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各类具体情况的出现,教学模式的更新迭代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认识及适应当下教学模式的变更与实践,同时推动当下教育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试图对教育教学模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教育 现代教育 教育教学 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发展 发展演进
一、对教学模式的基本认识
教学模式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1972)中提出来的。《教学模式》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例或计划。”[1]当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计划”的定义已经基本被淘汰,而是更多地将教学模式划定为: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在各个教学程序中安排相应的教学手段和策略而形成的兼具灵活性与稳定性的教学框架及其相关教学评价的总和。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研究,降低教师的备课压力,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教学模式的重要维度
教学模式中有几个重要的维度,包括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确定这几个维度的状态,即可确定一个具体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论
构建某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构建具体教学模式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同一教学理论可以创建多种具体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可能源于同一种理论基础。比如探究式教学模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都是皮亚斯和布鲁纳的构建主义理论,因此,两种教学模式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实践希望达到的效果。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导向。事实上,教学模式的构建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构建教学模式时,首先应确定的是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确定其他不同维度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中心。
(三)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即指在某一教学阶段当中,实施具体的教学模式的步骤及每个步骤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目前,对于教学程序的划分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当然,不同的教学模式的侧重点不同,对不同部分的重视程度也不同。确定教学程序能够保证教学过程严格按照教学模式的规划进行。教学程序是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
(四)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的具体操作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适用的教学手段不同。比如选择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或是线上教学,选择理论教学、示范教学或是实际操作教学。利用教学手段,可以更大程度地完成教学目标。如果不具体设置适应不同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生硬地固定某一种手段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是很难推进并达到预定目标的。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在某一教学模式下“,教”与“学”两方面效果的评价,包括来自教师方面的体会与学生方面的反馈。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当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最容易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被忽略的要素。作为设计具体教学模式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收集教学评价。
三、教学模式的具体分类
教学模式的提出者乔伊斯和韦尔按照学习理论依据将教学模式划分为四大类型,包括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人格发展教学模式、社会交往教学模式以及行为修正教学模式。目前,建构主义模式也成为十分重要的学习理论依据之一。本文据此将教学模式分为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人格发展教学模式、社会交往教学模式、行为修正教学模式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五大类。
根据各个具体教学类型的突出特点及其理论依据,我们将当下在我国影响较大、应用范围较广的一些具体教学模式进行了分类,并阐述部分基本情况。
(一)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加工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信息的获得和使用的过程,注重实际应用。
传递—接受式
在乔伊斯与韦尔提出“教学模式”概念前,已经出现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目前仍然在我国教育当中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模式就有“传递—接受”模式,世纪科学发展繁荣,“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作为19 世纪德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家,顺应当时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趋势,从统觉论出发,在其著作《普通教育学》当中提出了更符合科学原理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具体包 括“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20 世纪30 年代后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凱洛夫等人从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于劳动等理论中得到启发,提出教育也起源于劳动,并在劳动中得到发展的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对四阶段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在其著作《教育学》中提出,后开始传入我国。改造后出现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同时培养技能为目标,其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 激发学习动机— 讲授新课— 检查评价— 间隔性复习。
范例式教学
最早提出范例式教学理论的学者是德国的 H. 海姆佩尔与M.瓦根舍因。1949年,海姆佩尔首次在历史教学当中提出了“示范教学的原理”,1950年,瓦根舍因又在物理教学中提出了“范例教学原理”。20世纪中后期范例式教学在德国流行。20 世纪中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邦德国因采取较为死板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其中学生教学质量出现明显问题,进而导致大学教育出现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951 年联邦德国在蒂宾根召开了一次教育领域的讨论会, 并最终形成了《蒂宾根协议》。《蒂宾根决议》主张在教育教学当中利用“范例”,帮助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蒂宾根决议》就是范例式教学兴起的开端。[2]
加涅模式
罗伯特·加涅是20 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以提出学习的条件著称。1974 年,加涅在其著作《教学的学习要旨》中提出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并解释了加工过程,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即加涅模式。加涅模式的理论基础就是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将学习过程分为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八个阶段。
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教学事件。对应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加涅又提出了教学设计的九模式,包括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示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引行为、提供反馈、评定行为、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九个部分。
巴特勒学习模式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提出教学的“七要素”,进而提出“七段式”教学理论,即巴特勒学习模式。该模式当中所指的七个阶段具体包括设置情景、激发动机、组织学习、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七个阶段。与传递— 接受式教学模式相比,七段式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多个步骤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实现传递知识、掌握应用的目标。
巴特勒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信息加工理论。在巴特勒学习模式中,学习步骤明晰,但各个步骤在面对不同学习目标与条件时侧重应有所不同。一味按照七段论的步骤设计具体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容易被忽略。
(二)人格发展教学模式
该模式注重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个性化教学与激发主观能动性。重视挖掘人的潜力并促进人格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
自学—辅助模式
自学— 辅助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所研究院卢仲衡教授根据有效心理学原则,受到美国程序教学专家斯金纳相关原理及研究的启发,从1965 年起,开展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逐步形成了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即自学— 辅助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几个部分。
在自学— 辅助教学模式中,学生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该教学模式在学生积极配合的前提下,对于培养学生的自身的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但对于部分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而言,该模式的作用不大,且该模式更适于小班教学中使用。
发现式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模式的主体通常是学生,该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得到提升和进步。[3]
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教育学家、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认知学派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狭义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发现式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即发现教学模式。发现式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时,符合信息加工理论当中人的认识过程的相关特点;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时,符合人格发展教学模式当中强调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以问题。该教学模式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强调人作为获取知识的主体的重要性。
(三)合作学习模式
与人格发展教学模式相对,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各个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既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等。
合作学习模式于20 世纪70 年代初兴起于美国,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开始在我国进行相关的教学实验,此后慢慢在我国推广开来。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从古罗马时期开始,合作学习经历了多次兴盛与衰败的交替。
合作學习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目标结构理论和发展理论。合作学习模式重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4]
(四)行为修正教学模式
行为修正教学模式主要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环境条件对教学的作用及影响,代表模式有奥苏贝模式。
奥苏贝尔模式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20 世纪末提出的教学理论,其理论基础是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强调构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5]
奥苏贝尔认为,许多外在因素都对课堂教学有影响,包括动机、个性、群体、社会、教师、学生等,尤其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重点关注。奥苏贝尔提出的动机理论强调了情感因素对教学的重要影响。
(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建构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强调通过对过程的学习,实现学习者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共同提高。
探究式教学模式
19 世纪20 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迅猛,人们更加强调个性主义的发展。此时,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因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片面强调灌输,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从而逐渐势微。此后,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和布鲁纳提出的构建主义理论。最早提出将探究方法应用在教学理论当中的是杜威。杜威认为,教育教学的目的除了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们学会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经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最大的进步在于将教学的重点由教授一方转为学习一方,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从而促进教学成果实现,提高教育效用。[6]
概念获得式教学模式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教育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乔伊斯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该模式旨在指导学生更高效率、更透彻地学习概念。[7]基本程序是,先由教师界定概念并举例,再过渡到由学生举例,概括、定义概念,通过进一步的研讨修正改进形成相对正确的概念,最终帮助学生掌握概念运用和扩展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作为引入的选择应为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作为教学引入选择的这个事件或问题的解决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学习。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20 世纪末期由美国的一个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8]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也是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完整的事件或问题背景当中,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应对问题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学习,而不是直接给予问题的答案。
(六)信息化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21 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模式出现了变革式的发展。其中,早期完全利用网络进行的线上教学模式虽然具有易于使用、资源丰富等显著优势,但学生自主性低导致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互动性弱的缺点也暴露出来。
为解决线上教学模式的种种缺陷,出现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SPOC 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融合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的优势,实现相互补充,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SPOC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总结
在现实当中,教学模式比理论中更灵活多变,每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都与其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越来越多的新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应运而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才是真正先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美]乔伊斯,等. 教学模式[M]. 兰英,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冯生尧. 德国范例教学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 现代教育论丛,1997(4).
[3]唐毓磊. 发现法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4]郭华.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J]. 中国教育学刊,1998(5).
[5]张仁竞. 基于奥苏贝尔的对话型教学模式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3).
[6]赵文亚,史彬茹. 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07(7).
[7]祝国标“. 乔伊斯概念获得模式”与思想政治课概念的探究性学习[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6).
[8]高文,王海燕. 拋锚式教学模式(一)[J]. 外国教育资料,1998(3).
关键词:教育 现代教育 教育教学 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发展 发展演进
一、对教学模式的基本认识
教学模式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1972)中提出来的。《教学模式》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例或计划。”[1]当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计划”的定义已经基本被淘汰,而是更多地将教学模式划定为: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在各个教学程序中安排相应的教学手段和策略而形成的兼具灵活性与稳定性的教学框架及其相关教学评价的总和。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研究,降低教师的备课压力,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教学模式的重要维度
教学模式中有几个重要的维度,包括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确定这几个维度的状态,即可确定一个具体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论
构建某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构建具体教学模式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同一教学理论可以创建多种具体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可能源于同一种理论基础。比如探究式教学模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都是皮亚斯和布鲁纳的构建主义理论,因此,两种教学模式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实践希望达到的效果。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导向。事实上,教学模式的构建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构建教学模式时,首先应确定的是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确定其他不同维度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中心。
(三)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即指在某一教学阶段当中,实施具体的教学模式的步骤及每个步骤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目前,对于教学程序的划分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当然,不同的教学模式的侧重点不同,对不同部分的重视程度也不同。确定教学程序能够保证教学过程严格按照教学模式的规划进行。教学程序是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
(四)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的具体操作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适用的教学手段不同。比如选择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或是线上教学,选择理论教学、示范教学或是实际操作教学。利用教学手段,可以更大程度地完成教学目标。如果不具体设置适应不同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生硬地固定某一种手段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是很难推进并达到预定目标的。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在某一教学模式下“,教”与“学”两方面效果的评价,包括来自教师方面的体会与学生方面的反馈。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当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最容易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被忽略的要素。作为设计具体教学模式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收集教学评价。
三、教学模式的具体分类
教学模式的提出者乔伊斯和韦尔按照学习理论依据将教学模式划分为四大类型,包括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人格发展教学模式、社会交往教学模式以及行为修正教学模式。目前,建构主义模式也成为十分重要的学习理论依据之一。本文据此将教学模式分为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人格发展教学模式、社会交往教学模式、行为修正教学模式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五大类。
根据各个具体教学类型的突出特点及其理论依据,我们将当下在我国影响较大、应用范围较广的一些具体教学模式进行了分类,并阐述部分基本情况。
(一)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加工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信息的获得和使用的过程,注重实际应用。
传递—接受式
在乔伊斯与韦尔提出“教学模式”概念前,已经出现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目前仍然在我国教育当中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模式就有“传递—接受”模式,世纪科学发展繁荣,“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作为19 世纪德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家,顺应当时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趋势,从统觉论出发,在其著作《普通教育学》当中提出了更符合科学原理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具体包 括“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20 世纪30 年代后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凱洛夫等人从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于劳动等理论中得到启发,提出教育也起源于劳动,并在劳动中得到发展的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对四阶段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在其著作《教育学》中提出,后开始传入我国。改造后出现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同时培养技能为目标,其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 激发学习动机— 讲授新课— 检查评价— 间隔性复习。
范例式教学
最早提出范例式教学理论的学者是德国的 H. 海姆佩尔与M.瓦根舍因。1949年,海姆佩尔首次在历史教学当中提出了“示范教学的原理”,1950年,瓦根舍因又在物理教学中提出了“范例教学原理”。20世纪中后期范例式教学在德国流行。20 世纪中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邦德国因采取较为死板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其中学生教学质量出现明显问题,进而导致大学教育出现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951 年联邦德国在蒂宾根召开了一次教育领域的讨论会, 并最终形成了《蒂宾根协议》。《蒂宾根决议》主张在教育教学当中利用“范例”,帮助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蒂宾根决议》就是范例式教学兴起的开端。[2]
加涅模式
罗伯特·加涅是20 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以提出学习的条件著称。1974 年,加涅在其著作《教学的学习要旨》中提出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并解释了加工过程,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即加涅模式。加涅模式的理论基础就是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将学习过程分为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八个阶段。
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教学事件。对应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加涅又提出了教学设计的九模式,包括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示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引行为、提供反馈、评定行为、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九个部分。
巴特勒学习模式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提出教学的“七要素”,进而提出“七段式”教学理论,即巴特勒学习模式。该模式当中所指的七个阶段具体包括设置情景、激发动机、组织学习、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七个阶段。与传递— 接受式教学模式相比,七段式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多个步骤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实现传递知识、掌握应用的目标。
巴特勒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信息加工理论。在巴特勒学习模式中,学习步骤明晰,但各个步骤在面对不同学习目标与条件时侧重应有所不同。一味按照七段论的步骤设计具体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容易被忽略。
(二)人格发展教学模式
该模式注重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个性化教学与激发主观能动性。重视挖掘人的潜力并促进人格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
自学—辅助模式
自学— 辅助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所研究院卢仲衡教授根据有效心理学原则,受到美国程序教学专家斯金纳相关原理及研究的启发,从1965 年起,开展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逐步形成了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即自学— 辅助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几个部分。
在自学— 辅助教学模式中,学生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该教学模式在学生积极配合的前提下,对于培养学生的自身的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但对于部分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而言,该模式的作用不大,且该模式更适于小班教学中使用。
发现式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模式的主体通常是学生,该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得到提升和进步。[3]
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教育学家、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认知学派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狭义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发现式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即发现教学模式。发现式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时,符合信息加工理论当中人的认识过程的相关特点;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时,符合人格发展教学模式当中强调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以问题。该教学模式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强调人作为获取知识的主体的重要性。
(三)合作学习模式
与人格发展教学模式相对,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各个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既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等。
合作学习模式于20 世纪70 年代初兴起于美国,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开始在我国进行相关的教学实验,此后慢慢在我国推广开来。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从古罗马时期开始,合作学习经历了多次兴盛与衰败的交替。
合作學习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目标结构理论和发展理论。合作学习模式重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4]
(四)行为修正教学模式
行为修正教学模式主要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环境条件对教学的作用及影响,代表模式有奥苏贝模式。
奥苏贝尔模式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20 世纪末提出的教学理论,其理论基础是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强调构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5]
奥苏贝尔认为,许多外在因素都对课堂教学有影响,包括动机、个性、群体、社会、教师、学生等,尤其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重点关注。奥苏贝尔提出的动机理论强调了情感因素对教学的重要影响。
(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建构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强调通过对过程的学习,实现学习者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共同提高。
探究式教学模式
19 世纪20 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迅猛,人们更加强调个性主义的发展。此时,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因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片面强调灌输,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从而逐渐势微。此后,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和布鲁纳提出的构建主义理论。最早提出将探究方法应用在教学理论当中的是杜威。杜威认为,教育教学的目的除了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们学会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经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最大的进步在于将教学的重点由教授一方转为学习一方,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从而促进教学成果实现,提高教育效用。[6]
概念获得式教学模式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教育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乔伊斯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该模式旨在指导学生更高效率、更透彻地学习概念。[7]基本程序是,先由教师界定概念并举例,再过渡到由学生举例,概括、定义概念,通过进一步的研讨修正改进形成相对正确的概念,最终帮助学生掌握概念运用和扩展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作为引入的选择应为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作为教学引入选择的这个事件或问题的解决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学习。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20 世纪末期由美国的一个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8]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也是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完整的事件或问题背景当中,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应对问题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学习,而不是直接给予问题的答案。
(六)信息化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21 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模式出现了变革式的发展。其中,早期完全利用网络进行的线上教学模式虽然具有易于使用、资源丰富等显著优势,但学生自主性低导致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互动性弱的缺点也暴露出来。
为解决线上教学模式的种种缺陷,出现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SPOC 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融合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的优势,实现相互补充,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SPOC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总结
在现实当中,教学模式比理论中更灵活多变,每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都与其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越来越多的新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应运而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才是真正先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美]乔伊斯,等. 教学模式[M]. 兰英,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冯生尧. 德国范例教学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 现代教育论丛,1997(4).
[3]唐毓磊. 发现法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4]郭华.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J]. 中国教育学刊,1998(5).
[5]张仁竞. 基于奥苏贝尔的对话型教学模式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3).
[6]赵文亚,史彬茹. 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07(7).
[7]祝国标“. 乔伊斯概念获得模式”与思想政治课概念的探究性学习[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6).
[8]高文,王海燕. 拋锚式教学模式(一)[J]. 外国教育资料,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