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创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去深入文化,深入传统,深入生活,静下心来,听听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带有探索的精神去发现自己,挖掘自己,创造出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使之成为我们行走艺术道路上的记忆之树,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青铜器 青铜器纹饰 抽象 生活 艺术语言 艺术源泉
青铜器历史的开端或许是从夏禹铸九鼎,象征着九州的传说而来的,而它的出现并非偶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大家对生活需求的提高,促使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可以冶炼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铜的技术,因颜色灰青,故曰青铜。青铜器发展到了商、周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开辟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的出现,其性能更优质,从而逐渐代替了作为主要造武器,兵器原材的青铜,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青铜器还是作为生活材料延续并发展着自己的生命,例如青铜的装饰镜子等等。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开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更早期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层泥片,然后再进行雕刻,这样就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起初的青铜器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
举例讲个动物纹中的怪兽纹,一类变形奇特的纹饰,这种纹饰是在现实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动物原形。记得有人曾在网上发帖子问,艺术的创作源泉必须来自生活么?回答中大多数表示肯定意见。其中有人就讲到,就算是这个源泉起于梦境,梦境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然而与之相反的超现实主义,也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彻底的抽象主义画派先驱康定斯基也只是在形上脱离了具象,其绘画的色彩还是源自于生活,所以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灵感和想象,而这些灵感和想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即使是常出现的怪兽纹饰和其他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纹饰,都是经过艺术家自身的感受转化而来的,使其变成一种符号,一种艺术语言,如果用最简单的词就可以解释一切,那就是想象。
青铜器上的很多纹饰发展到后期,慢慢延续在了其他材质的器件上。在这些纹饰发展延续的过程中,无形中也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慢慢的丰富着。原有的一些威严、恐怖、神秘、诡异、残酷、凶狠的形象,逐渐淡化,再其演变的过程中融入了其他新的因素使其内容更加多元化,方向也更加广阔。后期的许多作品发展的更加个性化,部分开始流露出作者独有的感情或是气质。例如说宋代的金器,许多器件摒弃了原有的繁杂和重复的纹饰形象,通体光素无纹,即便是饰有图案的,纹饰也在整体布局上也采用散点式,随着器物的造型而附加相吻合的修饰,或者只有很简洁的纹饰,总的风格以清素典雅为特征,或许这也是人们思想的演化,发展的体现,许多作品更多的反应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向往。
青铜器上的纹饰是前人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华,是艺术与生活的浓缩。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与生活。对于今天忙于生活的我们,是否真正静下心来思索过: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一答案历来不同。唯物主义的艺术观告诉我们: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艺术现象,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正因如此,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也只能来源于实际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也就不存在。然而艺术不是被动地反映生活,而是经过艺术家的头脑的加工制作,并融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作品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
那艺术的源泉究竟在何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灵感、激情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对生活凝练后的表达,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的问世都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积累、沉淀、反思,利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最终形成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形成不单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包含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是艺术家情感的體现。对于学习艺术的人而言,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自然中汲取营养,才能激发艺术的灵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阴晴圆缺等等社会和自然现象,从中受到启发,只有把自己融入社会和自然中去,才能触景生情,有动于衷,获得新奇的灵感,使艺术生命放出光彩。
我觉得生命本身承受不了自己的内在需要,而那种内在需要是要爆炸的,怎么办?只有去找一些相应的突破手段。我并没有像很多艺术家那样只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去把它搞得精致,搞到专家的水平,因为我觉得更应该从生命的角度突破,然后派生出一些艺术形式,这样我才觉得比较符合人的本身内在需求。
同样美术家们运用各种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各种手法来实现对美术形象的创作,表达自己独有的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追求。这种为传达自己的意识和审美理想,创作出来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美术家们生活状态的正是写照。只有感动自己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这也给我们今后的艺术发展道路指出了一个方向:在创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去深入文化,深入传统,深入生活,静下心来,听听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带有探索的精神去发现自己,挖掘自己,创造出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使之成为我们行走艺术道路上的记忆之树,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01月版
[2]林语堂著.生活与艺术[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关键词:青铜器 青铜器纹饰 抽象 生活 艺术语言 艺术源泉
青铜器历史的开端或许是从夏禹铸九鼎,象征着九州的传说而来的,而它的出现并非偶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大家对生活需求的提高,促使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可以冶炼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铜的技术,因颜色灰青,故曰青铜。青铜器发展到了商、周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开辟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的出现,其性能更优质,从而逐渐代替了作为主要造武器,兵器原材的青铜,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青铜器还是作为生活材料延续并发展着自己的生命,例如青铜的装饰镜子等等。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开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更早期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层泥片,然后再进行雕刻,这样就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起初的青铜器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
举例讲个动物纹中的怪兽纹,一类变形奇特的纹饰,这种纹饰是在现实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动物原形。记得有人曾在网上发帖子问,艺术的创作源泉必须来自生活么?回答中大多数表示肯定意见。其中有人就讲到,就算是这个源泉起于梦境,梦境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然而与之相反的超现实主义,也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彻底的抽象主义画派先驱康定斯基也只是在形上脱离了具象,其绘画的色彩还是源自于生活,所以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灵感和想象,而这些灵感和想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即使是常出现的怪兽纹饰和其他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纹饰,都是经过艺术家自身的感受转化而来的,使其变成一种符号,一种艺术语言,如果用最简单的词就可以解释一切,那就是想象。
青铜器上的很多纹饰发展到后期,慢慢延续在了其他材质的器件上。在这些纹饰发展延续的过程中,无形中也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慢慢的丰富着。原有的一些威严、恐怖、神秘、诡异、残酷、凶狠的形象,逐渐淡化,再其演变的过程中融入了其他新的因素使其内容更加多元化,方向也更加广阔。后期的许多作品发展的更加个性化,部分开始流露出作者独有的感情或是气质。例如说宋代的金器,许多器件摒弃了原有的繁杂和重复的纹饰形象,通体光素无纹,即便是饰有图案的,纹饰也在整体布局上也采用散点式,随着器物的造型而附加相吻合的修饰,或者只有很简洁的纹饰,总的风格以清素典雅为特征,或许这也是人们思想的演化,发展的体现,许多作品更多的反应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向往。
青铜器上的纹饰是前人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华,是艺术与生活的浓缩。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与生活。对于今天忙于生活的我们,是否真正静下心来思索过: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一答案历来不同。唯物主义的艺术观告诉我们: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艺术现象,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正因如此,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也只能来源于实际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也就不存在。然而艺术不是被动地反映生活,而是经过艺术家的头脑的加工制作,并融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作品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
那艺术的源泉究竟在何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灵感、激情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对生活凝练后的表达,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的问世都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积累、沉淀、反思,利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最终形成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形成不单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包含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是艺术家情感的體现。对于学习艺术的人而言,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自然中汲取营养,才能激发艺术的灵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阴晴圆缺等等社会和自然现象,从中受到启发,只有把自己融入社会和自然中去,才能触景生情,有动于衷,获得新奇的灵感,使艺术生命放出光彩。
我觉得生命本身承受不了自己的内在需要,而那种内在需要是要爆炸的,怎么办?只有去找一些相应的突破手段。我并没有像很多艺术家那样只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去把它搞得精致,搞到专家的水平,因为我觉得更应该从生命的角度突破,然后派生出一些艺术形式,这样我才觉得比较符合人的本身内在需求。
同样美术家们运用各种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各种手法来实现对美术形象的创作,表达自己独有的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追求。这种为传达自己的意识和审美理想,创作出来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美术家们生活状态的正是写照。只有感动自己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这也给我们今后的艺术发展道路指出了一个方向:在创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去深入文化,深入传统,深入生活,静下心来,听听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带有探索的精神去发现自己,挖掘自己,创造出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使之成为我们行走艺术道路上的记忆之树,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01月版
[2]林语堂著.生活与艺术[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