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虽然离世多年,他身上的光环却越来越闪亮,创作的尺寸不一、风格各异的涂鸦作品在拍卖行报出的成交价中,一遍遍刷新记录,成为艺术品收藏家追捧的新宠。他不仅仅是一个把名字签在画作上的涂鸦艺术家,更生来就是全能天才,在为数不长的年轻的生命中,像一颗闪亮得近乎刺眼的流星,一划而过后留下同时代的众人苍茫地抬头张望,然后在剩下的日子里,生活在他的传说中。
幸运的浪荡子
巴斯奎特的母亲是波多黎各的黑人,而父亲则有海地血统,出生在美国,身上孕育着美国梦的种子,灿烂而又前途艰险。1960年12月,巴斯奎特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像每一个布鲁克林的孩子一样,他的整个童年时代都在纽约度过,父母用不着耗费太多资源,也能满足他的所有兴趣爱好。
巴斯奎特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对绘画的极大兴趣,于是父亲经常带给他绘画用的纸,母亲则经常带他参观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他的天堂。7岁时父母离异,巴斯奎特在一所天主教会学校上课,也开始了自己最早的创作:童书和连环画。从那个时候,他的试探性创作中就开始出现了以后几乎贯穿一生的一些元素:希区柯克、汽车,以及各种纷繁的色彩。
70年代,十几岁的少年巴斯奎特,幸运地赶上了街头气息及当代艺术开始爆发的时代。他在街头遇见当时已经成名的涂鸦艺术家阿尔·迪亚兹,俩人很快成为了朋友,并一起努力为曼哈顿街头的墙壁增添色彩和趣味。巴斯奎特频繁地逃学和离家出走,整天在格林威治村的华盛顿广场闲逛,并且开始接触毒品。离学校越来越远,离街头越来越近,少年巴斯奎特在污秽和浪荡中,逐渐成长成为一个精明干练的街头小混混。
纷乱而美好的黄金时代
作为街头精英,很快,巴斯奎特知道了自己所擅长的是什么。从17、18岁开始,巴斯奎特和他的几个朋友开始在曼哈顿的墙上创作涂鸦作品。他的画粗鄙而又天真烂漫,把非洲土著文化、基督教元素以及当代美国流行文化都糅合在那些看似稚气而杂乱的图形中。除此以外,巴斯奎特在很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符号和文字,他习惯于在自己的涂鸦上签“SAMO”的记号,意思是Same Old Shit,谁都不知道这是在诅咒谁。这也就难怪当大多数艺术家还在醉心于概念艺术或极简艺术时,巴斯奎特的画作是多么得出众。
他的画材方便随意:泼洒油彩、喷漆罐、丙烯油画棒,出现在纽约地铁车厢、酒吧外墙、中央公园的墙壁上。他的画作和整座城市一起生长,生机勃勃。那时候的巴斯奎特,扎着脏辫马尾,蹲在墙壁前面,趁警察不在意时把天才之作留在墙头,俨然是“城市之王”。
然而涂鸦并不能为巴斯奎特带来收入,他开始制作一些印刷品出售,包括经过拼贴的明信片和T恤衫。很快,一个杂志编辑向大名鼎鼎的安迪·沃霍尔介绍了巴斯奎特。这位杂志编辑也就是后来在沃霍尔下葬时,往棺材里放进一瓶雅诗兰黛Beatiful香水那位——而作为波普艺术教父的沃霍尔,在当代艺术界的名声不仅仅只限于自己的创作和对复制艺术的发明,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有天赋的艺术家。沃霍尔听说巴斯奎特之后,去买了一张他制作的明信片,顿时被他的才华所震惊,随后正式结识了他。
在沃霍尔帮助下,巴斯奎特自然有更多机会能将自己的才华挥洒得淋漓尽致,他终于能够把那些本来只能画在墙头木板上的涂鸦画到画布上去。1980年,巴斯奎特参加了生平第一个群展“时代广场展”,1981参加了“纽约·新浪潮”群展,随后迎来了第一场个展——这是巴斯奎特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人们不但欣赏这些绚丽色彩,也很乐于去试图寻找这些图形中的隐喻和内涵。评论家们解读这些画作,认为巴斯奎特的涂鸦中充满诗意的象征、哲学化的内涵和讽刺性的寓意,对符号的运用也非常娴熟。
事实上,巴斯奎特的作品中充斥着各种看似愤怒、疯狂的线条和形象,他的作品是繁杂、喧闹甚至野蛮与高超技艺的混合物。作为生活在白人世界的黑人艺术家,这些涂鸦绘画和文字的背后,是他的缠绕而矛盾的思考,来自于海地、波多黎各、非洲与波普艺术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在那些巨幅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十字架与非洲伏都教的图腾、鸟与骷髅、格子与羽毛还有恐怖的大嘴和高帽子。他将艺术推向了无节制、放荡与积极的消极混合杂糅的边缘。
卒然而灭的光焰
巴斯奎特的勤奋和天才引起了众多关注,1981年,一篇名为《光芒四射的孩子》的文章发表在杂志上。而随着几场画展的举办,他在艺术界的名声也一时风头无二。毕竟,那个时代的艺术界,除了爵士乐手,很少有黑人成名。巴斯奎特的“SAMO”标记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符号,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黑人艺术家。
与此同时,他整夜泡在曼哈顿中心著名的club,和乐手、艺术家们呆在一起,其中最知名的几位包括歌手麦当娜、风靡一时的乐队B-52’S等,他甚至开始发挥黑人在音乐上的天赋,开始组乐队、做说唱乐。
巴斯奎特与麦当娜的熟识就是在一家俱乐部。一次,刚刚成名的巴斯奎特和朋友一起带着一捆爆竹进到店里,点燃了两捆,扔在地上。大家被吓坏了,以为是枪声,而保安马上把要他们赶出去。当时麦当娜正好在现场,她对这个年轻艺术家印象深刻,于是对店主说,如果让他们离开,我就再也不来了。于是巴斯奎特,这个轻狂的恐怖分子,又回到了店里。之后他和麦当娜也成为艺术圈中有名的一对恋人。
整个80年代,巴斯奎特一直在疯狂工作中度过,然而疾病和癫狂几乎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天才,他逐渐开始产生了一些类似于间歇性妄想症的精神疾病。1985年,巴斯奎特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当时唯一登上这本杂志封面的黑人艺术家。搭配封面的文章题为《全新的艺术,全新的经济来源:美国艺术家的市场化》,很显然,大众对巴斯奎特以及同代艺术家的接受和要求一直没有变过,艺术创造经济价值,是这一代艺术家一直需要做的事情。
然而繁重的工作不能换来一切。大众和市场对艺术家的期待越高,就越容易松手摔下他。1985年,巴斯奎特和沃霍尔的一次联合创作展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赞誉,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第二年在一次巡展中,他与经纪人产生分歧,此后,艺术评论文章也对他的作品愈发挑剔。1987年2月沃霍尔去世,这对巴斯奎特是沉重的打击,他变得深居简出起来。
这之后,巴斯奎特的创作时间开始减少,开始走上了自我摧残的道路,毒品成为他的生活依赖,他画作中的愤怒、放浪形骸的天性放大到了极致。
1988年6月,巴斯奎特前往夏威夷并在那里接受戒毒治疗。阳光灿烂的8月,摔倒在街头的巴斯奎特被他的朋友扶起,他站在吉普车上向天空挥舞着手臂。也许只有过量海洛因能够支撑他脑海中最后的幻象。这个光芒四射的孩子瞬间结束了自己。
幸运的浪荡子
巴斯奎特的母亲是波多黎各的黑人,而父亲则有海地血统,出生在美国,身上孕育着美国梦的种子,灿烂而又前途艰险。1960年12月,巴斯奎特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像每一个布鲁克林的孩子一样,他的整个童年时代都在纽约度过,父母用不着耗费太多资源,也能满足他的所有兴趣爱好。
巴斯奎特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对绘画的极大兴趣,于是父亲经常带给他绘画用的纸,母亲则经常带他参观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他的天堂。7岁时父母离异,巴斯奎特在一所天主教会学校上课,也开始了自己最早的创作:童书和连环画。从那个时候,他的试探性创作中就开始出现了以后几乎贯穿一生的一些元素:希区柯克、汽车,以及各种纷繁的色彩。
70年代,十几岁的少年巴斯奎特,幸运地赶上了街头气息及当代艺术开始爆发的时代。他在街头遇见当时已经成名的涂鸦艺术家阿尔·迪亚兹,俩人很快成为了朋友,并一起努力为曼哈顿街头的墙壁增添色彩和趣味。巴斯奎特频繁地逃学和离家出走,整天在格林威治村的华盛顿广场闲逛,并且开始接触毒品。离学校越来越远,离街头越来越近,少年巴斯奎特在污秽和浪荡中,逐渐成长成为一个精明干练的街头小混混。
纷乱而美好的黄金时代
作为街头精英,很快,巴斯奎特知道了自己所擅长的是什么。从17、18岁开始,巴斯奎特和他的几个朋友开始在曼哈顿的墙上创作涂鸦作品。他的画粗鄙而又天真烂漫,把非洲土著文化、基督教元素以及当代美国流行文化都糅合在那些看似稚气而杂乱的图形中。除此以外,巴斯奎特在很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符号和文字,他习惯于在自己的涂鸦上签“SAMO”的记号,意思是Same Old Shit,谁都不知道这是在诅咒谁。这也就难怪当大多数艺术家还在醉心于概念艺术或极简艺术时,巴斯奎特的画作是多么得出众。
他的画材方便随意:泼洒油彩、喷漆罐、丙烯油画棒,出现在纽约地铁车厢、酒吧外墙、中央公园的墙壁上。他的画作和整座城市一起生长,生机勃勃。那时候的巴斯奎特,扎着脏辫马尾,蹲在墙壁前面,趁警察不在意时把天才之作留在墙头,俨然是“城市之王”。
然而涂鸦并不能为巴斯奎特带来收入,他开始制作一些印刷品出售,包括经过拼贴的明信片和T恤衫。很快,一个杂志编辑向大名鼎鼎的安迪·沃霍尔介绍了巴斯奎特。这位杂志编辑也就是后来在沃霍尔下葬时,往棺材里放进一瓶雅诗兰黛Beatiful香水那位——而作为波普艺术教父的沃霍尔,在当代艺术界的名声不仅仅只限于自己的创作和对复制艺术的发明,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有天赋的艺术家。沃霍尔听说巴斯奎特之后,去买了一张他制作的明信片,顿时被他的才华所震惊,随后正式结识了他。
在沃霍尔帮助下,巴斯奎特自然有更多机会能将自己的才华挥洒得淋漓尽致,他终于能够把那些本来只能画在墙头木板上的涂鸦画到画布上去。1980年,巴斯奎特参加了生平第一个群展“时代广场展”,1981参加了“纽约·新浪潮”群展,随后迎来了第一场个展——这是巴斯奎特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人们不但欣赏这些绚丽色彩,也很乐于去试图寻找这些图形中的隐喻和内涵。评论家们解读这些画作,认为巴斯奎特的涂鸦中充满诗意的象征、哲学化的内涵和讽刺性的寓意,对符号的运用也非常娴熟。
事实上,巴斯奎特的作品中充斥着各种看似愤怒、疯狂的线条和形象,他的作品是繁杂、喧闹甚至野蛮与高超技艺的混合物。作为生活在白人世界的黑人艺术家,这些涂鸦绘画和文字的背后,是他的缠绕而矛盾的思考,来自于海地、波多黎各、非洲与波普艺术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在那些巨幅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十字架与非洲伏都教的图腾、鸟与骷髅、格子与羽毛还有恐怖的大嘴和高帽子。他将艺术推向了无节制、放荡与积极的消极混合杂糅的边缘。
卒然而灭的光焰
巴斯奎特的勤奋和天才引起了众多关注,1981年,一篇名为《光芒四射的孩子》的文章发表在杂志上。而随着几场画展的举办,他在艺术界的名声也一时风头无二。毕竟,那个时代的艺术界,除了爵士乐手,很少有黑人成名。巴斯奎特的“SAMO”标记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符号,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黑人艺术家。
与此同时,他整夜泡在曼哈顿中心著名的club,和乐手、艺术家们呆在一起,其中最知名的几位包括歌手麦当娜、风靡一时的乐队B-52’S等,他甚至开始发挥黑人在音乐上的天赋,开始组乐队、做说唱乐。
巴斯奎特与麦当娜的熟识就是在一家俱乐部。一次,刚刚成名的巴斯奎特和朋友一起带着一捆爆竹进到店里,点燃了两捆,扔在地上。大家被吓坏了,以为是枪声,而保安马上把要他们赶出去。当时麦当娜正好在现场,她对这个年轻艺术家印象深刻,于是对店主说,如果让他们离开,我就再也不来了。于是巴斯奎特,这个轻狂的恐怖分子,又回到了店里。之后他和麦当娜也成为艺术圈中有名的一对恋人。
整个80年代,巴斯奎特一直在疯狂工作中度过,然而疾病和癫狂几乎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天才,他逐渐开始产生了一些类似于间歇性妄想症的精神疾病。1985年,巴斯奎特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当时唯一登上这本杂志封面的黑人艺术家。搭配封面的文章题为《全新的艺术,全新的经济来源:美国艺术家的市场化》,很显然,大众对巴斯奎特以及同代艺术家的接受和要求一直没有变过,艺术创造经济价值,是这一代艺术家一直需要做的事情。
然而繁重的工作不能换来一切。大众和市场对艺术家的期待越高,就越容易松手摔下他。1985年,巴斯奎特和沃霍尔的一次联合创作展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赞誉,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第二年在一次巡展中,他与经纪人产生分歧,此后,艺术评论文章也对他的作品愈发挑剔。1987年2月沃霍尔去世,这对巴斯奎特是沉重的打击,他变得深居简出起来。
这之后,巴斯奎特的创作时间开始减少,开始走上了自我摧残的道路,毒品成为他的生活依赖,他画作中的愤怒、放浪形骸的天性放大到了极致。
1988年6月,巴斯奎特前往夏威夷并在那里接受戒毒治疗。阳光灿烂的8月,摔倒在街头的巴斯奎特被他的朋友扶起,他站在吉普车上向天空挥舞着手臂。也许只有过量海洛因能够支撑他脑海中最后的幻象。这个光芒四射的孩子瞬间结束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