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纂就是以一定的题目、一定的体系、体例,将征集的资料汇编成书。但这是资料性的辑录性的编纂,是初级性的编纂。例如年鉴、大事记均属此类。而以一定的题目、一定的体系(体例)、观点、方法、取舍征集的资料编写成书,这是研究性的、文献性的、著作性的编纂,属高级性的编纂,续编志书当属后者。
志书续编的过程玉是对征集的资料,分析、归纳、鉴别、使用的过程,分析、归纳、鉴别、使用为志书成稿奠定了基础,作好了准备,志书编纂往往是资料征集、运用、成形等方面的综合结果,它是作品,是资料的升华,源于资料,又远远高于资料。
根据有关方志编著作,志稿编写不外往乎下列步骤:
选题——定体例——编提纳——订计划——做准备——选材——整理、加工——标题——注释——按语——序——跋——编排——编写附件——审稿、定稿、出版发行等十六个环节,既繁锁,又让人发晕。
还有人在资料选用中又将资料分为:主题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典型资料、图照数字资料等内容),背景资料、考证资料(又包括直接证明资料、作旁证的资料和作反证的资料)。另外一种说法又分为典型资料、动态资料、特点资料等内容。我个人觉得这些说法好听好看,但并不关多大用,只能让你更晕菜,更不便,不会操作,对编纂的困难更发虚。说说穿了这些说法,说的对,说的好。但无用,看多了更坏事,看不如不看。因为真理往往就是你维护了这一真理,就牺牲了另外一种真理。
我根据自己十几年的写作经验和工作感受,只想和大家谈四句话,十六个字,是否对大家有帮助有启发,那就全凭个人的悟性了,理解不了不要紧,日后在工作中慢慢品味琢磨,但绝无害处。
1、冷热两处理
我个人认为(以下说法仅供参考),资料征集结算后,对资料需要进行冷热两个处理。什么意思?热处理:就是先快速依据现有资料,篡出第一稿,就是一气呵成;冷处理:就是将初稿搁置起来,走出书斋,走出单位。去爬山,去远足,去唱歌,去打球,也可以去睡觉,事过境迁了。再将志稿重新打开,阅读、讨论、修改,如觉不合适,也可大动、大改、就行。
那么在编篡志稿的过程怎样做到有的放矢,怎样运好资料,编好志书。
胡适先生说:历史学家需要有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密的功力;一是高远的想象力。
2、剖璞采玉
切题:符合题目和体例要求的资料就选,不符合的不选。全面:在资料占有上要完整,纵不断线,横不缺须。
客观:实事求是,对历史事实不回避,不忌讳,历史是怎样就怎样反映,绝不因人废事,因事废人,因人废言,因言废人。
有价值的:(1)能反映历史本质、事物本质的文献;(2)有代表性的典型资料(反映事实比较全面、深刻、切中要害);(3)有新义、有特点两资料。
在资料的分析运用编写过程有个对资料选择、提炼加工、概括、使之转化为文献作品,甚至艺术品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升华、飞跃过程,也就是在资料的选取上扬弃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无意义的细枝末节,保留那些最富于特征性、代表性的典型资料,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定要扬弃平面经,非本质,无特色的东西。在志书的写作中要分析、整合,重新排列,赋予它们更广阔、更深刻的蕴涵,更鲜明地反映出历史的客观性和具体性,《史记》就是最光辉的典范。
3、藏水于海
在志书写作过程中,為了更客观更实地反映历史,反映事物的本质,更冷峻、更深入持久地引人咀嚼回味,我们要自然地、有意识的、本能的抑制,收敛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主观倾向,写作的思想观点和对人对事的好恶在编写过程中要克制的、理性的客观地进行表述,要做到无一字无来历、无一事无出处,要将自己的观点倾向自然而然地化作血液,静静地慢慢地渗透到志书反映的事物的有机体中,让读者自然地阅读中去体会、感悟和思索。从而达到志书的倾向性与历史的真实性完美统一。
4、铅华尽洗
我个人认为志书在写作方面除地方性、历史性外,更具有简练性、典雅性和程式性。
因为国家方志机构在《关于地方志工作的规定》第15条中讲道——地方志的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行文力求朴实、简洁、流畅。对句话我的理解如下:它就说明了志书的简练性。志书的语言要简洁明快、文约事丰、微言大义,就像山间小溪自然流淌、清流一线。
那么除此外,我认为志书的程式性体现在文本必须是志书体例,编年记事件或记事本未体,文体当属语体文就是类同于学生的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此外还有纵不断线、横不缺项,纵排横写、规定上限、下限,甚至数字表述、书写范式、类似八股文。
我个人认为志书还有一特殊的属性,典雅性。
先说典雅,它是一种褒贬色彩兼有,含义比较复杂性且变动性较大的风格。典雅在古代是一种文章风格,要求文章有经典依据,文词雅训。它要求在思想上要尊经仿典。典雅不外两个含义:典重、华贵、高雅,就是说要高尚而不庸俗。优雅而不鄙薄,正当而合乎规范,是一种真挚、纯正、哀乐有度,分寸适宜的境界。我们志书因为:(1)在空间上占有白大无边的广度,从山川河流、天文地理、政经文史、农畜商贸均可收括,有无比的广博性,因此号称“地方百科全书”。(2)在时间上,纵跨古今,横贯百业,力量宏大,气势雄浑,所以任何著作都有无法比拟,所以,它被称为历史文献、地方文献,归入典雅范畴毫不夸张和牵强。
铅华尽洗,就是在志书冷处理过程中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将可有无的字词句段统统删去,杜绝一切粉饰,用好“动词”即可。绝不要新闻的渲染,文学的修饰、描摹,更不要行政公文的表述,口吻、套路、夹叙夹议。仅需要率真的、素朴的白描。像焦点访谈,以事实说话,实话实说即可,然后炼字炼句,最后再炼意,实现删繁就简,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即能达到我们期望的好方志作品或精品。
志书续编的过程玉是对征集的资料,分析、归纳、鉴别、使用的过程,分析、归纳、鉴别、使用为志书成稿奠定了基础,作好了准备,志书编纂往往是资料征集、运用、成形等方面的综合结果,它是作品,是资料的升华,源于资料,又远远高于资料。
根据有关方志编著作,志稿编写不外往乎下列步骤:
选题——定体例——编提纳——订计划——做准备——选材——整理、加工——标题——注释——按语——序——跋——编排——编写附件——审稿、定稿、出版发行等十六个环节,既繁锁,又让人发晕。
还有人在资料选用中又将资料分为:主题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典型资料、图照数字资料等内容),背景资料、考证资料(又包括直接证明资料、作旁证的资料和作反证的资料)。另外一种说法又分为典型资料、动态资料、特点资料等内容。我个人觉得这些说法好听好看,但并不关多大用,只能让你更晕菜,更不便,不会操作,对编纂的困难更发虚。说说穿了这些说法,说的对,说的好。但无用,看多了更坏事,看不如不看。因为真理往往就是你维护了这一真理,就牺牲了另外一种真理。
我根据自己十几年的写作经验和工作感受,只想和大家谈四句话,十六个字,是否对大家有帮助有启发,那就全凭个人的悟性了,理解不了不要紧,日后在工作中慢慢品味琢磨,但绝无害处。
1、冷热两处理
我个人认为(以下说法仅供参考),资料征集结算后,对资料需要进行冷热两个处理。什么意思?热处理:就是先快速依据现有资料,篡出第一稿,就是一气呵成;冷处理:就是将初稿搁置起来,走出书斋,走出单位。去爬山,去远足,去唱歌,去打球,也可以去睡觉,事过境迁了。再将志稿重新打开,阅读、讨论、修改,如觉不合适,也可大动、大改、就行。
那么在编篡志稿的过程怎样做到有的放矢,怎样运好资料,编好志书。
胡适先生说:历史学家需要有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密的功力;一是高远的想象力。
2、剖璞采玉
切题:符合题目和体例要求的资料就选,不符合的不选。全面:在资料占有上要完整,纵不断线,横不缺须。
客观:实事求是,对历史事实不回避,不忌讳,历史是怎样就怎样反映,绝不因人废事,因事废人,因人废言,因言废人。
有价值的:(1)能反映历史本质、事物本质的文献;(2)有代表性的典型资料(反映事实比较全面、深刻、切中要害);(3)有新义、有特点两资料。
在资料的分析运用编写过程有个对资料选择、提炼加工、概括、使之转化为文献作品,甚至艺术品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升华、飞跃过程,也就是在资料的选取上扬弃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无意义的细枝末节,保留那些最富于特征性、代表性的典型资料,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定要扬弃平面经,非本质,无特色的东西。在志书的写作中要分析、整合,重新排列,赋予它们更广阔、更深刻的蕴涵,更鲜明地反映出历史的客观性和具体性,《史记》就是最光辉的典范。
3、藏水于海
在志书写作过程中,為了更客观更实地反映历史,反映事物的本质,更冷峻、更深入持久地引人咀嚼回味,我们要自然地、有意识的、本能的抑制,收敛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主观倾向,写作的思想观点和对人对事的好恶在编写过程中要克制的、理性的客观地进行表述,要做到无一字无来历、无一事无出处,要将自己的观点倾向自然而然地化作血液,静静地慢慢地渗透到志书反映的事物的有机体中,让读者自然地阅读中去体会、感悟和思索。从而达到志书的倾向性与历史的真实性完美统一。
4、铅华尽洗
我个人认为志书在写作方面除地方性、历史性外,更具有简练性、典雅性和程式性。
因为国家方志机构在《关于地方志工作的规定》第15条中讲道——地方志的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行文力求朴实、简洁、流畅。对句话我的理解如下:它就说明了志书的简练性。志书的语言要简洁明快、文约事丰、微言大义,就像山间小溪自然流淌、清流一线。
那么除此外,我认为志书的程式性体现在文本必须是志书体例,编年记事件或记事本未体,文体当属语体文就是类同于学生的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此外还有纵不断线、横不缺项,纵排横写、规定上限、下限,甚至数字表述、书写范式、类似八股文。
我个人认为志书还有一特殊的属性,典雅性。
先说典雅,它是一种褒贬色彩兼有,含义比较复杂性且变动性较大的风格。典雅在古代是一种文章风格,要求文章有经典依据,文词雅训。它要求在思想上要尊经仿典。典雅不外两个含义:典重、华贵、高雅,就是说要高尚而不庸俗。优雅而不鄙薄,正当而合乎规范,是一种真挚、纯正、哀乐有度,分寸适宜的境界。我们志书因为:(1)在空间上占有白大无边的广度,从山川河流、天文地理、政经文史、农畜商贸均可收括,有无比的广博性,因此号称“地方百科全书”。(2)在时间上,纵跨古今,横贯百业,力量宏大,气势雄浑,所以任何著作都有无法比拟,所以,它被称为历史文献、地方文献,归入典雅范畴毫不夸张和牵强。
铅华尽洗,就是在志书冷处理过程中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将可有无的字词句段统统删去,杜绝一切粉饰,用好“动词”即可。绝不要新闻的渲染,文学的修饰、描摹,更不要行政公文的表述,口吻、套路、夹叙夹议。仅需要率真的、素朴的白描。像焦点访谈,以事实说话,实话实说即可,然后炼字炼句,最后再炼意,实现删繁就简,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即能达到我们期望的好方志作品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