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名早成的职业画家
张大千,原名张正权,又名张爰、张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1899年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出生于四川内江城郊安良里相比醉堰塘湾。父亲张忠发(字怀忠),母亲曾友贞。
张大千在11个兄弟姐妹(9男2女,其中5人夭折)中排行第八,自幼喜欢书画,9岁时便随母亲曾友贞、兄张善子(张大千二哥,即后来自号“虎痴”的画虎大师)。姊张琼枝等习画。极富天赋的张大千勤奋好学,12岁时所画的人物、花卉等形象逼真,令人称奇,被人们誉为“小神童”。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绘画技艺,张大千16岁时便进入重庆“求精中学”,两年后又与二哥张善子一道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京都学习染织技术兼攻绘画技艺。从日本回来后,张大千便投拜于上海著名学者、书法家曾熙(号农髯)门下学习。在学书其间,因未婚妻谢舜华病逝,痛苦万分的张大千便在江苏松江县裨定寺削发为僧,由该寺住持逸琳长老取法号“大千”,后被二哥找到带回内江。
1920年,张大千从内江返回上海拜江南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和曾熙学习书法并兼学写诗词。此时的张大千抛开一切烦心之事,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艺中。他在听从曾、李二位老师谆谆教导的同时,努力拓展学艺思路,在勤练“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之时,效八大山人绘墨荷,练石涛和尚画山水,张大千的书、画、诗三艺日渐精熟。
1925年,年仅27岁的张大千在上海举办了平生首次个人展览,获得巨大成功,令上海书画界人士称奇不已,也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励,为他立足画坛、走上职业画家道路奠定了基础。
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张大千为了广泛收集素材,曾三上黄山,两登华岳,数攀峨嵋,久居青城,对景写生,做画稿无以数计,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间,先后被推选为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干事会员、中国古代名画展览代表,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艺术系教授并被推选为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 1931年,张大千赴日本参加国际画展,再次引起轰动。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赞叹“大千之画美矣,”
保护敦煌壁画第一人
为了寻求中国绘画的发展之源, 1941年,张大千奔赴敦煌临摹壁画。此一去,竟在敦煌苦苦面壁摹画近三年。此间,张大千背上了巨额债务,但他克服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惊人毅力,终于完成了一次对人类艺术的发掘和传播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临摹了敦煌在个六国、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等历朝的壁画精品达三百幅;为敦煌莫高窟洞窟编号至309号,因此成为为莫高窟编号的第一位中国人。同时他还作了大量的文物保护、考证、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敦煌艺术重放光芒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秋,张大千离开局势混乱的四川赴印度举办画展前,儿子张心智曾以家中所剩敦煌壁画如何处置动问,他默然不语。张心智再问,他才说:“这200多幅壁画,当年我耗尽心血,来之不易。多次有人高价求购,我都柜绝。因为这是祖国的文化遗产,日后总要交给政府的。此去我万一真的回不来,你就把它交给当权的政府来保管,只要他们真心热爱艺术,重视祖国文化遗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张大千寄居阿根廷期间,在成都的二夫人曾正容与儿子张心智,按照他离开时的嘱咐,把放在家中未带走的当年临摹的125件敦煌壁画全部交给四川博物馆保存,完成了他的心愿。
羁留海外的隐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大千羁留海外,为世人诟病,其实张大千自有一番隐衷。
1948年12月,筹备已久的“张大千画展”在香港举行。张大千带着新娶的四夫人徐雯波去了香港。在香港,张大千夫妇迎来1949年新年。1月底,内地传来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相隔不久,全国文联与全国美协相继成立,素来倚重张大千、誉他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徐悲鸿,托人带来他的亲笔信,邀张大千去北平工作。
初接徐悲鸿来信,张大千欣喜万分。经深思熟虑,他又踌躇难定,如果一人悄然成行,留在四川庞大的家族及弟子们恐遭国民党荼毒。而如果携家带眷而走,显然也走不脱。北行之事就此搁置。
转眼到了9月,张大千接受印度方面的邀请去办画展。当年他在敦煌临摹时,就有心愿考察印度阿旃陀壁画与敦煌艺术的异同,有这样的机会自然不能放弃。临行时,他除了带着自己的作品外,还有中国古代名画以及敦煌壁画56件。离家这天,他神色忧郁地对家属及门徒说,“此次我出外展画,会像往常一样去去就归,只是对你们放心不下,四川的局势不稳呀!”
出川后,张大千没有直接去印度,而是在港澳暂留,又应友人之邀,10月间到台北举行画展,顺便游览台湾秀丽景色。
多年的历史渊源,张大千与国民党的一些元老及上层人士、如于右任、张群等都有往来,交情也非一般。当时于右任已先到台北,张大千去拜访时,得知局势急转直下。张大千忧心忡忡,深怕四川新日交替,局势混乱。张大千坦言心事,很想接出眷属,只是插翅难飞。陈诚倒也爽快,立即打电话要空军派机送张大千速目成都。
张大千突然回到成都,实属意外,家人惊喜交集。原认为全家都可带走,但总共只有3张机票,同走的是四夫人徐雯波与一个小女儿,其余家属都留在成都。赴台湾当天去机场的途中,顺道到杨宛君 (三夫人)处与众人洒泪相别,凄惶之状,难以言述。从此直到离世,他终未回到故乡。
“天南地北,离索何堪”
张大千飞抵台北后不久就到。1952年2月底,张大千去阿根廷展画并游览,夫人留香港。其间得夫人家书及近照,感慨万端,他曾在一幅人物画的画跋上记有“故国春酣,此邦已是金风送爽。天南地北,离索何堪”等语。5月回到香港,张大千就作出移居阿根廷的决定。
据大千先生自己所述移居海外的理由是,“远去异国,一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应酬繁嚣,能于寂寞之乡,经营深思,多作几幅可以传世的画,再者,我可以将中国画介绍到西方,中国画的深奥,西方人极不易了解,而近年来偶有中国画的展览,多嫌浮浅,并不能给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震惊西方人的观感,另外,中国的历史名迹,书画墨宝,近十年来流传海外者甚多,我若能因便访求,虽不一定能合浦珠还,至少我也可以看看,以收观摩之效。”(据台北资深记者谢家孝先生所述)
1953年,张大千从美国回阿根廷途中,在巴西停留访友。在圣保罗市附近,看到一块地方极像故乡成都平原,正准备出售,巴西又欢迎移民,圣保罗的华侨朋友又多,在朋友劝说下,他买下这块地,决定移居到这里。为纪念故土,他把圣保罗音译为“三巴”,四川古时分为巴县、巴东、巴西三郡之意;又将“牟吉”镇音译为“摩诘”,将自己的住处称为”摩诘山园”,纪念我国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 (字摩诘)。从此不难看出他对祖国与故乡深切的怀念之心。
摩诘山园落成之后,张大千全家即迁巴西,这一住就是17年。
在张大千身居巴西怀念故乡的同时,祖国大陆的友人也在思念他。1956年10月,北京画院在京成立。庆祝画院成立时,美协副主席叶浅子与谢稚柳、于非、刘力上一起吃饭。四人中除刘力上是张大千的门人,其他三人都是大千的好友。谈起大千在海外,举座为之不欢。饭后,叶浅予建议于非以老友身份写篇《怀念张大千》的文章送到境外发表,后来真写成了,发在香港《文汇报》上。文中谈到他们四人的聚会,谈到座中缺大千的不欢之态,临风怀想,希望他能回来参观,看看祖国的变化。
新成立的北京画院,仅任命几位副院长,于非就是副院长之一,空缺着的院长位置等待张大千来补阙。所以友人们劝他回来。于非这篇文章传到海外,张大千可能是看到了。1957年春天,张大千托一位印尼华侨捎口信给中央一位领导人,说他想回来看看。这位领导人把消息很快转告美术界的负责人,叶浅予也听到此事。大概是答复还没有作出来,“反右”就开始了,海外为主震惊,张大千由迟疑到最后断了回国的念头。
中国的“文化大使”
张大千去国远游几十年,曾在二、三十个国家巡回举办画展,几乎是一年一个国家。足迹遍及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着实地宣扬了中国文化。而他那挽袖挥毫、落笔拂须的神态,确也堪称一位表里相符的中国“文化大使”,为中国美术赢得了极高的国际荣誉。
195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上,张大千以一幅中国画《秋海棠》荣膺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牌奖,并被该学会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这是中国人在美术方面第一次获得的最高荣誉。1956年张大千应邀在法国巴黎举办画展时,与西画大师毕加索会晤。他们倾情畅谈,切磋技艺,互赠礼品。此次“张、毕”会见,被西方报纸誉为“历史性的会见”、“中西绘画大师首次会晤”。从此画界便有“东张西毕”的美传。据说毕加索晚年习用中国毛笔作画,就是受了张大千的影响。
“梁园虽好,决非久恋之家。”
张大千周游世界,在国外居住多年,但他从未向居住国提出过入籍要求,始终保持着华夏子民的身份。
在巴西,虽然张大千所居园林宛如故乡山水,但他总觉得是寄身异域,心境不佳。他曾告诉台北报人谢家孝说:“巴西好地方,可惜太寂寞!”流露出海外游子的孤凄情绪。
1969年自巴西移居美国后,张大千7年中频频去台湾、香港,以此稍解故园之念。他曾向友人坦言:“在国外我并不快乐,就像大海里浮动的木块,不知此身系于何处!”
“粱园虽好,决非久恋之家。”祖国大陆一时回不得,张大千终于决定去台湾定居。1976年1月下旬,张大千偕夫人徐雯波由美飞抵台北,正式申请移居。他亲自选定台北双溪附近一块荒废的养鹿场建造新居,取名“摩耶精舍”。1977年 5月1日,新居尚未建成,张大千就率全家离开美国前往台湾。当日到台北,老友张群等人到机场迎接。甫下飞机,他就对众人说,“我好想家乡哟!回到台北真好!”
1982年3月初,一位美籍人士从长江三峡入川访问后,到台北访问大千,赠送了一份他渴望的珍贵礼物。那是一包“故乡成都平原的泥土”。手捧泥土,张大千热泪纷纷而下,并把泥土供奉在先人灵位前。一勺水、一撮土,只要来自故乡,无不牵动张大千的心。
张大千的人生之旅,终于停止在 1983年4月2日,这天上午,他病逝于中国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85岁。
为了纪念这位终生致力于中国绘画艺术研究、发掘。整理的一代艺术伟人,张大千的家乡人民建造了张大千纪念馆和张大千石雕坐像,并将此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张大千逝世的地方——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也建有张大千先生纪念馆。
在海峡两岸都建有纪念馆的艺术家,张大千是惟一的一位。
张大千,原名张正权,又名张爰、张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1899年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出生于四川内江城郊安良里相比醉堰塘湾。父亲张忠发(字怀忠),母亲曾友贞。
张大千在11个兄弟姐妹(9男2女,其中5人夭折)中排行第八,自幼喜欢书画,9岁时便随母亲曾友贞、兄张善子(张大千二哥,即后来自号“虎痴”的画虎大师)。姊张琼枝等习画。极富天赋的张大千勤奋好学,12岁时所画的人物、花卉等形象逼真,令人称奇,被人们誉为“小神童”。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绘画技艺,张大千16岁时便进入重庆“求精中学”,两年后又与二哥张善子一道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京都学习染织技术兼攻绘画技艺。从日本回来后,张大千便投拜于上海著名学者、书法家曾熙(号农髯)门下学习。在学书其间,因未婚妻谢舜华病逝,痛苦万分的张大千便在江苏松江县裨定寺削发为僧,由该寺住持逸琳长老取法号“大千”,后被二哥找到带回内江。
1920年,张大千从内江返回上海拜江南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和曾熙学习书法并兼学写诗词。此时的张大千抛开一切烦心之事,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艺中。他在听从曾、李二位老师谆谆教导的同时,努力拓展学艺思路,在勤练“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之时,效八大山人绘墨荷,练石涛和尚画山水,张大千的书、画、诗三艺日渐精熟。
1925年,年仅27岁的张大千在上海举办了平生首次个人展览,获得巨大成功,令上海书画界人士称奇不已,也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励,为他立足画坛、走上职业画家道路奠定了基础。
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张大千为了广泛收集素材,曾三上黄山,两登华岳,数攀峨嵋,久居青城,对景写生,做画稿无以数计,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间,先后被推选为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干事会员、中国古代名画展览代表,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艺术系教授并被推选为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 1931年,张大千赴日本参加国际画展,再次引起轰动。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赞叹“大千之画美矣,”
保护敦煌壁画第一人
为了寻求中国绘画的发展之源, 1941年,张大千奔赴敦煌临摹壁画。此一去,竟在敦煌苦苦面壁摹画近三年。此间,张大千背上了巨额债务,但他克服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惊人毅力,终于完成了一次对人类艺术的发掘和传播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临摹了敦煌在个六国、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等历朝的壁画精品达三百幅;为敦煌莫高窟洞窟编号至309号,因此成为为莫高窟编号的第一位中国人。同时他还作了大量的文物保护、考证、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敦煌艺术重放光芒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秋,张大千离开局势混乱的四川赴印度举办画展前,儿子张心智曾以家中所剩敦煌壁画如何处置动问,他默然不语。张心智再问,他才说:“这200多幅壁画,当年我耗尽心血,来之不易。多次有人高价求购,我都柜绝。因为这是祖国的文化遗产,日后总要交给政府的。此去我万一真的回不来,你就把它交给当权的政府来保管,只要他们真心热爱艺术,重视祖国文化遗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张大千寄居阿根廷期间,在成都的二夫人曾正容与儿子张心智,按照他离开时的嘱咐,把放在家中未带走的当年临摹的125件敦煌壁画全部交给四川博物馆保存,完成了他的心愿。
羁留海外的隐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大千羁留海外,为世人诟病,其实张大千自有一番隐衷。
1948年12月,筹备已久的“张大千画展”在香港举行。张大千带着新娶的四夫人徐雯波去了香港。在香港,张大千夫妇迎来1949年新年。1月底,内地传来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相隔不久,全国文联与全国美协相继成立,素来倚重张大千、誉他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徐悲鸿,托人带来他的亲笔信,邀张大千去北平工作。
初接徐悲鸿来信,张大千欣喜万分。经深思熟虑,他又踌躇难定,如果一人悄然成行,留在四川庞大的家族及弟子们恐遭国民党荼毒。而如果携家带眷而走,显然也走不脱。北行之事就此搁置。
转眼到了9月,张大千接受印度方面的邀请去办画展。当年他在敦煌临摹时,就有心愿考察印度阿旃陀壁画与敦煌艺术的异同,有这样的机会自然不能放弃。临行时,他除了带着自己的作品外,还有中国古代名画以及敦煌壁画56件。离家这天,他神色忧郁地对家属及门徒说,“此次我出外展画,会像往常一样去去就归,只是对你们放心不下,四川的局势不稳呀!”
出川后,张大千没有直接去印度,而是在港澳暂留,又应友人之邀,10月间到台北举行画展,顺便游览台湾秀丽景色。
多年的历史渊源,张大千与国民党的一些元老及上层人士、如于右任、张群等都有往来,交情也非一般。当时于右任已先到台北,张大千去拜访时,得知局势急转直下。张大千忧心忡忡,深怕四川新日交替,局势混乱。张大千坦言心事,很想接出眷属,只是插翅难飞。陈诚倒也爽快,立即打电话要空军派机送张大千速目成都。
张大千突然回到成都,实属意外,家人惊喜交集。原认为全家都可带走,但总共只有3张机票,同走的是四夫人徐雯波与一个小女儿,其余家属都留在成都。赴台湾当天去机场的途中,顺道到杨宛君 (三夫人)处与众人洒泪相别,凄惶之状,难以言述。从此直到离世,他终未回到故乡。
“天南地北,离索何堪”
张大千飞抵台北后不久就到。1952年2月底,张大千去阿根廷展画并游览,夫人留香港。其间得夫人家书及近照,感慨万端,他曾在一幅人物画的画跋上记有“故国春酣,此邦已是金风送爽。天南地北,离索何堪”等语。5月回到香港,张大千就作出移居阿根廷的决定。
据大千先生自己所述移居海外的理由是,“远去异国,一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应酬繁嚣,能于寂寞之乡,经营深思,多作几幅可以传世的画,再者,我可以将中国画介绍到西方,中国画的深奥,西方人极不易了解,而近年来偶有中国画的展览,多嫌浮浅,并不能给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震惊西方人的观感,另外,中国的历史名迹,书画墨宝,近十年来流传海外者甚多,我若能因便访求,虽不一定能合浦珠还,至少我也可以看看,以收观摩之效。”(据台北资深记者谢家孝先生所述)
1953年,张大千从美国回阿根廷途中,在巴西停留访友。在圣保罗市附近,看到一块地方极像故乡成都平原,正准备出售,巴西又欢迎移民,圣保罗的华侨朋友又多,在朋友劝说下,他买下这块地,决定移居到这里。为纪念故土,他把圣保罗音译为“三巴”,四川古时分为巴县、巴东、巴西三郡之意;又将“牟吉”镇音译为“摩诘”,将自己的住处称为”摩诘山园”,纪念我国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 (字摩诘)。从此不难看出他对祖国与故乡深切的怀念之心。
摩诘山园落成之后,张大千全家即迁巴西,这一住就是17年。
在张大千身居巴西怀念故乡的同时,祖国大陆的友人也在思念他。1956年10月,北京画院在京成立。庆祝画院成立时,美协副主席叶浅子与谢稚柳、于非、刘力上一起吃饭。四人中除刘力上是张大千的门人,其他三人都是大千的好友。谈起大千在海外,举座为之不欢。饭后,叶浅予建议于非以老友身份写篇《怀念张大千》的文章送到境外发表,后来真写成了,发在香港《文汇报》上。文中谈到他们四人的聚会,谈到座中缺大千的不欢之态,临风怀想,希望他能回来参观,看看祖国的变化。
新成立的北京画院,仅任命几位副院长,于非就是副院长之一,空缺着的院长位置等待张大千来补阙。所以友人们劝他回来。于非这篇文章传到海外,张大千可能是看到了。1957年春天,张大千托一位印尼华侨捎口信给中央一位领导人,说他想回来看看。这位领导人把消息很快转告美术界的负责人,叶浅予也听到此事。大概是答复还没有作出来,“反右”就开始了,海外为主震惊,张大千由迟疑到最后断了回国的念头。
中国的“文化大使”
张大千去国远游几十年,曾在二、三十个国家巡回举办画展,几乎是一年一个国家。足迹遍及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着实地宣扬了中国文化。而他那挽袖挥毫、落笔拂须的神态,确也堪称一位表里相符的中国“文化大使”,为中国美术赢得了极高的国际荣誉。
195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上,张大千以一幅中国画《秋海棠》荣膺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牌奖,并被该学会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这是中国人在美术方面第一次获得的最高荣誉。1956年张大千应邀在法国巴黎举办画展时,与西画大师毕加索会晤。他们倾情畅谈,切磋技艺,互赠礼品。此次“张、毕”会见,被西方报纸誉为“历史性的会见”、“中西绘画大师首次会晤”。从此画界便有“东张西毕”的美传。据说毕加索晚年习用中国毛笔作画,就是受了张大千的影响。
“梁园虽好,决非久恋之家。”
张大千周游世界,在国外居住多年,但他从未向居住国提出过入籍要求,始终保持着华夏子民的身份。
在巴西,虽然张大千所居园林宛如故乡山水,但他总觉得是寄身异域,心境不佳。他曾告诉台北报人谢家孝说:“巴西好地方,可惜太寂寞!”流露出海外游子的孤凄情绪。
1969年自巴西移居美国后,张大千7年中频频去台湾、香港,以此稍解故园之念。他曾向友人坦言:“在国外我并不快乐,就像大海里浮动的木块,不知此身系于何处!”
“粱园虽好,决非久恋之家。”祖国大陆一时回不得,张大千终于决定去台湾定居。1976年1月下旬,张大千偕夫人徐雯波由美飞抵台北,正式申请移居。他亲自选定台北双溪附近一块荒废的养鹿场建造新居,取名“摩耶精舍”。1977年 5月1日,新居尚未建成,张大千就率全家离开美国前往台湾。当日到台北,老友张群等人到机场迎接。甫下飞机,他就对众人说,“我好想家乡哟!回到台北真好!”
1982年3月初,一位美籍人士从长江三峡入川访问后,到台北访问大千,赠送了一份他渴望的珍贵礼物。那是一包“故乡成都平原的泥土”。手捧泥土,张大千热泪纷纷而下,并把泥土供奉在先人灵位前。一勺水、一撮土,只要来自故乡,无不牵动张大千的心。
张大千的人生之旅,终于停止在 1983年4月2日,这天上午,他病逝于中国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85岁。
为了纪念这位终生致力于中国绘画艺术研究、发掘。整理的一代艺术伟人,张大千的家乡人民建造了张大千纪念馆和张大千石雕坐像,并将此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张大千逝世的地方——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也建有张大千先生纪念馆。
在海峡两岸都建有纪念馆的艺术家,张大千是惟一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