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为1.7%。照此推算,目前国内帕金森病患者已经超过200万名,其中47%的患者从未得到任何治疗。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反复追问自己究竟是不是患有帕金森病。当听到肯定的回答时,他们就会非常沮丧,连连说:“我被判了死刑了……”患了帕金森病,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正确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也能长期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早发现,警惕“细微”异常
帕金森病多发生于50~60岁,主要与环境污染、老龄化及遗传等因素相关。帕金森病病程漫长,可达20年以上。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不像瘫痪、疼痛等症状那么明显,不太容易引起患者和家属的注意。除了比较典型的肢体不自主抖动、僵硬及动作缓慢外,许多帕金森病患者起病很隐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一侧肢体活动不便、乏力、酸胀,足部易痉挛,拖步,脚趾屈曲,腰背部紧张感,走路向前冲,驼背,写字越写越小,嗅觉减退,夜里多梦,抑郁,焦虑,便秘等。当出现上述“细微”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特别做恶梦、便秘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可能在出现肢体抖动前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就有所表现,只不过没有引起患者的重视而已。
莫悲观,疗效已“今非昔比”
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感到无助和绝望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目前确实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彻底根治帕金森病。也就是说,一旦被确诊,无论你愿不愿意,“帕金森病”这顶“帽子”都要“戴一辈子”。不过,患者也无须过度悲观,因为帕金森病的病情进展并不快,也不直接危及生命,且无论内科药物,还是外科手术治疗,均已取得较大进展。虽有10年、20年帕金森病病史,但还能生活自理、运动自如的患者比比皆是。目前,全球有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帕金森病治疗方法,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帕金森病将被人类征服。帕金森病患者应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融入社会、融入家庭,尽可能地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多关爱,妥善安排“衣食住行”
饮食均衡对帕金森病患者非常重要,平时应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适量吃豆制品,限量吃肉,每天晚上喝一杯牛奶。加强锻炼,散步、体操、朗读、唱歌、游泳、太极拳等任何简单易行的活动,可以让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关节活动起来。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会慢慢丧失自理能力,需要家人的协助和支持。家人应尽可能在居家设计上给患者一些方便,比如在卫生间的适当地方装一些扶手,让患者可以自己上厕所;准备一把平直靠背、带扶手的椅子专门给患者用;家里的木地板应平整一些,或者铺上地毯;不要用吊顶设计,以免患者感到压抑;衣服要买宽松、吸汗的,扣子要少,方便患者自己穿衣服。帕金森病患者往往有记忆力下降的问题,容易忘事,家人应及时提醒其按规定时间服药。吃饭和服药要有时间差,服药半小时后进餐最好,以免食物中的某些蛋白质影响药效。
规范治疗,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帕金森病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服药。过早或过晚服用药物都是错误的,如果症状轻微,可以暂时不吃药,推迟吃药时间;但如果症状明显,就应该及时吃药,以控制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药物治疗的最有效时间一般只有4~6年。随着吃药时间的延长,药物的疗效会越来越差,且长期吃药还会导致肢体不自主舞蹈样动作等副作用,故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需要做到“细水长流,不求全效”,即剂量尽可能小,长期规律地服用,能达到80%左右效果即可。
当疾病到了中晚期,吃药效果不理想,即使加大药量,疗效也不满意,或或药物副作用较大时,可考虑外科治疗。外科手术通常在发病5年后进行较为适宜,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对外科治疗的反应较好。需要提醒的是,外科治疗的时机把握比较关键,在疾病早期,症状较轻,吃药效果好,不需要手术;但在很晚期,药物治疗已“山穷水尽”,手术往往也“回天乏力”。
脑深部电刺激(DBS)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佳手术方法。它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在患者脑内异常兴奋的神经核团内植入一根直径为1.27毫米的电极,脉冲发生器埋藏在胸部皮下,电极和脉冲发生器通过皮下延伸导线相连。脉冲发生器发出的电刺激通过脑内电极作用于异常兴奋的神经核团,调控运动相关的神经核团的兴奋性,使大脑的神经功能重新达到平衡,从而控制帕金森病症状,使患者恢复原有活动能力。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效果持久等优点,可有效控制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还能减少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剂量,解决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运动并发症,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该手术已相当成熟。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因病程而异,患者及其家属不要轻易相信某种秘方或某种新疗法能够根治帕金森病,一定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正规的治疗。
早发现,警惕“细微”异常
帕金森病多发生于50~60岁,主要与环境污染、老龄化及遗传等因素相关。帕金森病病程漫长,可达20年以上。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不像瘫痪、疼痛等症状那么明显,不太容易引起患者和家属的注意。除了比较典型的肢体不自主抖动、僵硬及动作缓慢外,许多帕金森病患者起病很隐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一侧肢体活动不便、乏力、酸胀,足部易痉挛,拖步,脚趾屈曲,腰背部紧张感,走路向前冲,驼背,写字越写越小,嗅觉减退,夜里多梦,抑郁,焦虑,便秘等。当出现上述“细微”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特别做恶梦、便秘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可能在出现肢体抖动前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就有所表现,只不过没有引起患者的重视而已。
莫悲观,疗效已“今非昔比”
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感到无助和绝望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目前确实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彻底根治帕金森病。也就是说,一旦被确诊,无论你愿不愿意,“帕金森病”这顶“帽子”都要“戴一辈子”。不过,患者也无须过度悲观,因为帕金森病的病情进展并不快,也不直接危及生命,且无论内科药物,还是外科手术治疗,均已取得较大进展。虽有10年、20年帕金森病病史,但还能生活自理、运动自如的患者比比皆是。目前,全球有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帕金森病治疗方法,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帕金森病将被人类征服。帕金森病患者应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融入社会、融入家庭,尽可能地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多关爱,妥善安排“衣食住行”
饮食均衡对帕金森病患者非常重要,平时应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适量吃豆制品,限量吃肉,每天晚上喝一杯牛奶。加强锻炼,散步、体操、朗读、唱歌、游泳、太极拳等任何简单易行的活动,可以让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关节活动起来。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会慢慢丧失自理能力,需要家人的协助和支持。家人应尽可能在居家设计上给患者一些方便,比如在卫生间的适当地方装一些扶手,让患者可以自己上厕所;准备一把平直靠背、带扶手的椅子专门给患者用;家里的木地板应平整一些,或者铺上地毯;不要用吊顶设计,以免患者感到压抑;衣服要买宽松、吸汗的,扣子要少,方便患者自己穿衣服。帕金森病患者往往有记忆力下降的问题,容易忘事,家人应及时提醒其按规定时间服药。吃饭和服药要有时间差,服药半小时后进餐最好,以免食物中的某些蛋白质影响药效。
规范治疗,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帕金森病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服药。过早或过晚服用药物都是错误的,如果症状轻微,可以暂时不吃药,推迟吃药时间;但如果症状明显,就应该及时吃药,以控制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药物治疗的最有效时间一般只有4~6年。随着吃药时间的延长,药物的疗效会越来越差,且长期吃药还会导致肢体不自主舞蹈样动作等副作用,故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需要做到“细水长流,不求全效”,即剂量尽可能小,长期规律地服用,能达到80%左右效果即可。
当疾病到了中晚期,吃药效果不理想,即使加大药量,疗效也不满意,或或药物副作用较大时,可考虑外科治疗。外科手术通常在发病5年后进行较为适宜,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对外科治疗的反应较好。需要提醒的是,外科治疗的时机把握比较关键,在疾病早期,症状较轻,吃药效果好,不需要手术;但在很晚期,药物治疗已“山穷水尽”,手术往往也“回天乏力”。
脑深部电刺激(DBS)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佳手术方法。它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在患者脑内异常兴奋的神经核团内植入一根直径为1.27毫米的电极,脉冲发生器埋藏在胸部皮下,电极和脉冲发生器通过皮下延伸导线相连。脉冲发生器发出的电刺激通过脑内电极作用于异常兴奋的神经核团,调控运动相关的神经核团的兴奋性,使大脑的神经功能重新达到平衡,从而控制帕金森病症状,使患者恢复原有活动能力。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效果持久等优点,可有效控制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还能减少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剂量,解决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运动并发症,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该手术已相当成熟。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因病程而异,患者及其家属不要轻易相信某种秘方或某种新疗法能够根治帕金森病,一定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正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