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九四年二月下旬,收到历史博物馆送来《郑孝胥日记》样书,厚厚五大本。书上署有我的名字,说是它的“整理者”。我感到点儿不安。我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根据手稿过录了一份副本,加上标点;并无搜辑排比之劳,也不化斟酌增损的心机。作者是有名的书法家,全稿以略带隶意的行楷写成,辨识不难;而且原已装订成册,极是整齐——其中好多册的封底左下角还留有小字题记云:某年月日,男垂装订。(垂,孝胥长子,在日记内唤作“大七”的便是他。)
做这项工作,于我是生平头一次尝试,毫厘无差合着一句老话:“六十岁学跌打。”在此以前,我的经历颇像查尔斯·兰姆笔下那位“故伊利亚君”。据《随笔选》中所载此君“行述”,兰姆写道:“我想,东印度公司出口部的先生们或者不至见怪,如果我感谢他们欣然帮我取出他的几件手稿,他们非常热心地向我指出他曾经坐过四十年的办公桌,还让我看那些笨重的大帐簿,在那里边他用非常工整的字体密密地写满了数字——按说,跟他那印成铅字的稀稀落落几篇文章比起来,这些才是他真正的‘全集’。”(据刘炳善先生译文)
我从商业职校出身,初中三年修的普通商科,高中三年则是银行专科。毕业后考入中国银行当一名练习生,正是咸菜白粥,门当户对。与伊里亚君稍稍不同的是,因为遭逢战乱,累有播迁,虽则在帐本子的行格中密密麻麻填写数字的生涯只比他短少两年,但是我的“全集”却散落四方,不归东印度公司独家庋藏。直到一九七五年,咸宁五七干校结束,革命的部长于会咏不收“四旧”的朽木粪土,幸赖老文化部还有个“留守组”,我就由这里管饭待业。冷不防竟有历史博物馆来搜罗废残,说让我去整理馆藏文献,这才叫一跤跌入青云,我的职业生涯随之回黄转绿。在馆总共十四年,这部《郑孝胥日记》便是最后的际遇。说是“最后”,因为我的“行述”里“福寿全归”的卒章,即辍笔于整理的全稿缴卷之日。
现在书印出来了,伴随着欣慰而来的是戒慎恐惧之心。“尝试成功自古无”,留在书中的疵累不知多少!五十余年日记中的笔误能够都不从我的眼底滑走吗?我过录时的错漏在反复校阅后一一救正了吗?排制中的差忒在我看最后的清样时全部抉剔了吗?我的略同于伊利亚的三十八年经历,本当训练出耐心和精细的职业性格,可惜接棒稍迟,虽有志晚学,而自伤心力不逮。在整理过程中,经常碰到一连串陌生的别字小名,把笔沉吟,不知如何点开。我写过一篇《人名是个难题》(曾刊《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后收《情趣·知识·襟怀》),叫苦不迭;其实,难处岂仅止于人名乎?收到样书后,极欲凝神壹志,认真重看一遍,只是“世短意常多”,日月每于泛览流观中忽忽消磨,因循至再,深负几位前辈长者的鼓励和期许。
有一位李稚甫先生,是兴化李审言先生的哲嗣,高龄已经八十有四。他见到五月号《读书》,闻我有“整理海藏日记二百万言”一事,不避素昧,倾盖相语,赐函略谓:在一九二一至二三年间,审言先生客上海楚园课刘氏子侄,并为刘聚卿校刻书籍,稚甫先生时年十二,有长者来,辄侍坐侧。海藏曾书赠小联,以其喜爱陶诗,故集陶句云:“少无适俗韵,生有高世名。”稚甫先生编校的《李审言文集》已经出版,手边犹存劫馀的交游书札等尚须整理,因嘱于复阅海藏日记时,摘钞“有关先君事迹见惠”。我于是乘风扯帆,着手翻检第四册中那段时间的记载,这一来,有分教——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九日:“晨,过仁先,与询先、识先、周君适、君简、仁先次子共饭于同兴楼。”(页1889)按书中此段所有小字夹注,“适”字下为“仁先之婿”四字,乃误以小字排印“适”字,失校。致夹注多出一字,遂令“周君”化作女郎。如将标点稍加改变:“……与询先、识先,周君适、君简,仁先次子,共饭于同兴楼。”文义或能较为明析。
一九二二年五月二十三日:“赴商务馆董事会,岑尧阶来。”(页1907)岑尧阶是否商务馆本届董事,我未曾查考;但董事有若干人,缘何独记“岑尧阶来”?故按文义绎,此处所记应是互不干涉的两事:郑往赴会;岑来访旧。中间当用句号圈断;今作逗号,非。
一九二三年八月四日:“过王聘三,借汉阳高守谦所著《证学》及《达可斋文集》。”(页1958)同月十二日续记:“阅……傅守谦《证学》、《达可斋文集》。”(页1957)两日所记,前“高”后“傅”,自有一误。查《贩书偶记》,卷十八别集类有“达可斋文初集八卷,附证学十卷”,下注“汉阳傅守谦撰,民国己未刊”。则是郑氏四日日记原文作“高”者误,“高”下应补入校文:“〔傅〕”。
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四日:“赴刘崧生雅扶之约。”(页1980)“崧生”下失标顿号,误合两人为一人。此两人已先见于同月十二日日记:“诣庵晚饭,晤梅生、刘崧生、健庵、雅扶、陶庵。”(页1978)但十二日日记虽足证二十四日标点有误,而二十四日日记又反过来可引起对十二日日记标点的怀疑:此日文中“崧生”“雅扶”之下两个顿号是否均应删去?十二日赴崧生、雅扶二人的邀约,插在中间的健庵却不见。郑氏日记书写姓名盖有惯例,于往还较少或新交,多具记姓名别字;同时叙及两三人而独首一人冠姓者,后列者每为同姓且多系昆季等戚属。此疑犹待查考刘崧生、刘雅扶两人略历解决。
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五日:“庵、贻书、立村、君庸来。稚辛、小七陪至致美斋午饭。”(页1994)按此日为阴历三月十二日,孝胥生辰。庵诸人盖来祝寿,由其弟、子陪宴于酒家;并非陪孝胥往饭。孝胥避寿,此日日记已先云“以目疾未出”。故“来”下的句号误,应为逗号。
这里不能备列勘误,只是举例窥豹,荒疏已可概见。近读《新文学史料》连载的叶圣陶先生一九七六年日记,其中九月十三日有一节说:“前数日冯其庸交来其处所排《红楼梦》新校本之校样十回(自廿一回至三十回),意欲先由余父子看其所校妥否,然后还印刷所改正。至善先看之,提出标点符号之须改动者颇多,然后交余看之。余今日共看六回。标点实非易易,点前人之书尤难。”圣陶先生看了至善先生所提意见,大概觉得很有可探讨之处,甚或有些地方在再三斟酌之馀时还难以委决吧?他说的“标点实非易易”云云,这中间透露着临事而惧前辈老成的敬业精神,回顾我所做的工作,实在不胜惭惶。
一九九四年九月
(《郑孝胥日记》全五册,中华书局一九九三年十月版,定价98元。)
做这项工作,于我是生平头一次尝试,毫厘无差合着一句老话:“六十岁学跌打。”在此以前,我的经历颇像查尔斯·兰姆笔下那位“故伊利亚君”。据《随笔选》中所载此君“行述”,兰姆写道:“我想,东印度公司出口部的先生们或者不至见怪,如果我感谢他们欣然帮我取出他的几件手稿,他们非常热心地向我指出他曾经坐过四十年的办公桌,还让我看那些笨重的大帐簿,在那里边他用非常工整的字体密密地写满了数字——按说,跟他那印成铅字的稀稀落落几篇文章比起来,这些才是他真正的‘全集’。”(据刘炳善先生译文)
我从商业职校出身,初中三年修的普通商科,高中三年则是银行专科。毕业后考入中国银行当一名练习生,正是咸菜白粥,门当户对。与伊里亚君稍稍不同的是,因为遭逢战乱,累有播迁,虽则在帐本子的行格中密密麻麻填写数字的生涯只比他短少两年,但是我的“全集”却散落四方,不归东印度公司独家庋藏。直到一九七五年,咸宁五七干校结束,革命的部长于会咏不收“四旧”的朽木粪土,幸赖老文化部还有个“留守组”,我就由这里管饭待业。冷不防竟有历史博物馆来搜罗废残,说让我去整理馆藏文献,这才叫一跤跌入青云,我的职业生涯随之回黄转绿。在馆总共十四年,这部《郑孝胥日记》便是最后的际遇。说是“最后”,因为我的“行述”里“福寿全归”的卒章,即辍笔于整理的全稿缴卷之日。
现在书印出来了,伴随着欣慰而来的是戒慎恐惧之心。“尝试成功自古无”,留在书中的疵累不知多少!五十余年日记中的笔误能够都不从我的眼底滑走吗?我过录时的错漏在反复校阅后一一救正了吗?排制中的差忒在我看最后的清样时全部抉剔了吗?我的略同于伊利亚的三十八年经历,本当训练出耐心和精细的职业性格,可惜接棒稍迟,虽有志晚学,而自伤心力不逮。在整理过程中,经常碰到一连串陌生的别字小名,把笔沉吟,不知如何点开。我写过一篇《人名是个难题》(曾刊《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后收《情趣·知识·襟怀》),叫苦不迭;其实,难处岂仅止于人名乎?收到样书后,极欲凝神壹志,认真重看一遍,只是“世短意常多”,日月每于泛览流观中忽忽消磨,因循至再,深负几位前辈长者的鼓励和期许。
有一位李稚甫先生,是兴化李审言先生的哲嗣,高龄已经八十有四。他见到五月号《读书》,闻我有“整理海藏日记二百万言”一事,不避素昧,倾盖相语,赐函略谓:在一九二一至二三年间,审言先生客上海楚园课刘氏子侄,并为刘聚卿校刻书籍,稚甫先生时年十二,有长者来,辄侍坐侧。海藏曾书赠小联,以其喜爱陶诗,故集陶句云:“少无适俗韵,生有高世名。”稚甫先生编校的《李审言文集》已经出版,手边犹存劫馀的交游书札等尚须整理,因嘱于复阅海藏日记时,摘钞“有关先君事迹见惠”。我于是乘风扯帆,着手翻检第四册中那段时间的记载,这一来,有分教——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九日:“晨,过仁先,与询先、识先、周君适、君简、仁先次子共饭于同兴楼。”(页1889)按书中此段所有小字夹注,“适”字下为“仁先之婿”四字,乃误以小字排印“适”字,失校。致夹注多出一字,遂令“周君”化作女郎。如将标点稍加改变:“……与询先、识先,周君适、君简,仁先次子,共饭于同兴楼。”文义或能较为明析。
一九二二年五月二十三日:“赴商务馆董事会,岑尧阶来。”(页1907)岑尧阶是否商务馆本届董事,我未曾查考;但董事有若干人,缘何独记“岑尧阶来”?故按文义
一九二三年八月四日:“过王聘三,借汉阳高守谦所著《证学》及《达可斋文集》。”(页1958)同月十二日续记:“阅……傅守谦《证学》、《达可斋文集》。”(页1957)两日所记,前“高”后“傅”,自有一误。查《贩书偶记》,卷十八别集类有“达可斋文初集八卷,附证学十卷”,下注“汉阳傅守谦撰,民国己未刊”。则是郑氏四日日记原文作“高”者误,“高”下应补入校文:“〔傅〕”。
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四日:“赴刘崧生雅扶之约。”(页1980)“崧生”下失标顿号,误合两人为一人。此两人已先见于同月十二日日记:“诣
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五日:“
这里不能备列勘误,只是举例窥豹,荒疏已可概见。近读《新文学史料》连载的叶圣陶先生一九七六年日记,其中九月十三日有一节说:“前数日冯其庸交来其处所排《红楼梦》新校本之校样十回(自廿一回至三十回),意欲先由余父子看其所校妥否,然后还印刷所改正。至善先看之,提出标点符号之须改动者颇多,然后交余看之。余今日共看六回。标点实非易易,点前人之书尤难。”圣陶先生看了至善先生所提意见,大概觉得很有可探讨之处,甚或有些地方在再三斟酌之馀时还难以委决吧?他说的“标点实非易易”云云,这中间透露着临事而惧前辈老成的敬业精神,回顾我所做的工作,实在不胜惭惶。
一九九四年九月
(《郑孝胥日记》全五册,中华书局一九九三年十月版,定价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