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布列斯特和约》全称为《布列斯特——立夫托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维埃俄国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之间签订的退出战争的和约。该条约签订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了一段喘息的时间,为后来苏俄赢得国内外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是仅如此评价该条约,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条约签订后,德国并没有放弃对苏俄的进攻,同时该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国内的不满情绪,招致了协约国的干涉等等。因此,对布列斯特和约进行客观地评价就尤为重要。本文拟在梳理《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的基础上,就《布列斯特和约》的影响发表一些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布列斯特和约》;苏维埃俄国;德国;协约国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142-03
一、《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背景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重重困难。经济方面,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将银行、铁路收归国有,实行对外贸易垄断,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等等。在农业方面,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全部土地,在这一个过程中贫苦农民同富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富农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要求多分土地。他们不满与当时的政策,囤积粮食,哄抬粮价,企图用饥荒来扼杀革命。但这样的种种措施并没有改变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依然处于糟糕的境地,他们所渴望的仍然是面包与和平。1917年12月27日,列宁在题为“和平与面包”文章中说道:“‘和平与面包’,这是工人和被剥削者的基本要求。战争已经使这些要求变得十分迫切。战争使最文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入饥饿的境地。”在军事方面,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军事力量十分薄弱,1917年11月7日,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做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鉴于我们没有军队,鉴于前线士气低落的部队完全有病,鉴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的进攻而必须利用一切喘息机会,即使是最短暂的喘息机会,代表大会认为,必须批准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签订的极其苛刻和及其屈辱的和约。”除此之外,前线士兵的厌战情绪十分严重,“整个秋天,每天都有前先回来的代表来到彼得格勒苏维埃声明说,要是在11月1日以前还不能缔结和约的话,士兵将退回后方,用他们自己的办法谋求和平。这成了前线的口号。士兵们成群结队地离开战壕。”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的不满、薄弱的军事力量、士兵的厌战情绪,帝国主义的进攻,这不得不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以列宁为首的领导人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来之不易的胜利被轻易葬送,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签订条约、退出战争、巩固政权成为他们的选择。而在战争另一方的德国当时也用同样有退出战争的愿望与必要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阵营的实力显出了劣势,德国渴望结束两线作战的局面,打算先从协约国的薄弱环节——俄国取得突破。”因此,签订和约成了两个国家的共同选择。
二、《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过程
1917年12月3日,谈判正式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是相当激烈的,“除了问题本身的困难之外,当时党内状况也极端困难。在党内,至少在领导人中间,绝大多数人对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持不调和的态度。”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托洛茨基则提出了“不战不和”的看法,即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1918年1月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1918年1月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1月30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2月18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任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在这样的斗争下,列宁获得了“险胜”。3月3日,以苏维埃俄国为一方,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及土耳其为另一方在布列斯特——立夫托斯克签订和约。和约规定: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从俄国分割出去:高加索的卡尔斯、阿尔汉达和巴统地区划归土耳其。承认芬兰和乌克兰为独立国家,红军部队应从那里撤出;俄国必须复原军队等等一系列苛刻的条款。这个苛刻的和约,不仅使苏俄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
三、《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的影响
如果说布列斯特和約的签订对当时的苏维埃俄国发挥了重大的实际作用,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但对布列斯特和约发挥的实际作用确实值得探讨。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苏维埃俄国并没有实现完全地和平。虽然在这个时候,退出了战争。但国内外的状况并不乐观。在国外,首先德国并没有充分的诚意来履行这个和约。因此,和约的签订并没有结束俄德之间的战争状态。弗里茨·费舍尔明确指出,“德国的对俄政策还从来没有遵守过布列斯特——里夫托斯克和约所划定的边界:1918年夏他们就越过这个界限长驱直入,进攻高加索。”德国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1918年6月15日,越飞在给列宁和托洛茨基的电话中说到,“德国统帅部造成的人为的不明朗局势,不仅在红军部队中,而且在一般居民中,尤其在靠近战区居住的居民中,引起极大的愤慨。”其次,苏俄以做出对德重大让步这一方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导致了协约国对苏俄的强烈不满,并使得干涉战争的提前。按照协约国的打算,他们的目的是,“英法美等国一方面希望俄国在东线拖住德国,另一方面又不承认苏俄,希望假手德国消灭苏俄……”。1918年3月,英军在俄国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揭开了帝国主义干涉苏俄的序幕。4月,日军在海参崴登陆;8月,英美军队也相继进入海参崴。武装干涉者还从南方侵入苏俄。8月,英国军队进入巴库。德国军队则利用布列斯特和约践踏着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协约国的干涉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在国内,合约的签订激起了各种政治势力的不满。“从社会革命党到孟什维克,从立宪民主党到保皇派的所有俄国政党都一齐起来反对来自伊凡雷帝时代以来俄国史无前例的可能投降。”俄国保皇党人、旧俄将军和支持临时政府的势力同时在国内各地发动武装叛乱,建立各种“临时政府”。人民革命党人尼古拉·柴可夫斯基在俄国北部阿尔汉格尔斯克建立“北俄政府”。旧俄将军尤登尼奇在俄国西北率部发动反苏武装叛乱活动,数次进攻彼得格勒。由战俘组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经西伯利亚遣返途中发动了叛乱,在萨马拉成立了“西伯利亚政府”。旧俄将军高尔察克在俄国东部的鄂木斯克建立军事独裁政权。旧俄将军邓尼金自任“南俄武装力量总司令”,在俄国南部组织反苏“志愿军”。在俄国南部和西部后来又有旧俄将军弗兰格尔组织自卫军,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活动,苏维埃政权遭受了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为其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这个条约,阻止了德国的全线进攻,缓解了对苏维埃政权的巨大军事威胁,使苏维埃政权获得继续生存的时间。”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猖獗,苏维埃政府实行红色恐怖,镇压一切反叛活动。同时,采取任何可能措施巩固政权。1918年4月,列宁在名为“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小册子中阐明,“很明显,防御力量如此薄弱的我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处于极不稳固,十分危急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利用客观条件的凑合给我们造成的喘息时机,医治战争带给俄国整个社会机体的及其严重的创伤,发展国家的经济。不这样做,就谈不到使国防力量真正有所增强。”1918年9月2日,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统一的军营,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全体公民部分职业和年龄,都必须无条件履行苏维埃政府所赋予的保卫祖国的任务。为了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都集中起来用于战争,苏维埃政府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如实行余粮征集制等,保证了国内战争时期的粮食供应。苏维埃政权十分重视工农武装的建设。1918年才组建的红军到10月就达到80多万人。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具体领导各条战线的战斗。11月30日,成立了以列宁为主席的工农国防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的防务工作。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同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俄政府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并命令红军收复德军占领的土地。这样看来,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后的一段时间内,苏俄政府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德国投降后,粉碎国内的武装叛乱和外国的武装干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布列斯特和约》;苏维埃俄国;德国;协约国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142-03
一、《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背景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重重困难。经济方面,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将银行、铁路收归国有,实行对外贸易垄断,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等等。在农业方面,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全部土地,在这一个过程中贫苦农民同富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富农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要求多分土地。他们不满与当时的政策,囤积粮食,哄抬粮价,企图用饥荒来扼杀革命。但这样的种种措施并没有改变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依然处于糟糕的境地,他们所渴望的仍然是面包与和平。1917年12月27日,列宁在题为“和平与面包”文章中说道:“‘和平与面包’,这是工人和被剥削者的基本要求。战争已经使这些要求变得十分迫切。战争使最文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入饥饿的境地。”在军事方面,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军事力量十分薄弱,1917年11月7日,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做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鉴于我们没有军队,鉴于前线士气低落的部队完全有病,鉴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的进攻而必须利用一切喘息机会,即使是最短暂的喘息机会,代表大会认为,必须批准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签订的极其苛刻和及其屈辱的和约。”除此之外,前线士兵的厌战情绪十分严重,“整个秋天,每天都有前先回来的代表来到彼得格勒苏维埃声明说,要是在11月1日以前还不能缔结和约的话,士兵将退回后方,用他们自己的办法谋求和平。这成了前线的口号。士兵们成群结队地离开战壕。”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的不满、薄弱的军事力量、士兵的厌战情绪,帝国主义的进攻,这不得不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以列宁为首的领导人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来之不易的胜利被轻易葬送,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签订条约、退出战争、巩固政权成为他们的选择。而在战争另一方的德国当时也用同样有退出战争的愿望与必要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阵营的实力显出了劣势,德国渴望结束两线作战的局面,打算先从协约国的薄弱环节——俄国取得突破。”因此,签订和约成了两个国家的共同选择。
二、《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过程
1917年12月3日,谈判正式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是相当激烈的,“除了问题本身的困难之外,当时党内状况也极端困难。在党内,至少在领导人中间,绝大多数人对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持不调和的态度。”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托洛茨基则提出了“不战不和”的看法,即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1918年1月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1918年1月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1月30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2月18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任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在这样的斗争下,列宁获得了“险胜”。3月3日,以苏维埃俄国为一方,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及土耳其为另一方在布列斯特——立夫托斯克签订和约。和约规定: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从俄国分割出去:高加索的卡尔斯、阿尔汉达和巴统地区划归土耳其。承认芬兰和乌克兰为独立国家,红军部队应从那里撤出;俄国必须复原军队等等一系列苛刻的条款。这个苛刻的和约,不仅使苏俄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
三、《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的影响
如果说布列斯特和約的签订对当时的苏维埃俄国发挥了重大的实际作用,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但对布列斯特和约发挥的实际作用确实值得探讨。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苏维埃俄国并没有实现完全地和平。虽然在这个时候,退出了战争。但国内外的状况并不乐观。在国外,首先德国并没有充分的诚意来履行这个和约。因此,和约的签订并没有结束俄德之间的战争状态。弗里茨·费舍尔明确指出,“德国的对俄政策还从来没有遵守过布列斯特——里夫托斯克和约所划定的边界:1918年夏他们就越过这个界限长驱直入,进攻高加索。”德国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1918年6月15日,越飞在给列宁和托洛茨基的电话中说到,“德国统帅部造成的人为的不明朗局势,不仅在红军部队中,而且在一般居民中,尤其在靠近战区居住的居民中,引起极大的愤慨。”其次,苏俄以做出对德重大让步这一方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导致了协约国对苏俄的强烈不满,并使得干涉战争的提前。按照协约国的打算,他们的目的是,“英法美等国一方面希望俄国在东线拖住德国,另一方面又不承认苏俄,希望假手德国消灭苏俄……”。1918年3月,英军在俄国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揭开了帝国主义干涉苏俄的序幕。4月,日军在海参崴登陆;8月,英美军队也相继进入海参崴。武装干涉者还从南方侵入苏俄。8月,英国军队进入巴库。德国军队则利用布列斯特和约践踏着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协约国的干涉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在国内,合约的签订激起了各种政治势力的不满。“从社会革命党到孟什维克,从立宪民主党到保皇派的所有俄国政党都一齐起来反对来自伊凡雷帝时代以来俄国史无前例的可能投降。”俄国保皇党人、旧俄将军和支持临时政府的势力同时在国内各地发动武装叛乱,建立各种“临时政府”。人民革命党人尼古拉·柴可夫斯基在俄国北部阿尔汉格尔斯克建立“北俄政府”。旧俄将军尤登尼奇在俄国西北率部发动反苏武装叛乱活动,数次进攻彼得格勒。由战俘组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经西伯利亚遣返途中发动了叛乱,在萨马拉成立了“西伯利亚政府”。旧俄将军高尔察克在俄国东部的鄂木斯克建立军事独裁政权。旧俄将军邓尼金自任“南俄武装力量总司令”,在俄国南部组织反苏“志愿军”。在俄国南部和西部后来又有旧俄将军弗兰格尔组织自卫军,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活动,苏维埃政权遭受了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为其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这个条约,阻止了德国的全线进攻,缓解了对苏维埃政权的巨大军事威胁,使苏维埃政权获得继续生存的时间。”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猖獗,苏维埃政府实行红色恐怖,镇压一切反叛活动。同时,采取任何可能措施巩固政权。1918年4月,列宁在名为“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小册子中阐明,“很明显,防御力量如此薄弱的我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处于极不稳固,十分危急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利用客观条件的凑合给我们造成的喘息时机,医治战争带给俄国整个社会机体的及其严重的创伤,发展国家的经济。不这样做,就谈不到使国防力量真正有所增强。”1918年9月2日,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统一的军营,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全体公民部分职业和年龄,都必须无条件履行苏维埃政府所赋予的保卫祖国的任务。为了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都集中起来用于战争,苏维埃政府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如实行余粮征集制等,保证了国内战争时期的粮食供应。苏维埃政权十分重视工农武装的建设。1918年才组建的红军到10月就达到80多万人。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具体领导各条战线的战斗。11月30日,成立了以列宁为主席的工农国防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的防务工作。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同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俄政府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并命令红军收复德军占领的土地。这样看来,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后的一段时间内,苏俄政府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德国投降后,粉碎国内的武装叛乱和外国的武装干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