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的语文课,如同一支优美的乐曲,那美妙的旋律使学生久久难以忘怀。如何才能上好一堂旋律优美的语文课?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各种朗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余映潮老师《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例谈》中说: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
笔者曾观摩一位教师上莫怀戚的《散步》,巧妙地用朗读将语文课堂引领向生动和深度。
一、整体朗读明风格,感受文章定基调
背景:上课开始,教师让同学读课题,谈体验。
师: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平常散步时心情如何?
生;轻松。
生:愉快。
师:好。下面请大家用轻松、愉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
(全班用轻松、愉快的语调放声朗读)
启示:不同作家的作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幽默,或典雅,或睿智,或清新。朗读教学要求教师指导有方,而这位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朗读,这就奠定了全文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融洽的关系。
二、抓住细节不放松,反复朗读品真爱
背景:在第一环节中,学生已明白这篇散文共写了四个人物,老师要求再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回答。
生:我喜欢母亲。因为她是一个慈爱的人,从文中“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交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可看出。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你比较喜欢?
生:“摸摸”“还是”。
师:那我们在读这句话时,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慈爱、疼爱。
师:请你来读一下
(生读)
师:不错,全班一起来读一下。
(齐读)
生:我喜欢儿子。他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从文中“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看出。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孩子天真活泼的语气。
师:你来试试。
(生读,全班笑,鼓掌。)
启示:朱自清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在整体感知文章中人物之间的浓浓亲情之后,教师要做到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家庭成员维系这份亲情的用心良苦,让学生带着正确的情感再次品读重点文字,在读中完成情感的升华。
三、非凡意蕴诵读出,师生共赏语言美
背景:一些优美的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激发情感,变抽象为具体。而本文的语言美又富有哲理,所以老师着重品味了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师:有人说,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是滋味甘醇的美酒。你认为本文语言美在何处?请你读读,品品。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段文字描写了南方春天到来后的景色之美。
师: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
生:随意铺着、咕咕。
师:如何来读这段文字?
(学生们在下面试读)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试一下。
(一生读)
师:很好。同学们一起来读,感受一下南方景色之美。
师:课文中有不少语句是大致对称的,它们整齐匀称,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同桌对读,来体会它的对称美。
(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对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
师:本文语言富有哲理,你能找出吗?
生: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如何理解这一行为?
生:“我背着母亲”是尊老,“妻子背着儿子”是爱幼。
师:为何我和妻子走得“慢慢地”“稳稳地”?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畅所欲言)
师: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从而可见中年人肩负扶老携幼的责任。
师:这又需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用深沉、缓慢地语气读。
启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动的朗读,来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引领他们走进文本。学生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语感。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朗读和分析带着大家一起感受了语言的三美:景色美,对称美,哲理美。
这堂课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与蕴涵在语言当中的作者的情感碰撞、交流、共鸣,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朱熹说:“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自己首先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能;在教学中具体用什么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组织得法。这样,才能演绎出一堂旋律优美的语文课。
笔者曾观摩一位教师上莫怀戚的《散步》,巧妙地用朗读将语文课堂引领向生动和深度。
一、整体朗读明风格,感受文章定基调
背景:上课开始,教师让同学读课题,谈体验。
师: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平常散步时心情如何?
生;轻松。
生:愉快。
师:好。下面请大家用轻松、愉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
(全班用轻松、愉快的语调放声朗读)
启示:不同作家的作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幽默,或典雅,或睿智,或清新。朗读教学要求教师指导有方,而这位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朗读,这就奠定了全文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融洽的关系。
二、抓住细节不放松,反复朗读品真爱
背景:在第一环节中,学生已明白这篇散文共写了四个人物,老师要求再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回答。
生:我喜欢母亲。因为她是一个慈爱的人,从文中“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交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可看出。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你比较喜欢?
生:“摸摸”“还是”。
师:那我们在读这句话时,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慈爱、疼爱。
师:请你来读一下
(生读)
师:不错,全班一起来读一下。
(齐读)
生:我喜欢儿子。他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从文中“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看出。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孩子天真活泼的语气。
师:你来试试。
(生读,全班笑,鼓掌。)
启示:朱自清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在整体感知文章中人物之间的浓浓亲情之后,教师要做到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家庭成员维系这份亲情的用心良苦,让学生带着正确的情感再次品读重点文字,在读中完成情感的升华。
三、非凡意蕴诵读出,师生共赏语言美
背景:一些优美的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激发情感,变抽象为具体。而本文的语言美又富有哲理,所以老师着重品味了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师:有人说,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是滋味甘醇的美酒。你认为本文语言美在何处?请你读读,品品。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段文字描写了南方春天到来后的景色之美。
师: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
生:随意铺着、咕咕。
师:如何来读这段文字?
(学生们在下面试读)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试一下。
(一生读)
师:很好。同学们一起来读,感受一下南方景色之美。
师:课文中有不少语句是大致对称的,它们整齐匀称,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同桌对读,来体会它的对称美。
(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对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
师:本文语言富有哲理,你能找出吗?
生: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如何理解这一行为?
生:“我背着母亲”是尊老,“妻子背着儿子”是爱幼。
师:为何我和妻子走得“慢慢地”“稳稳地”?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畅所欲言)
师: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从而可见中年人肩负扶老携幼的责任。
师:这又需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用深沉、缓慢地语气读。
启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动的朗读,来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引领他们走进文本。学生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语感。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朗读和分析带着大家一起感受了语言的三美:景色美,对称美,哲理美。
这堂课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与蕴涵在语言当中的作者的情感碰撞、交流、共鸣,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朱熹说:“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自己首先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能;在教学中具体用什么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组织得法。这样,才能演绎出一堂旋律优美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