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虚词,作为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诗歌中,其可以强调诗人的处境,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细腻刻画人物主题和凸显诗歌主题。本文探讨了虚词的内涵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希望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虚词;诗歌;表达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古代,就有“好用虚字承递,此宋后时文体”“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等经典名句,认可虚词在诗歌的表达情感方面具有点睛之笔的功效。能够正确使用虚词,可以令读者把握诗歌的整体节奏感,使诗歌前后照應,创作过程一气呵成。并且虚词在诗歌的逻辑方面、情感表达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虚词的内涵
简而言之,实实在在的词语被称为实词,那与实词相反的词就叫作虚词。虚词不具备单独充当句子和语法成分的条件,但可以连接和依附于其他实词使用。相对实词来说,虚词数量较少,在汉语词汇中为800个左右,人们常用的虚词为350个左右。但即使虚词总量少于实词,在某些内容中,却必须要依托虚词来达到作者的表达目的,这类虚词往往会影响一个句子的完整结构和要表达的内涵,所以在某种特定时刻,虚词显得比实词更为重要。另外,学会灵活、恰当地运用虚词,不仅有利于国人提高汉语水平,也有助于外国友人学习汉语言。
就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运用技巧来说,很难把虚词运用得恰到好处,所以在诗歌中提到炼字、炼词一般都指的是实词,很少指虚词。在一句诗歌中,只要虚词用得巧,这句诗或者整首诗的意境表现就会更加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读者也能够清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处境以及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举个简单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虚词“又”字,在这一句诗中就用得非常好,既映射出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思想活动,又具有很强的连接性和过渡性。而“绿”字也用得恰到好处,据传王安石在用“绿”字之前,斟酌了许多次,例如用过“到”“过”“入”“满”这几个字,觉得颇为不满,反反复复修改十几次后,最终决定用“绿”字。
二、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一)强调诗人处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刘禹锡用鹤借代自己,一方面表达了对秋天美景的喜爱,另一方面又描写了鹤飞冲天的景象,比喻自己虽身处逆境,但决不气馁、顽强拼搏的乐观精神。其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这一虚词的运用,暗指诗人被贬的处境,当时诗人本应拥有大好前程,却突然被贬,这个“排”字生动形象地暗喻了诗人与命运作斗争的坚定决心。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的这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孤”两个虚词的运用极为巧妙,描绘了当时诗人生病而窘迫在床的境地,孤苦无助的艰难处境以反衬自己并“不自哀”,恰到好处地强调风吹不倒的顽强信念,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抒发诗人内心感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诗描写的是冬季夜晚的凄清景象,面对江枫渔火,诗人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其中“对”这个虚词的运用甚是巧妙,诗人看着鲜艳的江枫,心情惆怅,看着微弱的渔火,也无比苦闷,于是一种无法释怀的百无聊赖之感油然而生,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诗人在外途中夜泊姑苏城淡淡的、朦胧的忧伤。《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虚词“只”字的运用也是精髓所在,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在旅途中由景生情,更加思念故乡和亲人。放眼望去,京口和瓜洲相隔如此近,只一江之隔,这个“只”字强烈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出诗人既想常伴家人身边,又无法割舍自己的伟大抱负,想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的矛盾心理。
(三)细腻刻画人物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这首诗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剥削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两句诗中,“正”“愿”两个虚词的运用细腻地刻画了卖炭翁当时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当时正是“城外一尺雪”的冬季,卖炭翁身上却只有一件薄薄的单衣,根本抵御不了寒冷,本应该盼着天气暖和起来,但又怕天气一暖,自己的炭无法卖出,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趁天气寒冷,正是卖炭的好季节,希望能得到微薄的收益。这两个虚词有力地刻画了卖炭翁的心理活动,揭示了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无能为力的平民老百姓的痛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中的虚词“更”“不敢”把诗人内心的矛盾描写得淋漓尽致。一边想取得与家人的联系,另一边又担心家人的安危,担心家人会受到自己的牵连,因为当时诗人是偷偷地从被贬的地方逃出来的。
(四)凸显作品主题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中多处使用虚词,其中“如何”一词表达了强烈的反诘语气。诗人描写秋天的凄凉景象,对秋柳细致描绘,生动形象地凸显出整首诗伤春悲秋的主题,暗喻诗人自身的无奈之情。“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整首诗中“但将”和“不用”这两组虚词可以说是点睛之笔。“不用”是诗人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凸显出作品痛苦和悲伤的主题,颈联翻译过来就是:这个佳节只管用酒把自己灌醉,就不用登高为夕阳的短暂感到难过。本来欢度重阳节有很多娱乐的方式,但只想喝得酩酊大醉来度过。喝酒纵然能愉悦身心,但乐极生悲。在这首诗中诗人喝酒是因为烦恼和愁苦,见到夕阳西下,由此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青春已然流逝,却无所成就,就情不自禁为自己感到悲哀。
三、结语
我们在阅读和鉴赏诗歌时,不能忽视虚词的重要性,要仔细揣摩,充分感悟它的艺术魅力。虚词具有强调诗人的处境、细腻刻画人物的心理、抒发诗人内心感受和凸显作品主题的作用,了解虚词的应用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马跃.论虚字在唐宋诗词中的应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1).
[2]师云.中国唐宋诗词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山—西安举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吴振华.试论韩诗中的虚词运用及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J].文学遗产,2006(5).
[4]王学军.论杜诗中的虚词运用及对后代诗歌影响[J].杜甫研究学刊,2010(2).
【关键词】虚词;诗歌;表达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古代,就有“好用虚字承递,此宋后时文体”“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等经典名句,认可虚词在诗歌的表达情感方面具有点睛之笔的功效。能够正确使用虚词,可以令读者把握诗歌的整体节奏感,使诗歌前后照應,创作过程一气呵成。并且虚词在诗歌的逻辑方面、情感表达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虚词的内涵
简而言之,实实在在的词语被称为实词,那与实词相反的词就叫作虚词。虚词不具备单独充当句子和语法成分的条件,但可以连接和依附于其他实词使用。相对实词来说,虚词数量较少,在汉语词汇中为800个左右,人们常用的虚词为350个左右。但即使虚词总量少于实词,在某些内容中,却必须要依托虚词来达到作者的表达目的,这类虚词往往会影响一个句子的完整结构和要表达的内涵,所以在某种特定时刻,虚词显得比实词更为重要。另外,学会灵活、恰当地运用虚词,不仅有利于国人提高汉语水平,也有助于外国友人学习汉语言。
就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运用技巧来说,很难把虚词运用得恰到好处,所以在诗歌中提到炼字、炼词一般都指的是实词,很少指虚词。在一句诗歌中,只要虚词用得巧,这句诗或者整首诗的意境表现就会更加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读者也能够清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处境以及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举个简单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虚词“又”字,在这一句诗中就用得非常好,既映射出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思想活动,又具有很强的连接性和过渡性。而“绿”字也用得恰到好处,据传王安石在用“绿”字之前,斟酌了许多次,例如用过“到”“过”“入”“满”这几个字,觉得颇为不满,反反复复修改十几次后,最终决定用“绿”字。
二、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一)强调诗人处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刘禹锡用鹤借代自己,一方面表达了对秋天美景的喜爱,另一方面又描写了鹤飞冲天的景象,比喻自己虽身处逆境,但决不气馁、顽强拼搏的乐观精神。其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这一虚词的运用,暗指诗人被贬的处境,当时诗人本应拥有大好前程,却突然被贬,这个“排”字生动形象地暗喻了诗人与命运作斗争的坚定决心。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的这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孤”两个虚词的运用极为巧妙,描绘了当时诗人生病而窘迫在床的境地,孤苦无助的艰难处境以反衬自己并“不自哀”,恰到好处地强调风吹不倒的顽强信念,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抒发诗人内心感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诗描写的是冬季夜晚的凄清景象,面对江枫渔火,诗人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其中“对”这个虚词的运用甚是巧妙,诗人看着鲜艳的江枫,心情惆怅,看着微弱的渔火,也无比苦闷,于是一种无法释怀的百无聊赖之感油然而生,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诗人在外途中夜泊姑苏城淡淡的、朦胧的忧伤。《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虚词“只”字的运用也是精髓所在,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在旅途中由景生情,更加思念故乡和亲人。放眼望去,京口和瓜洲相隔如此近,只一江之隔,这个“只”字强烈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出诗人既想常伴家人身边,又无法割舍自己的伟大抱负,想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的矛盾心理。
(三)细腻刻画人物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这首诗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剥削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两句诗中,“正”“愿”两个虚词的运用细腻地刻画了卖炭翁当时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当时正是“城外一尺雪”的冬季,卖炭翁身上却只有一件薄薄的单衣,根本抵御不了寒冷,本应该盼着天气暖和起来,但又怕天气一暖,自己的炭无法卖出,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趁天气寒冷,正是卖炭的好季节,希望能得到微薄的收益。这两个虚词有力地刻画了卖炭翁的心理活动,揭示了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无能为力的平民老百姓的痛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中的虚词“更”“不敢”把诗人内心的矛盾描写得淋漓尽致。一边想取得与家人的联系,另一边又担心家人的安危,担心家人会受到自己的牵连,因为当时诗人是偷偷地从被贬的地方逃出来的。
(四)凸显作品主题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中多处使用虚词,其中“如何”一词表达了强烈的反诘语气。诗人描写秋天的凄凉景象,对秋柳细致描绘,生动形象地凸显出整首诗伤春悲秋的主题,暗喻诗人自身的无奈之情。“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整首诗中“但将”和“不用”这两组虚词可以说是点睛之笔。“不用”是诗人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凸显出作品痛苦和悲伤的主题,颈联翻译过来就是:这个佳节只管用酒把自己灌醉,就不用登高为夕阳的短暂感到难过。本来欢度重阳节有很多娱乐的方式,但只想喝得酩酊大醉来度过。喝酒纵然能愉悦身心,但乐极生悲。在这首诗中诗人喝酒是因为烦恼和愁苦,见到夕阳西下,由此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青春已然流逝,却无所成就,就情不自禁为自己感到悲哀。
三、结语
我们在阅读和鉴赏诗歌时,不能忽视虚词的重要性,要仔细揣摩,充分感悟它的艺术魅力。虚词具有强调诗人的处境、细腻刻画人物的心理、抒发诗人内心感受和凸显作品主题的作用,了解虚词的应用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马跃.论虚字在唐宋诗词中的应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1).
[2]师云.中国唐宋诗词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山—西安举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吴振华.试论韩诗中的虚词运用及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J].文学遗产,2006(5).
[4]王学军.论杜诗中的虚词运用及对后代诗歌影响[J].杜甫研究学刊,2010(2).