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冶金专业有着较为复杂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理论基础,还需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单纯的理论学习根本无法满足,冶金对口专业的岗位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够将教学范畴延伸到企业之中。本文以我国某省市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冶金专业的深入了解,深刻探究了工学结合模式在当下社会中开展的必要性,并从几个方面做出详尽介绍。
关键词:人才教育;模式研究;工学结合
前言:冶金专业理论知识十分系统,针对性很强,进入专业岗位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积累,还应具备对生产现场的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有着扎实的实训基础,在高职院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够通过与生产企业联合协作的方式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以此来完善学生的专业学习。
一、 根据企业建专业,强化工学结合
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性,在该市富含丰富的镁矿石资源,因此周边的技术生产企业绝大多数都从事镁产品的生产,并成为省政府重点扶植的项目。在这一地区已经围绕着金属镁的生产与开发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仅如此由于镁金属的生产与开发水平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位置,因此催生了大量的金属生产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增,这位高职院校的冶金专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1]。
在这种情况下,该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冶金专业进行了现实而科学定位,将冶金专业的主攻方向确定为了镁金属的生产与开发,并以此为基础与相关企业建立起了合作的关系,建立起了校企结合的专业模式。这样一来,企业为了自身人才需求的考虑,也派出了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教学,这就更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如此,还成立了专门的专业指导机构,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学校建立了8个不同的细化专业。这样一来,为这一专业的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就业前提,学校的工学结合模式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专业学生供不应求[2]。
二、 优化培养人才的方案
工学结合模式建设的基础,就是需要有针对性以及技术含量的培养人才的具体方案,从知识储备、专业实践技能以及综合岗位素质几个方面,使得人才得到系统的全面培养,建立起以实践能力为最终导向,以相关配套知识及技能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工学结合的紧密性。
为了将业绩专业的相关课程结构最大程度的与企业岗位需要相匹配,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之间的平稳对接,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方案研讨,通过对企业相关岗位的深入了解,明确整个企业各个岗位的系统专业要求,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与专业教学,明确教学的知识内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等等几方面的具体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该技术学院将冶金专业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其中不仅有镁金属的冶炼与加工,还包括镁金属的分析与检测,不仅如此还有相关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最后还有镁金属企业的管理,这样一来就能够将镁金属企业的岗位需求全面覆盖[3]。
为了强化这一教学方案,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成效,学校对专业学习的课时制度进行了调整,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将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更能够保持平衡。通过阶段性的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实现学校与岗位之间的平稳过渡,达到毕业即能就业的效果。不仅如此,还全面改革考核方式,缩减基础知识与卷面考核的比例,增加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比例,强化系统的实践考核标准,从而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完美对接。
三、 采取工学交替制度,强化顶岗实习
将学生整个高职学习生涯划分成两个阶段,前两学年为第一阶段,最后一学年为第二阶段,前一阶段进行工学交替,后一阶段集中强化顶岗实习。在入学之初安排学生见习,确立学生对整个行业以及相关岗位的初步认识,并根据相关认识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一个指导性的基础,并随着工学交替的进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行业以及岗位认识都能够稳步提升,并且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并在工学交替的不断推进过程中,逐渐增加实践内容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逐渐适应荷枪实弹的岗位生活,并将顶岗实习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之一。
由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脱离学校的控制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将管理责任移交到顶岗企业,对学生进行双重管理。不仅如此,学校还应特派对学生实训期间的专管人员,负责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并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学生的学习内容、生活起居条件以及企业对学生整体评价等等,从而巩固学生、学校以及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三者之间联系的更加紧密。不仅如此,还应建立起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制度,使得学生的情况能够被教育各方及时了解,并从中找出学生的强项与弱项,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让学生做出实习报告,将其对岗位的了解通过书面的形式整理出来,这在对学生实训起到变相督促的同时,也能够为后来的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参考。与此同时还要在学生完成阶段性实训以及最后实训时,让企业对学生作出系统全面的评价,这其中不仅有工作能力,还有工作兴趣以及工作质量,除此之外还包括判断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评价的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还要详细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以及具体的工作出勤状况[4]。
四、 强化实训建设
为了达成相关的教学目标,应针对专业学习的实际学要,强化学校与企业两方面的实训建设,这其中不仅包含实训设备,还有相应的实训场地。在学校里,应注重加强相关实验器材的配备,以及试验场地的建设,并围绕镁金属的各种生产以及开发,建设起各个真实的实验环节。在企业方面,相关公司也进行了巨大的成本投入,建设起了化学分析室以及制样室,还有原子光谱室以及金相室等等各种专业化实验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拥有了完整的实习实训配备,在这种系统且优越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受到专业化的训练,并在这种条件下具备过硬的素质,成为技艺精湛的高水平冶金专业工人。这样一来不仅为学生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就业渠道,也同时为学校打造出了精良的品牌[5]。
结语:高职院校的总体教学趋势就是工学结合,特别是针对冶金专业这种专业性及针对性都较强的专业,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能够极大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并最终实现从学校走向职业岗位的平稳过渡,顺利实现就业。(作者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3,2(02):23-25.
[2]李敏,李宏伟,闫长春,牛陆风,于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高职冶金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02):03-05.
[3]杨瑞雪.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2(03):05-06.
[4]吴英清.哲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优化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2(04):20-23.
[5]姚金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2(02):13-16.
关键词:人才教育;模式研究;工学结合
前言:冶金专业理论知识十分系统,针对性很强,进入专业岗位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积累,还应具备对生产现场的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有着扎实的实训基础,在高职院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够通过与生产企业联合协作的方式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以此来完善学生的专业学习。
一、 根据企业建专业,强化工学结合
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性,在该市富含丰富的镁矿石资源,因此周边的技术生产企业绝大多数都从事镁产品的生产,并成为省政府重点扶植的项目。在这一地区已经围绕着金属镁的生产与开发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仅如此由于镁金属的生产与开发水平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位置,因此催生了大量的金属生产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增,这位高职院校的冶金专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1]。
在这种情况下,该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冶金专业进行了现实而科学定位,将冶金专业的主攻方向确定为了镁金属的生产与开发,并以此为基础与相关企业建立起了合作的关系,建立起了校企结合的专业模式。这样一来,企业为了自身人才需求的考虑,也派出了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教学,这就更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如此,还成立了专门的专业指导机构,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学校建立了8个不同的细化专业。这样一来,为这一专业的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就业前提,学校的工学结合模式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专业学生供不应求[2]。
二、 优化培养人才的方案
工学结合模式建设的基础,就是需要有针对性以及技术含量的培养人才的具体方案,从知识储备、专业实践技能以及综合岗位素质几个方面,使得人才得到系统的全面培养,建立起以实践能力为最终导向,以相关配套知识及技能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工学结合的紧密性。
为了将业绩专业的相关课程结构最大程度的与企业岗位需要相匹配,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之间的平稳对接,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方案研讨,通过对企业相关岗位的深入了解,明确整个企业各个岗位的系统专业要求,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与专业教学,明确教学的知识内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等等几方面的具体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该技术学院将冶金专业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其中不仅有镁金属的冶炼与加工,还包括镁金属的分析与检测,不仅如此还有相关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最后还有镁金属企业的管理,这样一来就能够将镁金属企业的岗位需求全面覆盖[3]。
为了强化这一教学方案,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成效,学校对专业学习的课时制度进行了调整,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将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更能够保持平衡。通过阶段性的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实现学校与岗位之间的平稳过渡,达到毕业即能就业的效果。不仅如此,还全面改革考核方式,缩减基础知识与卷面考核的比例,增加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比例,强化系统的实践考核标准,从而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完美对接。
三、 采取工学交替制度,强化顶岗实习
将学生整个高职学习生涯划分成两个阶段,前两学年为第一阶段,最后一学年为第二阶段,前一阶段进行工学交替,后一阶段集中强化顶岗实习。在入学之初安排学生见习,确立学生对整个行业以及相关岗位的初步认识,并根据相关认识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一个指导性的基础,并随着工学交替的进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行业以及岗位认识都能够稳步提升,并且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并在工学交替的不断推进过程中,逐渐增加实践内容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逐渐适应荷枪实弹的岗位生活,并将顶岗实习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之一。
由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脱离学校的控制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将管理责任移交到顶岗企业,对学生进行双重管理。不仅如此,学校还应特派对学生实训期间的专管人员,负责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并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学生的学习内容、生活起居条件以及企业对学生整体评价等等,从而巩固学生、学校以及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三者之间联系的更加紧密。不仅如此,还应建立起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制度,使得学生的情况能够被教育各方及时了解,并从中找出学生的强项与弱项,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让学生做出实习报告,将其对岗位的了解通过书面的形式整理出来,这在对学生实训起到变相督促的同时,也能够为后来的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参考。与此同时还要在学生完成阶段性实训以及最后实训时,让企业对学生作出系统全面的评价,这其中不仅有工作能力,还有工作兴趣以及工作质量,除此之外还包括判断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评价的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还要详细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以及具体的工作出勤状况[4]。
四、 强化实训建设
为了达成相关的教学目标,应针对专业学习的实际学要,强化学校与企业两方面的实训建设,这其中不仅包含实训设备,还有相应的实训场地。在学校里,应注重加强相关实验器材的配备,以及试验场地的建设,并围绕镁金属的各种生产以及开发,建设起各个真实的实验环节。在企业方面,相关公司也进行了巨大的成本投入,建设起了化学分析室以及制样室,还有原子光谱室以及金相室等等各种专业化实验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拥有了完整的实习实训配备,在这种系统且优越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受到专业化的训练,并在这种条件下具备过硬的素质,成为技艺精湛的高水平冶金专业工人。这样一来不仅为学生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就业渠道,也同时为学校打造出了精良的品牌[5]。
结语:高职院校的总体教学趋势就是工学结合,特别是针对冶金专业这种专业性及针对性都较强的专业,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能够极大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并最终实现从学校走向职业岗位的平稳过渡,顺利实现就业。(作者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3,2(02):23-25.
[2]李敏,李宏伟,闫长春,牛陆风,于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高职冶金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02):03-05.
[3]杨瑞雪.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2(03):05-06.
[4]吴英清.哲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优化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2(04):20-23.
[5]姚金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2(0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