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孔吸引力是当前东西方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进化论心理学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面孔吸引力研究可以概况成对面孔吸引力影响因素研究,以及面孔吸引力对人类社会活动影响的研究。面孔的平均化、对称性和性别二态性是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三个主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面孔吸引力对人们择偶、决策、合作等行为有重要影响。今后的研究应当综合各分支学派观点,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与时俱进地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进行机制性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面孔吸引力 择偶 决策 合作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面孔是我们频繁接触的一种特殊的视觉刺激。对于面孔的研究有侧重于纯认知的面孔识别研究,以及面孔情绪、眼光注视方向、面孔吸引力等社会性信息的加工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孔吸引力这一研究领域引起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者们的共同关注。
面孔容颜具有突出的生物学及社会学方面的意义。一个研究面孔容颜的脑电研究发现晚期正成份的变化与大脑知觉面孔容颜有关。罗一峰等的研究发现,面孔吸引力高与低的面孔所诱发的N170成分在波幅和潜伏期上均有显著差异,说明面孔的容颜信息加工不仅发生于晚期正成分所代表的时段,而且还存在于传统所谓的面孔整体加工或结构编码阶段。fMRI研究揭示,包括前脑基底部的豆状核底杏仁体延伸部、腹侧被盖、伏隔核和眶额皮质在内的奖赏系统参与了面孔容颜的感知。由此可见,美貌也是一种奖赏。Kampe等让被试直视面孔时发现,随着面孔吸引力程度的增加,腹侧纹状体的激活也增大,反之亦然。而腹侧纹状体正是与奖赏密切相关的脑区。基于这些神经成像研究结果,Senior完善了面孔感知的神经系统模型,以描述面孔的纯美学角度和有奖赏意义的感知过程。
以往关于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从认知和进化论的角度入手,研究具备哪些特点的面孔才是有吸引力的,同时探讨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因素。第二类是将面孔吸引力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探讨其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如对择偶、合作、决策等行为的影响。
2 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因素
对于面孔的美貌也并没有统一的黄金标准。通过前人大量研究我们发现有许多影响面孔美貌的因素,如平均化、对称性、性别的二态性、面孔表情、年龄等。基于面孔吸引力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者最常探讨是平均化、对称性和性别的二态性对面孔容貌的影响。Rhodes对前人所做的关于平均化、对称性和性别二态性对面孔吸引力影响的文章做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2.1 面孔的平均化
平均化的面孔是有吸引力的,这一发现最早源于Galton1888年的照片合成技,即多次曝光摄影技术。为研究某一人群是否具有某些独特的脸部特征,Galton分别为罪犯和素食者照相,并将同一被试的多张照片同时投射到一张图板上,以此方法来获得合成照片,结果居然发现合成的平均化照片比原来的任何一张面孔都要漂亮。平均化可以是将一个人许多张照片进行平均,也可以将很多人的照片进行平均。有研究者利用的计算机数字合成技术是我们研究面孔的平均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随后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化合成面孔的吸引力大于原本单张的面孔。
2.2 面孔的对称性
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另一个生理因素是对称性。过去的几十年里,积累了大量这方面研究,或许源自对称性会影响个体择偶的观点。普通个体的面孔,是不可能完全左右对称的。研究者通常用浮动性不对称作为衡量对称性的指标,即某个人群中呈随机分布的偏离对称的程度。有研究发现越是对称的面孔越具有吸引力。但是,也有相当的一部分研究发现,人们更喜欢的是不对称的面孔,而非对称的面孔。这种研究结论上的矛盾可能源于对面孔进行对称化处理手段上的差异。
2.3 面孔的性别二态性
成熟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体态上的性别二态性,即男性化和女性化。在面孔的性别二态性研究中发现,女性化的女性面孔时更具有吸引力,甚至比那些更加平均化的面孔还要迷人。研究者要求被试从一系列的常态面孔中挑选出最具吸引力的女性面孔,再将这些面孔的特征和结构与生物学研究所揭示的典型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进行比较,发现被认为美丽的女性面孔,确实具有更多的女性化特征,如面部轮廓小巧、嘴唇丰满、下巴尖等。而二态性对男性面孔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者采用草图的面孔图片发现,更具男性化(如浓眉、薄嘴唇、小眼睛、方下巴等)的男性面孔更有吸引力。后来有研究者利用连续变化的男性化特征面孔发现,人们更喜欢女性化的男性面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例如现在许多人越来越喜欢中性长相和装扮的女性和男性,这种观念的转变和具体表现还有待今后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3 面孔吸引力与社会行为
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在人群中,长得最漂亮的人似乎总是最容易被关注到;相貌佳的个体会被认为是相对善良的、诚实的、有智慧的等。这些都说明了面孔吸引力确实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且这种影响是随处可见的。由于某些人面孔吸引力高,而为自己带来许多益处,这种现象被称为美丽褒奖。
Dion等于1972年发现所谓“美丽的就是好的”的刻板效应,即相较于面孔吸引力低的个体。相貌出众的个体会被认为具备更多的积极人格特质和更好的品质,例如认为他们更诚实、有同情心、聪明、乐于奉献等,而这种效应也具有跨文化和跨种族的一致性。随后有实验证明存在“美丽褒奖”和“平庸惩罚”,即面孔吸引力高的人更容易被雇佣,被升职并且获得更多的薪酬。
3.1 择偶
选择结婚对象是人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抉择。影响个体择偶的因素有很多,如对方的相貌、健康、智力、社会地位等。其中面孔吸引力是影响择偶的重要因素之一。前人利用问卷调查、速配等方式对人们择偶行为做了大量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择偶偏好是有差异的。无论在哪种文化和种族中,人们在选择另一伴时,男性比女性更重视未来伴侣的长相,男性对相貌的偏好要强,尤其是在长期的伴侣关系中。女性在择偶过程中,则更看重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以及学历等。当女性在挑选伴侣的过程中,往往会注重对方的社会性成就而放弃对其容颜的要求。
3.2 决策
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和研究结果不难看出,面孔吸引力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判断和决策。 有研究者采用实验室研究来验证了我们生活中的决策会受到对方长相的影响这一现象。实验采用最后通牒任务,试图考察面对不同面孔吸引力程度的分配者和应答者时,其决策行为是否存在差异。最后通牒任务是一个经典的博弈任务,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中来考察人们的互惠公平行为。实验事先将分配者或应答者的照片拍好,区分高低吸引程度。被试面对不同吸引程度的分配者或者应答者做出反应。结果发现,人们往往倾向于接受由面孔吸引力高的人提出的不公平分配,而拒绝面孔吸引力低者提出的不公平分配,这也确实说明了面孔吸引力对决策的影响。运用同样的范式,在梁静等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行为结果。此外还发现当面临不公平提议并且被试选择接受时,对方是面孔吸引力最低的同伴时引起的N200波幅显著大于对方为面孔吸引力最高的同伴。但是当被试选择拒绝不公平提议时,结果刚好相反。作者认为这可能表明由于受到面孔美丑的刻板效应影响,如果人们要接受容貌不佳的人提出的不公平提议,那么他们将要花费更多的心理资源去克服由刻板效应引起的抗拒心理。
3.3 合作
研究合作较为经典的任务之一是囚徒困境任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研究者发现了面孔容颜对合作有影响。他们让两组被试完成囚徒困境任务,一组的合作对象是同性,另一组合作的对象是异性。发现无论是与同性或是异性合作,男性被试选择自身获益最多的选项;而女性被试在选择时会因合作伙伴的性别、长相而异。后又有研究者采用同样的任务,以105名女性和80名男性为被试,探讨了面孔容颜对合作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们更愿与面孔吸引力高的人合作。同时还发现那些对自我容颜评价越高的被试,越倾向与他人合作,其中男性更甚。为什么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呢?来自美丽刻板效应解释是,人们对面容姣好的人表现得更愿合作,是由于他们相信这些人是更乐于助人的。近期探讨美貌、性别和刻板效应三者关系的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吸引程度的面孔图片的评定结果发现,被试认为美丽的人中有38%是看起来愿意帮助别人的,而这种比例在丑陋的人中仅有5%。由于人们常常期望相貌佳的人比一般长相的人更合作的,一旦这些美丽的人的行为并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就会从“美丽褒奖”转变成“美丽惩罚”,即不愿与他们合作。
4 研究展望
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从经验性研究到实证研究,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许多社会心理学领域关于面孔吸引力的研究仍停留在对其现象本身的探讨,今后的研究应当将多种先进的技术相结合,弄清这些现象背后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二,实验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即结合当前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探讨人们一些观念的改变对审美的影响。如文中提到现在的青少年似乎更能接受和偏好“中性美”,而中老年人却不然。这些来自教育、媒体及时代的影响,使人们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在无形中发生了变化,是非常有趣的现象,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罗一峰,周曙,尹恝等.面孔容颜信息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时空模式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18):794~795.
[2]Aharon, I., et al. (2001). Beautiful faces have variable reward value:fMRI and behavioral evidence. Neuron. 32:537~551.
[3]Kampe, K.K., et al. (2001). Reward value of attractiveness and gaze. Nature. 413:589~590.
[4]Senior, C.(2003). Beauty in the Brain of the Beholder. Neuron. 38:525~528.
[5]Gillian, R.(2006). The 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Facial Beauty. Annual Review ofPsychology. 57:199~226.
[6]David, C., et al.(2004). Evolution of Human Mate Choice.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41: 27~42.
关键词面孔吸引力 择偶 决策 合作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面孔是我们频繁接触的一种特殊的视觉刺激。对于面孔的研究有侧重于纯认知的面孔识别研究,以及面孔情绪、眼光注视方向、面孔吸引力等社会性信息的加工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孔吸引力这一研究领域引起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者们的共同关注。
面孔容颜具有突出的生物学及社会学方面的意义。一个研究面孔容颜的脑电研究发现晚期正成份的变化与大脑知觉面孔容颜有关。罗一峰等的研究发现,面孔吸引力高与低的面孔所诱发的N170成分在波幅和潜伏期上均有显著差异,说明面孔的容颜信息加工不仅发生于晚期正成分所代表的时段,而且还存在于传统所谓的面孔整体加工或结构编码阶段。fMRI研究揭示,包括前脑基底部的豆状核底杏仁体延伸部、腹侧被盖、伏隔核和眶额皮质在内的奖赏系统参与了面孔容颜的感知。由此可见,美貌也是一种奖赏。Kampe等让被试直视面孔时发现,随着面孔吸引力程度的增加,腹侧纹状体的激活也增大,反之亦然。而腹侧纹状体正是与奖赏密切相关的脑区。基于这些神经成像研究结果,Senior完善了面孔感知的神经系统模型,以描述面孔的纯美学角度和有奖赏意义的感知过程。
以往关于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从认知和进化论的角度入手,研究具备哪些特点的面孔才是有吸引力的,同时探讨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因素。第二类是将面孔吸引力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探讨其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如对择偶、合作、决策等行为的影响。
2 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因素
对于面孔的美貌也并没有统一的黄金标准。通过前人大量研究我们发现有许多影响面孔美貌的因素,如平均化、对称性、性别的二态性、面孔表情、年龄等。基于面孔吸引力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者最常探讨是平均化、对称性和性别的二态性对面孔容貌的影响。Rhodes对前人所做的关于平均化、对称性和性别二态性对面孔吸引力影响的文章做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2.1 面孔的平均化
平均化的面孔是有吸引力的,这一发现最早源于Galton1888年的照片合成技,即多次曝光摄影技术。为研究某一人群是否具有某些独特的脸部特征,Galton分别为罪犯和素食者照相,并将同一被试的多张照片同时投射到一张图板上,以此方法来获得合成照片,结果居然发现合成的平均化照片比原来的任何一张面孔都要漂亮。平均化可以是将一个人许多张照片进行平均,也可以将很多人的照片进行平均。有研究者利用的计算机数字合成技术是我们研究面孔的平均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随后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化合成面孔的吸引力大于原本单张的面孔。
2.2 面孔的对称性
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另一个生理因素是对称性。过去的几十年里,积累了大量这方面研究,或许源自对称性会影响个体择偶的观点。普通个体的面孔,是不可能完全左右对称的。研究者通常用浮动性不对称作为衡量对称性的指标,即某个人群中呈随机分布的偏离对称的程度。有研究发现越是对称的面孔越具有吸引力。但是,也有相当的一部分研究发现,人们更喜欢的是不对称的面孔,而非对称的面孔。这种研究结论上的矛盾可能源于对面孔进行对称化处理手段上的差异。
2.3 面孔的性别二态性
成熟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体态上的性别二态性,即男性化和女性化。在面孔的性别二态性研究中发现,女性化的女性面孔时更具有吸引力,甚至比那些更加平均化的面孔还要迷人。研究者要求被试从一系列的常态面孔中挑选出最具吸引力的女性面孔,再将这些面孔的特征和结构与生物学研究所揭示的典型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进行比较,发现被认为美丽的女性面孔,确实具有更多的女性化特征,如面部轮廓小巧、嘴唇丰满、下巴尖等。而二态性对男性面孔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者采用草图的面孔图片发现,更具男性化(如浓眉、薄嘴唇、小眼睛、方下巴等)的男性面孔更有吸引力。后来有研究者利用连续变化的男性化特征面孔发现,人们更喜欢女性化的男性面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例如现在许多人越来越喜欢中性长相和装扮的女性和男性,这种观念的转变和具体表现还有待今后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3 面孔吸引力与社会行为
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在人群中,长得最漂亮的人似乎总是最容易被关注到;相貌佳的个体会被认为是相对善良的、诚实的、有智慧的等。这些都说明了面孔吸引力确实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且这种影响是随处可见的。由于某些人面孔吸引力高,而为自己带来许多益处,这种现象被称为美丽褒奖。
Dion等于1972年发现所谓“美丽的就是好的”的刻板效应,即相较于面孔吸引力低的个体。相貌出众的个体会被认为具备更多的积极人格特质和更好的品质,例如认为他们更诚实、有同情心、聪明、乐于奉献等,而这种效应也具有跨文化和跨种族的一致性。随后有实验证明存在“美丽褒奖”和“平庸惩罚”,即面孔吸引力高的人更容易被雇佣,被升职并且获得更多的薪酬。
3.1 择偶
选择结婚对象是人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抉择。影响个体择偶的因素有很多,如对方的相貌、健康、智力、社会地位等。其中面孔吸引力是影响择偶的重要因素之一。前人利用问卷调查、速配等方式对人们择偶行为做了大量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择偶偏好是有差异的。无论在哪种文化和种族中,人们在选择另一伴时,男性比女性更重视未来伴侣的长相,男性对相貌的偏好要强,尤其是在长期的伴侣关系中。女性在择偶过程中,则更看重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以及学历等。当女性在挑选伴侣的过程中,往往会注重对方的社会性成就而放弃对其容颜的要求。
3.2 决策
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和研究结果不难看出,面孔吸引力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判断和决策。 有研究者采用实验室研究来验证了我们生活中的决策会受到对方长相的影响这一现象。实验采用最后通牒任务,试图考察面对不同面孔吸引力程度的分配者和应答者时,其决策行为是否存在差异。最后通牒任务是一个经典的博弈任务,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中来考察人们的互惠公平行为。实验事先将分配者或应答者的照片拍好,区分高低吸引程度。被试面对不同吸引程度的分配者或者应答者做出反应。结果发现,人们往往倾向于接受由面孔吸引力高的人提出的不公平分配,而拒绝面孔吸引力低者提出的不公平分配,这也确实说明了面孔吸引力对决策的影响。运用同样的范式,在梁静等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行为结果。此外还发现当面临不公平提议并且被试选择接受时,对方是面孔吸引力最低的同伴时引起的N200波幅显著大于对方为面孔吸引力最高的同伴。但是当被试选择拒绝不公平提议时,结果刚好相反。作者认为这可能表明由于受到面孔美丑的刻板效应影响,如果人们要接受容貌不佳的人提出的不公平提议,那么他们将要花费更多的心理资源去克服由刻板效应引起的抗拒心理。
3.3 合作
研究合作较为经典的任务之一是囚徒困境任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研究者发现了面孔容颜对合作有影响。他们让两组被试完成囚徒困境任务,一组的合作对象是同性,另一组合作的对象是异性。发现无论是与同性或是异性合作,男性被试选择自身获益最多的选项;而女性被试在选择时会因合作伙伴的性别、长相而异。后又有研究者采用同样的任务,以105名女性和80名男性为被试,探讨了面孔容颜对合作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们更愿与面孔吸引力高的人合作。同时还发现那些对自我容颜评价越高的被试,越倾向与他人合作,其中男性更甚。为什么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呢?来自美丽刻板效应解释是,人们对面容姣好的人表现得更愿合作,是由于他们相信这些人是更乐于助人的。近期探讨美貌、性别和刻板效应三者关系的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吸引程度的面孔图片的评定结果发现,被试认为美丽的人中有38%是看起来愿意帮助别人的,而这种比例在丑陋的人中仅有5%。由于人们常常期望相貌佳的人比一般长相的人更合作的,一旦这些美丽的人的行为并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就会从“美丽褒奖”转变成“美丽惩罚”,即不愿与他们合作。
4 研究展望
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从经验性研究到实证研究,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许多社会心理学领域关于面孔吸引力的研究仍停留在对其现象本身的探讨,今后的研究应当将多种先进的技术相结合,弄清这些现象背后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二,实验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即结合当前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探讨人们一些观念的改变对审美的影响。如文中提到现在的青少年似乎更能接受和偏好“中性美”,而中老年人却不然。这些来自教育、媒体及时代的影响,使人们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在无形中发生了变化,是非常有趣的现象,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罗一峰,周曙,尹恝等.面孔容颜信息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时空模式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18):794~795.
[2]Aharon, I., et al. (2001). Beautiful faces have variable reward value:fMRI and behavioral evidence. Neuron. 32:537~551.
[3]Kampe, K.K., et al. (2001). Reward value of attractiveness and gaze. Nature. 413:589~590.
[4]Senior, C.(2003). Beauty in the Brain of the Beholder. Neuron. 38:525~528.
[5]Gillian, R.(2006). The 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Facial Beauty. Annual Review ofPsychology. 57:199~226.
[6]David, C., et al.(2004). Evolution of Human Mate Choice.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41: 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