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中小学数学衔接,丰富数学课程内涵,小课题研究以教材为本、以探索为轴、以评价为源,让学生收获成就感、挑战感和崇高感,培育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衔接;内容开放;过程开放;热情绽放;整合经验;培育素养
加强中小学数学衔接,不是指“超标”或“超前”学习数学内容,也不是“解难题”,而是在于在知识的生成和获取上、数学内涵和本质的理解上、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上去下功夫。因此,我们围绕六年级数学学习内容,选择了10个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参与到同化、顺应和遷移的过程中进行,从而实现积极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通过小课题研究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以教材为本,让内容开放
我们以“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依据,本着丰富课程内涵、优化学科结构、顺应儿童天性的原则,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化加工,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编写导学案、校本作业,让教材变成学材,结合教材进度每个月精心挑选1个小课题探究。
二、以探索为轴,让过程开放
课题研究不是知识,尽管课题研究包含着课堂学习的知识;课题研究是经验,尽管课题研究并不提供现成的经验。小课题研究弥补了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忽视的动手操作、实验研究,也便于加强初中的后继学习。在每月的1次小课题研究中,我们放手让学生在周末或放大假回家的时间去探索,赋予学生心里有底、脑中有策、手上有招的才干,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学生积累经验的机会,使得学科知识与经验能够有效整合。
每个课题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都在课堂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布置课后研究任务,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来交流。课题研究报告包含有“研究目的”、“材料来源”、“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环节。
以课题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策略为例。
研究目的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讨论结果的意义。列方程的关键是寻找数量关系,在应用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方程思想”解题的优势,并总结规律。
材料来源
数学书、作业11-18、教辅书。
研究方法
1.先翻阅书本P15-16 例8、例9 P18 练习三。
书本P29-30 例4、例5 P32-33 练习六。
2.模仿例题,挑出四题不同类型的应用题,两题乘法应用题,两题除法应用题。
例题:
同一类型题目:
解题策略:
3.结合错误,最后总结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策略的通法。
研究过程
课题五、课题六,让学生在寒假利用时间完成。课题五让学生阅读或上网收集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并摘抄下来,根据摘抄的内容制作成PPT,便于下学期进行《数学家的故事》演讲。课题六春节小总管,让学生和家人逛超市,并带着笔记本记录,留着小票,回家整理相关数据,制作春节开支统计图,将家中购买的物品名称、数量、价格(单价、总价)、用途等进行记录,结合统计图信息,提交一份调查报告。比较分析一下最大的开支是哪一类?这些年货与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关系?……自己设计相关问题对家庭春节购物进行总结,提出相关建议。
精心选择课题内容,强化研究过程,做好课内外学习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在概知全貌的基础上逐步关联探究,感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并将它们融入到认知结构中,促进其知识迁移与技能发展,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以评价为源,让热情绽放
中小衔接年段(六年级)的孩子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比,动机的激励来自于成就感、挑战感、崇高感。积极、多元的评价,能让学生找到小课题研究的热情和成就感、挑战感、崇高感。有效地启发、指导、反馈课题研究报告的情况,学生会从中受到教益和激励,增强研究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强化所学知识的牢固性,激发进一步获得成功的新动机。对于评价不高的研究报告,也会给予指导和反馈,让学生发现问题和不足,检测自己的学习态度、水平、效果,从而调整、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让研究的热情绽放。小课题研究教师要有“让”的意识、“退”的勇气和“引”的智慧,让学生真正走到“前台”。通过小课题研究,学生学以致用,遇见了“美好”,看到了“光亮”,激励自我不断超越自己,“我要飞得更高”,为中小数学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课题:《初小衔接的学校系统性实践研究——以厦门英才学校为例》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7-444。
◆关键词:数学衔接;内容开放;过程开放;热情绽放;整合经验;培育素养
加强中小学数学衔接,不是指“超标”或“超前”学习数学内容,也不是“解难题”,而是在于在知识的生成和获取上、数学内涵和本质的理解上、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上去下功夫。因此,我们围绕六年级数学学习内容,选择了10个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参与到同化、顺应和遷移的过程中进行,从而实现积极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通过小课题研究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以教材为本,让内容开放
我们以“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依据,本着丰富课程内涵、优化学科结构、顺应儿童天性的原则,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化加工,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编写导学案、校本作业,让教材变成学材,结合教材进度每个月精心挑选1个小课题探究。
二、以探索为轴,让过程开放
课题研究不是知识,尽管课题研究包含着课堂学习的知识;课题研究是经验,尽管课题研究并不提供现成的经验。小课题研究弥补了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忽视的动手操作、实验研究,也便于加强初中的后继学习。在每月的1次小课题研究中,我们放手让学生在周末或放大假回家的时间去探索,赋予学生心里有底、脑中有策、手上有招的才干,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学生积累经验的机会,使得学科知识与经验能够有效整合。
每个课题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都在课堂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布置课后研究任务,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来交流。课题研究报告包含有“研究目的”、“材料来源”、“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环节。
以课题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策略为例。
研究目的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讨论结果的意义。列方程的关键是寻找数量关系,在应用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方程思想”解题的优势,并总结规律。
材料来源
数学书、作业11-18、教辅书。
研究方法
1.先翻阅书本P15-16 例8、例9 P18 练习三。
书本P29-30 例4、例5 P32-33 练习六。
2.模仿例题,挑出四题不同类型的应用题,两题乘法应用题,两题除法应用题。
例题:
同一类型题目:
解题策略:
3.结合错误,最后总结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策略的通法。
研究过程
课题五、课题六,让学生在寒假利用时间完成。课题五让学生阅读或上网收集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并摘抄下来,根据摘抄的内容制作成PPT,便于下学期进行《数学家的故事》演讲。课题六春节小总管,让学生和家人逛超市,并带着笔记本记录,留着小票,回家整理相关数据,制作春节开支统计图,将家中购买的物品名称、数量、价格(单价、总价)、用途等进行记录,结合统计图信息,提交一份调查报告。比较分析一下最大的开支是哪一类?这些年货与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关系?……自己设计相关问题对家庭春节购物进行总结,提出相关建议。
精心选择课题内容,强化研究过程,做好课内外学习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在概知全貌的基础上逐步关联探究,感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并将它们融入到认知结构中,促进其知识迁移与技能发展,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以评价为源,让热情绽放
中小衔接年段(六年级)的孩子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比,动机的激励来自于成就感、挑战感、崇高感。积极、多元的评价,能让学生找到小课题研究的热情和成就感、挑战感、崇高感。有效地启发、指导、反馈课题研究报告的情况,学生会从中受到教益和激励,增强研究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强化所学知识的牢固性,激发进一步获得成功的新动机。对于评价不高的研究报告,也会给予指导和反馈,让学生发现问题和不足,检测自己的学习态度、水平、效果,从而调整、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让研究的热情绽放。小课题研究教师要有“让”的意识、“退”的勇气和“引”的智慧,让学生真正走到“前台”。通过小课题研究,学生学以致用,遇见了“美好”,看到了“光亮”,激励自我不断超越自己,“我要飞得更高”,为中小数学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课题:《初小衔接的学校系统性实践研究——以厦门英才学校为例》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7-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