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认识·真理》一书,反映了哲学界对认识论研究的深入
一九七八年的全国范围内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哲学界又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了认识的源泉,实践的要素和结构,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的关系等问题。一九八0年十月在四川召开了全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座谈会。《实践·认识·真理》就反映了这次座谈会的成果。
认真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博采众议,不囿一说,这是本书的主要特点之一。如关于实践的涵义,本书中论述和引证了十多种提法,这些分歧的见解,直接涉及到对于实践要素的理解,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把目的包含在实践的要素之中。这种争鸣活跃了思想,促进和推动了理论研究的发展。
本书中的论文有把专业实践作为实践形式之一提出的。这很有见地。所谓专业实践,就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际生活中某种领域、某个方面的实践活动。由于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不够全面,人们从事的各种专业实践都被排除在社会实践范围之外,这就完全否定了知识分子从事本行专业实践的必要性,抹煞了知识分子脑力劳动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更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给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恶果。这个教训应当记取。
论文集中有些文章还联系了建国以来哲学界的实际,总结了我们在认识论上的一些经验教训。怎样认识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一例。《认识论三题》一文对此做了比较科学的总结。五十年代后期,我们在认识论上造成了一种误解,似乎人们是无所不能的,把本来是由于遵循客观规律而取得的成功当成是无条件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甚至认为凭主观意志就可以左右一切。于是一种最古老形式的唯心主义——政治决定论、意识决定论得以复活。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我们受到的严重挫折,以及十年内乱的发生,从哲学上讲,都与我们的指导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有极大关系。因此,我们现在就很自然地得出结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当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但并不否认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我们同旧唯物主义不同,我们坚持的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不仅表现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在这方面,本书也收入对从理论到实践这一认识发展阶段进行新探索的文章。
书中不少文章注意运用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践——认识——实践”模式的结构分析》一文,从控制论中负反馈调节原理来研究实践、认识的反复循环过程。人们为了认识客体,不但要通过感受器官获得信息和感性材料,还需要通过效应器官(如手、足)去变革客体,进行实践活动,把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思维器官,并且反馈再反馈,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文章用系统结构的理论从五个方面研究了人的主观认识逼近真理的过程,并找出了认识过程中发生障碍的原因。科学与认识论》一文对波普的世界1、2、3理论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文章认为,波普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他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和知识世界的划分,这从总体上来说是不可取的,但从分体上可以作为我们深入研究认识论的一个参考,应该批判地吸取其有价值的那一部分内容。
我们要看到,随着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的实践和认识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新的情况,比如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意识的起源、思维与语言、反映和信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等等,都需要我们在科学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探讨,作出新的说明。论文集对这方面的研究反映得还不够充分,但它毕竟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实践·认识·真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室编,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二月第一版,1.23元)
一九七八年的全国范围内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哲学界又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了认识的源泉,实践的要素和结构,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的关系等问题。一九八0年十月在四川召开了全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座谈会。《实践·认识·真理》就反映了这次座谈会的成果。
认真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博采众议,不囿一说,这是本书的主要特点之一。如关于实践的涵义,本书中论述和引证了十多种提法,这些分歧的见解,直接涉及到对于实践要素的理解,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把目的包含在实践的要素之中。这种争鸣活跃了思想,促进和推动了理论研究的发展。
本书中的论文有把专业实践作为实践形式之一提出的。这很有见地。所谓专业实践,就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际生活中某种领域、某个方面的实践活动。由于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不够全面,人们从事的各种专业实践都被排除在社会实践范围之外,这就完全否定了知识分子从事本行专业实践的必要性,抹煞了知识分子脑力劳动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更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给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恶果。这个教训应当记取。
论文集中有些文章还联系了建国以来哲学界的实际,总结了我们在认识论上的一些经验教训。怎样认识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一例。《认识论三题》一文对此做了比较科学的总结。五十年代后期,我们在认识论上造成了一种误解,似乎人们是无所不能的,把本来是由于遵循客观规律而取得的成功当成是无条件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甚至认为凭主观意志就可以左右一切。于是一种最古老形式的唯心主义——政治决定论、意识决定论得以复活。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我们受到的严重挫折,以及十年内乱的发生,从哲学上讲,都与我们的指导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有极大关系。因此,我们现在就很自然地得出结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当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但并不否认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我们同旧唯物主义不同,我们坚持的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不仅表现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在这方面,本书也收入对从理论到实践这一认识发展阶段进行新探索的文章。
书中不少文章注意运用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践——认识——实践”模式的结构分析》一文,从控制论中负反馈调节原理来研究实践、认识的反复循环过程。人们为了认识客体,不但要通过感受器官获得信息和感性材料,还需要通过效应器官(如手、足)去变革客体,进行实践活动,把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思维器官,并且反馈再反馈,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文章用系统结构的理论从五个方面研究了人的主观认识逼近真理的过程,并找出了认识过程中发生障碍的原因。科学与认识论》一文对波普的世界1、2、3理论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文章认为,波普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他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和知识世界的划分,这从总体上来说是不可取的,但从分体上可以作为我们深入研究认识论的一个参考,应该批判地吸取其有价值的那一部分内容。
我们要看到,随着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的实践和认识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新的情况,比如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意识的起源、思维与语言、反映和信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等等,都需要我们在科学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探讨,作出新的说明。论文集对这方面的研究反映得还不够充分,但它毕竟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实践·认识·真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室编,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二月第一版,1.2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