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的对象是小学生,处于童年期,是以快乐为原则,以游戏为生活。在阅读中,他们也渴望快乐,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从中寻找自己的身影。因而,我们在制订推荐书目时,首先要考虑书目的趣味性,契合学生的阅读需求。信息化环境下的儿童文学分级阅读应该以小学儿童应该发展的语文阅读能力为依据。
关键词:课外阅读;书目推荐;快乐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的流行,正潜移默化地颠覆着传统纸质阅读的习惯。为此,我校适应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做了一个“学生阅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超过50%的孩子每天翻阅课外书的时间不到40分钟,其中大部分看的是漫画、小说,在课外静下心来看纸质书的学生,只有10%~15%,整天沉迷于发微博、微信,这种快餐式阅读致使小学生阅读碎片化,课外阅读量、尤其是经典儿童文学的阅读量严重不足。
孩子过度依赖网络信息,或者低层次的书籍,容易产生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其培养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从知识吸收的角度看,“碎片式”阅读带来的仅是单纯的信息量累加,而且这种信息原本都应是小朋友接收范围之外的。而深度阅读则可拓展心智,为阅读者带来更丰富的生命体验。从心理角度看,“碎片式”阅读令人容易产生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小学生培养独立系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基于互联网+,使用者从PC、Android及iOS、电视盒子等平台移动设备,可以获得不同学段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进行阅读。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作品,小学生该怎样选择,怎么阅读,就成了课外阅读指导中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趣”带头,荐好书
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激活读书欲望,使人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巧用故事、问题引趣。低年级孩子都是喜欢听故事的。我常常浏览一些适合孩子看的书,并把其中有趣的部分记在心里。在课前讲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或在课中插入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有时也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读书的故事。同时还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是在哪本书上读到的,激起他们深入阅读的兴趣。
在高年级,有时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引出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去探究原著。如引导学生读《狼王梦》,我先把这本读物缩成一个简练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要想知道其中的细节,那就请你自己来细细品味。老师的带头作用,名家大师的榜样作用,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爱读书的种子就这样播下。
(二)巧借课文推荐激趣。如教《草船借箭》时,问:同学们还想知道诸葛亮更多的故事吗?请你看一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巧开阅读点滴交流。讓学生谈课外阅读情况、谈体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如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谁了解的故事多,谁认识的人物多,并结合各类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二、“法”引领,会选书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的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教师可统一指导的读物。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与我们现行教材相匹配的自读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我相机渗透,点拨学生阅读书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学了课文《赤壁之战》、《田忌赛马》后,指导学生自学《海军名将邓世昌》《孙膑和庞涓》等文章,运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来理清文章的条理,领悟人物的品质特点。二是班级可以统一订购一两份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报刊,或从图书馆统一借阅一种图书,做为统一指导的读物。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我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家庭、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搜集了大量适合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这些书目又分为必读和选读书目两种,开学初将书目分别印发给班级每个学生。
3、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海上日出》后,指导学生搜集各种写日出的文章进行阅读,欣赏不同情况下的日出景象。除了自己向学生推荐读物,还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作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课内,并给予鼓励,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段”为标,懂读书
阅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助力、是培养学生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功能,但各学段有自己的阅读趋向和目标:
“分段阅读”有着很多体系,各学段方法的侧重不同,但是都遵循着“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分段阅读的规律,应该以小学儿童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发展的能力为依据。从文学阅读能力的发展这一着眼点看,小学儿童需要发展的能力有五大项: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关于这五项能力的培养,不同的学年段,可以有培养的侧重点:低学段重点培养感受力和想象力,涉及理解力;中学段重点培养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涉及分析能力;高学段培养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小学儿童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发展的能力应遵循以下五个规律:1.从口语到书面语;2.从韵文到散文;3.从“故事”到“情节”;4.从“形象”到“意象”;5.叙事在先,写景、抒情、议论在后。如果这些能力在语文教育中得到培养,将会凝聚成一种创新能力。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视角去为孩子选择读物、分析读物、欣赏读物,却忽略了孩子的阅读发展规律。
课外阅读让孩子进入一扇扇文学、文化的窗口,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接受人文情感的熏陶,受益匪浅,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追求的精神元素吧!
参考文献
[1] 尹敏,施焰;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3年01期
[2] 刘妍萍;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J];内蒙古教育;1995年11期
[3] 韩晓霞;让课外阅读走进学生的生活[J];山西教育;2003年12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第五小学 广东东莞 523540)
关键词:课外阅读;书目推荐;快乐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的流行,正潜移默化地颠覆着传统纸质阅读的习惯。为此,我校适应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做了一个“学生阅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超过50%的孩子每天翻阅课外书的时间不到40分钟,其中大部分看的是漫画、小说,在课外静下心来看纸质书的学生,只有10%~15%,整天沉迷于发微博、微信,这种快餐式阅读致使小学生阅读碎片化,课外阅读量、尤其是经典儿童文学的阅读量严重不足。
孩子过度依赖网络信息,或者低层次的书籍,容易产生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其培养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从知识吸收的角度看,“碎片式”阅读带来的仅是单纯的信息量累加,而且这种信息原本都应是小朋友接收范围之外的。而深度阅读则可拓展心智,为阅读者带来更丰富的生命体验。从心理角度看,“碎片式”阅读令人容易产生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小学生培养独立系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基于互联网+,使用者从PC、Android及iOS、电视盒子等平台移动设备,可以获得不同学段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进行阅读。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作品,小学生该怎样选择,怎么阅读,就成了课外阅读指导中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趣”带头,荐好书
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激活读书欲望,使人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巧用故事、问题引趣。低年级孩子都是喜欢听故事的。我常常浏览一些适合孩子看的书,并把其中有趣的部分记在心里。在课前讲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或在课中插入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有时也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读书的故事。同时还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是在哪本书上读到的,激起他们深入阅读的兴趣。
在高年级,有时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引出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去探究原著。如引导学生读《狼王梦》,我先把这本读物缩成一个简练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要想知道其中的细节,那就请你自己来细细品味。老师的带头作用,名家大师的榜样作用,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爱读书的种子就这样播下。
(二)巧借课文推荐激趣。如教《草船借箭》时,问:同学们还想知道诸葛亮更多的故事吗?请你看一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巧开阅读点滴交流。讓学生谈课外阅读情况、谈体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如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谁了解的故事多,谁认识的人物多,并结合各类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二、“法”引领,会选书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的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教师可统一指导的读物。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与我们现行教材相匹配的自读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我相机渗透,点拨学生阅读书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学了课文《赤壁之战》、《田忌赛马》后,指导学生自学《海军名将邓世昌》《孙膑和庞涓》等文章,运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来理清文章的条理,领悟人物的品质特点。二是班级可以统一订购一两份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报刊,或从图书馆统一借阅一种图书,做为统一指导的读物。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我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家庭、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搜集了大量适合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这些书目又分为必读和选读书目两种,开学初将书目分别印发给班级每个学生。
3、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海上日出》后,指导学生搜集各种写日出的文章进行阅读,欣赏不同情况下的日出景象。除了自己向学生推荐读物,还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作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课内,并给予鼓励,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段”为标,懂读书
阅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助力、是培养学生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功能,但各学段有自己的阅读趋向和目标:
“分段阅读”有着很多体系,各学段方法的侧重不同,但是都遵循着“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分段阅读的规律,应该以小学儿童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发展的能力为依据。从文学阅读能力的发展这一着眼点看,小学儿童需要发展的能力有五大项: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关于这五项能力的培养,不同的学年段,可以有培养的侧重点:低学段重点培养感受力和想象力,涉及理解力;中学段重点培养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涉及分析能力;高学段培养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小学儿童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发展的能力应遵循以下五个规律:1.从口语到书面语;2.从韵文到散文;3.从“故事”到“情节”;4.从“形象”到“意象”;5.叙事在先,写景、抒情、议论在后。如果这些能力在语文教育中得到培养,将会凝聚成一种创新能力。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视角去为孩子选择读物、分析读物、欣赏读物,却忽略了孩子的阅读发展规律。
课外阅读让孩子进入一扇扇文学、文化的窗口,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接受人文情感的熏陶,受益匪浅,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追求的精神元素吧!
参考文献
[1] 尹敏,施焰;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3年01期
[2] 刘妍萍;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J];内蒙古教育;1995年11期
[3] 韩晓霞;让课外阅读走进学生的生活[J];山西教育;2003年12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第五小学 广东东莞 52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