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是痴痴地望着墙上的那个中国结。
不光是我,还有奶奶,奶奶也常常对着这簇鲜红自言自语,一站就是大半天。
太爷爷生在浙江,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幸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做了壮丁,年少离家,去了对岸的台湾。我在刚记事的时候,去台湾小住过,如今十几年过去了,零碎的记忆中只有红红的挂绳和总是站在相思树下的太爷爷——他那双皴裂的手中,总是攥着鲜红的中国结。
那时候,日子过得清贫,太奶奶因为儿时随村里的绣娘学过些针线活,便接了不少编中国结的活儿。这活儿价格极低,一件才几毛钱,家中的亲戚都劝着说别干了,只有太爷爷支持:“就算不为了钱,我们做着心里也踏实!”记忆中不大的前厅,有两把吱呀作响的木椅,高脚板凳和压着黑白照片的桌子上,到处堆满了太奶奶领回来的绸线和挂绳。
绸线和挂绳的颜色大多是纯正的绛红,偶尔也有几捆蓼蓝、栗黄、黛色。太爷爷和太奶奶吃过早饭就开始编了,不喝水,不交谈,这小小的绳结就像是艺术品那样被创造着。相比起太奶奶行云流水般的娴熟动作,我更喜欢站在太爷爷身边观看:他不如太奶奶那般灵巧,有时还有些笨拙,粗大的手总捏不住那点线,但他很用心。
太爷爷每次做工前都会好好净手,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木椅上,眯起眼睛专心地做。时间久了他就看不清了,这时他会拿起整件作品到光亮处,离远些,又拿近些,努力地辨认该穿过哪一个绳圈。我发现他的鼻尖冒出了汗珠,眼睛里仿佛有些亮亮的东西。太爷爷原本不会这些姑娘家的活计,但常常帮太奶奶递递绳子打打下手,在旁边看得多了,慢慢也就学会了。虽然他编的样式不及太奶奶那般秀气,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端正味道。许多年后,听太奶奶说,太爷爷走的时候还带着中国结,他没能回家,但他一生所盼只有中国“结”。
告别台湾后,我在浙江长大。这十几年我看到过无数的中国结,它们被用在各个传统节日和喜事上,可我却再没有见过像太爷爷那样注入感情编织中国结的人。我也曾兴冲冲地买了一大捆绳子打算编,结果却成了一种游戏,我怎么也找不到太爷爷那般的专注与用心。那时的我不明白太爷爷为何会对这女红如此痴迷,他在中国结里究竟寄寓了怎样的期盼。
多年后,我一个人赴纽约求学,学校课业任务重,英文欠佳的我难以吃透老师布置的那些大部头专著,不知如何是好。而且陌生的文化难以融入,好几个月了我还没交到什么朋友。我无助地彷徨在陌生的街口,看到每家每户温馨的节日装扮,心里有说不出的孤寂。冬日凛冽的风一个劲地往我胸口灌,瑟瑟发抖的我发现有一家小店还没有打烊,便走了进去。恍惚间,我看见墙上有一个中国结,一个小小的、红红的中国结。那一瞬间,我的眼睛屏蔽了万物,只看得见那个正红的中国结,那个独属于华夏儿女的中国结。我忍不住想要落泪,十多年前的情景如在眼前,太爷爷站在相思树下,眯起眼睛仰头对着细碎的冬日阳光,小小的我站在他身边,看着他手中攥得紧紧的中国结,那鲜红的流苏,也被太阳镀上温暖的金边。那时我不懂的情感,现在却如潮涌般将我淹没,过去与现在重合,我明白了太爷爷的骄傲和执着。他感受到的不只是家的温暖,还有博大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可切断的中国文化支持着他、哺育着他。我想我已经懂得太爷爷当年为何如此执着于“结”,不能再回一次家是他的心结,两岸统一是他一辈子的愿望。
一下子,我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太爷爷把着我的手,认真地教我编中国结。他慈爱地看着我,念着:“中國结,中国‘结’。”
不光是我,还有奶奶,奶奶也常常对着这簇鲜红自言自语,一站就是大半天。
太爷爷生在浙江,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幸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做了壮丁,年少离家,去了对岸的台湾。我在刚记事的时候,去台湾小住过,如今十几年过去了,零碎的记忆中只有红红的挂绳和总是站在相思树下的太爷爷——他那双皴裂的手中,总是攥着鲜红的中国结。
那时候,日子过得清贫,太奶奶因为儿时随村里的绣娘学过些针线活,便接了不少编中国结的活儿。这活儿价格极低,一件才几毛钱,家中的亲戚都劝着说别干了,只有太爷爷支持:“就算不为了钱,我们做着心里也踏实!”记忆中不大的前厅,有两把吱呀作响的木椅,高脚板凳和压着黑白照片的桌子上,到处堆满了太奶奶领回来的绸线和挂绳。
绸线和挂绳的颜色大多是纯正的绛红,偶尔也有几捆蓼蓝、栗黄、黛色。太爷爷和太奶奶吃过早饭就开始编了,不喝水,不交谈,这小小的绳结就像是艺术品那样被创造着。相比起太奶奶行云流水般的娴熟动作,我更喜欢站在太爷爷身边观看:他不如太奶奶那般灵巧,有时还有些笨拙,粗大的手总捏不住那点线,但他很用心。
太爷爷每次做工前都会好好净手,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木椅上,眯起眼睛专心地做。时间久了他就看不清了,这时他会拿起整件作品到光亮处,离远些,又拿近些,努力地辨认该穿过哪一个绳圈。我发现他的鼻尖冒出了汗珠,眼睛里仿佛有些亮亮的东西。太爷爷原本不会这些姑娘家的活计,但常常帮太奶奶递递绳子打打下手,在旁边看得多了,慢慢也就学会了。虽然他编的样式不及太奶奶那般秀气,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端正味道。许多年后,听太奶奶说,太爷爷走的时候还带着中国结,他没能回家,但他一生所盼只有中国“结”。
告别台湾后,我在浙江长大。这十几年我看到过无数的中国结,它们被用在各个传统节日和喜事上,可我却再没有见过像太爷爷那样注入感情编织中国结的人。我也曾兴冲冲地买了一大捆绳子打算编,结果却成了一种游戏,我怎么也找不到太爷爷那般的专注与用心。那时的我不明白太爷爷为何会对这女红如此痴迷,他在中国结里究竟寄寓了怎样的期盼。
多年后,我一个人赴纽约求学,学校课业任务重,英文欠佳的我难以吃透老师布置的那些大部头专著,不知如何是好。而且陌生的文化难以融入,好几个月了我还没交到什么朋友。我无助地彷徨在陌生的街口,看到每家每户温馨的节日装扮,心里有说不出的孤寂。冬日凛冽的风一个劲地往我胸口灌,瑟瑟发抖的我发现有一家小店还没有打烊,便走了进去。恍惚间,我看见墙上有一个中国结,一个小小的、红红的中国结。那一瞬间,我的眼睛屏蔽了万物,只看得见那个正红的中国结,那个独属于华夏儿女的中国结。我忍不住想要落泪,十多年前的情景如在眼前,太爷爷站在相思树下,眯起眼睛仰头对着细碎的冬日阳光,小小的我站在他身边,看着他手中攥得紧紧的中国结,那鲜红的流苏,也被太阳镀上温暖的金边。那时我不懂的情感,现在却如潮涌般将我淹没,过去与现在重合,我明白了太爷爷的骄傲和执着。他感受到的不只是家的温暖,还有博大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可切断的中国文化支持着他、哺育着他。我想我已经懂得太爷爷当年为何如此执着于“结”,不能再回一次家是他的心结,两岸统一是他一辈子的愿望。
一下子,我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太爷爷把着我的手,认真地教我编中国结。他慈爱地看着我,念着:“中國结,中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