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一方面可显著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存在注重形式或是画蛇添足、越俎代庖,让教学效果适得其反的现象。
【关键词】初中地理 多媒体
一、课堂教学上比较常用的多媒体类型及效用
(一)声音。一般用于有声音的自然或社会现象中,如自然界的雷、雨、风、雪和社会环境中的噪声污染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声音引入课堂显得至关重要,它有很强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功能。如在《天气》的教学中,播放一段隆隆的雷声、哗哗的雨声、寒风呼啸的风声等,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的重重回忆,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教学气氛,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对天气的理解,达到情感培养和实践应用的双重目标。因此,学生会对天气符号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的讲解可点到为止,可见,用好声音辅助教学手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PPT图片。包括地形地貌图,景观图,气象气候图,柱状图,饼状图,扇形图,单元格图等。图片多应用于特殊现象或有规律分布的地理事物,如气候、降水、植被、地形等。图片在教学中是无声的语言,具有抽象事物形象、直观、具体化的功能。如《气候》的讲解中以我国的降水分布为例,再精确的语言描述在学生头脑中也无法还原真实状况;用降水等值线表示太抽象,很难理解;图片通过颜色的深浅、冷暖色配比就能直观、形象地把全国降水分布特点详尽描述,给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记忆和理解。
(三)PPT表格。表格多用于横向、纵向对比和总结归纳的教学中,可分为数据表格和文字表格,优点在于清晰,准确,简洁,明了,给予启发分析的作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中对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对比;《天气系统》冷气团与暖气团、冷锋与暖锋的对比;《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成因、分布等的归纳总结等等。表格让繁琐的事物简洁明了,逻辑清晰。
(四)动画短片。对生活中熟悉而又陌生的地理现象,动画短片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如地球的自转公转现象,在生活中我们有日出日落、四季,昼夜长短变化的体会,但对于其中的原理却了解甚少。动画短片能够进行地理现象模拟,从而形象、生动、直观、真实地反映出客观现象。又如地震的发生过程、台风、沙尘暴推移路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降水随季节变化南北进退,等等。这些地理现象,用语言、练习、图形都无法真实再现,短片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一堂课中应用的时间配比
(一)声音。声音在生活地理现象中有短暂的,有持久而重复的。在教学中一种现象有5~10秒钟就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如雷声,通过强雷声和弱雷声的播放,学生很快就能进入学习和讨论参与的状态;通过呼啸寒风强、弱声音的对比,能把学生带入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声音的导入,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共鸣。
(二)PPT图片。一堂课图片不宜过多,不宜切换太快,一般控制12张图片范围内。应依据图片所携带的信息量和在本堂课中所起的重要性适当分配时间,抽取和本堂课有关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条理、有层次、简洁、专业性的语言精讲精练。
(三)PPT表格。表格看似简单,却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技能含量,一张表格的分析过程涵盖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和逻辑推理能力,往往也是重点或难点。对于总结归纳性质的表格,展示的时间要适当长一点。
(四)动画短片。动画短片本身就是一种地理现象的全过程,相关知识点每段短片3~5分钟是正常范围。一堂课往往只有一、两个知识重点,短片数量应适可而止。
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环境分析
课堂教学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课堂上成电影课、图片展示课、练习课都是不成功的,让学生摸不着重点和学习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中应坚持多媒体手段该用则用,可用可不用则坚决不用的原则。对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的知识可展示图片点到为止,如高原;对可用语言简要概括的则不用多媒体,如城市化的涵义等。一般而言,抽象性强和在生活中很少直接接触或没有相关经验体验的知识,以及在知识容量较大的复习课中,与乡土教材相类似或和学生生活已有经验相似的知识教学,可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
四、多媒体技术要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课堂教学实行堂堂清,当堂消化是必要的。依赖多媒体技术教学,会造成学生动手和钻研能力下降。完全传统方式教学,很多知识点无法讲透、形象化、直观化,达不到教学目标。所以,因地制宜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李晓东。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楼程伟,朱跃跃,多媒体课件开发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昌衍,江西省会昌县第二中学,邮编:342600
【关键词】初中地理 多媒体
一、课堂教学上比较常用的多媒体类型及效用
(一)声音。一般用于有声音的自然或社会现象中,如自然界的雷、雨、风、雪和社会环境中的噪声污染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声音引入课堂显得至关重要,它有很强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功能。如在《天气》的教学中,播放一段隆隆的雷声、哗哗的雨声、寒风呼啸的风声等,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的重重回忆,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教学气氛,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对天气的理解,达到情感培养和实践应用的双重目标。因此,学生会对天气符号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的讲解可点到为止,可见,用好声音辅助教学手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PPT图片。包括地形地貌图,景观图,气象气候图,柱状图,饼状图,扇形图,单元格图等。图片多应用于特殊现象或有规律分布的地理事物,如气候、降水、植被、地形等。图片在教学中是无声的语言,具有抽象事物形象、直观、具体化的功能。如《气候》的讲解中以我国的降水分布为例,再精确的语言描述在学生头脑中也无法还原真实状况;用降水等值线表示太抽象,很难理解;图片通过颜色的深浅、冷暖色配比就能直观、形象地把全国降水分布特点详尽描述,给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记忆和理解。
(三)PPT表格。表格多用于横向、纵向对比和总结归纳的教学中,可分为数据表格和文字表格,优点在于清晰,准确,简洁,明了,给予启发分析的作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中对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对比;《天气系统》冷气团与暖气团、冷锋与暖锋的对比;《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成因、分布等的归纳总结等等。表格让繁琐的事物简洁明了,逻辑清晰。
(四)动画短片。对生活中熟悉而又陌生的地理现象,动画短片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如地球的自转公转现象,在生活中我们有日出日落、四季,昼夜长短变化的体会,但对于其中的原理却了解甚少。动画短片能够进行地理现象模拟,从而形象、生动、直观、真实地反映出客观现象。又如地震的发生过程、台风、沙尘暴推移路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降水随季节变化南北进退,等等。这些地理现象,用语言、练习、图形都无法真实再现,短片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一堂课中应用的时间配比
(一)声音。声音在生活地理现象中有短暂的,有持久而重复的。在教学中一种现象有5~10秒钟就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如雷声,通过强雷声和弱雷声的播放,学生很快就能进入学习和讨论参与的状态;通过呼啸寒风强、弱声音的对比,能把学生带入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声音的导入,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共鸣。
(二)PPT图片。一堂课图片不宜过多,不宜切换太快,一般控制12张图片范围内。应依据图片所携带的信息量和在本堂课中所起的重要性适当分配时间,抽取和本堂课有关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条理、有层次、简洁、专业性的语言精讲精练。
(三)PPT表格。表格看似简单,却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技能含量,一张表格的分析过程涵盖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和逻辑推理能力,往往也是重点或难点。对于总结归纳性质的表格,展示的时间要适当长一点。
(四)动画短片。动画短片本身就是一种地理现象的全过程,相关知识点每段短片3~5分钟是正常范围。一堂课往往只有一、两个知识重点,短片数量应适可而止。
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环境分析
课堂教学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课堂上成电影课、图片展示课、练习课都是不成功的,让学生摸不着重点和学习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中应坚持多媒体手段该用则用,可用可不用则坚决不用的原则。对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的知识可展示图片点到为止,如高原;对可用语言简要概括的则不用多媒体,如城市化的涵义等。一般而言,抽象性强和在生活中很少直接接触或没有相关经验体验的知识,以及在知识容量较大的复习课中,与乡土教材相类似或和学生生活已有经验相似的知识教学,可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
四、多媒体技术要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课堂教学实行堂堂清,当堂消化是必要的。依赖多媒体技术教学,会造成学生动手和钻研能力下降。完全传统方式教学,很多知识点无法讲透、形象化、直观化,达不到教学目标。所以,因地制宜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李晓东。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楼程伟,朱跃跃,多媒体课件开发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昌衍,江西省会昌县第二中学,邮编:34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