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例展示
这是一节名为《我爱我家》的主题班会课。
活动目标:
1 感受在集体中学习的快乐
2 感受班集体的团结
3 感受同学之间的友谊
4 感受班级同学的才艺
活动过程:
歌曲:《让爱永远驻我家》
甲:家,一个多么亲切而又温馨的字眼啊!
’
看,多么美丽的蓝天!那是白云的家吗?
而清清的河水是鱼儿的家。
辽阔的草原是牛羊的家。
茂密的森林是小鸟的家。
乙:大家看看,这充满勃勃生机的班级又是谁的家呢?
合:这——是我们的家!
第一组(学习篇)
甲:在这里,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在老师的带领下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翱翔在智慧的蓝天。
乙:三年中,我们快乐学习,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增长了见识。
甲:同学们,在这三年里,你们都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同学汇报:①我学会了说英文,Good aftemoon就是下午好。②我学会了独立生活。③我的朗诵水平有了很大提高。④我学到了许多的古诗。
乙:是啊。在这三年里,我们学古典诗文,品诗词歌赋,在经典古诗文中汲取知识精华。我们的小脑袋都收获了许多的古诗。
甲:听,他们正“趣说经典诗词名句”呢!
相声——《趣说经典诗词名句》
甲:那动人心弦的句句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乙:那脍炙人口的篇篇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
合:让我们多学中华经典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让我们在这个快乐的家庭中同学习,共成长。
我们努力,我们自信,我们精彩!
第二组(团结篇)
甲:三年里,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知识,与此同时,我们班还参加了许许多多的集体活动。那些难忘的经历,你们一定记忆犹新吧!
同学各抒己见:①我们参加了春之声读书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一个又一个的活动让我们在书海里尽情呼吸。②我们演绎了夏之韵英语节的精彩,“草莓田里的小老鼠”是我们一直难忘的经历。③爬山、扫墓,我们体验了秋之行的快乐。④通过冬之舞,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强健了自己的体魄。
合:那一次次比赛更是锻炼了我们的意志。
乙:看啊!三年来,我们班级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广播操比赛一等奖、跳绳比赛团体一等奖、纸船载重团体一等奖……每学期都被评为校优胜班级。
甲:看着教室里一张张奖状,我们无比自豪!
乙;是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昨天是如此辉煌!正是有了每位同学的真心付出,真心地为班级做着每一件事,我们的班级才会获得那么多的成绩。
甲:我们庆幸能在这里学习,生活。
乙:我们自豪,能为班级贡献力量。
合;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朗诵: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第三组(友谊篇)
甲:在这个快乐的集体中,我们朝夕相处,我们团结奋进,在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友谊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开出诱人的花朵。
乙: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她是美德的种子;就像一盏明灯在指引着、激励着我们奋发向前。
甲:我们一起努力,使她更加明亮,为生活增添色彩。
乙:请欣赏快板——《我们都是好朋友》!
甲:当同学们需要帮助时,我们热情地伸出友谊之手。
乙: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我们幸福地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里。
合:同学们,感到幸福吗?让我们一起拍起手吧!
齐唱:《幸福拍手歌》
第四组(才艺篇)
甲:在我们三(1)班这个光荣的集体中,同学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乙: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有:张小平、李芳。
甲:在文艺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有:华玲玲、周兵、王小敏、单小云。
乙:在书法绘画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有:季东东、黄梦平、赵一帆。
甲:这些同学都能用自己的特长,积极地为集体增光添彩。
乙:瞧,我们班的小才子和小才女们上来了。
单小云:独舞
王小敏:古筝表演
……
就课论课
首先来考察一下主题班会的框架:
用学习篇、团结篇、友谊篇、才艺篇来体现“热爱班集体”的主题。从宏观上来说,这框架是基本合理的。
热爱班集体(主题):
学习篇(感受在集体中学习文化课的快乐)
团结篇(感受班集体的团结)
友谊篇(感受同学之间的友谊)
才艺篇(感受同学们的才艺)
下面我们对细节进行聚焦。
一、学习篇细节及分析
学习篇有两个重要细节:
●同学汇报(我学会了说英文,我学到了许多的古诗……)
●大家听相声(表演者背古诗)
学习篇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在集体中学习文化课的快乐,显然上面两个细节的安排是偏离活动目标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活动过程无法生成“快乐”体验。从现场看,学生不仅没有体会到在集体中学习的快乐,连学习的快乐都没有丝毫的感受。学习的快乐可以来自于学习过程,也可以来源于学习的结果,显然老师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从学习结果中体验快乐。这本身也没有什么错,问题在于被诱导出的答案——学习结果是平淡无奇的(我学会了说英文;我朗诵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到了许多的古诗),学生没法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 活动过程没有突出“集体”重心。由上面两个步骤可看出,活动的设计本身与集体无多大相关性,似乎只是在引导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这样即使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至多能让学生爱上学习本身,而不可能爱上班集体。要让学生爱上班集体,就应设法让学生体会到在集体中学习的快乐,一定要突出快乐来自于“集体”这一点。
要解决上面两个问题,让学生能体验到在集体中学习文化知识的快乐,可作如下调整:把分享学习结果(我学到了什么)环节改为分享学习过程的快乐就可以了,可以让学生回忆、讲述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同桌如何热情相助,在学英语时一次又一次受到老师、同学的鼓励等具体生动的故事。调整设计后再注意操作的话,“让学生感受在班集体中学习文化课的快乐”这一目标就不难实现了。
二、团结篇细节及分析
团结篇的重要细节如下:
●同学回忆集体活动(春之声读书节,夏之韵英语节秋之行,冬之舞……、
●主持人回顾集体荣誉(广播操比赛一等奖,跳绳比赛团体一等奖……、
●朗诵:《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团结篇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团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集体之心。设计中的前面两个细节无法达成预期的活动目标,主要原因在于:对集体活动和集体荣誉的回忆过于笼统,且重心在引导学生回忆结果,而没有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在活动的结果与活动的过程中,哪一个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班集体团结的体验?显然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可以这样调整设计:将“引导学生回忆集体活动和集体荣誉的结果”转变为“引导学生回忆集体活动及获 得集体荣誉的过程”,并把过程具体化。同时还要注意突出“全班同学齐心协力”这一点。其实活动过程中有许多生动的故事会发生,比如几个小学生在拔河比赛前商量,如何为班级争光:一个说,近段时间我要每天坚持长跑,锻炼体力,为班级拔河比赛出力。另外几个说,我们会在旁边为班级加油……如果学生能讲出许多同心同德争创集体荣誉和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的生动故事,他们就能比较深刻地体验到班级的团结,这样活动目标就能顺利达成。
三、友谊篇细节及分析
友谊篇的重要细节:
●快板《我们都是好朋友》
●齐唱《幸福拍手歌》
关于友谊篇,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
1 概念问题。友谊与团结比较接近,所以应该加以辨析,因为概念定义关系到素材的选择及细节的设计。
《现代汉语词典》对友谊的解释:朋友的交情。对团结的解释: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友好,和睦。由此可见,友谊与团结的第二层意思比较接近。
再回顾团结篇的设计,似乎将团结定义为:同心同德(联合)和相亲相爱(友好),而友谊篇中的概念则比较接近于相亲相爱。这样友谊篇与团结篇内容就有一部分交叉了,因而友谊篇可合并于团结篇中。另一种处理方法是,将团结篇中的团结界定为“同心同德”,将友谊篇中的友谊界定为“相亲相爱”,那样的话,团结篇中的素材就要选择“同心同德”类,而不宜选用“相亲相爱”类资源。
2 体验问题。没有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同学之间的友谊,这是本篇的一个突出问题。本篇中用了两个活动:欣赏快板《我们都是好朋友》和齐唱《幸福拍手歌》。从快板、拍手歌内容看,从现场效果看,学生根本无法体验到同学之间的友谊。
班级里一般会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友谊故事,如某同学生病了,大家都来关心、帮助;某同学家里遇到困难了,大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分享这种友谊故事,肯定能打动学生纯真的心,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谊,从而生发出热爱班集体之心。
让学生讲述自己亲历过的故事,这是引导他们获得真实体验的最佳途径。可惜老师没有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友谊篇如此,学习篇、团结篇也如此,这是方案设计中的一个很大的遗憾。
四、才艺篇细节及分析
才艺篇的重要细节:
●列举特长生(体育特长——张小平、李芳;文艺特长——华玲玲……)
●展示才艺(单小云独舞;王小敏古筝表演……)
本篇的目标是:感受特长生的才艺。上面的活动能基本达成既定的目标,但难以激发出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感情。因为目标与主题的切合程度不是很高。
如果将活动目标调整为:感受班级的骄傲,就比较切合主题。具体活动可以这样设计:
●夸夸我们班:列举特长生姓名(表演特长,很难使学生感受到班级的骄傲,所以不必表演);列举班级优点(团结、上进等);列举班级荣誉等。
●谈感受:你生活在这么优秀的班集体中,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就课论理
一、关于主题班会的选题
选题就是主题的选择和确定。选题是设计班会方案的第一步,选题不合适,主题班会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我爱我家》班会的主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感情。本课时选题有两个方面的特点:1.选题针对班级的实际问题。我以为班级实际问题有两个层面,一是指班级中出现的某些具体问题(如恋爱、沉迷网络等),二是有关班级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班级凝聚力问题等。显然,
《我爱我家》班会针对的是班级发展的重大问题。2.选题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和班集体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大家可以设想,如果学生爱上了自己的班集体,他就可能因此而喜欢学习,同时他还会很快乐,这就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学生爱上班集体之后,就会用心去呵护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就会少做破坏性的事,多做建设性的事,那样班主任就会省心得多,任课老师也会很享受。
针对班级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和班集体的发展。这两条应该作为班会选题的重要依据。
二、关于主题班会的目标
1.目标紧扣主题。
目标与主题的关系如何?打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目标是地方政府,主题就是中央政府,整个目标要指向和聚焦于主题。
本课时的目标设定为:感受在集体中学习的快乐、感受班级的团结、感受同学之间的友谊、感受同学们的多才多艺。这一目标群中的前三个子目标都指向一个主题:热爱班集体,可以说目标是紧扣主题的,但感受同学们的多才多艺这一子目标与主题的关系不是很密切。
2 目标不应是摆设。
目标是设计方案的导向,从整体构思到局部安排都要围绕目标,素材的选择也要受目标的制约。本课时中学习、团结、友谊、才艺四板块的整体布局及各板块内部安排就是以“四感受目标”作为指南和导向的。素材选择从设计者主观意图来说,也是服从于“四感受目标”的,只是在具体把握时重心有所偏离,这个问题我们后面还会再作讨论。
总之,本课时的目标设计上连主题下统各个环节,这就为主题和目标的落实创造了基本条件。
三、关于主题班会的形式
这里讨论的班会形式,特指学生做主持人的班会形式。主持人背台词,会给全体学生留下有限的思考空间和参与空间,这种形式虽然不理想,但还是可以接受。从本课时现场看,不但主持人在背台词,而且全体同学跟着背台词,这样的班会有何教育意义可言?
除公开课作秀外,一些用心组织班会的班主任也会走入误区,以为主题班会的形式就是这个样子——由学生主持人引领整个班会,老师只承担班会的设计和策划。那主题班会的形式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这得从主题班会的功能谈起。
特级教师冯卫东撰文指出:“主题班会课是班级德育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共建班级发展愿景并同心协力使之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平台。”简而言之,主题班会的功能是德育。
德育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生成知、情、意、行(获得行为方式,生成行为动机)的过程。在由学生做主持人的主题班会中,老师的引导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预设成分过多,缺乏老师现场的因势利导,学生知、情、意、行的生成空间就会降到最低限。当然即使有教师的现场引导,教育效果也不一定理想,但没有教师的现场引导,教育效果一定不理想。
四、关于主题班会的素材
主题班会导入阶段需要素材,结束阶段需要素材,落实主题班会目标的中心环节更需要素材。素材选择和使用不当会影响课堂氛围的创设、班会目标的达成,进而影响主题班会的效果。本课时在选择和使用素材方面存在下列问题:
1 素材的切题性低。素材的切题性指的是素材与班会主题及班会目标的符合程度。本课时中“学习篇”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在集体中学习的快乐, 提供的相关素材是相声《趣说经典诗词名句》。这个素材既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更与“集体”不沾边。造成素材偏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素材本身意义的丰富性、多维性。二是教师的判断力,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判断素材蕴藏的本质意义。因此当遇到素材本身蕴含多方面意义时,要特别注意辨别其本质含义是什么,同时教师要设法提高把握素材的能力。
2 素材的向心力差。向心力指的是素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素材呈现后学生无动于衷,说明心理距离远,向心力差;素材呈现后,学生感觉“说”到了心坎上,则意味着心理距离近,向心力好。回顾本课时的素材——相声《趣说经典诗词名旬》、快板《我们都是好朋友》、齐唱《幸福拍手歌》、朗诵《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都没有使学生动容、动心,其向心力不言而喻。班会最终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与素材的向心力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实只要心中有学生,现实中并不缺乏向心力强的素材。如果要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我会向全班同学讲一个故事:某班有一个“胖子所长”,为了班级荣誉,长期以来不怕脏不怕累包干厕所卫生。然后启发学生回忆班级中类似的故事(可能回应:明天要拔河比赛了,我要多吃一碗饭,为班级争第一……)。这样,素材就走近了学生,学生就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记得有一次讨论宽容的话题,当时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日常生活情境——牛奶打翻之后(一学生说,你眼睛瞎了,另一学生说,是你自己没有放好……),讲完故事,不少学生马上接口: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之所以能够触动学生,就因为素材的向心力强。
要改变主题班会隔靴搔痒的现象,使班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一定要高度关注素材的向心力问题。通常时空距离远的,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也相对远一些,但并不绝对。有的古代或外国的素材,甚至是虚构的素材、游戏情境也能一下子触及人的心灵,并使人终生受益。所以,具体化、生活化的素材应该作为首选,游戏、典故等也可酌情考虑。
3 素材的可思考性、体验性差。主题班会主要功能是育人,而育人的大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体验、思考、感悟来达成。可许多老师不关注这一点,以至于选材用材时出现不应该有的偏差。本课时中心环节所用素材相声《趣说经典诗词名句》(学习篇)、快板《我们都是好朋友》(友谊篇),其共同点是缺乏体验和思考价值。观赏过几次主题班会,一些特别能引发学生体验、思考和感悟的情境还历历在目。“学会合作”一课,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拼七巧板游戏后,学生感悟颇深;“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上,孩子们计算了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后泣不成声;“珍惜时间”主题班会上,学生切实体验着“一分钟”的作用:主持人哨子一响,有的读书,有的记字,有的写数字……一分钟很快就到了。汇总后大家发现:一分钟可以读500多个字,记35个字,写56个数字。从中同学们获得了极其深刻的感悟:原来自己一分钟可以干这么多事……有的老师以为小学生没有思考、领悟能力,其实不然。面对小学生,甚至低年级学生,照样可以选择体验思考式的素材。
五、关于主题班会的深度
什么是主题班会的深度?具体地说,就是学生能够动真情,说心里话,联系自身反思与感悟,并产生改变行为意愿。“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上有的学生哭了,觉得自己以前的行为对不起父母,并表示要好好报答父母,这就动了真情,有了行为动机,就有深度。青春期教育主题班会上,异性交往案例中男主角提出了非分的要求,下边的女生十分紧张地喊出:“不要答应,不要答应!”学生进入角色了,表明了由衷而发的观点,这也是深度。再来考察本课时仅有的三次学生参与面较广的活动:同学汇报——我学会了说英文、我学到了许多的古诗;同学回忆集体活动——春之声读书节、夏之韵英语节、秋之行、冬之舞;大家齐唱——《幸福拍手歌》。这里学生几乎没有思考活动,没有情绪体验,只需要简单地回忆一下曾经参加过的活动或学到的知识,只需要唱一唱很熟悉的拍手歌。显然,学生活动缺乏深度是这节班会课的一大缺憾。
怎样才能使主题班会有深度?要保证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深刻性,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铺垫要到位。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体验之前,需要创设情境或提供载体,使学生心有所动。记得有一节关于“网络游戏”的主题班会课,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讨论网络游戏的利和弊,讨论过程还算热烈,但分享讨论结果时,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好像在背诵平时从成人处、媒体上获得的结论(如影响学习、害父母担心等等)。其实讨论之前,可以先介绍一个案例(比如一个学生逃学去网吧,父亲四处寻找,后来发生了车祸……),然后让学生谈谈对网络游戏的看法。前面有了足够的铺垫,体验、观点、想法才会由衷而发。因此,在友谊篇中,可让学生观看反映两个男孩生死之交的美国电影《鳄鱼波鞋走天涯》片断,并配以歌曲《朋友》,当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朋友的故事。这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讲出十分令人感动的故事。
其次,引导要深入。铺垫阶段提供载体或创设情境后,引导要跟进,且特别要注意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向深入。深化引导要注意两点:
1.启发学生回忆或感知时,引导语要具体化。不妨体会一下两种表达方式:表达一,你们参加了哪些集体活动?(学生可能的回答:拔河比赛、爬山、扫墓);表达二,回忆一件拔河比赛中令人感动的事(学生可能回答:某某同学手上起泡了,不肯下来……)。不难看出,问题切口小化、细化后,就有可能引发出生动具体的故事,并因而带出进一步的思考与体验。2.呈现情境或载体后,要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情绪体验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感知、记忆性的问题。
本课时引导失当有三种表现:1.直接引导。如团结篇,未曾铺垫,就直接让学生回忆曾经历的集体活动。2.引导缺位。即提供载体后没有引导跟进,如友谊篇中,表演了快板《我们都是好朋友》之后,就是两位主持人的对话,没有安排更多同学参与的活动。3.引导流于肤浅。如过于抽象笼统的引导,缺乏引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的提问等。
第三,交流要充分。铺垫到位,引导跟进后,要给学生表达内心想法和感受的机会和时间,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教育成果。分享活动或以班级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面向全班的分享活动,耗费时间多,如果时间不充分,参与面和参与深度都会受局限,而小组活动的特点是:在同样的时间单位内,可以扩大参与面。因此要适当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流活动。本课时中,小组活动是空白,这也正是参与面不广,参与深度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蔡涛
这是一节名为《我爱我家》的主题班会课。
活动目标:
1 感受在集体中学习的快乐
2 感受班集体的团结
3 感受同学之间的友谊
4 感受班级同学的才艺
活动过程:
歌曲:《让爱永远驻我家》
甲:家,一个多么亲切而又温馨的字眼啊!
’
看,多么美丽的蓝天!那是白云的家吗?
而清清的河水是鱼儿的家。
辽阔的草原是牛羊的家。
茂密的森林是小鸟的家。
乙:大家看看,这充满勃勃生机的班级又是谁的家呢?
合:这——是我们的家!
第一组(学习篇)
甲:在这里,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在老师的带领下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翱翔在智慧的蓝天。
乙:三年中,我们快乐学习,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增长了见识。
甲:同学们,在这三年里,你们都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同学汇报:①我学会了说英文,Good aftemoon就是下午好。②我学会了独立生活。③我的朗诵水平有了很大提高。④我学到了许多的古诗。
乙:是啊。在这三年里,我们学古典诗文,品诗词歌赋,在经典古诗文中汲取知识精华。我们的小脑袋都收获了许多的古诗。
甲:听,他们正“趣说经典诗词名句”呢!
相声——《趣说经典诗词名句》
甲:那动人心弦的句句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乙:那脍炙人口的篇篇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
合:让我们多学中华经典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让我们在这个快乐的家庭中同学习,共成长。
我们努力,我们自信,我们精彩!
第二组(团结篇)
甲:三年里,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知识,与此同时,我们班还参加了许许多多的集体活动。那些难忘的经历,你们一定记忆犹新吧!
同学各抒己见:①我们参加了春之声读书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一个又一个的活动让我们在书海里尽情呼吸。②我们演绎了夏之韵英语节的精彩,“草莓田里的小老鼠”是我们一直难忘的经历。③爬山、扫墓,我们体验了秋之行的快乐。④通过冬之舞,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强健了自己的体魄。
合:那一次次比赛更是锻炼了我们的意志。
乙:看啊!三年来,我们班级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广播操比赛一等奖、跳绳比赛团体一等奖、纸船载重团体一等奖……每学期都被评为校优胜班级。
甲:看着教室里一张张奖状,我们无比自豪!
乙;是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昨天是如此辉煌!正是有了每位同学的真心付出,真心地为班级做着每一件事,我们的班级才会获得那么多的成绩。
甲:我们庆幸能在这里学习,生活。
乙:我们自豪,能为班级贡献力量。
合;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朗诵: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第三组(友谊篇)
甲:在这个快乐的集体中,我们朝夕相处,我们团结奋进,在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友谊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开出诱人的花朵。
乙: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她是美德的种子;就像一盏明灯在指引着、激励着我们奋发向前。
甲:我们一起努力,使她更加明亮,为生活增添色彩。
乙:请欣赏快板——《我们都是好朋友》!
甲:当同学们需要帮助时,我们热情地伸出友谊之手。
乙: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我们幸福地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里。
合:同学们,感到幸福吗?让我们一起拍起手吧!
齐唱:《幸福拍手歌》
第四组(才艺篇)
甲:在我们三(1)班这个光荣的集体中,同学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乙: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有:张小平、李芳。
甲:在文艺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有:华玲玲、周兵、王小敏、单小云。
乙:在书法绘画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有:季东东、黄梦平、赵一帆。
甲:这些同学都能用自己的特长,积极地为集体增光添彩。
乙:瞧,我们班的小才子和小才女们上来了。
单小云:独舞
王小敏:古筝表演
……
就课论课
首先来考察一下主题班会的框架:
用学习篇、团结篇、友谊篇、才艺篇来体现“热爱班集体”的主题。从宏观上来说,这框架是基本合理的。
热爱班集体(主题):
学习篇(感受在集体中学习文化课的快乐)
团结篇(感受班集体的团结)
友谊篇(感受同学之间的友谊)
才艺篇(感受同学们的才艺)
下面我们对细节进行聚焦。
一、学习篇细节及分析
学习篇有两个重要细节:
●同学汇报(我学会了说英文,我学到了许多的古诗……)
●大家听相声(表演者背古诗)
学习篇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在集体中学习文化课的快乐,显然上面两个细节的安排是偏离活动目标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活动过程无法生成“快乐”体验。从现场看,学生不仅没有体会到在集体中学习的快乐,连学习的快乐都没有丝毫的感受。学习的快乐可以来自于学习过程,也可以来源于学习的结果,显然老师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从学习结果中体验快乐。这本身也没有什么错,问题在于被诱导出的答案——学习结果是平淡无奇的(我学会了说英文;我朗诵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到了许多的古诗),学生没法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 活动过程没有突出“集体”重心。由上面两个步骤可看出,活动的设计本身与集体无多大相关性,似乎只是在引导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这样即使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至多能让学生爱上学习本身,而不可能爱上班集体。要让学生爱上班集体,就应设法让学生体会到在集体中学习的快乐,一定要突出快乐来自于“集体”这一点。
要解决上面两个问题,让学生能体验到在集体中学习文化知识的快乐,可作如下调整:把分享学习结果(我学到了什么)环节改为分享学习过程的快乐就可以了,可以让学生回忆、讲述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同桌如何热情相助,在学英语时一次又一次受到老师、同学的鼓励等具体生动的故事。调整设计后再注意操作的话,“让学生感受在班集体中学习文化课的快乐”这一目标就不难实现了。
二、团结篇细节及分析
团结篇的重要细节如下:
●同学回忆集体活动(春之声读书节,夏之韵英语节秋之行,冬之舞……、
●主持人回顾集体荣誉(广播操比赛一等奖,跳绳比赛团体一等奖……、
●朗诵:《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团结篇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团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集体之心。设计中的前面两个细节无法达成预期的活动目标,主要原因在于:对集体活动和集体荣誉的回忆过于笼统,且重心在引导学生回忆结果,而没有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在活动的结果与活动的过程中,哪一个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班集体团结的体验?显然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可以这样调整设计:将“引导学生回忆集体活动和集体荣誉的结果”转变为“引导学生回忆集体活动及获 得集体荣誉的过程”,并把过程具体化。同时还要注意突出“全班同学齐心协力”这一点。其实活动过程中有许多生动的故事会发生,比如几个小学生在拔河比赛前商量,如何为班级争光:一个说,近段时间我要每天坚持长跑,锻炼体力,为班级拔河比赛出力。另外几个说,我们会在旁边为班级加油……如果学生能讲出许多同心同德争创集体荣誉和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的生动故事,他们就能比较深刻地体验到班级的团结,这样活动目标就能顺利达成。
三、友谊篇细节及分析
友谊篇的重要细节:
●快板《我们都是好朋友》
●齐唱《幸福拍手歌》
关于友谊篇,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
1 概念问题。友谊与团结比较接近,所以应该加以辨析,因为概念定义关系到素材的选择及细节的设计。
《现代汉语词典》对友谊的解释:朋友的交情。对团结的解释: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友好,和睦。由此可见,友谊与团结的第二层意思比较接近。
再回顾团结篇的设计,似乎将团结定义为:同心同德(联合)和相亲相爱(友好),而友谊篇中的概念则比较接近于相亲相爱。这样友谊篇与团结篇内容就有一部分交叉了,因而友谊篇可合并于团结篇中。另一种处理方法是,将团结篇中的团结界定为“同心同德”,将友谊篇中的友谊界定为“相亲相爱”,那样的话,团结篇中的素材就要选择“同心同德”类,而不宜选用“相亲相爱”类资源。
2 体验问题。没有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同学之间的友谊,这是本篇的一个突出问题。本篇中用了两个活动:欣赏快板《我们都是好朋友》和齐唱《幸福拍手歌》。从快板、拍手歌内容看,从现场效果看,学生根本无法体验到同学之间的友谊。
班级里一般会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友谊故事,如某同学生病了,大家都来关心、帮助;某同学家里遇到困难了,大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分享这种友谊故事,肯定能打动学生纯真的心,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谊,从而生发出热爱班集体之心。
让学生讲述自己亲历过的故事,这是引导他们获得真实体验的最佳途径。可惜老师没有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友谊篇如此,学习篇、团结篇也如此,这是方案设计中的一个很大的遗憾。
四、才艺篇细节及分析
才艺篇的重要细节:
●列举特长生(体育特长——张小平、李芳;文艺特长——华玲玲……)
●展示才艺(单小云独舞;王小敏古筝表演……)
本篇的目标是:感受特长生的才艺。上面的活动能基本达成既定的目标,但难以激发出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感情。因为目标与主题的切合程度不是很高。
如果将活动目标调整为:感受班级的骄傲,就比较切合主题。具体活动可以这样设计:
●夸夸我们班:列举特长生姓名(表演特长,很难使学生感受到班级的骄傲,所以不必表演);列举班级优点(团结、上进等);列举班级荣誉等。
●谈感受:你生活在这么优秀的班集体中,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就课论理
一、关于主题班会的选题
选题就是主题的选择和确定。选题是设计班会方案的第一步,选题不合适,主题班会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我爱我家》班会的主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感情。本课时选题有两个方面的特点:1.选题针对班级的实际问题。我以为班级实际问题有两个层面,一是指班级中出现的某些具体问题(如恋爱、沉迷网络等),二是有关班级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班级凝聚力问题等。显然,
《我爱我家》班会针对的是班级发展的重大问题。2.选题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和班集体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大家可以设想,如果学生爱上了自己的班集体,他就可能因此而喜欢学习,同时他还会很快乐,这就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学生爱上班集体之后,就会用心去呵护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就会少做破坏性的事,多做建设性的事,那样班主任就会省心得多,任课老师也会很享受。
针对班级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和班集体的发展。这两条应该作为班会选题的重要依据。
二、关于主题班会的目标
1.目标紧扣主题。
目标与主题的关系如何?打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目标是地方政府,主题就是中央政府,整个目标要指向和聚焦于主题。
本课时的目标设定为:感受在集体中学习的快乐、感受班级的团结、感受同学之间的友谊、感受同学们的多才多艺。这一目标群中的前三个子目标都指向一个主题:热爱班集体,可以说目标是紧扣主题的,但感受同学们的多才多艺这一子目标与主题的关系不是很密切。
2 目标不应是摆设。
目标是设计方案的导向,从整体构思到局部安排都要围绕目标,素材的选择也要受目标的制约。本课时中学习、团结、友谊、才艺四板块的整体布局及各板块内部安排就是以“四感受目标”作为指南和导向的。素材选择从设计者主观意图来说,也是服从于“四感受目标”的,只是在具体把握时重心有所偏离,这个问题我们后面还会再作讨论。
总之,本课时的目标设计上连主题下统各个环节,这就为主题和目标的落实创造了基本条件。
三、关于主题班会的形式
这里讨论的班会形式,特指学生做主持人的班会形式。主持人背台词,会给全体学生留下有限的思考空间和参与空间,这种形式虽然不理想,但还是可以接受。从本课时现场看,不但主持人在背台词,而且全体同学跟着背台词,这样的班会有何教育意义可言?
除公开课作秀外,一些用心组织班会的班主任也会走入误区,以为主题班会的形式就是这个样子——由学生主持人引领整个班会,老师只承担班会的设计和策划。那主题班会的形式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这得从主题班会的功能谈起。
特级教师冯卫东撰文指出:“主题班会课是班级德育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共建班级发展愿景并同心协力使之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平台。”简而言之,主题班会的功能是德育。
德育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生成知、情、意、行(获得行为方式,生成行为动机)的过程。在由学生做主持人的主题班会中,老师的引导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预设成分过多,缺乏老师现场的因势利导,学生知、情、意、行的生成空间就会降到最低限。当然即使有教师的现场引导,教育效果也不一定理想,但没有教师的现场引导,教育效果一定不理想。
四、关于主题班会的素材
主题班会导入阶段需要素材,结束阶段需要素材,落实主题班会目标的中心环节更需要素材。素材选择和使用不当会影响课堂氛围的创设、班会目标的达成,进而影响主题班会的效果。本课时在选择和使用素材方面存在下列问题:
1 素材的切题性低。素材的切题性指的是素材与班会主题及班会目标的符合程度。本课时中“学习篇”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在集体中学习的快乐, 提供的相关素材是相声《趣说经典诗词名句》。这个素材既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更与“集体”不沾边。造成素材偏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素材本身意义的丰富性、多维性。二是教师的判断力,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判断素材蕴藏的本质意义。因此当遇到素材本身蕴含多方面意义时,要特别注意辨别其本质含义是什么,同时教师要设法提高把握素材的能力。
2 素材的向心力差。向心力指的是素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素材呈现后学生无动于衷,说明心理距离远,向心力差;素材呈现后,学生感觉“说”到了心坎上,则意味着心理距离近,向心力好。回顾本课时的素材——相声《趣说经典诗词名旬》、快板《我们都是好朋友》、齐唱《幸福拍手歌》、朗诵《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都没有使学生动容、动心,其向心力不言而喻。班会最终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与素材的向心力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实只要心中有学生,现实中并不缺乏向心力强的素材。如果要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我会向全班同学讲一个故事:某班有一个“胖子所长”,为了班级荣誉,长期以来不怕脏不怕累包干厕所卫生。然后启发学生回忆班级中类似的故事(可能回应:明天要拔河比赛了,我要多吃一碗饭,为班级争第一……)。这样,素材就走近了学生,学生就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记得有一次讨论宽容的话题,当时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日常生活情境——牛奶打翻之后(一学生说,你眼睛瞎了,另一学生说,是你自己没有放好……),讲完故事,不少学生马上接口: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之所以能够触动学生,就因为素材的向心力强。
要改变主题班会隔靴搔痒的现象,使班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一定要高度关注素材的向心力问题。通常时空距离远的,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也相对远一些,但并不绝对。有的古代或外国的素材,甚至是虚构的素材、游戏情境也能一下子触及人的心灵,并使人终生受益。所以,具体化、生活化的素材应该作为首选,游戏、典故等也可酌情考虑。
3 素材的可思考性、体验性差。主题班会主要功能是育人,而育人的大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体验、思考、感悟来达成。可许多老师不关注这一点,以至于选材用材时出现不应该有的偏差。本课时中心环节所用素材相声《趣说经典诗词名句》(学习篇)、快板《我们都是好朋友》(友谊篇),其共同点是缺乏体验和思考价值。观赏过几次主题班会,一些特别能引发学生体验、思考和感悟的情境还历历在目。“学会合作”一课,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拼七巧板游戏后,学生感悟颇深;“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上,孩子们计算了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后泣不成声;“珍惜时间”主题班会上,学生切实体验着“一分钟”的作用:主持人哨子一响,有的读书,有的记字,有的写数字……一分钟很快就到了。汇总后大家发现:一分钟可以读500多个字,记35个字,写56个数字。从中同学们获得了极其深刻的感悟:原来自己一分钟可以干这么多事……有的老师以为小学生没有思考、领悟能力,其实不然。面对小学生,甚至低年级学生,照样可以选择体验思考式的素材。
五、关于主题班会的深度
什么是主题班会的深度?具体地说,就是学生能够动真情,说心里话,联系自身反思与感悟,并产生改变行为意愿。“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上有的学生哭了,觉得自己以前的行为对不起父母,并表示要好好报答父母,这就动了真情,有了行为动机,就有深度。青春期教育主题班会上,异性交往案例中男主角提出了非分的要求,下边的女生十分紧张地喊出:“不要答应,不要答应!”学生进入角色了,表明了由衷而发的观点,这也是深度。再来考察本课时仅有的三次学生参与面较广的活动:同学汇报——我学会了说英文、我学到了许多的古诗;同学回忆集体活动——春之声读书节、夏之韵英语节、秋之行、冬之舞;大家齐唱——《幸福拍手歌》。这里学生几乎没有思考活动,没有情绪体验,只需要简单地回忆一下曾经参加过的活动或学到的知识,只需要唱一唱很熟悉的拍手歌。显然,学生活动缺乏深度是这节班会课的一大缺憾。
怎样才能使主题班会有深度?要保证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深刻性,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铺垫要到位。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体验之前,需要创设情境或提供载体,使学生心有所动。记得有一节关于“网络游戏”的主题班会课,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讨论网络游戏的利和弊,讨论过程还算热烈,但分享讨论结果时,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好像在背诵平时从成人处、媒体上获得的结论(如影响学习、害父母担心等等)。其实讨论之前,可以先介绍一个案例(比如一个学生逃学去网吧,父亲四处寻找,后来发生了车祸……),然后让学生谈谈对网络游戏的看法。前面有了足够的铺垫,体验、观点、想法才会由衷而发。因此,在友谊篇中,可让学生观看反映两个男孩生死之交的美国电影《鳄鱼波鞋走天涯》片断,并配以歌曲《朋友》,当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朋友的故事。这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讲出十分令人感动的故事。
其次,引导要深入。铺垫阶段提供载体或创设情境后,引导要跟进,且特别要注意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向深入。深化引导要注意两点:
1.启发学生回忆或感知时,引导语要具体化。不妨体会一下两种表达方式:表达一,你们参加了哪些集体活动?(学生可能的回答:拔河比赛、爬山、扫墓);表达二,回忆一件拔河比赛中令人感动的事(学生可能回答:某某同学手上起泡了,不肯下来……)。不难看出,问题切口小化、细化后,就有可能引发出生动具体的故事,并因而带出进一步的思考与体验。2.呈现情境或载体后,要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情绪体验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感知、记忆性的问题。
本课时引导失当有三种表现:1.直接引导。如团结篇,未曾铺垫,就直接让学生回忆曾经历的集体活动。2.引导缺位。即提供载体后没有引导跟进,如友谊篇中,表演了快板《我们都是好朋友》之后,就是两位主持人的对话,没有安排更多同学参与的活动。3.引导流于肤浅。如过于抽象笼统的引导,缺乏引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的提问等。
第三,交流要充分。铺垫到位,引导跟进后,要给学生表达内心想法和感受的机会和时间,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教育成果。分享活动或以班级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面向全班的分享活动,耗费时间多,如果时间不充分,参与面和参与深度都会受局限,而小组活动的特点是:在同样的时间单位内,可以扩大参与面。因此要适当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流活动。本课时中,小组活动是空白,这也正是参与面不广,参与深度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蔡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