知识深奥的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哲学理论广泛地传导给人民大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一个为少数人掌握并实践的精英理论变为一个由大众掌握并指导实践的大众理论,并由此得到进一步地创新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理论指导实践,这就必然需要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大众化,即人民大众把马克思主义自觉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大众化,从而保证这一理论的流芳百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的运用则在此过程中为人民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起着关键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点
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看,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难题亟待解决: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化与大众文化通俗化的冲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抽象的理论体系,在平民中文化均以通俗的形式存在,因此在民众中难以以原貌性地接受,这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辐射广度及宽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难度。马克思主义属于一种外来的文化系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需要一个引导磨合的时期。如何让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化民族的思维方式、逻辑形式、语言风格存在于民众中并能长久地深得民心,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模式的误读。在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灌输时,过分强调灌输思想而忽略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国家的主流价值体系,严重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指导性的原则,同时有的灌输思想落后于思想道德的提升以及德育的发展要求,降低了灌输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向作用,使其有效性大程度降低,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步入荆棘之途。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特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特征如其大众化的语言价值魅力、通俗性与形象性结合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中国化、语言的意识形态与现实的统一、感染式的语言灌输模式对于其在大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的攻克有着有效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价值魅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价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特殊鲜明的价值定位,这个指导原则应该被置于一个战略性的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前提。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根本性的指导原则并不妨碍发展繁荣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而是重在强调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现实问题时,应该以它为指导思想,并运用它的基本立场、分析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并能够彻底准确地去解决好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集合创新的方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一系列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等等。①这些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价值原则定位的一致上实现的。
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美学价值。语言是人类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而好的语言表达技巧对于信息的传导与接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泽东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美学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如他经常从实践中用非常简单明了的语言形式来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规律,并足以让广大劳动人民都能豁然开朗。毛主席曾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等这样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掌握革命政权的重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性与形象性结合的语言特点。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通俗性的语言表达,同时需要与语言的形象性相结合。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高深的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平民来接受这种抽象性的理论,这就需要用平民化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宣导马克思主义,同时语言的形象性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通俗化语言的润滑剂。从本质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实质是针对人民大众而产生的理论,来自人民大众,同时又服务于人民大众,因此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入人心,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中国领导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时,都是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的,如毛主席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用“矛盾”一词形象简单地概括了,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用“实事求是”恰到好处地概述了;又如毛主席曾经说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一个形象却又通俗的比喻把理论化的东西精辟地呈现给人民;“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最经典的观点之一,完美地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风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而言是一种外来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成为了可能。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根据中国当前的国情,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风格中国化有种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仅可以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风格来发扬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以及完善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而且可以激活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更大的文化贡献。
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最早在中国的古籍书《国语》中得到解释:“失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②“和而不同”的传统价值理念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始终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价值标准,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性地提出了“统一战线”、“一国两制”等一系列的治国思想。又如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都是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这使得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能体现出中国特色,展现出醒目的中国风格,同时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更能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传播实践。
语言的意识形态与现实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是一套属于上层社会的哲学体系,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逻辑关系,而人民大众是属于社会的中下层,理论与现实必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则需要注重其语言的意识形态与人民大众的现实利益的一致性。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应在淡化其上层官方语言色彩的同时渗入一些草根性的平民特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③从中国革命史看,解放战争时期,对于农民的解放均是从农民最基本的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上着手处理,从他们身边最典型的故事出发。
感染式的语言灌输模式。灌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④然而由于对于灌输理论的片面认识,过分压制人民大众的主体意识,使得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据于此,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普及及宣导的过程中,这就需要对灌输理论有个更为正确的认识及合理的运用。
首先要促进社会主流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意义上的对接,体现出宏伟的中华民族的气派,同时创造性地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以一种文化感染式的语言灌输模式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得到广大民众的信仰支持。
其次在宣传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结合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具有权威、强说服力以及时代感强的材料,通过一种情感的共鸣引起民众的欢迎。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灌输主体对于这种真理性的东西均是以一种生活化平民化形象通俗的语言来表现,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融入民众的现实生活中。
总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从上层社会真正地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中、思想中,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真正地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特色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它将继续担任这项长期的伟大工程,为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的道路上得到新鲜的血液。(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朱潇潇,左皓劼:“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特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②李卫星,刘海龙:“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851页。
④寇清杰,胡银银:“灌输理论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皎觉睦与零短教育》,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