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改革。更新了教育观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就能“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不仅要准确地、艺术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知识王国”里来。兴趣的发展有三个层次,从“有趣”开始,产生“乐趣”,然后向“志趣”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游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本性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往往具有好奇心。在教学中利用游戏等活动,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完表内乘除法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在黑板上不出声地写出几个数:12、6、4、8、2、3、18,这些看似漫无主题的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想:咦!这些数有什么用处?老师写这些数干什么?问号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然后老师告诉学生:用这些数组成乘法或除法算式,要求积和商也必须是所给的数,你能组成多少道算式?比一比,看谁想得最多?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动脑,人人都想争第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教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后问学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吗?问题一提出,就在学生中引起激烈的争论。众说纷纭,各尽所能,方法各不相同。有的从画图、测量、计算的方法入手;有的先假设数据然后计算,利用假设法来计算。大家各显“神通”,最后得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正方形大”的结论。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
三、探索、提示数学内在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我安排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寻找一些轴对称图形,像树叶等。上课时,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大量精美的对称图案,包括花朵、脸谱、剪纸、建筑等等。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对所学知识掌握透彻,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美学。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时常设计适当的数学内容,带领学生步入数学的百花园中,发掘、欣赏数学的内在美,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兴趣,自我去探索数学的奥秘。之外,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只有千方百计地注意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注重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实际。教学中的素材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课堂提问是讨论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活动以思考讨论分析为主。以不同的生活现象,侧面引出知识点,以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知识点。这样课堂更加活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能力,这实际上也对我们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了解和掌握更多材料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好课堂。以前对于主要知识都是先提出来,再用实验或者事实去验证它,而新课改要求我们在已经具有的常识上,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来掌握新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的共识。提供了更多的贴近生活的新素材引出我们的新内容,用这样的以旧带新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也能够很好地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们建立知识体系。更加强调层层深入,有目的的提问,便于学生有目的的思考提出的问题。更加强调学生的活动,但这样的活动仍然在教师的监控之下,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能够在教师的提示下干什么,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认识新知识,落实新知识,课后学生的探究也是我们学习的一块很大的平台。各种情景和课堂提问与学生活动来完成,不断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验证,不再是老师给出现有的结论,而是在探讨中得到结论。摒弃了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了发现知识的主人。提问更有指导性、目的性,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问题不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能够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发散,但是又能够学到知识。
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就能“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才能从“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更好地为社会、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不仅要准确地、艺术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知识王国”里来。兴趣的发展有三个层次,从“有趣”开始,产生“乐趣”,然后向“志趣”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游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本性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往往具有好奇心。在教学中利用游戏等活动,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完表内乘除法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在黑板上不出声地写出几个数:12、6、4、8、2、3、18,这些看似漫无主题的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想:咦!这些数有什么用处?老师写这些数干什么?问号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然后老师告诉学生:用这些数组成乘法或除法算式,要求积和商也必须是所给的数,你能组成多少道算式?比一比,看谁想得最多?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动脑,人人都想争第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教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后问学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吗?问题一提出,就在学生中引起激烈的争论。众说纷纭,各尽所能,方法各不相同。有的从画图、测量、计算的方法入手;有的先假设数据然后计算,利用假设法来计算。大家各显“神通”,最后得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正方形大”的结论。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
三、探索、提示数学内在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我安排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寻找一些轴对称图形,像树叶等。上课时,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大量精美的对称图案,包括花朵、脸谱、剪纸、建筑等等。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对所学知识掌握透彻,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美学。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时常设计适当的数学内容,带领学生步入数学的百花园中,发掘、欣赏数学的内在美,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兴趣,自我去探索数学的奥秘。之外,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只有千方百计地注意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注重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实际。教学中的素材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课堂提问是讨论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活动以思考讨论分析为主。以不同的生活现象,侧面引出知识点,以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知识点。这样课堂更加活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能力,这实际上也对我们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了解和掌握更多材料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好课堂。以前对于主要知识都是先提出来,再用实验或者事实去验证它,而新课改要求我们在已经具有的常识上,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来掌握新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的共识。提供了更多的贴近生活的新素材引出我们的新内容,用这样的以旧带新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也能够很好地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们建立知识体系。更加强调层层深入,有目的的提问,便于学生有目的的思考提出的问题。更加强调学生的活动,但这样的活动仍然在教师的监控之下,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能够在教师的提示下干什么,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认识新知识,落实新知识,课后学生的探究也是我们学习的一块很大的平台。各种情景和课堂提问与学生活动来完成,不断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验证,不再是老师给出现有的结论,而是在探讨中得到结论。摒弃了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了发现知识的主人。提问更有指导性、目的性,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问题不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能够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发散,但是又能够学到知识。
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就能“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才能从“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更好地为社会、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