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四关穴结合TDP治疗面肌痉挛15例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eng200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四关穴 TDP 面肌痉挛
  【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56—01
  面肌痉挛是以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的疾病,属中医学的“面风”、“筋惕肉动”等范畴,临床较为常见。本病病程长短不一,严重时常影响工作和学习。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四关穴结合TDP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门诊面肌痉挛患者15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9岁;病程2个月至七年。
  2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1-1.5毫针针刺双侧合谷、太冲穴,患侧风池、攒竹、太阳、颧髎、地仓、颊车穴,平补平泻,同时予以TDP照射面部,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1疗程。
  3 治疗效果
  治疗后面部不自主抽搐消失为痊愈。治疗后面部不自主抽搐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为好转,治疗后面部症状无缓解为无效。15例患者中痊愈6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6.7%。
  4 典型病例
  徐某,女,34歲,汽车销售员。因为工作压力大突发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劳累、紧张后症状加重,神经系统检查除面肌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脑电图、肌电图、头颅MRI均未见明显异常,经中西药治疗2月后未见好转。症见眼周及口周肌肉不自主跳动,伴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弦。用上述方法治疗1疗程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 体会
  面肌痉挛是一种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的病症,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因紧张、疲倦等因素加重,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血阴精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或痰浊瘀血阻滞筋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收引而致面部肌肉抽搐。四关穴由双侧合谷、太冲穴组成,合谷属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二穴相配可祛风解表、平肝熄风、抗痉止搐、活血化瘀。同时配风池祛风解表,攒竹、太阳、颧髎、地仓、颊车穴疏筋活络,局部照射TDP可温经通络,加强面部血液循环。诸穴共用,能使面部气血阴阳平衡,从而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7484(2013)09—0543—02  跟骨骨刺是临床上骨科的常见病。跟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人体在站立时跟骨承担约50%以上的体重。中老年人由于跟骨后内侧的骨质增生(俗称骨刺),跖腱膜在跟骨结节起点反复牵拉损伤后引起慢性炎症。当长时间站立、行走时,容易引发疼痛,给患者行走带来很大的痛苦。我科于2007年至今共收治40例跟骨骨刺
期刊
【摘 要】所谓的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指的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积极防治老年性痴呆已成为老年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用中医药治疗该病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老年;痴呆症;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52—02  自2007年3月到2012年12月,运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脑血管性痴呆3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患者, 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5~74岁,平均65.7岁,中医证型的分布为髓海不足10例、肝肾亏虚9例、脾肾两虚
期刊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顽固性呃逆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47—01  定义:  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的表现。  概说:  呃逆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打嗝是因为膈肌阵发性痉挛收缩而引起的。膈肌的痉挛可能是由于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受刺激引起。虽然大部分打嗝现象都是短暂性的,但也有些人持续地打嗝。最常见原因有感冒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二次断脐加用云南白药散剂预防新生儿脐部出血及促进脐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双数分组法,将4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二次断脐加用云南白药组和二次断脐加用医用明胶海绵组,观察两组脐部出血、新生儿脐炎、脐创面愈合时间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加用云南白药组在降低脐部出血率、新生儿脐炎和缩短脐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1.2方法  1.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辨证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痄腮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3例小儿痄腮患者进行辩证论治,分别给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内服:银翘散加板蓝根、夏枯草、海藻、昆布为主,以疏风、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并发睾丸炎者加龙胆草、橘核、延胡索等药,以清热泻火、疏肝散结。外敷:青黛、仙人掌或蒲公英、枯矾等为主,捣如糊状,外敷患处,以消肿散结止痛。以上二法配合,共收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止痛之功。结果
期刊
【摘 要】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主要用于治疗内伤脾胃、脾胃气虚之证,笔者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便秘、眩晕、崩漏、胃脘痛,收到佳效。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便秘眩晕;崩漏;胃脘痛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41—02  笔者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用于调补脾胃,升阳益气在临床上收到满意效果,现选四例略述肤浅体会,如下: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生肌玉红膏治疗臁疮的临床效果。方法:生肌玉红膏外用治疗臁疮。结果:40例患者中痊愈28例,显效8例,好转4例,有效率90℅。结论:生肌玉红膏外用治疗臁疮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生肌玉红膏;外用;臁疮  【中图分类号】R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51—01  臁疮是指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在古代文献里还有裤口疮、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55—01  本人自2010年起,从温胆汤加减治疗内耳眩晕症40余例,获效满意。方药组成:陈皮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竹茹6克,枳实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甘草10克。根据不同临床表现随证加减,痰湿内盛者加石菖蒲、白蔻仁各15克,湿甚者加苍术、厚朴各10克,湿郁化热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减味参赭镇气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39例患者按入诊顺序及患者治疗愿望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1例,采用减味参赭镇气汤治疗,对照组68例,采用奥美拉唑分散片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治疗结束后2月症状复发情况随访,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为65.0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60岁22例。  1.2诊断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