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万州区鹏程小学,重庆 404000)
【摘要】在课堂上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学习的开始。带着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学习进行延续性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和启发下,我认为在小学生学习语文课本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知识的拓展。就目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状来说,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方面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进行拓展的重要性及其有效性,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没有现成具体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在这里,我把我的研究和大家共同分享,以便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拓展;语文知识;提升;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理论基础上,我对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拓展时分别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
一、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论指导下,在教学中培养知识拓展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关系。要使学生自主地进行与之相关的知识拓展,就必须要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适合学生进行这一活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总是扮演教学活动的权威者,那么,课上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大多数学生就不可能有多余的心思用在课外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放开,主体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光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教学相长的过程。课上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合作者。其次,在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中的师生关系还应该以交流、对话为基础。总之,在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中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启发、补充,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目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普遍重视课外知识拓展。绝大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认为课上获取语文知识的比重要大于课后获取语文知识的比重。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学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自学能力及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学生的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恰恰是教师在长时间的引导与培养下使学生养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每节课后的知识拓展上讲究策略。
(一)充满趣味的策略
语文学习的兴趣源于学生所感受到的趣味。实践证明,富有趣味的教学是语文教育取得成功的奥秘所在。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多注入自己的情感,与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相知相融,达成“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也要精心设计,以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中获得满足,开启智慧的挑战,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感。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巧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实践,并由此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活动性策略
在课堂上,在课外,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创造性地开展相关的活动,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提高学生语文的能力。这自然要求我们突破课内外及学科的界限,开拓学习空间,强化语文学习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长期的积累过程。
(三)关注生成的策略
语文自主学习的核心在于“生成”。每个学生的经验及阅历不同,在学习中会有不同的发现和问题。自然,他们也会由此生发出自己独特的感悟,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有突发性生成。那么,我们教师不能放棄这些生成,应积极予以关注,并引发他们的思考、讨论和交流,从而把他们的学习引向深入。
二、在个性差异理论指导下,在课后复习中培养知识拓展的学习习惯
要想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光要有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差异与学生复习中知识拓展看似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概念,实质上它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性格的人在对现实的态度、意志、情绪等方面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一)对于作业方面,关注差异性和选择性
研究表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智商的通常分布为:超常(130以上)和低常(70以下)约各占人群总数的1%,偏高(110-129)与偏低(70-89)约各占19%,智力中常约占60%。我们的作业设计,必须关注到所有学生,让优秀的孩子能“吃得饱”,让差一点的孩子能“吃得下”“吃得好”。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语文作业“一刀切”的现象,搞作业“自助餐”,关注学生层次,增强作业的选择性。这样,我们通过语文知识的拓展,才能见到效果,学生才能得到各自的提高。
(二)关注作业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虽然“研究性学习”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但是,从学生的整个语文学习来看,我们却没有让其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广阔的天地探究语文,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关注作业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自会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作业,去习得语文知识。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力争内容新颖,形式翻新,富有情趣,以强力吸引学生。比如,走进自然“看一看”,上图书馆或网络“查一查”,根据语文学习“画一画”,结合课本知识“演一演”,难点知识“做一做”。如此灵活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让学生轻松地完成作业,并广泛地涉猎语文知识,真可谓一箭多雕。
只有有效拓展语文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自主拓展的习惯与能力,我们才能引领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编辑:马梦杰)
【摘要】在课堂上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学习的开始。带着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学习进行延续性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和启发下,我认为在小学生学习语文课本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知识的拓展。就目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状来说,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方面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进行拓展的重要性及其有效性,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没有现成具体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在这里,我把我的研究和大家共同分享,以便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拓展;语文知识;提升;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理论基础上,我对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拓展时分别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
一、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论指导下,在教学中培养知识拓展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关系。要使学生自主地进行与之相关的知识拓展,就必须要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适合学生进行这一活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总是扮演教学活动的权威者,那么,课上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大多数学生就不可能有多余的心思用在课外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放开,主体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光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教学相长的过程。课上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合作者。其次,在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中的师生关系还应该以交流、对话为基础。总之,在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中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启发、补充,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目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普遍重视课外知识拓展。绝大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认为课上获取语文知识的比重要大于课后获取语文知识的比重。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学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自学能力及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学生的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恰恰是教师在长时间的引导与培养下使学生养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每节课后的知识拓展上讲究策略。
(一)充满趣味的策略
语文学习的兴趣源于学生所感受到的趣味。实践证明,富有趣味的教学是语文教育取得成功的奥秘所在。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多注入自己的情感,与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相知相融,达成“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也要精心设计,以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中获得满足,开启智慧的挑战,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感。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巧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实践,并由此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活动性策略
在课堂上,在课外,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创造性地开展相关的活动,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提高学生语文的能力。这自然要求我们突破课内外及学科的界限,开拓学习空间,强化语文学习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长期的积累过程。
(三)关注生成的策略
语文自主学习的核心在于“生成”。每个学生的经验及阅历不同,在学习中会有不同的发现和问题。自然,他们也会由此生发出自己独特的感悟,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有突发性生成。那么,我们教师不能放棄这些生成,应积极予以关注,并引发他们的思考、讨论和交流,从而把他们的学习引向深入。
二、在个性差异理论指导下,在课后复习中培养知识拓展的学习习惯
要想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光要有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差异与学生复习中知识拓展看似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概念,实质上它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性格的人在对现实的态度、意志、情绪等方面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一)对于作业方面,关注差异性和选择性
研究表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智商的通常分布为:超常(130以上)和低常(70以下)约各占人群总数的1%,偏高(110-129)与偏低(70-89)约各占19%,智力中常约占60%。我们的作业设计,必须关注到所有学生,让优秀的孩子能“吃得饱”,让差一点的孩子能“吃得下”“吃得好”。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语文作业“一刀切”的现象,搞作业“自助餐”,关注学生层次,增强作业的选择性。这样,我们通过语文知识的拓展,才能见到效果,学生才能得到各自的提高。
(二)关注作业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虽然“研究性学习”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但是,从学生的整个语文学习来看,我们却没有让其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广阔的天地探究语文,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关注作业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自会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作业,去习得语文知识。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力争内容新颖,形式翻新,富有情趣,以强力吸引学生。比如,走进自然“看一看”,上图书馆或网络“查一查”,根据语文学习“画一画”,结合课本知识“演一演”,难点知识“做一做”。如此灵活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让学生轻松地完成作业,并广泛地涉猎语文知识,真可谓一箭多雕。
只有有效拓展语文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自主拓展的习惯与能力,我们才能引领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