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课文中“走个来回”,获得文本内容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及语感的累积,实现情智共生、文道统一。本文试图从以下多种策略的运用入手,以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上深度学习的达成,从生命成长的高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一、教师深潜课文深度解读,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打下基础
《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个民间故事,取材于敦煌壁画,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严惩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懂得感恩的道理。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分成了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是由动画激趣导入故事;第二大板块是精读感悟主要人物形象;第三大板块是表演课本剧,明白事理。要让学生具有童眼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是需要艰辛的磨砺才能培养出来的。
二、教师要打磨教学语言,推动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1.教师的提问用语
精彩的教师提问会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分析和逻辑推理;引出的不仅仅是“答案”,还有学生的“个人观点”。这些开放式的问题能使学生们真正喜爱读书、开始思考,思维更加复杂化、系统化,也更具哲理性。逐渐地学生们再碰到问题就会有更多的观点和看法,不会人云亦云。
2.教师的评价用语
在特级教师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他们比我们一般教师善于用好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名学生并不流利地朗读完课文后说:“你比我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好多了,我相信你第二次读一定会很好。”语言中充满鼓励,饱含期待!这名学生在第二次朗读时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后进生在课堂上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参与学习的基础学力,存在着自卑和依赖心理。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简言之“因差异施评”。如我班有一名学生,不敢当场发言,甚至不敢读课文。他一个人站起来读课文,常常是声音越来越轻,最终不敢读下去。于是,我就先请一名学生陪着他读。该生读完后,我轻声地在他耳边说:“想不到你的声音这么动听!只是声音低了一点,怎么样,再来一遍,自己读,声音放高一点,争取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该生读书的水平在不断提高,渐渐地,这名同学也爱读课文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三、教师要引领学生大胆对话,实现深度学习的真正达成
1.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
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学问储备与作者相比差距甚大,教师要“架桥引渡”,让学生“跳一跳”“跑一跑”,让学生够得着,填补这样那样的“空白”,使得文本中的人、事与物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让学生与它们“同呼吸、共命运”。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与文本进行亲密无间、直接深入地对话。
2.学生与教师真诚地对话
叶澜说:“对话意味着使师生共同进入一个尚不成熟的未知的领域,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的关注,意味着对来自学生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赞许,意味着教师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永远保持学习者的姿态。”因此,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薛老师在《雪儿》一课的对话。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语言组织得也很棒,说明同学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现在,谁能将这些内容连起来,完整地概括一下?
生:“我”给雪儿疗伤、取名;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为雪儿欢呼;祝福雪儿重返蓝天。
师:很概括!但不美了。
生:在雪儿受伤的时候,“我”给它疗伤、取名;在知道雪儿是“蓝天信使”的时候,“我”更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当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的时候,“我”为雪兒欢呼;在雪儿舍不得离去的时候,“我”祝福雪儿重返蓝天,为雪儿感到高兴。
师:这样概括听起来又明白又舒服!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好文本,组织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决头脑中的疑问,在与作者深度对话中,获得语言、思想与智慧的同步提升。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领人的角色,运用好手中的多种“杠杆”,积极帮助学生产生兴趣与文本对话、更多地与学习伙伴对话,完成有意义的有深度的“精神之旅”。在这种“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释疑者,他们的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提高。
一言蔽之,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达成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乎知识、学问的教育,更关乎智慧的教育。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要不断寻求适合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目标的良好策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及学生与学生间对话、碰撞、共享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深层互动, 从而铸就学生高质量的语文学习品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校长。
一、教师深潜课文深度解读,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打下基础
《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个民间故事,取材于敦煌壁画,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严惩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懂得感恩的道理。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分成了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是由动画激趣导入故事;第二大板块是精读感悟主要人物形象;第三大板块是表演课本剧,明白事理。要让学生具有童眼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是需要艰辛的磨砺才能培养出来的。
二、教师要打磨教学语言,推动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1.教师的提问用语
精彩的教师提问会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分析和逻辑推理;引出的不仅仅是“答案”,还有学生的“个人观点”。这些开放式的问题能使学生们真正喜爱读书、开始思考,思维更加复杂化、系统化,也更具哲理性。逐渐地学生们再碰到问题就会有更多的观点和看法,不会人云亦云。
2.教师的评价用语
在特级教师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他们比我们一般教师善于用好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名学生并不流利地朗读完课文后说:“你比我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好多了,我相信你第二次读一定会很好。”语言中充满鼓励,饱含期待!这名学生在第二次朗读时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后进生在课堂上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参与学习的基础学力,存在着自卑和依赖心理。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简言之“因差异施评”。如我班有一名学生,不敢当场发言,甚至不敢读课文。他一个人站起来读课文,常常是声音越来越轻,最终不敢读下去。于是,我就先请一名学生陪着他读。该生读完后,我轻声地在他耳边说:“想不到你的声音这么动听!只是声音低了一点,怎么样,再来一遍,自己读,声音放高一点,争取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该生读书的水平在不断提高,渐渐地,这名同学也爱读课文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三、教师要引领学生大胆对话,实现深度学习的真正达成
1.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
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学问储备与作者相比差距甚大,教师要“架桥引渡”,让学生“跳一跳”“跑一跑”,让学生够得着,填补这样那样的“空白”,使得文本中的人、事与物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让学生与它们“同呼吸、共命运”。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与文本进行亲密无间、直接深入地对话。
2.学生与教师真诚地对话
叶澜说:“对话意味着使师生共同进入一个尚不成熟的未知的领域,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的关注,意味着对来自学生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赞许,意味着教师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永远保持学习者的姿态。”因此,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薛老师在《雪儿》一课的对话。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语言组织得也很棒,说明同学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现在,谁能将这些内容连起来,完整地概括一下?
生:“我”给雪儿疗伤、取名;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为雪儿欢呼;祝福雪儿重返蓝天。
师:很概括!但不美了。
生:在雪儿受伤的时候,“我”给它疗伤、取名;在知道雪儿是“蓝天信使”的时候,“我”更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当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的时候,“我”为雪兒欢呼;在雪儿舍不得离去的时候,“我”祝福雪儿重返蓝天,为雪儿感到高兴。
师:这样概括听起来又明白又舒服!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好文本,组织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决头脑中的疑问,在与作者深度对话中,获得语言、思想与智慧的同步提升。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领人的角色,运用好手中的多种“杠杆”,积极帮助学生产生兴趣与文本对话、更多地与学习伙伴对话,完成有意义的有深度的“精神之旅”。在这种“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释疑者,他们的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提高。
一言蔽之,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达成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乎知识、学问的教育,更关乎智慧的教育。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要不断寻求适合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目标的良好策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及学生与学生间对话、碰撞、共享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深层互动, 从而铸就学生高质量的语文学习品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