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一任妇女部长向警予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aI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对向警予的革命一生有过高度的评价,指出要学习在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敬爱的周总理在国庆十周年翻阅《中国》画册,当看到苏兆征、彭湃等烈士的照片时说,怎么没有蔡和森和向警予的照片呢,也应该有嘛!向警予的一生,是为革命英勇奋斗的一生。她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她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勇敢战斗,不屈不挠,直到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33岁。向警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妇女运动最早的杰出领导人,用她的一腔热血,在我们党的革命史册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热烈追求革命真理


  向警予是湖南溆浦县人,生于1895年9月4日。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深受爱国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追求新知识、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她是当时湖南学生爱国运动中的活跃分子和领导骨干。
  
  向警予和蔡畅是长沙周南女校的同学,她们都是新民学会的女会员。当时“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支配着整个社会,但是向警予和周南女校的少数进步师生,敢于冲破旧制度的束缚,毅然加入新民学会。
  1918年秋,毛泽东与蔡和森一起,利用法国在中国招收劳工的机会,组织了一部分湖南新民学会会员和大批的进步青年,到法国去勤工俭学,以便学习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和思想,用来指导本国的革命运动。向警予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响应,从溆浦赶到长沙,和蔡畅一起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1919年秋,向警予就同蔡畅等动身去上海。在这里,向警予和刚从北京赶来同他们一道赴法的蔡和森重逢。她迫不及待地了解北京的新思潮,同时也向蔡和森畅叙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年12月,向警予与蔡和森、蔡畅、葛健豪等人乘坐邮船的四等舱去了法国。
  向警予到了法国,在蒙达尼女子公学补习法文,并先后在树胶厂、纺织厂做工。在学习上,她一直非常勤奋,有着坚强的毅力。面对陌生的法文,她不停地翻阅字典,一字一字查出原意,虽然学习是那样困难,但只要找到一本在国内所读不到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她就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到法国后的短短几个月里,她就基本上掌握了法语,读完了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她为革命刻苦学习,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以致“煎伤太过”,几乎“不能支持”。就这样,她还感到“心潮起落,不止百丈”,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1920年6月2日清晨,向警予给在国内的毛泽东写信说:“此后驾飞艇以追之,犹恐不及,而精力有限,更不足以餍予之所欲,奈何?计惟努力求之耳!数年后,或有以报同志。”
  
  向警予不仅自己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著作,还殷切希望国内有更多的人到法国去接触革命思潮。她写信给国内的新民学会的朋友,要求多组织些有思想、有抱负、头脑清晰的女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她说:“无论如何,耳目接触,总比在国内要好一点。”她千方百计地想为中国革命多培养一些人才。
  向警予对毛泽东一向是很崇敬的。1920年初到法国后,她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思想写信告诉毛泽东,诚恳地要求毛泽东“公暇,幸时赐教言”。向警予还写信给国内的朋友,要他们常向毛泽东请教,并且要她朋友再介绍一些他人和溆浦女校的师生认识毛泽东,以便得到他的教导。1920年4月,向警予给她的侄女写信说:“现在正是掀天揭地社会大革命时代,正需要一群有志青年实际从事。世界潮流,社会问题,都可于报章杂志中求之,有志愿改造社会的人,不可不注意浏览。毛泽东、陶毅这一流先生们,是我的同志,是改造社会的健将。我望你常在他们跟前请教!”这是“创造环境改造自己的好方法”。
  毛泽东也给警予写信,共同研究“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问题。1920年11月25日,他在给警予的信中说:“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毛泽东所说的“另辟道路”,就是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当时在留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中,以蔡和森为首,主张旗帜鲜明地成立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实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改良主义的另一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双方都写信给毛泽东,请他表示意见。蔡和森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坚决表示,中国将有自己的“十月革命”,“我愿你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向警予完全赞同蔡和森的思想。1920年8月15日她在巴黎给《少年中国》写的一篇长文中提出:“将来社会的经济能实行共产?固尚有待于研究,然而总是朝着这方面走,是可以相信的。”还说:“我们翘首而望,固然是夜气沉沉,然而苏维埃的政治不产生于英美德法,而独产生于极端专制极端黑暗的俄罗斯,这不是过度压抑的反应么?我们虽处于寂寞荒凉,晦盲否塞的境遇里,一面要与现状奋斗,一面又要创造未来,本来不是容易事。然而精神所到,何事不成。”毛泽东于1920年12月1日给蔡和森和在法诸会友复了一封长信,明确表示坚决赞同蔡和森的主张,反对走改良主义的道路。周恩来到法国后,向警予积极参加了周恩来组织的革命斗争,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
  1922年,向警予回国后,曾到长沙住在她哥哥家。当时毛泽东也正好在长沙,曾几次前去看望向警予,和她一起研究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运动,有时还有一些革命青年在那里听毛泽东讲话。1923年至1924年,有一段时间,向警予、蔡和森和毛泽东、杨开慧在上海住在一起,像一家人那样共同生活。毛泽东和杨开慧都称她为“大嫂”。在中共三大前后,毛泽东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张国焘表示反对,党内有些同志思想也不大通。向警予完全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还向那些思想不通的同志做工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向警予积极协助毛泽东改组上海国民党党部,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模范的妇女领袖


  1922年,向警予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向警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妇女部的领导工作。直到1925年底去苏联东方大学学习时止。这几年中,向警予写了大量论述妇女解放的文章、党中央关于妇女的解放运动的决议和文件,有很卓越的见解。她把妇女问题和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和整个劳动人民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她认为“政治问题如果不解决,妇女问题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妇女解放与劳动解放是天造地设的伴侣”,给妇女解放运动指出了正确的途径。
  
  向警予参加中共二大后,送她生下不久的女儿回长沙交给我母亲抚养。临走前看望了几位过去的同学和朋友,向他们宣传革命的道理。有一天,向警予让我给她带路,去看她几位女同学。她访问的女同学中,有个姓吴的,这人当时已当上了湖南省议会的议员。到了姓吴的同学家里,她们就妇女解放问题开展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向警予说:“不把大多数的劳动妇女发动起来,妇女就不能获得解放。”姓吴的同学说:“现在妇女已经参政了,妇女解放的问题可以通过提案,作合法斗争,就可得到解决。”向警予反驳说:“赵恒惕(当时湖南省长)会听你的吗?”接着,向警予尖锐地指出:“安个把女议员不过是军阀官僚欺骗人民的把戏,完全是为了装装门面。你不要以为你当上了议员,妇女就算解放了。你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向警予同姓吴的同学私人交情过去是很好的,但在妇女解放道路、改造社会的根本问题上,她们之间争得面红耳赤,尔后就分道扬镳了。
  随后,向警予在《前锋》创刊号上指出:“女子参政运动弄成了个女子个人做官、做议员运动”,“如果秉着这种意义去做参政运动,其结果不过是无聊的议员队里增加了无聊的女议员,可耻的官僚群中添多些可耻的女官僚,可以说毫无意义。”
  向警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高度评价劳动妇女运动。她说:“只有新兴的劳动妇女最有力量,最有奋斗革命精神”,“这支勇敢奋斗有组织能战斗的新兴妇女劳动军,不独是妇女解放的先锋,而且是反抗外国掠夺者的国民革命之前卫。”如果抛开了劳动妇女运动,就将一事无成。向警予在党内党外的每次会议上,在各种报纸中,以及在同周围同志的接触中,都大力宣传和组织知识妇女“到劳动妇女中去工作和学习”。她说,劳动妇女日受资本家压榨,常有不能生存的危险,而团结奋斗遂成了她们生存的要件。因大工业的发展把她们成千成万地聚在一起,使她们天然地易于组织和战斗,从而她们的觉悟与实力也就出于其他妇女团体之上了。所以,向警予主张有觉悟的知识妇女应到劳动妇女中去工作去锻炼。她还具体帮助和带领知识分子出身的女同志到女工中去。她对人诚恳热情、亲切和蔼、诲人不倦。她会演说,会写文章,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为了说服别人,她毫不吝惜时间,反复地讲解论证。毛泽东曾赞扬过向警予对人能做到循循善诱,党内同志则尊称她为“革命妈妈”。
  向警予亲身深入工农群众,日日夜夜在女工中间奔波。她在上海工作时,去得最多的是妇工集中的浦东、杨树浦、小沙渡的纱厂、丝厂和烟厂,亲自参加各种会议,深入工人家庭,向她们宣传革命道理。她还开办工人夜校、平民夜校,用马列主义武装工人、组织她们起来斗争。著名的上海丝厂和南洋烟厂工人罢工,就是她领导的。她站在工人前列,直接指导工人斗争,还写了许多文章,动员各界人民支援工人的罢工。
  1925年,我们党领导了著名的五卅运动。向警予亲自到南京路上去做宣传鼓动工作,并进行募捐。她还特别注意妇女运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当时“妇女解放协会”在全国各地得到迅速发展,会员曾达30万。

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1924年,共产党和国民党实行第一次合作。毛泽东与向警予、邓中夏、恽代英等同志到上海国民党执行部工作。共产党利用当时的有利形势,广泛发动工农群众和各界人士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迅速壮大人民的革命力量。为了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有多少工作需要去做,有多少困难需要克服,有多少斗争摆在面前。当时向警予同党的其他领导同志一样,日夜都在紧张地战斗。
  就在这一年4月,向警予回长沙生第二个孩子,为了集中精力做党的工作,她把刚生下的儿子交给我母亲抚养。当时我们家里很穷,租了一间房子,中间隔开,向警予、蔡和森住在里面,我们四五口人都挤在外间,吃饭、会客都在这个外间。他们当时工作很忙,除了和当地党的组织研究工作外,在家里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还抽空给我们讲革命形势。我特别爱听他俩的讲话。记得他们临走前的一天晚上,在月光下,全家人坐在一起说话。向警予亲切地对我母亲说:“我们很快就要走了,大孩子要姐姐带着,小的也要你带。我心里很过意不去,但又不得不这样。革命事业需要我去做的工作太多了,只好连累姐姐了。”
  我母亲说:“为了你们能安心革命,这些事我都可以做。”我外婆对革命前途十分关切,她说:“你们做的事呀,是对的!我们一家子是都赞同的。现在的政府有权有势,你们怎样才能把它们推翻呢?”向警予接着说:“正因为这样,就需要我们很好地多做工作,要宣传,要发动工农大众,要让千百万人都知道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起来革命这一条路。我们的信念是坚定的。别看现在我们人少,贫苦大众总是多数。只要大多数人都懂得要解放,我们的事业就能成功。”接着又说:“伯母,你不是知道的吗?新民学会那阵子我们才几个人哪!到法国勤俭学的人就多了嘛。现在有了党了,人就更多了,往后,懂得革命、参加革命的人会越来越多。到那时候,反动派就无处藏身了。只是现在我们的工作还做得不够,还没有使全体劳苦大众都觉悟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英勇奋斗,争取这一天早日到来。”外婆听了很高兴地说:“我希望在我活着的时候能够看到你们事业的成功。”

严酷斗争中坚强的革命意志

  1927年3月,向警予从莫斯科回国,来到武汉,参加了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在五大期间,向警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五大后,向警予被派到我党领导的湖北省总工会工作,同时又任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部长。
  马日事变后,外婆带着我们来到汉口。这时武汉的形势已很紧张了。因此,我们决定还是回湖南去。临走那一天,快要动身前,向警予刚开完会匆匆地赶来送我们。她和外婆说了些安慰的话,然后紧握着我的双手,意味深长地说:“回去也好。”停了一会儿,又严肃对我说,“今天的朋友,明天可能就是敌人,昂昂,你要注意呀!”说完就和我们分手了。想不到这就是她和我的最后一次见面。这句话,也是她留给我的最后的遗言,话虽简短,却是她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的深刻分析。国民党叛变革命,举起屠刀向我们砍来了。而陈独秀却依然把希望寄托与在国民党的联合上,拱手把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反对党掌握武装,反对农民运动,反对土地革命,继续推行投降主义路线。向警予送别时对我说的话,既反映了她对蒋介石、汪精卫之流反革命本质的深刻认识,也表示了她对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尖锐批判。
  果然不出所料,继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汪精卫政府于7月15日也叛变革命,公开反共,立即对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进行极端野蛮的大屠杀,武汉地区顿时陷入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中共党的工作被迫转入秘密活动。在反革命的屠杀面前,向警予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她不但没有因为革命遭受挫折而灰心丧气,反而在严酷的斗争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意志。当时,组织上考虑到武汉环境的险恶,打算让警予到湖南去工作。但她不避艰险,不畏强暴。她说:“武汉的工作很重要,不能放弃,要有人留下来坚持斗争。”她坚决要求党同意让她留下。后来经组织研究,决定向警予留在武汉,担任重要的领导工作。
  党的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决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向警予坚决执行党的决议,积极准备组织武装暴动,反击国民党的叛变和屠杀。当时,共产党掌握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本拟参加南昌起义,但因为错过了时间,转入江西修水,该团有几个担任领导工作的共产党员来武汉找到向警予,请示以后工作怎么办。向警予向他们传达了八七会议武装斗争,搞土地革命,抓农民武装的路线,还派了6名共产党员参加该团工作,拨了3000元给他们作为活动经费。后来这支部队在江西铜鼓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成为秋收起义的主力部队。

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向警予留武汉后,党中央调她到湖北省委工作,主编党刊《长江》,以后改为《大江》。不久,湖北省委负责人罗亦农等同志调走后,省委的领导工作实际上就落到向警予身上。向警予是一个长期公开工作的著名共产党员和妇女运动领袖,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严峻日子里,要在武汉地区隐蔽进行秘密工作,条件是极其艰难的。但只要党和革命的需要,她从不顾及个人安危,忠心耿耿地为党、为革命事业而战斗。她临危不惧,泰然自若地日夜奔忙,深入工人和群众之中,常常顾不得化装就跑出去,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一天只吃一个烧饼,千方百计保持党和群众的联系,不屈不挠地与敌人斗争。有一次,向警予从武昌回汉口出席活动分子会议。当时,风雨交加,江面风浪很大,渡船已经停开了,只好临时找划子过江,别人对她说:“不要回去了,过江实在太危险了。”向警予说:“同志们在等着我开会哪!我不能留在这里,一定要回去。”船到江中,遇到了大旋涡,在那里不停地打转。向警予毫不畏惧尽力帮助老船工划桨,浑身上下全湿透了。上岸后,老船工说:“我在长江划了几十年船,还是第二次遇到这样的险风恶浪,也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胆子大的妇人,真是了不起!”当向警予赶到会场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我们说她一定会来的,现在不是来了嘛。”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组织不断地被破坏,同志们一批又一批地被捕和牺牲。周围的同志都为向警予的安全担心,劝她转移到别的地区去工作。她坚定地说:“不,斗争越是困难,越是残酷,越是需要我留在这里。我们革命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我决心贡献自己的一切。”“共产党是不怕杀头的,怕杀头就不叫共产党。”
  1928年春,由于叛徒的告密,向警予在汉口法租界被捕。在法庭上,向警予先是用中文尔后用流利的法语严词责问法官:“这里是中国的土地,你们有什么权利来审问中国的革命者?你们把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都忘记了吗?你们法国人不是鼓吹自由、平等、博爱吗?不是说信仰自由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来干涉我们的信仰自由呢?”法官被问得哑口无言。他们没有立即把向警予引渡给国民党当局,国民党反动派就发动宣传攻势,在报上大造谣言,说法国领事受了共产党的贿赂,包庇共产党员不予引渡,并组织流氓大吵大闹。后来,法国政府撤换了汉口的法国领事,并于4月12日将向警予引渡到当时国民党的武汉卫戍司令部。
  国民党反动派曾妄想从向警予口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但是,在对党对革命事业赤胆忠心的向警予面前,敌人的种种阴谋诡计都丝毫动摇不了她的坚强意志。向警予在法庭上和反动派坚决斗争,在狱中继续传播革命真理,鼓励难友保持革命气节,还领导了狱中的绝食斗争。当她得知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敌人眼看无计可施,最后,只好把那个断了脊骨的癞皮狗、叛徒宋若林拖出来。向警予一见到这个无耻叛徒,怒不可遏地指着他的脸就痛斥:“我为党的事业而死,无上光荣。而你这个叛徒,活着是条走狗,死了遗臭万年。无产阶级是不会饶恕你的。”向警予威风凛凛地站在敌人的法庭上,气吞山河地宣告:“你们要杀要砍随便。我向警予一个人倒下了,千千万万个向警予会站起来。你们等着吧,你们的末日就要到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


  向警予是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她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家庭和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作为一个母亲,她很爱自己的孩子。1922年她回长沙见到女儿蔡妮,欢乐之情,溢于言表。她给她的父母写信说:“妮子见儿即点头跳跃,欢笑不已,此儿极趣。”但为了革命,她的两个孩子都是刚生下来后就从自己的身边送走了。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她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她在法国寄给友人的信中说:“我们寿命长点,贡献自然更多一点啊!”但为了革命,她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在狱中,向警予常常拿出两个孩子的照片,贴在脸上或放到唇边亲吻,她对着照片说:“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哩!你们听见了吗?”向警予的这种感情,不仅是难分难舍的爱子之情,更是对革命后代的殷殷期望之情,希望他们茁壮成长,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把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
  向警予在武汉工人中有很高威望,她和工人群众的关系十分亲密。当工人同志们得知她被捕后,义愤填膺,曾策划把她救出来,党也曾想尽办法营救,但结果都没有成功。国民党反动派慑于工人的威力,害怕留着向警予过“五一”会出乱子,于是选择了5月1日这个工人阶级的节日杀害向警予,妄想把工人阶级的斗争镇压下去。
  这一天,国民党反动派如临大敌,在到刑场上的路上,许多军警、宪兵警戒着,但沿途还是聚集了大量的人群。向警予一边走一边向群众大声演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向警予,为工农劳动大众的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革命者是杀不完的,反动派的日子不会太长了!”敌人怕极了,穷凶极恶地殴打她,想使她不再说话。向警予英勇地高唱《国际歌》,不断大声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敌人慌忙向她嘴里塞石头,又用皮带勒住她的两颊,许多人见此情景流下悲愤的眼泪。在向警予走向刑场的路上,人们越聚越多,自然形成了悲壮的送别行列。在刽子手的枪声中,党的好女儿向警予英勇就义。
  共产党员是杀不完、吓不倒的。就在当天的深夜,共产党员、海员工人陈春和冒着生命危险,摇着小船把向警予的遗体偷偷运走,埋葬在汉阳古琴台对面的六角亭下。
  向警予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革命精神;坚信马列主义、反对机会主义的赤胆忠心;在敌人面前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临危不惧、坚定沉着的顽强斗志;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这些品质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编辑 杨 琳)
  (作者是原农业机械部副部长,向警予的侄女)
其他文献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对于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走自己革命道路的独立自主的思想,实现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空前统一。毛主席的雄才大略,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上,表现在他对中华民族解放和独立的矢志追求上,表现在建设怎样的一个国家和怎样走向这个伟大目标的实践上。至于战术性的实际工作,毛主席不可能也不会
近日读《百年潮》2013年第7期《“红色包打听”王范》一文,其中讲到王范抵制“文化大革命”,留下绝命书,而后开枪自杀身死,但未提及绝命书的内容。记得曾听当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刘顺元和他的夫人鲍有荪谈起过王范及王范之死,后来又从丁群著《刘顺元传》中看到了有关的记载。  刘顺元和王范是挚友。20世纪30年代,刘顺元、王范先后被国民党逮捕,同被关押在南京国民党的中央军人监狱,是患难之交;出狱后他们又同在南
美术点评  画家陆俨少创作的人物画不多,《教妈妈识字》是他少见的经典人物画作,创作于1956年,描绘了一个家庭小院里,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正在教妈妈识字的场景。院落中有溪水、玉米、家鸡、瓜果等,真切朴实,工写结合,是一幅描绘真实、形象自然又见笔墨功力的作品。作品从构图到笔法再到设色都源自传统,树干、岩石皴法细致,玉米采用双勾填色,色泽雅润。此作品当时受到极大欢迎,被选为1956年《美术》杂志封面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召开了三天,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机的历史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但遵义会议能够顺利召开,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并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如果没有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也就不可能召开遵义会议;如果没有扎西会议、苟坝会
1978年10月,胡乔木到上海调研时,歌颂天安门事件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正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剧场热演。离北京之前,胡乔木已经从他的秘书那里听说,并看了10月12日《文汇报》发表的长篇通讯《于无声处听惊雷——访话剧<于无声处>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了解了这个话剧创作、演出的经过和受到观众热烈赞扬的情况,认为这部话剧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框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展现了当年广大人民群众怀念周总理、声讨“四
卢沟桥上耍大刀  1917年6月我出生于河北任丘,是个回民。日本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的那年,我考入保定同仁中学读初中。挽救民族危亡的大氛围,让我这个少年也难以安心读书了。受校内中共地下党员的影响,我参加了青年救国会,时常做些书写、张贴、散发革命传单等活动。  1934年7月,初中毕业后,我到辽宁桓仁县投奔义勇军,许文海队长是我的任丘老乡。不久,这支队伍被日本鬼子收编为警备队。无奈,我又投奔辽宁大鸦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由毛泽东修改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通知》中一些重要段落均由毛泽东亲笔加写,反映了他对当时党和国家政治形势的错误估计。其中一段说:“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
扛着梭镖参加长征  长征前,父亲陆定一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第二次打击(第一次是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王明上台后,陆被撤职),又被撤销了党和团的一切领导职务,调到《斗争》杂志编辑部,从事刊物刻蜡版的工作,被人称作是个“刻字匠”。  红军长征的启程,根据父亲陆定一执笔的《长征大事记》中记载:开始于“(1934年)10月12日”“红一方面军改编为野战军,开始向西南  移动”。  “(1934年)1
学校结合标准,总结学校特色,把“真·实”教育作为办学理念。“真”指“童真”和“本真”,“实”指“笃实”和“务实”。学校在办学理念和标准的学习、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内涵,打造区域优质学校。  1.积极作为,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学校党总支注重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建立定时学习制度,开展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保证理论学习的经常性、实效性,为班子建设打下坚实
记者:大多数认识您的人,首先感兴趣的就是您的名字,一定都会问您这个问题。我听说您的父亲叫索菲,好像您和父亲都没有用祖传的姓氏,为什么呢?  鞠躬:我父亲当时大概有点新潮吧,他认为中国人家族的观念太重,名字就是名字,干嘛要有什么姓嘛?所以干脆他自己不用了,索性就叫索菲,其实这是他的笔名。我生下来就叫鞠躬,所以正儿八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头到尾都鞠躬。  记者:您刚才讲到父亲在那个时候很时尚,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