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益于课外。”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因此,要创造一切条件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阅读期待 激发兴趣
吕叔湘先生说过:“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分开。”可见课外阅读已成为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而实际上,课外阅读就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补充,是根治学生语言贫乏的良方。但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学生对漫画的喜爱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而对纯文学的书籍,翻不到几页就扔在一边,再也不看了。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我们公认的经典书籍不感兴趣了呢?又该如何让他们真正了解课外阅读,“亲近”课外阅读,“迷恋”课外阅读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系密切的难题。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谓“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境,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它是一种迫切求和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制造,情境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就是指在学生面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前,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和期待视野。因此,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通过悬念的制造、情景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愿望。
二、良好习惯 学会阅读
学生在少年儿童阶段,正是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形成什么样的读书习惯,可以说能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此,在这个黄金时期,我们应该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把优秀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帮助他们得到“好书”;一方面把有效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学会读书,对书中有益之处加以吸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推荐书目”较多,学生择其一二读之即可,选择余地较大。又因小学生有从众心理,几个伙伴同读一本书自然兴趣盎然。再加上读书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讨论制定,完成起来毫无约束之感。老师采用“推荐”而非“规定”的形式指导学生选择好书,既保护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个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读好书、认真读、读中学”的良好课外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家里的课外书真可说是应有尽有,一听说买书,家长一定是有求必应。但所买的书是不是都能读有所得,读有所获呢?那倒不一定。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具体情况看,像“五柳先生”囫囵吞枣,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大有人在。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怎样做到读一本书有收获?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讨论。我认为读一本书要做好读书笔记,如:“收集好词佳句”、“人物展台”、“评论亮点”、“研究的问题”、“读后感”、“读书报告”等。老师应遵循学生“读完后,喜欢与他人讨论读物内容”的阅读心理,让学生邀请好朋友阅读自己的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然后评论,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以优带弱”,不断提高阅读技能。
三、整合环境 拓宽阅读
“阅读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整合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书可读,并能主动读书,多读好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修养。在日常教学中,可开展系列活动,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1.开辟班级“书香院”
教师带头并动员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班上,开辟“书香院”,由学习委员负责管理,让学生可以相互借阅,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节约了阅读投资,同时,便于学生就同一本书、同一角色、同一话题等进行即时交流。一些课外阅读面广,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较强的学生亦可带动部分阅读兴趣较弱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来,并将自己的阅读经验介绍给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快速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2.创建家庭“书香院”
建议学生不管家中藏书多少,都要与家长一道创建“书香院”。在家中设定固定的家庭阅读时间,孩子与家长一道静下心来读书。我们还设计了“同读书、共进步”亲子阅读卡,便于家长与孩子在填写的过程中交流阅读心得。一方面,家长为孩子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为孩子创建了相对稳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家长能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切实监控,并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在阅读中产生的错误认识或不良倾向。■
一、阅读期待 激发兴趣
吕叔湘先生说过:“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分开。”可见课外阅读已成为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而实际上,课外阅读就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补充,是根治学生语言贫乏的良方。但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学生对漫画的喜爱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而对纯文学的书籍,翻不到几页就扔在一边,再也不看了。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我们公认的经典书籍不感兴趣了呢?又该如何让他们真正了解课外阅读,“亲近”课外阅读,“迷恋”课外阅读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系密切的难题。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谓“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境,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它是一种迫切求和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制造,情境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就是指在学生面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前,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和期待视野。因此,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通过悬念的制造、情景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愿望。
二、良好习惯 学会阅读
学生在少年儿童阶段,正是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形成什么样的读书习惯,可以说能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此,在这个黄金时期,我们应该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把优秀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帮助他们得到“好书”;一方面把有效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学会读书,对书中有益之处加以吸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推荐书目”较多,学生择其一二读之即可,选择余地较大。又因小学生有从众心理,几个伙伴同读一本书自然兴趣盎然。再加上读书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讨论制定,完成起来毫无约束之感。老师采用“推荐”而非“规定”的形式指导学生选择好书,既保护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个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读好书、认真读、读中学”的良好课外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家里的课外书真可说是应有尽有,一听说买书,家长一定是有求必应。但所买的书是不是都能读有所得,读有所获呢?那倒不一定。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具体情况看,像“五柳先生”囫囵吞枣,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大有人在。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怎样做到读一本书有收获?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讨论。我认为读一本书要做好读书笔记,如:“收集好词佳句”、“人物展台”、“评论亮点”、“研究的问题”、“读后感”、“读书报告”等。老师应遵循学生“读完后,喜欢与他人讨论读物内容”的阅读心理,让学生邀请好朋友阅读自己的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然后评论,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以优带弱”,不断提高阅读技能。
三、整合环境 拓宽阅读
“阅读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整合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书可读,并能主动读书,多读好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修养。在日常教学中,可开展系列活动,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1.开辟班级“书香院”
教师带头并动员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班上,开辟“书香院”,由学习委员负责管理,让学生可以相互借阅,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节约了阅读投资,同时,便于学生就同一本书、同一角色、同一话题等进行即时交流。一些课外阅读面广,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较强的学生亦可带动部分阅读兴趣较弱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来,并将自己的阅读经验介绍给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快速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2.创建家庭“书香院”
建议学生不管家中藏书多少,都要与家长一道创建“书香院”。在家中设定固定的家庭阅读时间,孩子与家长一道静下心来读书。我们还设计了“同读书、共进步”亲子阅读卡,便于家长与孩子在填写的过程中交流阅读心得。一方面,家长为孩子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为孩子创建了相对稳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家长能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切实监控,并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在阅读中产生的错误认识或不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