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武汉竹床为研究对象,综合文献与案例研究,回顾了竹床给江城人们带来的美好回忆,分析了竹床由曾经的辉煌到逐渐消失的原因,探讨了在武汉大发展背景下保留和传承竹床文化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竹床;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41-01
在老武汉人居住的旧城区,里分的巷道成了人们生活的大舞台。大家共用一条街道,共用一个水龙头,共看一台电视,共听一个收音机,共看一份报纸。在夏夜,“ ‘热呀,热死人呀!’的叫喊着,天渐渐黑了,都市里的每一个里巷也格外的热闹起来,竹床、椅子、凳子、木板都搬出来了,塞满了窄窄的里巷。这里是一个大家庭,开始了赤膊裸腿的大比赛,休息睡眠的大展览。大人们挥扇间谈上下古今,从米粮的高涨,谈到某家打架吵嘴,某家的艳闻趣事。”①淬铭在“里巷之夜”中的描写生动再现了武汉“竹床阵”的场景。武汉“竹床阵”是在当时气候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一种纳凉方式。武汉身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腹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再加上三面环山,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水汽蒸发剧烈,因而形成武汉“高温高湿”的显著气候特征,夏季气温高达40摄氏度,曾经与重庆、南京并称为“三大火炉”。“因了天气的闷热,居民们照老习惯,把自家的竹床、门板沿着江边逶迤展开。放眼看去,这乱糟糟热烘烘的竹床阵,沿着城外的长江边有十数里,倒也是浩浩荡荡的。”②在当时生活条件有限、大多数人买不起空调的情况下,竹床成为老武汉人避暑的最佳选择。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旧城区的改造和更新,曾经属于公共部分的街道空间逐渐被高耸的大楼和宽阔的马路挤占,原有的空间尺度受到破坏,再加上科学技术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开始普及,竹床阵从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几十年过去了,每到夏季,武汉人虽不再使用竹床纳凉,但对竹床的眷恋和不舍时不时地撞击着老武汉人的内心。放眼看过去,无论是江边还是里分巷道里,再也难找到竹床的身影,人们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
在我看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武汉竹床作为老武汉人美好的回忆,体现了一种和谐邻里关系,承载了武汉特有的历史文化,在当今社会还是有保留和传承价值的。我们应该对竹床采取保护和更新相结合的态度,保护其包含的武汉特有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更新其原有存在形式,使其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对于武汉竹床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我探讨出以下几种策略。
1、与旧城更新结合发展竹床旅游
老街区作为历史文化民俗、人文活动发生、限定的空间场所,体现了特定区域的居民世代形成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因此保留和改造部分老街区,对保护竹床文化至关重要。如今,体验式旅游深受人们喜爱。在保留和改造老街区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是体验竹床文化的有效方法。
乌镇就是运用体验经济理论,在保护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结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从而达到“体验经济”的效果。乌镇以“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为重要原则,在保护文化遗产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使得其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技艺、节庆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与发展,原先百姓长街宴、水乡童玩、走双桥的生活习俗,在城市更新迅速的今天得以保留。④
武汉竹床文化的保留和发展可以借鉴乌镇的方法,通过对老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对老武汉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一定的还原和展示,在原先夏夜竹床密布的老街区结合旧城改造和更新,选择一个或若干个点设置竹床体验区,让游客能够躺、坐在竹床上,亲身经历竹床带来的凉爽和乐趣,了解武汉历史的同时,体验左邻右舍聚在一起聊天的和谐氛围,感受“闭户落甘泉,婉耍在一床。问我何独尔,爱此编竹光。”⑤的意境。
2、 改进技术和材料
传统竹床在制作时未对竹材进行防腐处理,很容易滋生霉菌、生虫,仍存在使用起来不卫生、不舒适等问题。因此,需要对传统竹床工艺和材料进行一定的改进。
人们通过对竹材的研究和探索,渐渐发展出多种新型材料。从竹子中提取出来的绿色环保型材料——竹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可以瞬间吸收并蒸发水分,与传统竹床材质相比,用竹纤维制成的织物与皮肤接触更为舒适、柔软。利用竹材加工余料--竹黄篾,经过高温高压、热固胶合等工艺层压而成的竹胶合板,具有防水防潮、防腐防碱等特点。如果将竹胶合板作为竹床的主要材料,可以避免使用过程中发霉、生虫的问题发生。与此同时,可以把原先整体式的竹床改造成可折叠的形式,使其携带和搬运更为方便,还可以把竹床做成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从而更加受人喜爱。
3、城市家具
在家家配备空调的今天,人们对竹床的需求渐渐降低,竹床的存在缺乏实用性支撑。对此,可以将竹床的功能和存在形式进行重新定义,通过将竹床与其他材料如木材、玻璃等结合使用,将其改造成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城市家具。
城市家具作为城市的公共设施,需要与城市环境完美结合,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在武汉有代表性的步行街如光谷步行街、江汉路步行街,公共休闲座椅的材质大多是木材与石材结合,与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结合度较低,缺少一丝人文情怀。如果把这些城市家具换成能唤起人们记忆的竹材,从有武汉地域代表性的竹床中抽象出部分元素,那么这些城市家具在选材环保、满足美观和方便组装要求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在竹子氛围下互相交流的平台,展示了一种老武汉特有的风貌。
现在的一些封闭式小区失去了昔日城市中供人会友、交谈的室外场所,通过由传统竹床改造而成的公共长椅、餐桌等城市家具在小区的大量普及,可以营造出特定的环境,让置身其中的现代人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邻里之间不再是隔着一道墙的最近的陌生人。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性越来越冷漠的今天,这种城市家具的加入和历史场景的再现,使得人与人之间没有地位的尊卑,人人都平等的享有聊天、乘凉的权利,这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竹床具有历史悠久、环保、方便的优点,虽然随着时代发展,竹床渐渐消失,但是作为老武汉人美好的回忆、作为一种和谐邻里关系的载体,竹床在当今社会还是有保留的发展前景的。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改造、与历史街区结合发展旅游业以及将竹床改造成城市家具,可以让人们在体验竹床文化的同时了解武汉的历史,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淬铭,“里巷之夜”,《武汉报》,1941.7.30.
[2] 牛维佳,《武汉首义家》,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0.
[3] 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
[4] 张益嘉、宋俊华,“从旅游开发角度浅谈乌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2014(6).
[5] 宋,刘放,《竹床》.
[关键词]竹床;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41-01
在老武汉人居住的旧城区,里分的巷道成了人们生活的大舞台。大家共用一条街道,共用一个水龙头,共看一台电视,共听一个收音机,共看一份报纸。在夏夜,“ ‘热呀,热死人呀!’的叫喊着,天渐渐黑了,都市里的每一个里巷也格外的热闹起来,竹床、椅子、凳子、木板都搬出来了,塞满了窄窄的里巷。这里是一个大家庭,开始了赤膊裸腿的大比赛,休息睡眠的大展览。大人们挥扇间谈上下古今,从米粮的高涨,谈到某家打架吵嘴,某家的艳闻趣事。”①淬铭在“里巷之夜”中的描写生动再现了武汉“竹床阵”的场景。武汉“竹床阵”是在当时气候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一种纳凉方式。武汉身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腹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再加上三面环山,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水汽蒸发剧烈,因而形成武汉“高温高湿”的显著气候特征,夏季气温高达40摄氏度,曾经与重庆、南京并称为“三大火炉”。“因了天气的闷热,居民们照老习惯,把自家的竹床、门板沿着江边逶迤展开。放眼看去,这乱糟糟热烘烘的竹床阵,沿着城外的长江边有十数里,倒也是浩浩荡荡的。”②在当时生活条件有限、大多数人买不起空调的情况下,竹床成为老武汉人避暑的最佳选择。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旧城区的改造和更新,曾经属于公共部分的街道空间逐渐被高耸的大楼和宽阔的马路挤占,原有的空间尺度受到破坏,再加上科学技术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开始普及,竹床阵从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几十年过去了,每到夏季,武汉人虽不再使用竹床纳凉,但对竹床的眷恋和不舍时不时地撞击着老武汉人的内心。放眼看过去,无论是江边还是里分巷道里,再也难找到竹床的身影,人们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
在我看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武汉竹床作为老武汉人美好的回忆,体现了一种和谐邻里关系,承载了武汉特有的历史文化,在当今社会还是有保留和传承价值的。我们应该对竹床采取保护和更新相结合的态度,保护其包含的武汉特有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更新其原有存在形式,使其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对于武汉竹床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我探讨出以下几种策略。
1、与旧城更新结合发展竹床旅游
老街区作为历史文化民俗、人文活动发生、限定的空间场所,体现了特定区域的居民世代形成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因此保留和改造部分老街区,对保护竹床文化至关重要。如今,体验式旅游深受人们喜爱。在保留和改造老街区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是体验竹床文化的有效方法。
乌镇就是运用体验经济理论,在保护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结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从而达到“体验经济”的效果。乌镇以“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为重要原则,在保护文化遗产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使得其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技艺、节庆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与发展,原先百姓长街宴、水乡童玩、走双桥的生活习俗,在城市更新迅速的今天得以保留。④
武汉竹床文化的保留和发展可以借鉴乌镇的方法,通过对老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对老武汉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一定的还原和展示,在原先夏夜竹床密布的老街区结合旧城改造和更新,选择一个或若干个点设置竹床体验区,让游客能够躺、坐在竹床上,亲身经历竹床带来的凉爽和乐趣,了解武汉历史的同时,体验左邻右舍聚在一起聊天的和谐氛围,感受“闭户落甘泉,婉耍在一床。问我何独尔,爱此编竹光。”⑤的意境。
2、 改进技术和材料
传统竹床在制作时未对竹材进行防腐处理,很容易滋生霉菌、生虫,仍存在使用起来不卫生、不舒适等问题。因此,需要对传统竹床工艺和材料进行一定的改进。
人们通过对竹材的研究和探索,渐渐发展出多种新型材料。从竹子中提取出来的绿色环保型材料——竹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可以瞬间吸收并蒸发水分,与传统竹床材质相比,用竹纤维制成的织物与皮肤接触更为舒适、柔软。利用竹材加工余料--竹黄篾,经过高温高压、热固胶合等工艺层压而成的竹胶合板,具有防水防潮、防腐防碱等特点。如果将竹胶合板作为竹床的主要材料,可以避免使用过程中发霉、生虫的问题发生。与此同时,可以把原先整体式的竹床改造成可折叠的形式,使其携带和搬运更为方便,还可以把竹床做成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从而更加受人喜爱。
3、城市家具
在家家配备空调的今天,人们对竹床的需求渐渐降低,竹床的存在缺乏实用性支撑。对此,可以将竹床的功能和存在形式进行重新定义,通过将竹床与其他材料如木材、玻璃等结合使用,将其改造成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城市家具。
城市家具作为城市的公共设施,需要与城市环境完美结合,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在武汉有代表性的步行街如光谷步行街、江汉路步行街,公共休闲座椅的材质大多是木材与石材结合,与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结合度较低,缺少一丝人文情怀。如果把这些城市家具换成能唤起人们记忆的竹材,从有武汉地域代表性的竹床中抽象出部分元素,那么这些城市家具在选材环保、满足美观和方便组装要求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在竹子氛围下互相交流的平台,展示了一种老武汉特有的风貌。
现在的一些封闭式小区失去了昔日城市中供人会友、交谈的室外场所,通过由传统竹床改造而成的公共长椅、餐桌等城市家具在小区的大量普及,可以营造出特定的环境,让置身其中的现代人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邻里之间不再是隔着一道墙的最近的陌生人。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性越来越冷漠的今天,这种城市家具的加入和历史场景的再现,使得人与人之间没有地位的尊卑,人人都平等的享有聊天、乘凉的权利,这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竹床具有历史悠久、环保、方便的优点,虽然随着时代发展,竹床渐渐消失,但是作为老武汉人美好的回忆、作为一种和谐邻里关系的载体,竹床在当今社会还是有保留的发展前景的。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改造、与历史街区结合发展旅游业以及将竹床改造成城市家具,可以让人们在体验竹床文化的同时了解武汉的历史,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淬铭,“里巷之夜”,《武汉报》,1941.7.30.
[2] 牛维佳,《武汉首义家》,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0.
[3] 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
[4] 张益嘉、宋俊华,“从旅游开发角度浅谈乌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2014(6).
[5] 宋,刘放,《竹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