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作文评卷现场,我时常无奈地告诫评卷教师:“古有八股文,今有‘高考体’。”所谓“高考体”,指的是考生在高考作文中按照宿构套作而成的模板化、程式化的作文答卷。其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有“空言泛语体”,即废话连篇,内容空洞而不着边际者;有“材料拼凑体”,即事先准备几则材料,无论什么题目,都用这几则材料编织成文者;有“带帽塞套体”,即开头戴个帽子、中间三个套子、结尾喊喊口号装装样子者……“高考体”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空话、大话、假话连篇,个性和情感荡然无存。从2013年起,我们广西的高考作文评卷组开始遏制宿构套作,历经6年实践探索,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高考作文宿构套作产生的原因
高考作文宿构套作产生的原因不一而足,但多少与高考作文改革后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有一定关系。新材料作文对考生的要求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任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这原本是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审题偏难的问题,以“四自”(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这种有限度的“自由”,为考生适当降低写作的难度。为了规避套作,命题人同时明确了“三不”限制,即“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平心而论,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更符合新课标的学科育人理念,也更能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评判能力和表达能力。问题在于,一些考生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往往缺少发现、缺乏思考,加上长期紧张的备考,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已经迟钝乃至麻木,面对作文题中的各种新材料,他们找不到切入点,也懒得思考,于是抓住“四自”为己所用,宿构套作不亦乐乎。
二、遏制高考作文宿构套作的实践策略
(一)果断“亮剑”
2013年,广西的高考作文题仍然是新材料作文。材料大意是: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捡到手机的年轻人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才知道机主刚刚给地震灾区汇去了一大笔捐款,为此很受感动,于是归还了手机,并表示“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题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结束,作文评卷组在三天的试评过程中发现:只要考生平时背熟几则材料,尤其是背熟“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在考场上套进自己的作文中,很容易得高分,但细细琢磨,这些套作僵化而呆板,毫无真情实感,毫无个性和创意……如果这样的作文也可以得高分,这对写作能力强的考生来说显然很不公平,而且令人质疑高中作文教学的意义。到底该不该给高分呢?问题摆上了桌面,考验着作文评卷组的胆略。评卷教师多数来自中学语文教学一线,他们深知学生作文不易,面对套作考卷多数不忍下手削分,但是,“不忍下手”就是默许,默许就是无声的鼓励,会在无形中给师生注入强大的套作动力,导致套作之风愈演愈烈。经过充分考虑,作为作文评卷组负责人,笔者在当年的作文评卷培训会上,面对来自全区各地的评卷教师,发出了遏制套作的指令:“从试评的情况看,宿构套作模板化、程式化,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再不扭转它,我们就辜负了社会期待,我们将失去评卷教师的良知,因为我们是在间接制造甚至可以说是在批量生产畸形的人才!我们只有让套作的文章无路可走,得不了高分,我们的作文教学才有生路,否则,作文教学会继续走怪圈,走向死胡同!”
最终作文评卷组全体教师达成了如下共识:先确定一篇“套味”十足的考卷,写定评语,板上钉钉,判为套作,评42分;再确定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考卷作为高分标杆卷,评57分。套作评42分,是考虑到套作的责任不全在考生,教师在指导上也有责任。在这一年的高分标杆卷中,我们选出了一篇题为《善行如光烛照人间》的作文,极具导向意义。其开篇文笔清新:“平凡的人们可以用自己的点滴善举,如烛光一豆,微小却坚定地点亮人间的温情。手机的失主用善心感染了本不愿归还手机的拾者,他的善行恰似火炬一般,在茫茫人海中,不断接力传递。”文章结构自然,在谈到“行善绝非坐而论道”时,考生提出“点燃善行之光,路径有三”,其中的第三条路径,考生这样写道:“其三,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行善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红十字會陷入危机并文过饰非时,公众拒绝捐款便也情有可原。慈善行为亦需体制保障,体制是保护慈善的基石,唯有基石稳固,慈善之烛才能大放异彩,普照人间。”在开展评卷培训时,笔者特地向评卷教师解读了这篇作文:“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摆脱宿构、摆脱套作,摆脱了‘高考体’的恶俗。它有考生自己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情感,它洋溢着考生的气息,从文字里可以读到考生的个性。这就是一种导向!”
有了上面的评卷导向,这一年有几篇很有真情实感的高考作文获得了满分,如《心怀善意笑送春归》《坚守一轮真诚的明月》《“善”河长流》《最美人间四月天》等。
(二)倡导清新文风
2014年高考评卷,我们继续打击宿构套作,并设下了一条“高压线”:套作文章的得分原则上不得超过40分,与2013年比,降了2分。同时明确了三个“导向”:一是倡导说真话、抒真情,二是扶持一气呵成、文脉贯通的文章,三是努力发现具有思想品质美和文采情感美的文章。在评卷教师培训会上,笔者强调:“考生作文一定要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情感体验、个性主张,让我们能够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他的思维轨迹,并大致能触摸到他的情感脉络。今年我们还不能一棍子把套作考卷打死,我们想通过评卷教师这支高素质的队伍,回到各自的学校后,把我们的理念传播开去,在一线大力倡导清新文风。希望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扭转风气。”
2014年高考作文依然是新材料作文。材料大意如下:农民工老王突患胃穿孔,他的老板及时伸出援手,医院也为他开通了绿色通道,老王得到了及时救治;老王知恩图报,表示一定要还清医疗费。在解读标杆卷时,我们重点比照了两篇作文答卷。其中一篇初看起来层次清楚、结构整齐、内容丰富、卷面整洁,细看却发现了几个“致命伤”:一是用例堆砌、重复叠加;二是说理、论证缺乏逻辑性,分论点后面的事例几乎可以任意互换;三是缺乏真情实感,空话、大话多,看不到考生的真情实感。另外一篇刚好相反,初看有点单薄、凌乱,细看却亮点凸显:一是对原材料的概括非常简明,展现了考生的语言功力;二是所用事例鲜活,辩证地论证了“爱心是可以传递的、双向的和良性循环的”;三是有考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风格,而且有考生的真情实感。两篇作文主题相同,思维方式各异:第一篇僵化、机械,开头一个帽子,中间三个套子,里面塞满了雷同陈旧的材料;第二篇鲜活、灵动、富有创意,主要表现为构思别致、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两篇标杆卷的比较研究,评卷教师很快明白了创意和真情实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并在后面的评卷过程中评出了真正的高分好文章。有一篇满分记叙文,题目就很别致——《我来自陈旧的你》。考生以农民工老王女儿的口吻写人叙事,赞扬了老王的可贵品质,情感真挚,让我们看到了“考生其实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说话的”,而标题里的“陈旧”实指老王朴实厚道、勤劳善良、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此文的出现,让整个评卷组对扭转宿构套作充满了信心。 (三)提倡“真写作”
2015年是作文评卷组打击套作的第三年,考生作文中的套作现象已经大幅减少,但模板化与假大空现象仍然存在,空言泛语等“高考体”仍需加大力度扭转,评卷培训仍需帮助走入误区的教师廓清迷雾、正本清源,使他们回到教学岗位后义无反顾地带领学生走上“真写作”的坦途。
这一年的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从大李、老王和小刘三个候选人物中,选出一个最具风采的“时代人物”,要求写作中有自己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过程。我们在试评中发现了一篇非常明显的套作,题为《坚守,绽放生命之花》,考生是这样写的:“溪流坚守了其志向,方有奔流到海的磅礴;树苗坚守了其梦想,方有参天大树的姿态;梅花坚守了其斗志,方有清香扑鼻的花朵。世间之大,理想之远,唯有坚守,方能让自已绽放生命之花而不留遗憾。坚守,让你的内心更坚定。”此文通篇谈“坚守”,没有一句话点到作文题目中的三个人物,完全是闭着眼睛说瞎话!还有一篇题为《创新——生命的源泉》,宿构套作的手段同样低劣。笔者以此二文为例,告诫评卷教师:“从这些套作考卷来看,‘假语文’已经侵蚀了这些考生的骨髓,必须刮骨疗毒!什么是假语文?就是闭着眼睛说胡话、说假话、说空话、说大话,总之,就是不说人话!”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年的优秀作文明显比往年多。比如在培训评卷教师时,笔者重点解读的高分标杆卷《拥抱心中的山水》,考生在该文中写道:“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近尾声。留下的是学术大师大李,大国工匠老王及摄影师小刘。我独独认为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的小刘更具风采。”“看惯了现实的浮躁,成与名、功与利早已麻木了大众的味蕾。无数人的趋之若鹜,换来更多的空虚与疯狂。科技与学术固然为推动社会发展做了贡献,但那是属于少数人的狂欢。真正能在大众心里留下一串足迹的,唯有那一点灵魂的共鸣。”这篇作文得高分的依据有以下三点:第一,看得出考生的思维轨迹;第二,考生对三个人物(大李、老王、小刘)的比较是得体的,“权衡”合乎逻辑,“选择”有理有据;第三,也是最难得的,考生是在说真话、抒真情,文章一气呵成,文脉贯通。笔者苦口婆心地告诫评卷教师:“我们要选拔和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勤于思考、有思想个性、有理性思维的。为什么会有套作?就是因为考生懒得思考!而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考是多么可怕,一些高学历者屡屡上当受骗,往往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思考,而有些失误原本是稍加思考就可以避免的!作文也是‘做人’,作文教学要与‘育人’连成一体!我们要高调倡导‘真写作’!”
(四)治理“空谈”,赋予“真写作”丰满的内容
2016年后,我们开始迎来高考作文一个接一个丰收年,清新文风逐渐占据高考作文卷的上风。
2016年是经历了三年打击套作后的第一个丰收年。这一年没有了明显的套作,但仍有“空谈”现象,因此治理“空谈”成了这一年作文评卷培训的重点。所谓“空谈”,就是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地谈,无缘无故地谈。表现在高考作文中,就是考生不是在6月7日看到作文题后有感而发,而是任何场合,脱离了作文题目都可以这样谈。这一年作文材料的大意是,小羽在茶艺上不断创新,带领大家一起创业。在培训评卷教师时,笔者告诉大家:“判断作文是否属于空谈,主要看它是从作文题原材料出发,还是从概念出发;另外还要看它所写内容与原材料的契合度是高还是低。比如谈‘创新’,只是从这个概念切入,不涉及原材料中小羽的茶艺创新,那多半就是空谈。而且,材料中的创新,是指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的推陈出新,是在被别人模仿的情况下,自己不断超越创新。这是一种实用型创新。如果考生举例都是在讲爱迪生发明电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那它与原材料的契合度是不高的。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是没有多少真情实感的,而且可以说是没有针对性、没有写作目的的,完全是为写作而写作,是无效的文字。或者说,考生是在进行无效的文章制作。”
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这个题目让广西的高考作文迎来了打击套作后的第二个丰收年。笔者惊喜地看到,大多数考生摆脱了套作,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文,且妙语连珠。比如:写高考临近的紧迫感,有“一声蝉鸣叫醒了夏天,也刺痛了我的心”;写同学们在模拟考中砥砺前行,有“我抱着书直至睡着……直到听见被子底下传出抽泣声”;写老师对自己的鼓励,有“大山里的穷孩子一定得把握好高考这次机遇,这样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写父辈对自己的期望,有“父亲装作不在乎我成绩的好坏,但我知道我是他的所有希望,我的高考不能砸”……学生终于会说真话,会说实话了。惊喜之余,笔者开始把目光投向教师们的常态作文教学。在这一年的培训中,笔者给全体作文评卷教师提出了如下作文教学建议:一是着眼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走“真写作”的正道;二是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喜欢写作;三是在作文教学中穿插记叙文写作训练,不要急功近利;四是提倡“我手写我心”,说真话、抒真情;五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2018年,高考作文答卷整体上更加喜人。作文题还是新材料作文,给了考生三条标语,标语来自改革开放的不同时代。广西高考作文评卷组发现了《时代交响乐》这样的美文,考生把三条标语当作改革开放的三部曲,开篇语出惊人:“世界舞台的崭新幕布缓缓拉开,新中国迈着坚定的步伐登上舞台的中央,这位年轻的指挥家优秀而具有胆略,雄厚的手掌灵动地上下翻飞,一首首时代的乐章嘹亮地奏响——激进或轻缓,灵动或雄壮,都是新中国发展中最美妙的旋律。”接着继续用比喻书写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八十年代深圳特区的口号是激进而有朝气的交响音符。在这样的口号下,年轻的新中国将改革开放的国门敞得更开,一幢幢摩天大楼在中国南方的临海特区拔地而起……”“第二乐章:‘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经济发展与工业建设的雄壮音符持续跳动二十四載以后,中国交响乐迎来了又一个转折……”“第三乐章:‘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也是新乐章的第一个节拍……”最后收束全文,简洁有力:“大河滔滔,音符滚滚。新中国站在最耀眼的舞台上,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坚毅的双手,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真是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打击套作的书页很快翻到了第7个年头,我们在期待中迎来了2019年高考。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幅漫画,画的是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老师对学生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这样的命题触发了绝大多数考生内心的师生情谊,说真话、抒真情的作文比往年更多。其中有一篇满分作文,题为《不系之舟》,细节生动、情感真挚、语言富于表现力,文中写道:“我们是不系之舟,用尽无数巧合与必然遇见您。于是您便化作港湾,让心灵停泊;于是您便化作灯塔,照亮迷途。在您熟知的海域里,带领我们辨别每一缕风向,见证每一朵浪花。//‘再看看’,无言中徘徊已久的感谢,我们看了一眼,又一眼。看您鬓角,悄然的白发多少回在您转身时闪过岁月的流光;看您修长却不鲜嫩的手指,多少回在您板书时在我们的目光中跳跃;眼角那新添的细纹,是不是又像我们无数次路过您的办公室所看到的那样,眯起眼,伴着孤灯在奋笔疾书而留下的证明;已经沙哑的声音,是不是又是如无数的过往一般,一张嘴,仍然清晰而洪亮。可我们是不系之舟啊,带走您给予的所有,坚定的方向永远是前方……”另有一篇佳作,题为《再看看那朵莲》,考生巧妙地结构文章,用拟人手法,把自己当作考生作一本书——《席慕容诗选》,从一本书的角度去见证它的主人与老师之间的师生情谊,写得形象丰满、画面清新、细节生动、思想深刻……
多年与宿构套作“作战”,我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考生的作文中既有深刻的思想,也有丰满的形象。清新的文风令人惊喜!
三、问题和启示
“苦心人,天不负”,在全体评卷教师的努力下,广西高考作文评卷组打击宿构套作的战略取得预期成效。之所以称之为“战略”,是因为它的最大意义便在于切实扭转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让作文教学回到寫实感、抒真情的正确轨道上来。在长达多年的评卷周期里,中学教师轮番走进评卷现场,看清了急功近利的危害,纠正了投机取巧的不正之风。期待从今往后,我们的教师不再教导学生宿构套作,更不会主动教给学生所谓的“万能式开头”“万能式结尾”。尽管打击宿构套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从评卷情况来看,考生作文中依然存在文体不明、文章干瘪无味、语言苍白无力等问题,仍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如下启示。
(一)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各种文体写作能力的全面训练和提升
有些教师从高一开始教学生应试作文,一律教议论文,其他文体一概不管。其实,高中三年,各种文体都应训练,而且应训练到位: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书信体、演讲稿,甚至新闻稿的写作,都应该让学生掌握写作要领。除了不同文体的写作要领,还应教学生学会各种表达方式。课本里有很好的例子,让学生照着例子,学会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基本的表达方式,力争做到:叙述事情要言不烦,议论事理一针见血,抒发感情恰到好处,说明事物条理清晰。如果学生受过以上系统的训练,达到“力争”的程度,那高考作文中文体不明的考卷就会少很多。
作文教学还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工作需要,在语言表达上,至少应该让学生具备以下两种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叙事”要能把话说清楚,“议论”要能把观点讲明白。
(二)作文教学必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思想、情感和语言的和谐共生
文章有了思想,才有灵魂;有了情感,才有血肉;有了文采,才有美感。思想、情感、语言,三者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就好比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语言的丰富就是思想的丰富。所以,单纯从语言的角度来训练语言,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必须与阅读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学生语言干瘪无味的状况才能得到彻底改变。
作文考试既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积淀,也考查考生的文字功力和文学功底。高考作文对语言的要求是“有文采”,具体说来,就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有意蕴。长期以来,人们在文采的认识方面存在误区,以为有文采就一定是善用修辞,忽略了“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和“文句有意蕴”的要求。
平时我们要鼓励学生自由而有个性地表达思想,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情感,当学生写出了很有表现力的语句,教师要由衷地赞赏,甚至可以把它记录下来,帮学生拿到另一个班去“发表”(读一读),这样学生会得到更大的鼓舞,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追求准确的用词、灵活的句式和有意蕴的文句了。
(三)作文教学必须体现“由心生发”“为时而著”的写作真谛
为什么考生的作文会干瘪无味,是因为考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情境下的写作,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抒发内心的丰富情感,无论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鞭挞什么、赞成什么,都应旗帜鲜明,这样写成的文章,才能够说服人、启发人、感染人、鞭策人,这既是写作的出发点,也是写作的真谛。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那些脱离生活早已僵化的宿构套作,犹如抓住自己的头发拼命往上拔,以为这样就可以双脚离地腾飞起来,殊不知,它们早已失去了生命力。高考作文的命题基本都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它们能让考生立足时代,结合自身规划,去论述自己的时代责任、人生志趣和远大抱负。所以,高考写作从根本上说,并非只是为了赢得分数而编凑字数,而是应坚守写作真谛,“由心生发”“为时而著”。唯有源于生活、独立思考、有感而发、一气呵成的文章,才会文脉贯通、富有情感,也才有可能文采飞扬、哲理深刻;也唯有这一类美文,才能成为帮助考生放飞梦想的强有力支撑!更重要的是,唯有这样的写作,才是真写作。
真诚希望,有更多同仁一起来倡导真写作,积水成渊,聚沙成塔,众志成城,众木成林。当“真写作”的幼苗绿遍八桂大地时,作文教学的道路就能延伸到诗意的远方。
(责编 白聪敏)
一、高考作文宿构套作产生的原因
高考作文宿构套作产生的原因不一而足,但多少与高考作文改革后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有一定关系。新材料作文对考生的要求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任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这原本是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审题偏难的问题,以“四自”(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这种有限度的“自由”,为考生适当降低写作的难度。为了规避套作,命题人同时明确了“三不”限制,即“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平心而论,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更符合新课标的学科育人理念,也更能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评判能力和表达能力。问题在于,一些考生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往往缺少发现、缺乏思考,加上长期紧张的备考,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已经迟钝乃至麻木,面对作文题中的各种新材料,他们找不到切入点,也懒得思考,于是抓住“四自”为己所用,宿构套作不亦乐乎。
二、遏制高考作文宿构套作的实践策略
(一)果断“亮剑”
2013年,广西的高考作文题仍然是新材料作文。材料大意是: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捡到手机的年轻人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才知道机主刚刚给地震灾区汇去了一大笔捐款,为此很受感动,于是归还了手机,并表示“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题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结束,作文评卷组在三天的试评过程中发现:只要考生平时背熟几则材料,尤其是背熟“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在考场上套进自己的作文中,很容易得高分,但细细琢磨,这些套作僵化而呆板,毫无真情实感,毫无个性和创意……如果这样的作文也可以得高分,这对写作能力强的考生来说显然很不公平,而且令人质疑高中作文教学的意义。到底该不该给高分呢?问题摆上了桌面,考验着作文评卷组的胆略。评卷教师多数来自中学语文教学一线,他们深知学生作文不易,面对套作考卷多数不忍下手削分,但是,“不忍下手”就是默许,默许就是无声的鼓励,会在无形中给师生注入强大的套作动力,导致套作之风愈演愈烈。经过充分考虑,作为作文评卷组负责人,笔者在当年的作文评卷培训会上,面对来自全区各地的评卷教师,发出了遏制套作的指令:“从试评的情况看,宿构套作模板化、程式化,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再不扭转它,我们就辜负了社会期待,我们将失去评卷教师的良知,因为我们是在间接制造甚至可以说是在批量生产畸形的人才!我们只有让套作的文章无路可走,得不了高分,我们的作文教学才有生路,否则,作文教学会继续走怪圈,走向死胡同!”
最终作文评卷组全体教师达成了如下共识:先确定一篇“套味”十足的考卷,写定评语,板上钉钉,判为套作,评42分;再确定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考卷作为高分标杆卷,评57分。套作评42分,是考虑到套作的责任不全在考生,教师在指导上也有责任。在这一年的高分标杆卷中,我们选出了一篇题为《善行如光烛照人间》的作文,极具导向意义。其开篇文笔清新:“平凡的人们可以用自己的点滴善举,如烛光一豆,微小却坚定地点亮人间的温情。手机的失主用善心感染了本不愿归还手机的拾者,他的善行恰似火炬一般,在茫茫人海中,不断接力传递。”文章结构自然,在谈到“行善绝非坐而论道”时,考生提出“点燃善行之光,路径有三”,其中的第三条路径,考生这样写道:“其三,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行善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红十字會陷入危机并文过饰非时,公众拒绝捐款便也情有可原。慈善行为亦需体制保障,体制是保护慈善的基石,唯有基石稳固,慈善之烛才能大放异彩,普照人间。”在开展评卷培训时,笔者特地向评卷教师解读了这篇作文:“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摆脱宿构、摆脱套作,摆脱了‘高考体’的恶俗。它有考生自己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情感,它洋溢着考生的气息,从文字里可以读到考生的个性。这就是一种导向!”
有了上面的评卷导向,这一年有几篇很有真情实感的高考作文获得了满分,如《心怀善意笑送春归》《坚守一轮真诚的明月》《“善”河长流》《最美人间四月天》等。
(二)倡导清新文风
2014年高考评卷,我们继续打击宿构套作,并设下了一条“高压线”:套作文章的得分原则上不得超过40分,与2013年比,降了2分。同时明确了三个“导向”:一是倡导说真话、抒真情,二是扶持一气呵成、文脉贯通的文章,三是努力发现具有思想品质美和文采情感美的文章。在评卷教师培训会上,笔者强调:“考生作文一定要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情感体验、个性主张,让我们能够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他的思维轨迹,并大致能触摸到他的情感脉络。今年我们还不能一棍子把套作考卷打死,我们想通过评卷教师这支高素质的队伍,回到各自的学校后,把我们的理念传播开去,在一线大力倡导清新文风。希望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扭转风气。”
2014年高考作文依然是新材料作文。材料大意如下:农民工老王突患胃穿孔,他的老板及时伸出援手,医院也为他开通了绿色通道,老王得到了及时救治;老王知恩图报,表示一定要还清医疗费。在解读标杆卷时,我们重点比照了两篇作文答卷。其中一篇初看起来层次清楚、结构整齐、内容丰富、卷面整洁,细看却发现了几个“致命伤”:一是用例堆砌、重复叠加;二是说理、论证缺乏逻辑性,分论点后面的事例几乎可以任意互换;三是缺乏真情实感,空话、大话多,看不到考生的真情实感。另外一篇刚好相反,初看有点单薄、凌乱,细看却亮点凸显:一是对原材料的概括非常简明,展现了考生的语言功力;二是所用事例鲜活,辩证地论证了“爱心是可以传递的、双向的和良性循环的”;三是有考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风格,而且有考生的真情实感。两篇作文主题相同,思维方式各异:第一篇僵化、机械,开头一个帽子,中间三个套子,里面塞满了雷同陈旧的材料;第二篇鲜活、灵动、富有创意,主要表现为构思别致、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两篇标杆卷的比较研究,评卷教师很快明白了创意和真情实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并在后面的评卷过程中评出了真正的高分好文章。有一篇满分记叙文,题目就很别致——《我来自陈旧的你》。考生以农民工老王女儿的口吻写人叙事,赞扬了老王的可贵品质,情感真挚,让我们看到了“考生其实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说话的”,而标题里的“陈旧”实指老王朴实厚道、勤劳善良、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此文的出现,让整个评卷组对扭转宿构套作充满了信心。 (三)提倡“真写作”
2015年是作文评卷组打击套作的第三年,考生作文中的套作现象已经大幅减少,但模板化与假大空现象仍然存在,空言泛语等“高考体”仍需加大力度扭转,评卷培训仍需帮助走入误区的教师廓清迷雾、正本清源,使他们回到教学岗位后义无反顾地带领学生走上“真写作”的坦途。
这一年的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从大李、老王和小刘三个候选人物中,选出一个最具风采的“时代人物”,要求写作中有自己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过程。我们在试评中发现了一篇非常明显的套作,题为《坚守,绽放生命之花》,考生是这样写的:“溪流坚守了其志向,方有奔流到海的磅礴;树苗坚守了其梦想,方有参天大树的姿态;梅花坚守了其斗志,方有清香扑鼻的花朵。世间之大,理想之远,唯有坚守,方能让自已绽放生命之花而不留遗憾。坚守,让你的内心更坚定。”此文通篇谈“坚守”,没有一句话点到作文题目中的三个人物,完全是闭着眼睛说瞎话!还有一篇题为《创新——生命的源泉》,宿构套作的手段同样低劣。笔者以此二文为例,告诫评卷教师:“从这些套作考卷来看,‘假语文’已经侵蚀了这些考生的骨髓,必须刮骨疗毒!什么是假语文?就是闭着眼睛说胡话、说假话、说空话、说大话,总之,就是不说人话!”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年的优秀作文明显比往年多。比如在培训评卷教师时,笔者重点解读的高分标杆卷《拥抱心中的山水》,考生在该文中写道:“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近尾声。留下的是学术大师大李,大国工匠老王及摄影师小刘。我独独认为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的小刘更具风采。”“看惯了现实的浮躁,成与名、功与利早已麻木了大众的味蕾。无数人的趋之若鹜,换来更多的空虚与疯狂。科技与学术固然为推动社会发展做了贡献,但那是属于少数人的狂欢。真正能在大众心里留下一串足迹的,唯有那一点灵魂的共鸣。”这篇作文得高分的依据有以下三点:第一,看得出考生的思维轨迹;第二,考生对三个人物(大李、老王、小刘)的比较是得体的,“权衡”合乎逻辑,“选择”有理有据;第三,也是最难得的,考生是在说真话、抒真情,文章一气呵成,文脉贯通。笔者苦口婆心地告诫评卷教师:“我们要选拔和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勤于思考、有思想个性、有理性思维的。为什么会有套作?就是因为考生懒得思考!而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考是多么可怕,一些高学历者屡屡上当受骗,往往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思考,而有些失误原本是稍加思考就可以避免的!作文也是‘做人’,作文教学要与‘育人’连成一体!我们要高调倡导‘真写作’!”
(四)治理“空谈”,赋予“真写作”丰满的内容
2016年后,我们开始迎来高考作文一个接一个丰收年,清新文风逐渐占据高考作文卷的上风。
2016年是经历了三年打击套作后的第一个丰收年。这一年没有了明显的套作,但仍有“空谈”现象,因此治理“空谈”成了这一年作文评卷培训的重点。所谓“空谈”,就是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地谈,无缘无故地谈。表现在高考作文中,就是考生不是在6月7日看到作文题后有感而发,而是任何场合,脱离了作文题目都可以这样谈。这一年作文材料的大意是,小羽在茶艺上不断创新,带领大家一起创业。在培训评卷教师时,笔者告诉大家:“判断作文是否属于空谈,主要看它是从作文题原材料出发,还是从概念出发;另外还要看它所写内容与原材料的契合度是高还是低。比如谈‘创新’,只是从这个概念切入,不涉及原材料中小羽的茶艺创新,那多半就是空谈。而且,材料中的创新,是指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的推陈出新,是在被别人模仿的情况下,自己不断超越创新。这是一种实用型创新。如果考生举例都是在讲爱迪生发明电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那它与原材料的契合度是不高的。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是没有多少真情实感的,而且可以说是没有针对性、没有写作目的的,完全是为写作而写作,是无效的文字。或者说,考生是在进行无效的文章制作。”
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这个题目让广西的高考作文迎来了打击套作后的第二个丰收年。笔者惊喜地看到,大多数考生摆脱了套作,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文,且妙语连珠。比如:写高考临近的紧迫感,有“一声蝉鸣叫醒了夏天,也刺痛了我的心”;写同学们在模拟考中砥砺前行,有“我抱着书直至睡着……直到听见被子底下传出抽泣声”;写老师对自己的鼓励,有“大山里的穷孩子一定得把握好高考这次机遇,这样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写父辈对自己的期望,有“父亲装作不在乎我成绩的好坏,但我知道我是他的所有希望,我的高考不能砸”……学生终于会说真话,会说实话了。惊喜之余,笔者开始把目光投向教师们的常态作文教学。在这一年的培训中,笔者给全体作文评卷教师提出了如下作文教学建议:一是着眼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走“真写作”的正道;二是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喜欢写作;三是在作文教学中穿插记叙文写作训练,不要急功近利;四是提倡“我手写我心”,说真话、抒真情;五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2018年,高考作文答卷整体上更加喜人。作文题还是新材料作文,给了考生三条标语,标语来自改革开放的不同时代。广西高考作文评卷组发现了《时代交响乐》这样的美文,考生把三条标语当作改革开放的三部曲,开篇语出惊人:“世界舞台的崭新幕布缓缓拉开,新中国迈着坚定的步伐登上舞台的中央,这位年轻的指挥家优秀而具有胆略,雄厚的手掌灵动地上下翻飞,一首首时代的乐章嘹亮地奏响——激进或轻缓,灵动或雄壮,都是新中国发展中最美妙的旋律。”接着继续用比喻书写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八十年代深圳特区的口号是激进而有朝气的交响音符。在这样的口号下,年轻的新中国将改革开放的国门敞得更开,一幢幢摩天大楼在中国南方的临海特区拔地而起……”“第二乐章:‘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经济发展与工业建设的雄壮音符持续跳动二十四載以后,中国交响乐迎来了又一个转折……”“第三乐章:‘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也是新乐章的第一个节拍……”最后收束全文,简洁有力:“大河滔滔,音符滚滚。新中国站在最耀眼的舞台上,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坚毅的双手,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真是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打击套作的书页很快翻到了第7个年头,我们在期待中迎来了2019年高考。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幅漫画,画的是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老师对学生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这样的命题触发了绝大多数考生内心的师生情谊,说真话、抒真情的作文比往年更多。其中有一篇满分作文,题为《不系之舟》,细节生动、情感真挚、语言富于表现力,文中写道:“我们是不系之舟,用尽无数巧合与必然遇见您。于是您便化作港湾,让心灵停泊;于是您便化作灯塔,照亮迷途。在您熟知的海域里,带领我们辨别每一缕风向,见证每一朵浪花。//‘再看看’,无言中徘徊已久的感谢,我们看了一眼,又一眼。看您鬓角,悄然的白发多少回在您转身时闪过岁月的流光;看您修长却不鲜嫩的手指,多少回在您板书时在我们的目光中跳跃;眼角那新添的细纹,是不是又像我们无数次路过您的办公室所看到的那样,眯起眼,伴着孤灯在奋笔疾书而留下的证明;已经沙哑的声音,是不是又是如无数的过往一般,一张嘴,仍然清晰而洪亮。可我们是不系之舟啊,带走您给予的所有,坚定的方向永远是前方……”另有一篇佳作,题为《再看看那朵莲》,考生巧妙地结构文章,用拟人手法,把自己当作考生作一本书——《席慕容诗选》,从一本书的角度去见证它的主人与老师之间的师生情谊,写得形象丰满、画面清新、细节生动、思想深刻……
多年与宿构套作“作战”,我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考生的作文中既有深刻的思想,也有丰满的形象。清新的文风令人惊喜!
三、问题和启示
“苦心人,天不负”,在全体评卷教师的努力下,广西高考作文评卷组打击宿构套作的战略取得预期成效。之所以称之为“战略”,是因为它的最大意义便在于切实扭转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让作文教学回到寫实感、抒真情的正确轨道上来。在长达多年的评卷周期里,中学教师轮番走进评卷现场,看清了急功近利的危害,纠正了投机取巧的不正之风。期待从今往后,我们的教师不再教导学生宿构套作,更不会主动教给学生所谓的“万能式开头”“万能式结尾”。尽管打击宿构套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从评卷情况来看,考生作文中依然存在文体不明、文章干瘪无味、语言苍白无力等问题,仍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如下启示。
(一)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各种文体写作能力的全面训练和提升
有些教师从高一开始教学生应试作文,一律教议论文,其他文体一概不管。其实,高中三年,各种文体都应训练,而且应训练到位: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书信体、演讲稿,甚至新闻稿的写作,都应该让学生掌握写作要领。除了不同文体的写作要领,还应教学生学会各种表达方式。课本里有很好的例子,让学生照着例子,学会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基本的表达方式,力争做到:叙述事情要言不烦,议论事理一针见血,抒发感情恰到好处,说明事物条理清晰。如果学生受过以上系统的训练,达到“力争”的程度,那高考作文中文体不明的考卷就会少很多。
作文教学还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工作需要,在语言表达上,至少应该让学生具备以下两种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叙事”要能把话说清楚,“议论”要能把观点讲明白。
(二)作文教学必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思想、情感和语言的和谐共生
文章有了思想,才有灵魂;有了情感,才有血肉;有了文采,才有美感。思想、情感、语言,三者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就好比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语言的丰富就是思想的丰富。所以,单纯从语言的角度来训练语言,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必须与阅读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学生语言干瘪无味的状况才能得到彻底改变。
作文考试既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积淀,也考查考生的文字功力和文学功底。高考作文对语言的要求是“有文采”,具体说来,就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有意蕴。长期以来,人们在文采的认识方面存在误区,以为有文采就一定是善用修辞,忽略了“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和“文句有意蕴”的要求。
平时我们要鼓励学生自由而有个性地表达思想,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情感,当学生写出了很有表现力的语句,教师要由衷地赞赏,甚至可以把它记录下来,帮学生拿到另一个班去“发表”(读一读),这样学生会得到更大的鼓舞,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追求准确的用词、灵活的句式和有意蕴的文句了。
(三)作文教学必须体现“由心生发”“为时而著”的写作真谛
为什么考生的作文会干瘪无味,是因为考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情境下的写作,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抒发内心的丰富情感,无论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鞭挞什么、赞成什么,都应旗帜鲜明,这样写成的文章,才能够说服人、启发人、感染人、鞭策人,这既是写作的出发点,也是写作的真谛。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那些脱离生活早已僵化的宿构套作,犹如抓住自己的头发拼命往上拔,以为这样就可以双脚离地腾飞起来,殊不知,它们早已失去了生命力。高考作文的命题基本都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它们能让考生立足时代,结合自身规划,去论述自己的时代责任、人生志趣和远大抱负。所以,高考写作从根本上说,并非只是为了赢得分数而编凑字数,而是应坚守写作真谛,“由心生发”“为时而著”。唯有源于生活、独立思考、有感而发、一气呵成的文章,才会文脉贯通、富有情感,也才有可能文采飞扬、哲理深刻;也唯有这一类美文,才能成为帮助考生放飞梦想的强有力支撑!更重要的是,唯有这样的写作,才是真写作。
真诚希望,有更多同仁一起来倡导真写作,积水成渊,聚沙成塔,众志成城,众木成林。当“真写作”的幼苗绿遍八桂大地时,作文教学的道路就能延伸到诗意的远方。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